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信息简报.doc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新理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新理念逐渐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传统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主要依靠单一的药物或技术,如静脉镇痛药或局麻药。
然而,单一的镇痛方法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因此,发展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成为了一种趋势。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顾名思义即采用多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和药物,以综合的方式来管理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个性化地制定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案,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镇痛效果。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理念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多途径镇痛: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同时利用多个途径进行药物输注,如静脉、局部和脊髓等,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例如,可以结合静脉镇痛药和局麻药的应用,以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2.多种药物组合: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通过多种药物的组合应用,以增强镇痛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
例如,可以使用静脉镇痛药和局麻药的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3.个体化管理: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
不同的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疼痛敏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镇痛方案。
4.综合评估: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因素,以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镇痛效果更好: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结合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供更全面、更强效的镇痛效果。
2.减少药物副作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和途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提高患者满意度: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疼痛需求进行个性化管理,提高镇痛效果,减少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满意度。
临床研究多模式联合镇痛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观察沈坤1陈志红2王国强M1.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包头014030;2.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麻醉科,内蒙古包头014030;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创伤小儿骨科,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择期单胎横切口剖 宫产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自控静脉的镇痛泵进行镇痛,实验组联合自控静脉的 镇痛泵、塞来昔布口服与罗哌卡因进行镇痛,对比镇痛的效果。
结果:实验组镇痛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组间比较有明 显差异,P<0.05。
结论:多模式镇痛应用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镇痛中,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多模式镇痛;剖宫产;临床效果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干扰所致的生理心理变化直接影 响了术后恢复、早期泌乳和母乳喂养,因此剖宫产术后满意 的镇痛效果非常重要[1]。
为了降低剖宫产手术疼痛感,需要 选择合理、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进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以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择期单胎横切 口剖宫产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的探究对象,分析了多模式镇痛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详解如下。
1研究资料和镇痛方法1.1研究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我院择期单胎横 切口剖宫产手术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为(26. 7士2. 9)岁;体重65〜76k g,平均体重为(71. 3±4. 6)k g。
手术及 麻醉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
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 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常规资料没有明显差异> 0. 05, 具有可比性。
1.2纳人与排除标准纳人标准:单胎、足月妊娠;美国麻醉医生学会(A S A)评 分分级I〜H级;初产妇,自愿要求镇痛。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更凸显出老龄化社会的诸多问题。
医学人文理念的发展促进国际国内医学界达成共识,舒适化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舒适化医疗中,围术期疼痛管理不可忽视,医学界对提高围术期疼痛管理水平越来越重视,各种治疗理念不断涌现。
1围术期疼痛管理面临的挑战•1.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有效镇痛。
••2.在提供有效镇痛的同时无或仅有易于忍受的轻度不良反应。
••3.加速手术患者的康复进程。
••4.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躯体和心理,生理功能,获得最高的满意度。
••5.防止或减少药物滥用或成瘾的发生。
•一、ERAS的目标ERAS是围手术期医学临床实践及路径管理的重要进展。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早期摄食摄饮,是重要的转归目标。
前提需要确保术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及有效的镇痛管理。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及疾病相关的脆弱肠道功能及阿片类药物镇痛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单纯依赖阿片类药物控制术中疼痛及术后疼痛应激会显著影响术后ERAS进程。
二、老年患者镇痛措施的现状•1.患者器官功能下降,生理储备降低,年龄相关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改变。
••2.视力、听力下降及并存神经精神疾病。
••3.疼痛的客观评估困难,多重用药,多重疾病使得老年患者的疼痛用药管理成为难题,老年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良率高达50-70%。
••4.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佳,显著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病率;显著增加远期慢性疼痛发生率。
•三、老年患者镇痛措施•1.局部麻醉药为主的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及伤口浸润镇痛,控制切口痛。
•2.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围术期炎症相关炎性痛。
••3.阿片类药物控制围术期疼痛应激,使用κ受体激动剂控制内脏手术相关的内脏痛,在围术期有效控制疼痛应激的前提下,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最小化。
预防性多模式镇痛更有益于该目标的实现。
••【推荐意见】老年患者疼痛管理,要了解年龄相关的痛觉感知改变,根据年龄相关的心,肺,肝,肾,胃肠生理及病理生理改变特点,既往用药史及与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基于ERAS原则选择合适的个体化多模式低阿片镇痛方案。
腰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评价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128例腰行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B组采用传统镇痛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 AS评分和第一次平卧翻身、下地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组术后各个时间段V AS评分和第一次平卧翻身、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腰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利于术后康复锻炼。
标签:腰椎;后路手术;多模式镇痛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一般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
