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范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的教案1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1、农业成就: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
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农业发展进步的表现:包括治理黄河、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作物的主要分布。
知道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知道两汉商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国家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经济史的能力。
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逐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的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我国汉代经济发展的较高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在前一节课我们讲到汉初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于此同时,汉朝的国力也达到了鼎盛。
究竟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是怎样一派繁荣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板书: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预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大家分三组,这一组的同学负责农业方面的成就,第二组同学负责查找手工业的成就,第三组同学归纳商业的成就。
大家边预习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农业、手工业、商业,汉朝经济的三大领域,它们各自取得了哪些成就?2、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生:分别预习。
一、两汉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师:好,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说说,两汉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
生:黄河的治理。
农具的进步。
耕作技术提高。
师:好,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完整。
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兴修水利、也就是对黄河的治理上。
板书:发展表现:1 兴修水利师:请大家看看西汉和东汉都是哪两位皇帝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生:西汉汉武帝,东汉明帝。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有哪些特点?2. 教学内容与活动:(1)农业发展:讲解两汉时期的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等,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原因;(2)手工业发展:介绍两汉时期的纺织、冶金、陶瓷等行业,分析手工业发展的原因;(3)商业发展:阐述两汉时期的市场贸易、货币流通、商业都市等,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的原因;(4)经济政策:讲解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市场管理政策等,分析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五、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异同;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直观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3. 专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两汉时期某一经济领域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等。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备课人:王建辉知识回顾: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课前预习,课内探究】: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东汉冶铁水排模型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东西二京是指:和。
由学生介绍“长安”和“洛阳”繁盛:探究与交流二(动脑筋):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两汉经济的发展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2)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3)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互关系;(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历史背景的密切关系;(3)培养学生珍惜今天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的具体分析;(2)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2)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3)准备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你们认为两汉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2. 绘制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历程的思维导图;3. 思考并回答:“你觉得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教案: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过程;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两汉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两汉经济的基本特点a.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发展;b.商业贸易兴盛,市场经济初步形成;c.铁器和纺织业发展;d.货币的使用和金属货币的流通。
2.两汉经济的发展过程a.西汉经济的发展i.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农奴制的废除;ii. 地方产业的兴起;iii. 商业和贸易的繁荣;iv. 修筑水利工程的兴盛。
b.东汉经济的发展i.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ii. 商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iii. 城市的兴起;iv. 铁器和纺织业的发展。
3.两汉经济的影响a.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人口迁移,加速了乡村和城市的融合;c.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d.经济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1.前导讲授:通过讲解文献资料和历史事件,介绍两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过程。
2.图文并茂:使用图片、地图和图表等辅助教学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汉经济的发展。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两汉经济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两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和货币使用等方面。
3.使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汉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学材料分析两汉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并就其积极和消极方面展开讨论。
5.总结:归纳两汉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观点、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书面作业: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两汉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探讨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相互关系;(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2)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相互关系;(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探讨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相互关系;(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两汉时期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表现;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整体理解程度。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相关内容;2. 资料: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数据和案例;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你们认为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作用;(4)案例分析:以两汉时期的某个经济领域为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和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讨论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影响和经济政策的调整;(2)提出拓展问题: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哪些启示?五、课后作业1. 复习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2. 结合所学,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孕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了解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的法子。
2、过程与方式:通过思考和概括总结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及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感化与反感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时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浮现欲、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但是相对来说,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缺乏,对理性的思考有畏难情绪,要想把课堂引向深入,必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泛起,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的天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想一想: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从这里能看见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垦者的铁锹举起多如云,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发展,京师众多的人口,全靠这条水渠啊。
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歌颂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那么,两汉时有哪些水利工程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呢?2、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肩负,注重农业发展。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
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
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
农作物: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
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
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
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C.发展工商业 D.重商主义
2.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3.汉武帝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
A.犁壁 B.耧车C.水排D.提花机
4.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 B.发明耧车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5.西汉时期,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新成就是()
A.冶铁用煤作燃料,用水排鼓风
B.发明使用耧车
C.纺织使用提花机
D.用植物纤维造纸
6.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B. 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
D. 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
二、材料分析题
7.(公元三十年)诏曰:“令……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
阅读材料回答:
①根据材料判断这是哪一位皇帝下的诏书?
②该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三、问答题
8.简述两汉时期在农业上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