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3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面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面瘫就是俗称的嘴斜眼歪,西医则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则认为面瘫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面瘫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很容易会留下后遗症。
面瘫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而夏天则是面瘫的高发季节,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妈妈的叮嘱:不要睡觉开窗户、开风扇!其实这样叮嘱的目的就是避免受风而出现面瘫,所以听妈妈的话非常有必要。
面瘫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部分面瘫患者来说,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也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对于针灸如何治疗面瘫并没有很多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针灸如何治疗面瘫来进行简要的分析!1、什么是面瘫?面瘫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学名为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作为面瘫、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等,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的面部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嘴斜眼歪。
这种疾病的发作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一旦出现面瘫,日常的基本的比如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
面瘫有哪些危害呢?首先,面瘫会影响人的美观。
外貌对于一个人的交际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面瘫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面瘫还会影响到自身的语言工程,导致出现语言吐字不清、说话漏气、饮食速度慢等情况。
其次,功能受损。
出现面瘫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眼裂不能完全闭合、角膜炎、眼睛干涩疼痛等情况,甚至很容易引起迎风流泪的后遗症。
最后,面瘫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面瘫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长期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到睡眠,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情况。
2、穴位的选择针灸治疗面瘫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我国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涉及到的穴位有81个穴位,其中最常取的穴位为受阻阳明经穴,并辅以足太阳经穴。
局部选穴一般主要有地仓、颊车、水沟、四白、听会、风池等,这些穴位位于面神经及主要分支的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水肿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
针灸面部中风(面瘫)的治疗面部中风,又称“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周围性面瘫又分为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中枢性面瘫(核上性)与周围性面瘫(核下性)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面神经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分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多数表现为面部额纹变浅、眼不能闭、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以下介绍面部中风的针刺治疗:!针刺患侧穴位前,建议先针健侧20分钟;对侧合谷:在头面部下针之前,要先刺对侧合谷,刺合谷有麻醉作用,可减轻在头面部针刺的痛感;地仓透颊车:3寸针透刺,平补平泻;!面瘫所致的嘴歪、流涎,在针刺地仓时必须用透针,eg:地仓透颊车;But半身瘫痪所致的嘴歪、流涎,针刺地仓的方法有所不同:单刺地仓,张口进针,穿透脸颊,像“拉锯”一样行针,如此刺地仓 2-3次即可改善;太阳:眼尾与眉尾延长线交点凹陷处,直针浅刺;阳白透鱼腰:将阳白下皮肤捏起,针尖从阳白穴入,刺到眉毛中间的鱼腰;!一说阳白位于眉上1寸,以“离穴不离经”为原则,二者皆在瞳孔直上;对侧解溪:久病者,用迎随补泻--补法,随经向下斜刺;!上眼睑闭合由足阳明胃经管理,解溪为胃经母穴,久病=虚症,“虚则补其母”;对侧内庭:新病者,迎随补泻--泻法,逆经向上斜刺;人中(水沟):向上斜刺,人中沟下1/3与中1/3交界;(编者注:人中位置一说于上、中1/3交界)承浆:唇下正中凹陷,舌强不语、语言不利,下针时张口;廉泉:对着舌根方向刺入1寸--1.5寸,舌强不语;!经治疗面部回正后,需再刺人中、承浆几次,起固定作用,不然容易歪向另一侧;偏方:用新鲜的鳝鱼血涂在患侧面部,可拉着歪的脸回正;!满头大汗,并对着冷气(电风扇)吹,易患面部中风,so流汗就要透发,不要让汗水停滞在皮下,否则不要流汗;!中风后针刺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一周之内效果最佳,针灸+中药对面部中风的治疗效果→“百发百中”;。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潘风琴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3(019)007
【摘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方法有很多,本文用温针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设对照组32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比显示该方法有着显著的疗效.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潘风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江苏,金湖,21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浅针搔爬攒竹、颧髎穴配合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J], 陈娇凤
2.艾灸翳风穴合电针、激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9例临床观察 [J], 高汉义;王燕;张学玲;陈朋;王海霞
3.齐刺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J], 孙钰;窦嫦芝;吴弘
4.翳风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 [J], 刘士同;刘恒敬
5.温针灸翳风穴(TE17)结合调经筋治疗耳闭验案1则 [J], 李婷;王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3 JC018)作者简介:张?媛(1994 07—),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E mail:vqphy41@163 com通信作者:李永峰(1961 12—),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针刺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E mail:869358398@qq com针灸联合川芎茶调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张?媛1 张 欢2 李永峰1(1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咸阳,712000;2威海市中医院针灸二科,威海,264200)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威海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方口服联合针灸治疗。
比较2组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时间、肌电图检查相关指标、面部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测定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比较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92 59%、75 93%,以观察组临床效果更好(P<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闭目、抬眉、鼓颊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RI潜伏期低于对照组,CMAP波幅高于对照组,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更明显(P<0 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 α、IL 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GDN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方联合针灸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善肌电图指标,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断其起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TNF α、GDNF、IL 17等水平以减轻患者神经病变的炎性反应损伤程度有关。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证;针灸;川芎茶调散;肌电图;面部神经功能;血清因子;临床研究AcupunctureCom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fortheTreatmentofPeripheralFacialNervePalsy(Wind ColdSyndrome)ZHANGYuanyuan1,ZHANGHuan2,LIYongfeng1(1SchoolofAcupuncture moxibustionandtuina,Shaan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Xianyang712000,China;2SecondAcupuncturedepartmentofWeiha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ihai264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forthetreatmentofpe ripheralfacialnervepalsy(wind coldsyndrome).Methods:Atotalof108patientswithacute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admittedtoWeiha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February2018toFebruary2019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acontrolgroupandanobservationgroup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with54patientsineachgroup.