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63.98 KB
- 文档页数:3
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年第38卷第6期2020 Vol.38 No.684近五年关于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进展李鑫,米勇**作者简介:李鑫(1993—),硕士,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面瘫。
Tel : 177****6597,E-mail : ******************通讯作者:米勇,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面瘫。
Tel : 139****9119(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结合近年以来的针灸临床经验,在相关数据库检索近五年内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从针灸疗法、针药结合、其他疗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针刺可以改善面部供血、增强免疫力、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促进面部神经的恢 复。
针灸在医学领域的作用愈发的重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目前仍需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制,优化治疗方案, 使其不断发展。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综述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又称为Bell 's 面瘫,是以 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拉向正常 一侧、口角不正等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单侧的患者。
此病好发于青壮年,其中以男性为主,其他年龄也可发此病,免疫 力较弱的老幼人群也较易患病,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可于48h 内达到高峰。
此病若诊断 正确,大多数可以治愈,预后多数良好。
根据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到以下结论,周围性面瘫在国外它 的发病率为4.18%沪,而我国的发病率是4.26%沪。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国内的患者不仅在数量上增 多而且更趋于年轻化。
在最新医学研究中,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病毒性感染通常被诸多医者认为是引发面神经炎的主要因素, 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多种发病因素叽在临床上,虽然运用激素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 但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出现率却无法因此而减少 [5]。
123193 临床医学论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科20xx年4月-20xx年4月接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护理满意率、护理前后Portmann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能更好地改善Portmann评分,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doi:10.14033/ki.cfmr.20xx年相关研究报告可以看出,采取针灸治疗本病可取得不错的效果[2]。
不过,针灸治疗后早期康复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将接诊的60例患者实施了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对象60例,全部是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时间为20xx年4月-20xx年4月。
入选对象,确诊符合文献[3]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本研究,接受针灸治疗,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0~71岁,平均(49.9±12.5)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
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51.3±12.6)岁;左侧14例、右侧16例。
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并做好饮食起居与口腔护理干预。
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的形式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面瘫(paralysis of facial nerve)又被称为面神经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出现了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造成的,而在面瘫的种类中,周围性面瘫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面瘫类型,由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特点,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面瘫症状,同时患者的面部神经也会出现受压的情况,给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1]。
本院在对周围性免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8.96±6.75)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1. 2. 1 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强的松、维生素B1以及甲钴铵注射液实施治疗。
强的松的使用剂量为30 mg/次,1次/d,维生素B1的使用剂量为100 mg,甲钴铵注射液的剂量为0.5 μg。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以及总结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方法对于1994-2014年的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论文收集,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于中医常用的在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过程中使用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的应用现状以及进展。
结果对所有纳入相关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在实际的对小儿周围性面瘫治疗过程中使用针灸推拿疗法的相关效果以及研究进展。
结论针灸推拿疗法是一种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过程中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同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进行研究。
关键词:针灸推拿疗法;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小儿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又被称为小儿面神经麻痹。
优于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特点,在临床上往往会对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周围性面瘫患儿而言就显得极为重要[1]。
目前有研究显示,针灸推拿疗法在临床对于小儿周围性面瘫患儿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了解到目前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收集了相关的文献,为形成一种规范的针灸推拿治疗技术提供了可参考材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需要收集1994年1月-2014.1月间收录的文献,同时文献为关于小儿周围性面瘫通过使用针灸推拿治疗技术进行治疗的文献。
在排除标准方面,需要注意排除统计学方法不恰当文献、一稿多投文献、原始文献在设计方面不严谨的文献、并非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外文文献以及综述类和小儿周围性面瘫护理的相关文献。
1.2 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需要使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进行检索,在实际的检索过程中,关键词为:针灸推拿、小儿周围性面瘫。
在原文获取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关键词检索完成后能够得到相关的文献,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获取全文。
