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专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8
血尿病情分析报告模板1. 简介血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异常导致,进而引起血液中糖分代谢异常,血糖浓度升高。
血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其中1型血尿病较为少见,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血尿病则更为常见,通常与高血糖、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本报告将对某患者的血尿病情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的医学建议。
2.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 职业:XXX- 既往病史:XXX3. 体检结果根据患者的体检结果,以下是关键指标的分析:3.1 血糖浓度患者的血糖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
进一步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以便及早确诊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体重和身高患者的体重及身高数据显示其体质较为肥胖。
肥胖是2型血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增加了发病风险。
建议患者采取合理的减重计划,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3.3 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呈高值,提示可能存在高血压。
高血压与血尿病常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建议患者积极控制血压,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3.4 血脂水平患者的血脂水平偏高。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2型血尿病常见的代谢紊乱,与冠心病、脂肪肝等合并症密切相关。
建议患者控制膳食,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并进行适当的运动。
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检结果,我们初步诊断患者为2型血尿病。
建议患者尽早就诊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医生进行深入的检查和确诊。
4.1 药物治疗针对2型血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控制方式。
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包括血糖水平、肾功能、心血管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建议请教医生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4.2 生活方式改变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血尿病患者也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控制膳食:合理安排饮食,限制糖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血尿,血尿的症状,血尿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正常的尿液含有极少量的红细胞。
中段尿离心后沉渣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可有红细胞0~2个,如果超过此数,即为血尿。
疾病病因一、病因血尿95%以上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等)、多囊肾、结石(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性疾病(结核、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及肿瘤(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最为多见。
其他如凝血异常的疾病(特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坏血病等)、全身性疾病(再障、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引起血尿。
症状体征一、症状正常的尿液含有极少量的红细胞。
中段尿离心后沉渣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可有红细胞0~2个,如果超过此数,即为血尿。
用药治疗一、症状正常的尿液含有极少量的红细胞。
中段尿离心后沉渣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可有红细胞0~2个,如果超过此数,即为血尿。
预防和护理一、预防如何确定血尿的来源?发现血尿时首先应确定是否为真性血尿,即排除某些原因引起的假性血尿和红颜色尿,前者如由于月经、痔出血或尿道口附近疾患产生出血混到尿液中所致;后者如接触某些颜料或内服利福平等药物以及某些毒物(酚、一氧化碳、氯仿、蛇毒)、药物(磺胺、奎宁),挤压伤、烧伤、疟疾、错型输血等原因所致的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
