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
- 格式:docx
- 大小:34.21 KB
- 文档页数:8
第十章现象学社会学第一节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一、奥地利经济学派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1】的核心人物:米赛斯和维塞尔。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观价值理论和先验论【2】,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奥地利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这些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
这些思想都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近的地方,是舒茨最初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但奥地利经济学派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韦伯强调从历史出发,借助理想类型来探索历史个别的特殊性。
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是从先验范畴出发,逐渐剥离历史事件的特殊性,分析其中体现的“不易变动的每个人的行为范畴”。
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对各种不同历史社会中意义取向差异的强调,到了舒茨那里就变为对普遍性的“类型”分析。
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起源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他接受了韦伯的价值中立、个体主义和理性类型。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社会行动。
但他批评韦伯关于主观意义的论述。
三、胡塞尔的现象学【1】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是欧洲现象论哲学的创始人。
他是第一个提出现象学这一名词的人。
他将现象学定义为研究某些能够为人们感觉直接领悟理解的那些事物的科学。
现象学最基本的观点是“我们绝不能知道比我们直接通过感觉所经历的事情更多的东西”。
也就是说,人们所有的知识直接来源于人感知的现象,除此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只是推测。
但胡塞尔告诫人们不应试图推测。
在他看来,人类理性的来源必须在现象中,在人类的体验中找到。
胡塞尔力求获得意识的本质结构,他认为意识并非一种事物或一个位置,而是一个过程。
意识存在于行动者与事物的关系里,所以意义并不包含于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行动者和事物的关系内。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摘要】本文将探讨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在将介绍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定义以及研究背景。
接着在将分析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解析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并介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最后将讨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在解决当代社会挑战中的作用。
在将总结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定义、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核心观点、主要流派、当代社会挑战、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定义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在社会学领域中,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指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强调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对于描绘社会现实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局限,无法完全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试图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超越和发展,强调社会的后现代性和复杂性,提出全新的理论框架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和面对社会挑战。
1.2 研究背景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往往无法完全解释这些新兴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因此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当代社会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扩展为社会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试图挑战传统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性,重视文化、符号和权力的作用,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G.瑞泽尔尽管本书讨论过的所有思想家都推动过社会理论(或与这类理论相关的思想)的发展,但他们中却几乎没有社会学家,或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社会学理论家。
实际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社会学理论(甚至社会理论)持明显批评态度,并且由于其后现代倾向,其中大部分人会摈弃“理论”这个概念,更不用说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被归于社会学领域的“理论”。
然而,本书的首要读者是社会学(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中许多人阅读本书的目的在于,寻找一本与后现代理论相关的完全外来化思想体系的入门书。
于是,无论那些后现代主义者们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任务,本章及下一章都将致力于阐明贯穿本书的那些观点对于一般社会理论(尤其是社会学理论)来说所具有的涵义。
显然,那些涵义相当宽泛,其中一些实际上已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视域。
例如,如果我们接受布希亚关于“社会死亡”(the death of the social)的观点,那么很明显,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至少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是失效的,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现在已经死亡的)社会。
1另外一些思想则太激进、太空泛,以至于几乎不可能用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把它们同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
然而,绝大部分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思想对于社会学理论来说却的确具有许多重要的涵义;事实上,其中许多观点传统上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部分。
拨云见日,我们发现有一系列理论观点,其中包括许多很重要的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家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思考。
从第一个层次上看,后现代社会理论提出的论题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
也就是说,按照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的实践——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以何种方式发生变化呢?很明显,许多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认识论思想对社会学理论都有强烈启示作用。
我们无法预期社会学理论将会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出现)而被束之高阁,或经历一场彻底变革,但我们可以预见,社会学理论必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我相信鲍曼对非理性后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是正确的。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这个不是重点。
由于PPT上侧重知识点的列举,前后逻辑联不容易突出,许多同学觉得太难背,因此这个只是我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理的一个简要的理解思路。
首先(也就是PPT上对应的导论内容),之所以有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学包括了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涂尔干客观的)、解释主义传统(韦伯主观的)和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
它们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主客观二元对立。
简单的来说,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社会现象都是物质的,是要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他们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用确定的方法追究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比如涂尔干的自杀论)。
而韦伯的人文主义传统则认为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表现,而社会行动的本质属性是行动者的主观性。
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在矛盾之初(具体教材P10)。
而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就是要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首先帕森斯的做出了尝试,他试图融合原有传统,建立一套符合普遍适用的理论。
新功能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发展。
冲突论也是对结构功能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而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也有背景原因,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人和人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主客观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新的现实基础就要求关注人们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表现在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强调的实践是日常生活的实践)。
之所以要突出讲常人方法学,因为它是语言学转向的标准(它的思想来源有实用主义P21、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p25、舒茨现象社会学P27)以上的主要内容PPT上已经比较明了。
吉登斯理论的特点在于融合各家理论,而且不走激进路线,心平气和地批判发展各种理论。
他反对过于主观的理论,认为要像马克思那样坚持从本体论(追求事物本质具体见P55第二段)出发看待问题;批判帕森斯过于宏观的理论,主张宏微观结合;批判涂尔干的客体主义,主张主客观结合。
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规律、社会变迁等问题。
而后现代社会则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复杂、快速变迁的态势,如何将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后现代社会的研究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后现代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异质、复杂、快速变迁。
首先,后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面貌,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这个社会中并存。
其次,后现代社会的异质性极为明显,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而这些差异无法通过传统的社会划分方式进行判断。
第三,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涉及到不同的社会层次和领域,如家庭、工作、社交等。
最后,后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特征则表现为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大量新潮文化的崛起和快捷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是其代表。
社会学的应用近年来,社会学在研究后现代社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方面,社会学家试图通过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异质、复杂、快速变迁等特征。
另一方面,他们也尝试运用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网络社会学、文化研究等,来面对后现代社会产生的新问题。
网络社会学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它的出现离不开传媒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学家们所研究的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包括:网络空间、社交媒体、虚拟社区等。
正是通过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网络的相互作用模式,探索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与文化形态的影响。
另外,文化研究是一种适应后现代社会的研究方法。
文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文化研究的方法,我们可以充分理解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进一步反思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究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比如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等领域。
从这些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全方位的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