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pdf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面瘫的十种证型及治疗原则面瘫是由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
应以及时、快速、有效地消除炎症,减轻水肿,降低面神经受损程度为重。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因此,调理以祛邪扶正、祛风通络、活血通络为主。
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及症状的不同,通常把面瘫分为以下10种证型:1、风寒外袭【临床表现】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畏风无汗,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通络2、风热侵袭【临床表现】突然口眼歪斜,恶风,咽干、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治则】清热祛风,活血通络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口眼歪斜,兼见胃胺灼热,胸脘满闷,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4、肝胆湿热【临床表现】口眼歪斜,耳部起疱疹,耳内剧痛,兼见胁助胀痛,口苦纳呆,厌油腻,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兼活血通络5、肝阳上扰【临床表现】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兼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治则】平肝熄风,活血通络6、肝郁气滞【临床表现】口眼歪斜,兼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走窜不定,舌暗,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通络7、脾虚湿盛【临床表现】口眼歪斜,兼见纳呆腹胀,渴不欲饮,胸闷泛恶,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则】健脾化湿,活血通络8、正气不足【临床表现】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张无力,兼见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活血通络9、肝肾亏虚【临床表现】口眼歪斜,双目干涩,耳鸣,或见面肌抽动,兼见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健脾益肾,活血通络10、瘀血阻络【临床表现】口眼歪斜,肌肉挛缩,面肌抽动,兼见面色发黑,舌质暗,可见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引言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无力或完全失控的病症,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传统的针灸治疗在面瘫的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包括穴位选择、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选择针灸治疗面瘫时,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穴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1. 太阳穴(太阳穴外角与眼耳垂连线的交点)2. 额部:- 额部扬阳穴(鬓发上1.5寸、前发际正中)- 额部足阳明胃经交会穴(鬓角旁窝中)3. 面颊部:- 下颌角下(耳垂下中1寸、颌韧带外侧凹陷处)- 颊车上(颧骨下外1寸、下颌直线连线鼻翼外缘)- 瘦齿车上(迎馆穴下鼻缘下、反侧嘴唇两角外侧凹陷处)4. 颞部:- 左右太阳穴下(太阳穴下角后方凹陷处)以上穴位根据面瘫的具体症状和病因可进行选择和调整。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面瘫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点刺法点刺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旋转针头,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循环,并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
在治疗面瘫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点刺。
使用细针,一般插入穴位2-3mm,针刺时间约15-20分钟。
火针炙烤法火针炙烤法是在穴位上点燃艾条或艾绒,并让其燃烧一段时间,以产生热力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恢复。
火针炙烤法适用于面瘫患者的穴位选择灵活,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炙烤。
密刺法密刺法是在选定的穴位上快速点刺,以期在短时间内突破皮肤屏障,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恢复的效果。
密刺法适用于面瘫患者的穴位选择交感和神门穴。
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通过在穴位上刺入电针,使用电流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恢复的目的。
电针疗法对面瘫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具备一定的针灸经验和专业的设备。
注意事项在进行面瘫的针灸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针灸师:确保针灸师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疗效。