而一过性血尿可由花粉、化学物质或药物过敏引起,月经期、剧烈运动后、病毒感染亦可发生,一般无重要意义,当排除上述各种情况,并作多次检查均为血尿时才应重视,通过病史、体检、化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确定了为真性血尿后,应进行血尿的定位诊断,区分血尿来自肾实质还是来自尿路:①如在尿沉渣中发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表示出血来自肾实质;②血尿伴有较严重的蛋白尿几乎都是肾小球性血尿的征象;③如尿中能发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管型则多为肾源性血尿;④肾小球疾患导致的血尿,其红细胞绝大部分是畸形的,其形态各异,大小明显差异,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其红细胞绝大多数大小正常,仅少部分为畸形红细胞。
血尿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血尿(hematuria)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
肉眼可见尿中有血,为肉眼血尿。
在IOOOm1尿中有ImI血即可呈肉眼血尿。
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高倍视野下红细胞超过3个,为镜下血尿。
血尿可由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为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
【诊断提示】1.病因常见的病因如下。
(1)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创伤、各种肾炎、血管疾病、多囊肾及其他先天畸形、肾下垂等。
(2)全身性疾病:①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瘢、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及血友病;②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病变;③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菌血症、脓毒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肾动脉栓塞;④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皮肌炎;⑤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⑥药物和化学制剂损害,如磺胺类、氨基糖甘类抗生素、甘露醇及碑、汞类中毒。
(3)尿路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直肠癌、结肠癌、宫颈癌等。
(4)其他原因:如运动性血尿,特发性血尿等。
2.病史(1)病程可长可短、起病可缓可急。
(2)有无发冷、发热、腰痛、腹痛。
(3)有无尿痛、尿急、尿频,有无排尿困难。
(4)是初始血尿、终末血尿还是全程血尿。
(5)有无咯血、呕血、便血、皮肤黏膜出血。
(6)曾否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7)有无结核病史、高血压史、肾炎史、肾外伤史、痛风史、血液病史、肾结石史。
3.体格检查(1)有无水肿,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现象,贫血现象。
(2)有无心脏瓣膜病的体征。
(3)肾区有无压痛、叩击痛,肾脏是否可触及,若能触及应注意其大小、硬度、压痛,表面是否光滑。
(4)前列腺是否肿大,有无结节、触痛。
(5)尿道口有无分泌物。
(6)必要时做妇科检查。
4.其他检查(1)尿常规检查、三杯试验、显微镜检查、尿培养、尿蛋白测定、尿找结核菌及肿瘤细胞。
(2)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血尿专版一、什么是血尿?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仅偶尔有个别红细胞。
如果尿液中进入血液,经离心沉淀后的尿液,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有≥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
由于尿中进入血液的量不同,将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当每升尿中含有1毫升以上血液时,尿则明显变红,重则呈洗肉水样或血色,称为肉眼血尿;若尿色正常,而仅镜下(显微镜下)检出红细胞达到血尿标准的血尿,称为镜下血尿。
根据血尿的来源不同,又可将血尿分为初段血尿、终末血尿、全程血尿。
具体方法是进行尿三杯试验。
取3个洁净的玻璃杯,患者每次排尿时,分为前、中、后3段排尿,分别排入3个玻璃杯中,若第1杯中为血尿,其余2杯正常,则为初血尿,提示尿液中血来自尿道;若第1、2杯中无血尿,仅第3杯有血尿,称为终未血尿,提示病变在后尿道、前列腺、膀胱颈和三角区;如三杯中均有血尿,称为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输尿管,或为膀胱内弥漫出血。
二、血尿有哪些类型?尿中有血即为血尿。
医生将血尿分为3种: (1)肉眼血尿,大量红细胞混入尿液内,尿液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一眼即可识别; (2)镜下血尿,肉眼无法观察出尿中带血,但高倍显微镜下可发现红细胞; (3)尿隐血阳性,由电脑尿液分析仪测出尿隐血阳性[尿隐血(+)即为阳性],作镜检发现有红细胞者。
三、血尿的原因有哪些?血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结石、感染、结核、肿瘤、畸形、损伤等。