2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总共得到文献53篇,文献中对于小儿周围性面瘫患儿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往往能够被分为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以及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共同使用的疗法。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因为面神经受到非特异性.的炎性而引起的,在临床上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某种病毒感染有关系。
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往往会表现为表情瘫痪、眼歪嘴斜。
患者一旦发病之后就需要及时接受治疗,这样才能够避免病情进一步扩大发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产生障碍,在临床上主要以眼歪口斜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医学上又称为面瘫。
关键词:中医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进展引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超短波和针灸治疗方式对其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观察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便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辩证分型由面部神经麻痹引起的损害由于其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特点是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经常性的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没有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药物的副作用[1]。
通过使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在中医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寒邪入侵导致气血运行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补充气血,这种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二、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类型与方式(一)常规针灸疗法常规的针灸疗法主要就是使用针刺和艾灸进行预防治疗的方法,针刺需要使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刺入到人体中的穴位中,可以配合点燃艾灸熏灼穴位能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常规的针灸疗法中经常使用这两种结合的方式,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
针灸的治疗原理主要是因为针灸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以及调节气血的作用,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能够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并且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近5年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面瘫后遗症是指经正规治疗超过3个月后尚未痊愈的面瘫,常见于面神经损伤严重及早中期失治误治的面瘫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肌联带运动、痉挛、僵硬感等,治疗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现就近5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现状综述如下。
1.针刺1.1针具黄奏琴[1]运用金质针结合艾灸治疗39例面瘫后遗症患者,并将其与普通钢质针结合艾灸相对照,发现金质针加艾灸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更优。
1.2取穴刘红燕[2]采用头针技术治疗48例患者,取穴百会、头部运动区下点、神庭、迎香、下关、率谷、合谷。
其中头针针刺后,捻针5min,频率200~300 转/分,与传统针灸治疗相比疗效更佳。
刘丽侠[3]等运用腕针和体针治疗面瘫后遗症患者30例,予腕针双侧1区、2 区、3区,4区,行向心性捻转补法。
体针常规取穴,均取双侧,与传统取穴相比效果明显提高。
李欢欢[4]等针刺“髓会穴组”治疗面瘫后遗症30例,取穴: 完骨、风池、天柱、颈4夹脊、颈5夹脊、风府、大椎,与传统取穴相比疗效亦明显提高。
1.3针刺手法苏美莲[5]阳白穴“井”字针法治疗面瘫后遗症47 例,阳白穴刺入4针,针尖分别朝向鱼腰穴、前发际(平行于正中线)、垂直于前正中线(2根方向相反),再常规针刺面部,随症加减,总有效率达93. 6%。
韩丽斌[6]运用透刺法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45例,取患侧面部穴位,其中地仓、颊车透刺,攒竹、丝竹空透刺,下关、颧髎透刺,总有效率达100%。
2.针刺结合药物洪钰芳[7]用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2例,中药内服方:黄芪15 g、当归9 g、黄精15 g、川芎9 g、白芷9 g、全蝎粉3g、僵蚕9 g、蒲公英15 g。
中药外敷方:艾叶15 g,野菊花15 g、当归15 g、大青叶15 g、白鲜皮15 g、冰片3 g。
将中药煎汁用毛巾沾取,热敷于患处,加之传统针刺治疗,疗效甚佳。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灸已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随着对中医药和针灸疗法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中医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观点,总结其疗效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2. 探讨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理解针灸对面瘫病理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患者的影响和疗效,为日常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展望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意义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250·综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与理论研究进展周欢安(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人民医院,广西 龙州 532400)摘要: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麻痹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本文对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致病因素及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目前针灸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救治方法及治疗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国内研究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的对比确认[1],以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疗法;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2.0360 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中医学上俗称歪嘴、口眼歪斜等。
该类疾病多发于冬季与夏季,主要致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外邪内侵所致的神经损伤与麻痹而引起;如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引起面部瘫痪等后遗症,对患者身心及家庭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2]。
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西医主要以消炎为主,治疗效果差,且容易引起其他疾病。
而目前中医手段—针灸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疗效突出,复发率低,其治疗可靠稳定。
本文对近5年,采用针灸用于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3]。
1 关于周围性面瘫致病因素及危害分析及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属于神经中枢损伤而引起的疾病[4]。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标胶特殊:如部分患者表现为突发性的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等。