2. 个人卫生: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针灸师和患者都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消毒等。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麻痹或损伤引起的面部表情肌肉无力或功能障碍的疾病。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针灸诊断针灸治疗面瘫首先要进行针灸诊断,包括判断病情的轻重、部位、原因等。
通过仔细观察面部的麻痹程度、表情肌是否收缩、眼睑是否能完全闭合等指标来评估病情。
同时,还需要考虑面瘫的病因,例如感染、损伤、神经炎等。
二、针刺穴位选择1. 常用穴位主要穴位包括足阳明胃经的迎香、四白、阳白、地仓和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的二间、内关和合谷。
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穴位如曲池、印堂等。
2. 特定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还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来辅助治疗。
例如,若面瘫是由于寒湿侵袭引起的,可以选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巨髎穴;若面瘫是由于湿热蕴结引起的,可以选用足阳明胃经的阳辅和食窦穴。
三、针灸方法针灸治疗面瘫主要采用经络穴位的刺激,常用的方法包括:1. 丁针刺激法用丁针(即针柄粗细适中,针身较长的针)快速刺激穴位,每次3-5分钟左右,每天2-3次。
这种方法刺激力强,适用于严重面瘫的治疗,但需要专业医生来操作。
2. 点刺激法用细针或针刺按摩器点刺患侧的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天2-3次。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轻度面瘫的治疗。
3. 针刺留针法选择穴位后,用细针刺入约1-2厘米深,并旋转针头,然后将针头留在穴位上,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刺激时间,对面瘫的治疗效果较好。
四、配合其他疗法1. 配合康复训练面瘫的康复训练是针灸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按摩、面部表情训练、舌运动训练等,有助于恢复面部表情的功能。
2. 配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面瘫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扬肤散、通窍活络丸等。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面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从而加强针灸的疗效。
3. 配合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电针、拨筋、拍打等可与针灸相结合,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
2023《医学课件》面瘫的针灸治疗CATALOGUE目录•面瘫的概述•面瘫的针灸治疗•面瘫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面瘫的预防和治疗•总结01面瘫的概述面瘫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和表情肌无力、瘫痪或挛缩的疾病。
面瘫可导致患者无法完成正常的面部表情、口腔进食和言语表达等功能。
1 2 3病毒感染是引起面瘫的主要原因,如流行性感冒、带状疱疹等。
感染面部神经受到炎症、中毒等因素影响,导致神经传导受阻。
神经炎面部外伤、手术等可损伤面部神经,导致面瘫。
创伤完全性面瘫患者不能完成闭眼、抬眉、鼓腮等动作,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
不完全性面瘫患者可完成部分面部动作,但不对称,如一侧嘴角歪斜等。
面瘫的分类02面瘫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应调节阴阳平衡,以缓解面神经的紧张和痉挛。
调节阴阳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促进面部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通经活络针灸可扶正祛邪,调节免疫功能,帮助患者抵抗病毒感染,促进病情好转。
扶正祛邪针灸治疗的原则针灸治疗的穴位主穴太阳、四白、风池、攒竹、颧髎、下关、颊车、合谷。
配穴根据病情需要,可配合使用其他穴位,如睛明、神庭、上星等。
针灸治疗的操作方法进针使用毫针刺入穴位,深度根据患者胖瘦和穴位深浅而定。
消毒针灸前需对皮肤和针具进行消毒。
提插进针后,通过提插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
出针留针达到一定时间后,将针拔出,然后用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留针针灸后,留针一段时间,以增强疗效。
03面瘫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某患者因病毒感染导致面瘫,治疗过程中采用针灸辅助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疗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面部肌肉协调恢复,治疗效果显著。
案例一某患者面神经受损导致面瘫,治疗过程中采用针灸刺激面部神经,同时配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面部肌肉协调性得到改善,眼睛和嘴巴不再歪斜。
案例二临床治疗的案例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面瘫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其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2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取患侧面部肌肉挛缩点、攒竹、鱼腰、迎香、地仓、阳白、四白、颊车等穴位针刺。