②尿路邻近器官的病变,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盆腔炎、阑尾炎等。
③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等。
④药物性因素,如服用磺胺药、抗凝剂,或注射甘露醇等。
⑤运动后血尿。
四、如何进行鉴别?血尿的鉴别,除了采用尿三杯试验区分血尿来源之外,以下方法亦有助于血尿的鉴别。
首先根据血尿的伴随症状来区别不同血尿,若血尿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尤伴尿痛者,多为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称为有痛性血尿;若血尿不伴尿痛,称为无痛性血尿,在肾炎、肾结核、泌尿系肿瘤中很常见,尤其年龄大的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呈无痛性,应当注意进行各方面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血尿伴随的其它全身性症状,也可以据此分析区别血尿的原因。
目前采用尿红细胞形态的检查,来判断血尿的来源,符合率达90%左右。
具体办法是取离心后尿沉渣,置于玻片上,用相差显微镜来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
肾小球源性血尿,其尿中红细胞为变形红细胞,即红细胞呈现多种形态,如面包圈样、草莓样、水滴样,甚至为破碎红细胞,提示血尿是因肾小球的病变所导致。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多呈正常或大致正常形态。
(见图)红细胞管型均一型血尿肾性血尿此外,肉眼血尿还应与血红蛋白尿相鉴别。
血红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溶血性疾病,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越过了肾阈值,从肾小球滤过,而进入尿中。
血红蛋白尿的颜色可呈红色、棕色,甚至呈黑色。
与血尿鉴别主要依靠显微镜检查,血尿的尿中含有大量红细胞,而血红蛋白尿中无红细胞,这是两者根本的不同之处。
总之,血尿产生原因除与肾炎有关外,泌尿系统其它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亦可产生血尿,必要时可以进行X线、B超、CT等检查明确血尿来源,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五、肾性血尿常见哪些疾病?1.泌尿系结石:其中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泌尿生殖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原发性肾炎:其中包括急慢性肾炎、局灶性肾炎、良性急性出血性肾炎等。
4.继发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
5.泌尿生殖系肿瘤:有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6.其他泌尿系疾病:如肾下垂、游走肾、先天性多囊肾等。
7.泌尿系损伤:各种化学物品或药品对肾脏的损害、磺胺类药物所致血尿等。
六、以血尿为主的肾小球疾病有哪些?人体肾脏就象一个滤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包括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共同组成肾小球的滤过膜(如图),它象一个布满微孔的小网。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滤过膜上,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
以血尿为主的肾小球疾病有:(1) 系膜IgA肾病它常以反复的咽峡炎及血尿为特点,即在咽痛。
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出现肉眼血尿,继为镜下血尿,常持续存在。
(2) 良性家族性血尿。
临床上以血尿为特点,一般无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
诊断依赖于肾活检做电镜形态计量学测定。
(3) 遗传性肾炎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常常伴有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和各种眼疾,家族史是诊的主要依据。
(4)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症,其肾组织病理改变相似,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炎症。
七、非肾炎疾病出现血尿特点及表现:1、肾结核血尿:早期仅在尿中查到红细胞和脓细胞,随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患者常有以往的结核史。
2、前列腺增生血尿:少数病人膀胱镜粘膜破裂血管出血引起的肉眼血尿,有时排血块。
尿频是早期症状3、泌尿系结石血尿: 膀胱尿道结石有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和血尿,肾、输尿管结石出现肾绞痛,如合并感染则可出现发烧、寒战等。
4、泌尿系肿瘤引起血尿肾盂肿瘤常有血尿,肾癌血尿见于50~60%病例。
就诊时1/4肾肿瘤病例已属晚期。
血尿特点:无痛、间歇性全程血尿,有时可触及腹部胂块,伴有消瘦发热等。
膀胱癌血尿: 占泌尿系统中肿瘤第一位,血尿见于90%病例肉眼血尿占50%,血尿特点:无痛性全程血尿,有时伴终末血尿加重,呈间歇性发生在间歇中易给病人已治愈的错觉,做膀胱镜检查即可诊断。
5、肾下垂血尿:主要症状腰痛、劳动及行走加剧,平卧后消失。
尿内常出现程度不同的血尿,往往合并有肾积水。
