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
- 格式:ppt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5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
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
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
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
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
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
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
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
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
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
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
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
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圆桌会议和研讨会。
因为这一主题比任何其他主题更能吸引人。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那么你对后现代主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所谓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是指以有核心思绪,或者有既定论述规格,表述事物的真理性,可是,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
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崛起。
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也不因为作品的时代而界定为“后现代主义”。
而且很难以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来强行规范艺术创作,对于先有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品,也没有定论。
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
不过,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于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都有颠覆性的新思维,令风格很难一致,要表述各创作领域的后现代境况并不容易。
建筑笼统的划分,可以说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到如今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
60年代末期,经历了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哲学、艺术、文化和社会的复杂而有争议的概念,它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和表现。
在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分析后现代社会的理论和方法,它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现代社会有根本区别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认为社会是不确定、多元、创新和批判性的,没有绝对的规律或解释,只有多样的叙事和视角。
它强调社会的不确定性,认为所有的确定性都受到了挑战和破坏。
进而对传统的社会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後現代主義:一種社會學的闡釋〔美〕拉什(sh)後現代主義已經成為美學、倫理學、哲學的話語物件,但是它還未成為嚴肅的系統的分析物件,尤其是還未成為嚴肅的社會學分析對象。
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著嚴肅的態度對後現代主義進行系統的社會學描述。
作者認為,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社會類型,而是一種文化範式。
後現代主義表徵的是一種非常特異的文化的意義狀況。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結構特徵是消解差異,因此後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在文化領域消除分化和差異的過程。
如今,“後現代主義”一詞已是家喻戶曉了。
在不少國家裏,那些發行量很大的報紙連篇累牘地登載論述後現代主義的文章。
電視裏播放著無數的有關後現代主義問題的節目。
從洛杉磯到柏林,髮型設計師和年輕人經常光顧的時裝店的營業員都聽說過後現代主義,甚至可能對它還有自己的觀點。
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說會道的計程車司機總會把客人載到他們城市的市區,在那裏就會發現新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物。
後現代主義一詞在流行的同時,也變成了某種到處傳播的陳詞濫調。
只要與文化沾上一星半點關係的學術刊物,都發表了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專稿。
各類出版社也不怕難為情地爭相以後現代主義一詞為自己的新叢書裝門面,有的就直接把後現代主義標在書名中。
然而,後現代主義一詞卻使不少具有左傾政治信念的嚴肅學者和知識份子感到心裏很不自在。
一些刊物的編輯自豪地宣稱,他們從未刊登過一篇有關後現代性的文章。
1987年12月在法蘭克福由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領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國社會主義知識界的一次歷史性集會上,“後現代”一詞頻繁出現,當然,它只不過作為一個被嘲笑的字眼出現而已,而非漫駡。
可是當1989年夏我著手寫作本書的時候,後現代主義已由5年前僅局限在對城市居住區的建築風格的爭論,發展成為知識份子和公眾生活中的主要趨勢,尤其對於年輕知識份子,後現代主義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今後,將會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參加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圓桌會議和研討會。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在今天已不是最时髦的标签,但是,人们似乎一时也难以找到超越它的概念。
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说,后现代主义或多或少还是一种新东西。
这种新东西中到底潜藏着什么样的观念和立场,其中又有哪些可供我们参考借鉴,这一切仍然有待于理论界去总结和反省。
笔者不赞同对源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简单的风格上的抄袭和摹仿,而希望能由后现代建筑及后现代产品设计在西方的早期发展入手,努力挖掘出距离我们最近的这一西方设计运动所蕴藏的思想含义。
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折衷调和,玩世不恭,没一点正经,但从其思想背景来看,它又是严肃认真的。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源起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
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敏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对话建筑是艺术和设计中对生活影响最大者,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1〕。
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196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奥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1966)和哈珊·法西(Hassan Fathy)的《贫民建筑》(1969)。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其起源于20世纪的思想潮流。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将对后现代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