结果:总有效率为90%。
提示:本方法能理气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挛缩,有效改善难治性面瘫所致小儿面部表情不对称。
标签:儿童,难治性面瘫,针刺面瘫,即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主要是指面神经受到外来病原体(这里主要指病毒)侵袭致面神经受到感染发炎而成。
难治性面瘫,又叫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瘫患者经历1—3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之久的常规治疗,未见恢复或显著恢复的病人[1]。
小儿面瘫因其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且患者年幼体弱,故临床可见面瘫日久,患儿表现哭笑表情异常。
自201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2例,女8例,最小8月,最大10岁;病程最短者2月,最长者6月;有感冒等前驱症状者10例,产伤所致5例,其余无明显发病原因。
2. 治疗方法取穴:患侧攒竹、鱼腰、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等,另取患侧面部肌肉挛缩点(触诊可及)。
操作:碘伏常规消毒,采用0.25×30mm针灸,攒竹透鱼腰,迎香透地仓,地仓与颊车互相对刺,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四白向下平刺,刺入深度均为0.5—1寸,肌肉挛缩点采用直刺0.2寸。
5次为一疗程,休息两天,连续4个疗程。
3. 疗效标准痊愈:面部功能恢复正常,哭笑表情自如;有效:面部功能明显改善,但遗留部分功能减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20例患者治疗痊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0%。
5.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6月。
于2013年12月5日就诊。
家长代诉,患儿生时难产,产钳辅助下生产,生后即发现患儿左侧面部异常:左眉不能上抬,左眼闭合不严,人中沟偏向右侧,鼻唇沟消失,吸吮时从左侧口角溢奶,哭笑时左侧嘴角下移。
曾于其他医院予口服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至今未见明显好转,遂来就诊。
面瘫的治疗方法面瘫的症状一、对患者进行一些局部的理疗同时还包括进行手术治疗,局部理疗时治疗面瘫疾病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面瘫的时候,热敷面瘫的一侧,每天热敷四次每次坚持20分钟,这样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消除炎症。
手术治疗方法也比较常用,一般常见于外伤引起的面神经离断患者,通过神经移植术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二、选用针灸和按摩这属于中医治疗的一种,往往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找专业的中医,针刺患者的合谷、风池、翳风和下关等穴位,注意强度要适中,以患者不出现发紧最适宜,防止影响面面瘫的正常恢复。
同时要注意按揉,针灸配合按揉的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改善麻木感,更有利于促进面瘫的恢复。
三、对患者进行面部表情的康复训练患者疾病的恢复往往缺乏不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康复训练,除了针灸按揉等治疗,患者也可以同时自己就行康复训练,尤其是早期的面瘫通过自我康复治疗的效果会更好。
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做出抬头、耸鼻、努嘴、闭眼、皱眉头、示齿、吹气、鼓起腮帮等一系列的动作,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自我康复训练,这对于面瘫的及早康复十分有利。
面瘫的治疗方法面瘫的症状表现一:中枢性面瘫。
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
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面瘫的症状表现二:周围性面瘫。
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
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驰,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第1篇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因面神经受损导致的肌肉麻痹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肝风内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效显著。
本方案旨在规范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二、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理:注重调整患者整体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局部治疗:针对面部麻痹肌肉,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三、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1)取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穴、督脉穴、局部阿是穴为主。
(2)常用穴位: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3)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穴位及操作方法。
2. 拔罐治疗(1)取穴原则: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
