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27.87 KB
- 文档页数:2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发布时间:2022-12-26T08:33:50.27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6期作者:李左芹[导读] 目的:探究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李左芹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 (650021)【摘要】目的:探究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诊治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36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与常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行针灸综合治疗,辅之以优质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麻痹程度与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麻痹程度与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期治疗,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预改善患者麻痹程度。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瘫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又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其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无法抬眉、闭眼,大部分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该病与过度疲劳、着凉、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由经络空虚、风寒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导经气受阻,经脉失养,使患者面部肌肉不能收放自如[1] 。
本文主要探究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
观察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58.3±2.7)岁,平均病程(0.9±0.3)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7.4±2.5)岁,平均病程(0.9±0.5)个月。
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有强的松、地塞米松、维生素12等,给予方式为口服或者静脉滴注,疗程为 14 天,并搭配常规护理方式。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
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
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症状]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西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治疗]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初起宜浅刺。
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鼻中沟歪斜:水沟;頦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面颊板滞:四白巨。
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附注]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面部表情失常、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一、中医特色护理方法概述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包括中医药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推拿疗法等多种治疗方式。
中医药物疗法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煎煮、熏蒸、外敷等方式治疗疾病;中医按摩疗法以按摩、拨法、点按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畅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针灸疗法以针刺、灸疗等手段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推拿疗法以推、拉、按、揉等手法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这些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二、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1. 中医药物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医药物疗法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应用广泛,中草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功效,能够改善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减轻面瘫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失常、口角歪斜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医按摩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医按摩疗法是通过刺激面部经络、穴位的按摩手法,调畅气血,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研究发现,中医按摩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提高面部肌肉的张力和活动度,有利于面部肌肉的康复。
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策略1. 个体化治疗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时,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最适合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并结合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手法相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
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
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
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
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
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研
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
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
(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
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浅刺穴位,取合谷、地仓、牵正、翳风、风池等为主穴。
配以太阳、阳白、照海、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太冲、外关、足三里等。
恢复期以泄法为主,足三
里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泄法。
针刺后于地仓、合谷、风池、牵正、颊车、阳白、迎香等穴
位行隔姜灸法[2]。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灸前排除针灸治疗禁忌证,避免在过饥、过饱、过度疲劳等情况下针灸治疗。
灸法治疗时注意观察,防止艾绒掉落导致烫伤。
针灸过程
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天寒时加盖毛巾,以免扎针处受风。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等晕针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平躺于通风处。
针灸治疗完毕起针时采用消毒棉球
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感染[3]。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评估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
告知患者针灸对于周围性面
瘫的独特疗效,只要坚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激励其康复信心。
针
灸前嘱患者全身放松,提前告知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症状,使患者心中有数,避
免突然的疼痛刺激引起患者不满。
针灸过程中与患者适当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和焦虑情绪[4]。
指导患者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水洗脸,天冷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
对闭眼不全者指导
其注意用眼卫生,使用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睡觉时佩戴眼罩,每日使用抗生素眼膏以保护
角膜[5]。
1.3评价指标
1.3.1情绪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情绪状态。
SAS评分越高,
表示焦虑状态越严重。
SDS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严重。
1.3.2治疗效果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肌肉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眼睑闭合良好,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
有效:遗有轻度面肌功能障碍,表情肌部分恢复,眼睑闭合力弱,眼裂对称,口角歪斜
不明显。
无效:遗有面肌功能障碍,眼睑不能闭合,眼裂不对称,口角歪斜明显[6]。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情绪状态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中医学理论将周围性面瘫归纳于“口眼歪斜”之范畴,其病机为气虚寒凝,风寒之邪客于
面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
一般多采用针灸治疗以祛风通络,现
代研究发现针灸可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微循环和营养代谢,从而促进面部肌肉、神经
功能的恢复。
由于周围性面瘫影响面部外观,引起眼部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
患者往
往对康复丧失信心,而不愿配合针灸治疗。
同时由于针灸引起的疼痛感也导致部分患者依从
性较差。
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帮助
其树立康复信心,从而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咏羚,马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97~98.
[2]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3]彭妍,杨飞.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面瘫168例的护理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2,30(5):74~76.
[4]李梅芬.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微创医学,2014,9(3):365~366.
[5]莫静霞,陈焕弟,陈华.中青年面神经瘫痪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3):122~124.
[6]郭佩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