行腰椎后路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较重,若不能有效控制,会发展为神经病理性或混合性慢性疼痛,延长卧床时间,增加了血栓、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概率。
本科从2011年1月-2013年8月对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采取超前镇痛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8例,男57例,女7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腰椎骨折36例,腰椎管狭窄症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3例。
均采取全身麻醉,手术方式为腰椎后路半开窗髓核摘除、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减压、椎间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 AS)评定并记录结果,分值为0~10分,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剧痛;排除长期依赖止痛药及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
两组术前V AS评分和年龄、性别以及体重等一般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A组:术前3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次,2次/d,手术当天停服1 d,持续服至术后14 d;切口周围局部浸润注射0.75%罗哌卡因(0.75%罗哌卡因10 mL+肾上腺素0.1 mg+生理盐水50 mL);术后伤口局部冰敷24 h。
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疼痛多被认为是中度至重度的,因而常不引起注意而导致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
疼痛是伴随着脑外科手术整个围术期的最主要症状之一。
本文就神经外科手术的疼痛特点、机制、各种镇痛药物的选择及多模式镇痛治疗的应用等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以前普遍认为开颅手术带来的术后疼痛为轻到中度,颅脑手术的疼痛比其他手术轻,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容易被忽视,而不采取治疗措施。
然而围术期颅脑外科手术的疼痛是极常见的[1]。
开颅手术的大部分疼痛来源于神经丰富的头皮和硬脑膜,而大脑本身的神经组织没有任何疼痛感受器。
前部头皮由三叉神经支配,后部头皮由颈神经丛的分支支配。
这些感觉神经纤维终止于脊髓髓质和脊髓背角内的三叉神经核,次级神经元将疼痛信号传递到丘脑并随后传递到皮层,在那里将刺激感知为疼痛。
除了这些上行的途径,还存在重要的调节疼痛并提供减少疼痛的下行途径。
围术期脑外科手术的疼痛治疗对于麻醉医师仍然是一个挑战,有效的镇痛至关重要。
1神经外科手术后疼痛的特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开颅手术后病人的疼痛被认为多为轻或中度,因而常忽视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种观点与开颅术切口对神经纤维的损伤较小,硬脑膜神经纤维密度较低及脑实质内无痛觉纤维分布等原因有关。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1.1发病率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55%~87%的开颅手术患者术后会出现中度至重度疼痛,开颅术后头痛多于术后12 h发生。
相关研究发现,疼痛的发生与手术部位直接相关。
颞下和枕下手术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最高,而额部手术术后发生率较低,可能与颞部和枕部肌肉损伤和肌肉紧张性收缩有关,而额部入路远离神经肌肉故疼痛较轻;经口鼻中隔-蝶窦手术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较高,可能与鼻中隔、蝶窦、鞍底神经末梢分布密集有关。
在开颅患者术后的疼痛产生中,女性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每增长1岁,疼痛感知强度下降3%。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信息简报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精神,积极推动围术期疼痛治疗,加强手术室外镇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不断满足患者对于舒适化诊疗的新需求。
在第九届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暨中华麻醉学会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学术论坛召开的同时,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主办,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承办的“联合对抗,医路无痛”第一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西部半决赛于7月28日在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拉开帷幕。
本次大赛主席由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担任。
大赛专家评审团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贾慧群教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陈仲海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冷玉芳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容俊芳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晓斌教授、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赵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郑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涛教授担任。
大赛主持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黄三医生担任。
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来自川滇、晋冀、陕甘宁青三大赛区。
历时近半年的海选及赛区初赛,共有6组选手晋级到西部半决赛。
参赛选手通过麻醉医生+专科医生组合,以病例演讲方式共同阐述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分享实际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最新理念,实现麻醉和多学科团队医疗的发展,达到1+1 2的效果。
6组选手分别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省第二人
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会议伊始,大赛主持黄三老师为现场观众介绍与会专家、赛制及会议日程。
其后,由大赛主席董海龙教授致辞。
首先,董教授祝贺各位选手进入到西部半决赛,希望参赛选手们能够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
董教授指出,21号文件对麻醉学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着力的领域做了明确的说明,围术期镇痛管理是麻醉学科的重要课题,做好患者全程无痛管理是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董教授也提出目前围术期镇痛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与不足,如何做好围术期镇痛管理,仍需麻醉医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董教授希望通过此次大赛促进青年麻醉医师与专科医师提升合理用药的观念,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无痛体验,加速患者在围术期的康复,推行围术期医学理念和ERAS发展。
最后,董教授预祝每位选手取得好成绩,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之后,6组选手围绕“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主题,分别带来了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精彩病例,从患者诊断信息、病程、手术、镇痛方案以及如何做好麻醉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协作等方面对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方案进行了详细且精彩的阐述。
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杜伟医生、刘洋医生所演讲的《ERAS理念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管理1例》获得一等奖!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珮宁医生、曹雄医生所演讲的《右肺上
叶癌根治性扩大切除术一例》获得二等奖。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宋进铭医生、陈齐医生,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孙佳昕医生、徐锐医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姜晓瑞医生、王利利医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李霞霞医生、王跃斌医生获得优胜奖。
最后,恭喜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杜伟医生、刘洋医生,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珮宁医生、曹雄医生成功晋级“联合对抗,医路无痛”第一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
在麻醉学的发展道路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扮演着重要角色。
“联合对抗,医路无痛”第一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为麻醉医生与专科医生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深化围术期镇痛理念,推动和完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规范化管理,促进患者加速术后康复。
让我们一起期待北部半决赛的到来!
上一篇:百日争先迎难而上下一篇:审计部党支部赴瞿家湾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