结尾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它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颠覆和挑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阐释、起源、核心理论观点、启示、影响、比较、意义、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它对传统现代主义和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境、相对性和多元性,在对待现代社会问题和个体行为上持怀疑态度,强调了知识相对性、多元文化、权力关系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后现代主义不仅挑战了现代社会学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还提出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本文将围绕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展开阐释和深入探讨,探讨其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让-福科•利奥塔提出的。
利奥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时代。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
定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从而价值判断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开放,后现代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以及文化自由主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同,而且也必将成为未来时代潮流的主流!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由于前文中所述“知识的异化”问题不断激化,自启蒙主义以来,原本并列而生的两大科学体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渐拉大,呈现出人文科学容忍退让,自然科学步步扩张的态势。
这在Lyotard那里被看作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史”。
(1984,ThePostmodernCondition:AReportonKnowledge)他指出自然科学在排斥了人文叙事之后,其单一的逻辑话语仅仅具有指涉性与实证性,却难以完成对文化意识的替代,更不具备人文科学的多种价值关怀。
因此那种以科技理性为基础的,以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以差异进而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势必被瓦解,而电影在这个瓦解过程中大致表现出两个倾向。
一个是元叙事的合法性由于其基础---堂皇话语环境---的终结而遭质疑。
传统的元叙事电影遵循的是以英雄为中心的堂而皇之的叙述模式,而后现代电影倾向于将堂皇叙事的社会的语境(如圣贤英雄、解放拯救、光辉的胜利、壮丽的远景等)散如叙事语言的迷雾中,使观众对堂而皇之的历史言论,或历史上的伟大“推动者”和伟大的“主题”产生怀疑,并以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主题、平凡而琐碎的故事取而代之或利用堂皇叙事与平凡话语间的杂揉、拼贴和交替衍生来反衬、嘲弄元叙事的理性偏激。
第十八章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社会学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思潮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包含各种理论,它们彼此竞争而且意见相左。
因此,得出一个确切的关于后现代理论主义的定义是徒劳的,这里也仅仅是列举一二。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有人提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在1870年前后,一个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的画作被描述为“后现代的”绘画。
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1934年编选的《1882一1923年西班牙及拉美诗选》一书,最初它是一个文学术语,指的是在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内部发生的一种运动。
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巴尔特等所谓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的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服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因而后结构主义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形式。
在美国,奎因、罗蒂等从分析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所谓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则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近现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他们的哲学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形态。
格里芬认为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超越现代的情绪。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笼统地称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反叛情绪的符号化。
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虽然广泛,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共同的理论倾向。
为了更好得理解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可以从三个向度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先驱齐美尔学术思想新探张小山【摘要】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是最被忽略的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他可被视为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其学术思想包含后现代主义一些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另类独特的研究旨趣、建构主义的社会观、怀疑主义的认识论、多元主义的方法论、自由主义的表述方式。
齐美尔与后现代主义的几位大家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布西亚等具有比较明显的家族相似性,他的很多思想及主张以一种放大、夸张、激进的方式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复活了。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最被忽略的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
尽管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在社会科学领域曾有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但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却遭到冷落,甚至被遗忘了。
有一个事实可以作为佐证:美国学者斯皮克曼(N. Spykman)于1925年出版世上第一部研究齐美尔社会理论的专著之后,一直等到1981年才由英国学者弗里斯比(D. Frisby)撰写出第二部关于齐美尔社会理论的专著。
此外,齐美尔最重要的著作《货币哲学》的英译本晚至1978年才推出(译者就是弗里斯比和他的老师波托莫尔),而另一本关于认识论的名著《历史哲学的问题》英文版的发行也仅仅早了一年。
确实,齐美尔独特的社会学视角与观点很长时间不是社会学界的主流,只能以比较分散、隐蔽和曲折的方式在社会学界传播,进而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学术界又重新燃起对齐美尔的兴趣,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式不断受到肯定与好评,学术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他本人甚至被封为古典社会学的四大家之一,与社会学界久负盛名的“三大圣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相提并论。
齐美尔的思想极其庞杂,关注的议题也特别繁多,很难将他归入某一具体的社会学流派,但他对社会学中的众多流派如符号互动论、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批判理论,以及当代的文化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