(2)常用穴位:风池、肩井、大椎、肺俞、膈俞等。
(3)操作方法:采用闪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4)辨证加减: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调整拔罐部位及操作方法。
3. 中药治疗(1)内服:根据患者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2)外用: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敷,敷于患处。
4. 其他治疗(1)理疗:采用超短波、磁疗等方法,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2)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促进康复。
四、治疗周期1. 急性期(发病1-2周):每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次。
2. 恢复期(发病2周-3个月):隔日1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0次。
3.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后):每周2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
五、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2. 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3.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 348 ·现代医学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05 年 10 月 ,第 33 卷第 5 期Gene Ther ,2003 ,14 :103?115 .[5]SAPIEHA P S , PELTIER M, RENDAHL K G ,et al . Fibroblastgrowth factor-2gene delivery stimulates axongrowth by adul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fter acute optic nerve injury[J] .Mol CellNeurosci , 2003 ,24 :656?672 .[6]白海青 ,王立争华 ,李树宁 .B族维生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节细胞的神经营养作用[J] .眼科研究 ,2004 , 22 :73?76 .[7]OTORI Y ,KUSAKA S , KAWASAKI A ,et al .Protectiveeffect of nilvadipine against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in purifi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J] .Brain Res ,2003 ,961 :213?219 .[8]王昌鹏 . 几种中药对青光眼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164?116 . [9]HAREWA ,WOLDE-MUSSIE E ,WEINREB RN ,et al .Efficacyand safety of memantine treatment for reductionof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experimental glaucoma in monkey , II :Structural measures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 ,45 :2640?2651 .[10]LUO X,HEIDINGER V,PICAUD S,et al.Selectiveexcitotoxic degeneration of adult pig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vitro[J] .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42 :1096?1106 . [11]TAKAHATA K,KATSUKI H,KUME T,et al .Retinalneuronal death induced by intraocular administ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and its rescue by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ra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 :1760?1766 .[收稿日期] 2005?03?30·中医中药·难治性面瘫的几种类型及针灸治疗对策董桂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 ,江苏南京 210009)[摘要] 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较好 ,笔者结合病例对针灸治疗不同类型难治性面瘫的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 面瘫 ;分类 ;针灸治疗[中图分类号] R246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5)05?0348?02针灸治疗面瘫 ,一般预后较好。
经过 3 个月治疗尚不能得有痰瘀。
针灸治疗当温补脾肾通经络为主。
针灸选穴 :两侧足到完全恢复的患者 ,称之为“难治性面瘫”。
现就难治性面瘫常三里、太溪、太白、合谷、太冲 ;局部选用左侧率谷、角孙、太阳、见类型 ,结合病例作一分析。
完骨、地仓、颊车等。
首次治疗时 ,在左太阳穴点刺放血 ,以后1 部分中枢性面瘫治疗中 ,左完骨加温针灸 ,与左地仓和颊车隔姜灸交替使用 ,每中枢性面瘫 ,一般是由颅内病变或颅脑外伤、手术创伤等周 3 次。
第 1 周治疗结束后 ,患者流涎明显好转 ,左侧口角无导致的。
对于由脑梗死导致的中枢性面瘫 ,在针炙治疗 3 个月漏水现象。
原方继续 ,治疗 3 周后 ,患者发音吐词较前清晰。