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treatment,whil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Acupuncturecom 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Theimprovementtimeofmainsymptoms,relatedindexesofelectromyographyexaminationandfacialnervefunctiongrading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thelevelsofrelatedfactorsinserumweremeasured,theclini caleffectswerecompared.Results:Theeffectiveratesof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were92.59%and75.93%respectively,andtheclinicaleffectoftheobservationgroupwasbetter(P<0 05).Theimprovementtimeofeyeclosure,eyebrowliftingandbuccalswellingin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 05).Intheobser vationgroup,theRIlatency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CMAPamplitude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gradingimprovementoffacialnervefunctionwasmoreobvious(P<0 05).TheserumlevelsofTNF αandIL 17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ndthelevelsofGDNF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 05).Conclusion:AcupuncturecombinedwithChuanxiongChatiaoSanishelpfultopromotethereliefofclinicalsymptoms,improvetheemgindex,andpromotethefacialnervefunctionrecovery,itseffectmayberelatedtore ducingthedegreeofinflammatoryresponsedamageinpatientswithneuropathybyregulatingserumTNF α,GDNF,IL 17andotherlevels.Keywords 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Wind coldsyndrome;Acupuncture;ChuanxiongChatiaoSan;Electromyography;Facialnervefunction;Serumfactor;Clinicalresearch中图分类号:R245 3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0.023·5741·世界中医药 2020年5月第15卷第10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患者多见一侧口眼 斜、鼻唇沟变浅、患侧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无法完成闭目、抬眉、鼓颊等症状。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周围性面瘫是是以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以青壮年为多见。
我国面瘫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国内城市发病率为380人/10万,农村为260人/10万[1]。
治疗多以内科药物、针灸和物理治疗等方法为主。
病程长,疗效不肯定,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我科从2009年5月~2013年3月,采用星状神经节(stellateganglion block,SGB)结合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年5月~2013年3月的中西医结合科共60例。
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67岁,平均(352±177)岁;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A、B二组,每组均为3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内科药物加针灸治疗,具体为阿昔洛韦片02g/次,4次/d,连服5d;强的松片20mg/d顿服,5d后减量至10mg/d,维持5至7d后停药;VitB1100mg+VitB12500μg肌注,1次/d,14d为1个疗程等,茎乳孔附近红外线照射、近短波等治疗。
在治疗时取穴:患侧四白、头维、牵正、丝竹空,合谷(取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
随症取穴:眼闭合不全者加攒竹、阳白、鱼腰、太阳;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口角歪斜者加地仓、颊车;颊唇沟歪斜者加承浆。
面部取穴以泻法为主,远端取穴以补法为主,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A30141231868*B3071283633注:与B组比较,*P<005122观察组:在内科药物基础上加用SGB和针灸治疗,全部采用气管旁入路,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薄枕。
在患侧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cm左右,平行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
针灸主穴: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中药以牵正散为主,辩证分型,加减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牵正散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5-01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舌尖味觉失常。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本病主要为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脉络,致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或风寒之邪引动体内痰湿之邪,风痰湿相互搏结,痹阻面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
病程日久,导致气滞血瘀,筋脉拘急,病情更易缠绵难愈。
针灸治疗面瘫为首选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特点。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针灸疗法1.1 主穴。
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
以上穴位均为病侧。
1.2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翳风穴宜浅刺,垂直进针,手法宜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加重急性期水肿。
四白平刺睛明穴,迎香和颧髎对刺,地仓和颊车对刺,太阳直刺。
如颏唇沟歪斜:承浆向患侧平刺;眼睑闭合不全:四白斜刺;额纹消失:阳白透刺鱼腰;耸鼻不对称:局部阿是穴(病侧鼻梁骨中央)平刺。
“面口合谷收”,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在发病初期,针刺健侧合谷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致患者感觉手酸胀眼睛湿润起针为宜。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之脉为多气多血之脉,合谷穴采取强刺激可激发体内正气,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陈祥芳【摘要】从针灸治疗的干预时机、灸法治疗、激素使用、电针使用、医患沟通等方面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认为面瘫的针灸治疗应根据病变时期及定位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2(031)004【总页数】1页(P43)【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面神经麻痹;定位诊断;电针【作者】陈祥芳【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康复科,30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的主要临床适应症之一,针灸治疗效果为人们公认。
但临床医师选穴、手法各执已见,配合治疗方法多样,对于针刺的干预时机、针刺预后判断、疗效报道不一。
笔者认为治疗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尤其发病初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现就针灸治疗面瘫的几点心得讨论如下。
1 针灸治疗宜及早干预周围性面瘫一般急性期为7天,这一段时间很多患者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所以,及早干预治疗,阻止面神经炎症的进一步加重,促进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但需注意手法要轻,避免不良刺激。
并且要告知患者面瘫的疾病发展过程,可能在一周内病情会有加重,属于病情的自然进展过程,与针刺无关,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如果患者心理负担过重,急性期可以采取灸法与远端针刺取穴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行局部针刺治疗。
2 急性期灸翳风可收良效现在临床医生多重针而轻灸,面瘫多是因感受风寒而发,灸法温通作用较针法为优。
翳风穴,有祛风通络之要穴,且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
故急性期每日灸翳风半小时,能祛风散寒,通络消肿,促进面神经水肿的吸收。
笔者曾治一患者,每日灸翳风30分钟,针刺取阳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合谷,轻刺激,针2次后因患者需外出求学,未予再针,嘱患者每日自灸翳风,并注意避寒。
随防患者15日即痊愈。
3 根据定位诊断选择配合使用激素面神经损伤部位的高低可通过周围性面瘫的早期表现进行定位诊断,区分病变在面神经管还是茎乳孔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