八、哪些肾性血尿需早治疗?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
许多人认为血尿不必治疗,我们认为,必须要消除导致肾性血尿的原因,因为肾小球基底膜长期病变也会导致肾小球硬化,从而引起肾脏的损害。
因此,肾性血尿一定要早期治疗。
九、血尿的护理与保健:1、血尿是一个严重的症状,病人极度恐惧。
应与病人进行安慰和解释,说明1000ML尿中有1~3ML血就为肉眼血尿。
失血是不严重的。
2、平时养成多饮水习惯(磁化水)3、少抽烟或不抽烟,少吃刺激性食物,忌服:腥辣、水产品,(虾、蟹)辣椒,蒜、生葱,香菜,狗肉,马肉,驴肉。
4、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疾病。
5、做好染料、橡胶、塑料等工具生产中的防护保健工作。
6、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不能经常使膀胱高度充盈,感觉的尿意即要去排尿,以减少尿液在膀胱存留时间过长。
7、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发现血尿及早检查、确诊及时治疗,一时难以确诊的要到医院定期复查。
十、血尿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患者检出血尿后心里非常紧张,迫切想知道血尿来自身体哪个部位。
一般地说95%以上的血尿是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青少年的血尿以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肾小球疾病,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和高钙尿症多见。
中年患者则以尿路感染,结石和膀胱肿瘤常见。
40岁至60岁的患者男性以膀胱肿瘤,肾和输尿管肿瘤多见,女性则以尿路感染,结石常见。
超过60岁的男性患者以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路感染多见,女性则以尿路感染,肾或膀胱肿瘤多见。
十一、确诊肾性血尿有哪些常规检查方法?1、尿沉渣中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表示出血来自肾实质,高度提示为肾小球肾炎。
2、尿蛋白测定,血尿伴有较严重的蛋白尿几乎都是肾小球性血尿的象征。
新鲜尿标本即使发生溶血,尿蛋白量也不会很大,因而肉眼血尿的收拾量>1g/24h或镜下血尿的蛋白量>500mg/24h提示肾小球血尿。
3、尿中含有免疫球蛋白的颗粒管型(IGM)。
4、尿红细胞形态,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是目前鉴别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最常用的方法。
当尿红细胞数>8×106/L,其中异形红细胞(环形、靶形、芽胞形等)>30%,应视为肾小球性血尿。
尿中尿蛋白定量>500mg/24小时,常提示为肾小球性血尿。
如肾孟、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出血(即非肾小球性出血)其红细胞的形成,大小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仅小部分为畸形红细胞。
如为肾小球疾患而致血尿,则绝大部分为畸形红细胞,占75%以上,其形态各异,大小明显差异。
十二、哪些药物易引起的血尿?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头孢类药物(如先锋Ⅳ号等)均可引起肾毒性损害,出现血尿,头孢类药物若与氨基甙类药物或利尿剂合用,肾毒性更大。
其他药物如阿斯匹林、感冒通等亦可引起血尿。
十三、什么是胡桃夹现象?胡桃夹现象的主要症状是血尿和蛋白尿,其中无症状肉眼血尿更易发现。
血尿的原因是左肾静脉受压致肾静脉高压,左肾静脉扩张所引流的输尿管周围静脉与生殖静脉淤血、与肾集合系统发生异常交通,或部分静脉壁变薄破裂,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
此病的诊断标准为:一侧肾出血;尿红细胞形态为非肾小球性(其红细胞的形成,大小绝大多数是正常的);腹部彩超或CT检查可见左肾静脉扩张等,青少年多见,86%的患儿在青春期后可自行缓解。
诊断胡桃夹综合征需有影像学支持,同时又要注意排除引起血尿的其它疾病。
十四、我们如何治血尿我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中心直属的对外医疗服务专业机构,肾病专家裴咏主任从事肾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针对肾性血尿的不同程度,不同时期总结出一套疗效独特的治疗方案。
创造性提出“修补小网”治疗肾病血尿的新理论,她认为:肾脏是人体内去毒存益的“血筛子”,即将人体在血液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及终端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筛除出去,将有用的物质或元素保留回收,从而维护人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肾脏一旦生病,“筛网”遭到破坏,大分子蛋白和大量红血球漏出,则会出现尿蛋白、血尿,进一步出现肾功能紊乱,严重时出现尿毒症,危及生命。
如何尽快修补“筛网”是治疗血尿用药的关键,以裴咏为带头人的专家组以现代免疫理论为基础,汲取历代古方精粹,严格精选上乘药材,反复研究实践,研制出了具有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消肿,清利湿热等功效的“益肾系列”药物,经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明:该系列药物能很好地修复肾脏损害,调节肾脏免疫功能,调整紊乱的电解质,有益于保护肾脏的残余肾功能,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