后尚没有完全恢复的患者 ,仍然可以继续接受针灸治疗 ,此时经过两个月(9 周)治疗 ,患者人中沟仍有部分向右偏斜 ,但是基要注意使用全身腧穴 ,以及同侧颞部的腧穴与头针运动性失语本功能(语言、喝水等)无明显障碍 ,患者整体情况也有明显改区。
对于颅脑术后出现的面瘫 ,经 3 个月的治疗仍未恢复者 , 善 ,但是上肢肌力变化不大 ,下肢肌力接近 4 级。
则应作肌电图的检查了解面神经损伤的程度。
损伤严重的患 2 Hunt面神经炎者预后比较差 ,肌电反应较好者可以继续予以针灸治疗。
该病早期在外耳道和(或)耳郭出现疱疹 ,也有部分患者仅病例 1 :患者 ,男 ,70 岁 ,工人。
2001 年 9 月 24 日就诊。
表现疼痛或皮肤红肿而没有疱疹。
在疾病的早期 ,中医辨证多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而昏迷近 1 个月 ,经过抢救治疗后为湿热型或风热型 ,有发热恶寒、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苏醒 ,并已经过康复治疗半年余。
伴有 2 型糖尿病、冠心病。
等症状和体征。
邪热或热毒可以直接灼伤经脉而出现程度不刻诊 :左侧中枢性面瘫 ,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言语不利 ,大同的面瘫症状。
Hunt面神经炎患者的恢复 ,总体上要比单纯性便干结等。
查 :人中沟向右偏 ,张口不圆 ,右上肢肌力 2 级 ,右面瘫困难。
约 1?3 的患者经过 3 个月的各种治疗仍不能完全恢下肢肌力 3 级 ,右手指及右脚趾端肿胀 ,伸舌向左偏 ,舌质淡紫复。
此时的患者邪热已退、痰湿留滞 ,治疗以祛痰湿为法。
略胖大 ,苔白微腻 ,两尺脉弱。
中医辨证 :肾脾及气血皆虚 ,兼病例 2 :患者 ,男 ,37 岁 ,工人。
2001 年 5 月 17 日就诊。
[ 作者简介] 董桂兰(1949 - ) ,女 ,江苏南通人 ,副主任医师。
现代医学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05 年 10 月 ,第 33 卷第 5 期· 349 ·患者“右侧疱疹性面瘫”10个月余。
刻诊 :右侧面颊部板滞感、时有不自主运动 ,并且感到右口角肿胀 ,肌肉发硬。
查 :右侧嘴唇舒缩功能差 ,舌质淡 ,左侧关尺部脉轻重按皆无。
为“疱疹性面瘫后遗症”。
由于早期热毒灼伤经脉 ,导致筋肉失养 ,舒缩功能下降。
而余邪未尽 ,造成局部肿胀板滞感等。
苔脉还提示患者肝血不足 ,筋脉失养。
针灸治疗当强壮肝脾、疏通局部气血。
针灸选穴筋缩及两侧肝俞、脾俞、合谷、太冲 ,右侧地仓、颊车、翳风。
每周 3 次治疗 ,10 次为 1 个疗程。
经过 5 次治疗后 ,患者局部板滞感消失 ,口唇活动时感觉轻松舒适。
1 个疗程结束 ,患者感觉不到右口角肿胀等 ,遂暂停治疗。
但是 ,约 1个月后前述症状又出现 ,故再次接受针灸治疗 ,方法同前。
并嘱患者 1~2 周接受 1 次治疗 ,维持 6 个月治疗(20 次) ,遂停止针灸治疗 ,随访 1 年 ,无不适。
3单纯性面瘫误治失治单纯性面瘫一般可以在 1~2 个月内痊愈。
超过 3 个月还没有恢复的患者 ,可能有下列原因 :治疗选择穴位不当 , 刺激量或者刺激时机不当。
早期在面部过多用穴 , 或者给予过强的刺激 , 可能使急性期面部水肿加重 , 影响了整个病情的恢复。
因此 , 对于单纯性面瘫来说 , 早期避免在面部过强刺激和过多用穴是必要的。
还有一部分患者 , 也可能与不适当地使用激素或其他药物有关系。
针灸治疗以养肝柔筋为主 , 穴位当以肝俞、筋缩、合谷、太冲、阳陵泉为主 , 辅以患侧风池、翳风、巨等。
操作以均匀捻转为佳。
病例 3 :患者 ,女 ,43 岁。
2000 年 10 月 8 日就诊。
“右周围性面瘫”4 个月余。
发病后患者就接受针灸治疗 ,首次治疗就在面部用了刺激较强的电针 ,并行红外线照射 ,第 2天患者面部肿胀 ,持续 1 周后才开始减退。
面瘫症状大约在 1个半月后才开始好转。
刻诊 :右侧面部板滞感 ,活动不灵活 ,有时伴右脸部疼痛 ,尤以吹风受凉加重。
查患者右侧面部颜色较左侧深 ,巨、颧处有硬结和明显的触痛 ,右嘴角向上时有抽动 ,舌质淡紫 ,苔薄白腻 ,右侧关部脉疾。
针灸治疗 :首先给予右太阳穴点刺放血 ,继而选用双足三里 (温针灸)、右侧翳风(温针灸)。
经过 1 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 ,触痛仍在。
效不更方 ,隔 2 日 1 次治疗 ,经过 10 次治疗 ,症状基本消失 ,惟硬结仍在 ,无触痛 ,右面部颜色与左侧接近。
继续治疗 10 次后症状消失 ,也无明显阳性体征出现。
4痰湿型体质痰湿型体质的患者 ,当遇到寒邪或热邪可以夹杂为患。
由于湿性粘滞 ,疾病迁延难愈 ,一般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这部分患者的特点是 :面部肿胀或板滞感 ,易疲劳 ,舌苔厚腻。
针灸治疗当以祛痰湿为主要目标 ,可以选择合谷、丰隆、阴陵泉、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辅以局部地仓、颊车、翳风等。
病例 4 :患者 ,男 ,20 岁 ,学生。
2000 年 3 月 13 日就诊。
1999 年 8 月 , 喝大量冰啤酒后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 , 经针灸等治疗后部分症状消失。
刻诊 :左侧额部自阳白穴以上无自主活动 ,左侧上唇过度向上活动 ,舌质淡红 ,舌面中间苔白腻 , 两关部脉滑。
患者为痰湿体质或者痰湿之邪直接损伤经脉 ,留滞不去 ,故病情迁延。
针灸治疗以祛痰湿为主 ,兼以疏通局部气血。
针灸选穴 :双侧脾俞、胃俞、丰隆、合谷、太冲 ,左侧阳白、本神、地仓、颊车。
其中脾俞、胃俞用导气法 ,得气后不留针 ;阳白、本神为一组 ,地仓、颊车为一组 ,给予电针治疗 ,连续波 ,120 次·min- 1 ,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隔日 1 次治疗 ,10 次治疗为 1 个疗程。
前 5 次治疗后患者感到脸部轻松、舒服 ,第 6 次治疗后阳白穴以上出现轻微活动。
第 1 个疗程结束时患者左额部自主活动非常明显。
治疗 3 个疗程后患者面部症状基本消失 ,后又间断性针灸治疗 5 次。
5气血亏虚体质气血亏虚的患者表现为渐进性发病 ,症状逐渐加重。
除了面部症状外 ,一般兼有萎靡疲乏 ,面无光泽、色黄或暗 ,容易疲劳 ,动则喘息 ,或者食欲差 ,大便稀或者溏等。
临床疗效比较缓慢 ,病程常常超出 3 个月。
针灸治疗以补益气血为主 ,操作上应该重用灸法。
病例 5 :患者 ,男 ,68 岁 ,教授。
1999 年 10 月 8 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