而如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则会表现出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5];同时,还日常活动中表现为鼓腮和吹口哨时,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会导致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侧淌下,还会导致由于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鼓腮等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尽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增加,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等。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随访6个月至1年,复发率较低。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安慰剂无差异,甚至可能引起不良事件。
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针灸组接受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针灸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口眼歪斜、不能皱眉等症状均有显著好转。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
随访6个月至1年,针灸组复发率较低,仅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7%。
在安全性方面,针灸组有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报告。
本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点包括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患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针灸治疗的疗效可能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技术参数,以增加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普及性。
本研究未对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如面部肌肉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述摘要】目的:关于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
方法:选取罹患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进行研究,共计24例,分为两组,其中的观察组患者经由针灸全期治疗(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而另外的12例患者则使用了针灸的急性期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之于对照组的急性期针灸法,明显较高,因此将组间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有差异性,有意义且P<0.05。
结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使用针灸全期治疗手段,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333-01选取患有周围性面瘫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分别予以其不同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的不同。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24例,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9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5~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8±1.2)岁;经过临床医生的详细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处于半天到一周左右。
将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经过详细的组间对比,差异不大,因此可以进行组间治疗效果的对比性研究,P>0.05。
1.2 方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包括三个治疗时期:首先是急性期(发病后第一周)。
患者坐好后,对患处皮肤,做好清洁消毒,之后针灸医师选取患者的太阳、颊车、下关、阳白、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艾灸联合针刺法治疗。
针刺时,力度需保持在对皮肤进行轻微的刺激即可,不能把皮肤刺穿。
手法需要轻且浅。
此外,在该治疗期,需对患者加用常规药物(地塞米松消肿消炎,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干预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其中具体分析了急性期针刺干预的可行性,其次包括穴位的选择标准,针刺强度和手法等等,最后分析了针刺结合其他疗法等治疗形式,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针刺;周围性面瘫;综述周围性面瘫有被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中较为常见,大多数患病者症状为皮肤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部分患者出现双侧同时瘫痪等,该病往往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该病主要患病原因是机体的脉络不通,且常有风寒毒侵袭,阳明,少阳两处的经气阻隔,并长时间失养,其中筋脉无法有效收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1]。
该疾病通常会发生在患者的任何年龄阶段之中,其中男女发病率相对统一,发病过程常常速度较快,患者多首先出现一侧的面部呆滞,麻木松弛等,之后闭目耸鼻等动作出现,患者患处的口角一般会向另一侧倾斜,患者疾病侧的额纹消失,难以闭目,少部分患者起初会出现耳后或者面部的疼痛等现象,治疗如果及时,则能够较快的恢复,但是如果不够及时,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2]。
我国的医学专家对于该病的关注度较高,治疗方式多样,现进行以下的综述分析:一、对于急性期针刺干预的可行性分析对于针刺来说,其选择合理的介入时机是其关键,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临床中,我们将周围性面瘫共计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急性期,多为1-7天,其次是静止期,约为患者患病的8-14天,最后为恢复期,为患者患病的15天以后[3]。
近年来,对于针刺治疗面瘫的报道相对较多,但是对针刺时机的选择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急性期使用针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另外,患者的病程相应较短。
国内的相关研究之中,有学者使用随机的方式将1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与针刺的治疗方式,对对照组的患者则在急性期不给于针刺的治疗,其中,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4.00%[4]。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近况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诊疗情况作一综述。
其处方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其治疗方法分以针刺(电针)为主的治疗方法和针刺结合其他疗法两大类。
其结论为针刺治疗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研究偏于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亦称“口僻”。
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诊疗情况综述如下。
处方选穴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
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
主穴:下关、地仓透颊车、太阳、颧髎、四白、攒竹、风池、翳风、合谷(健侧)、足三里。
配穴:迎香、阳白透鱼腰、水沟、承浆、牵正(颊车与地仓连线中点)、太冲、承泣。
每次选用6~8个穴位,轮流交替使用。
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恢复慢者加足三里。
针灸治疗方法1.以针刺(电针)为主的治疗方法针刺(电针)是治疗面瘫的主要方法,临床疗效肯定。
谢建谋[1]等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200例,痊愈192例,占96%,显效8例,占4%,最短治疗5天,最长治疗35天。
王扶盛[2]采用透刺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22例,痊愈1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一般2疗程即可治愈。
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王子臣[3]等运用“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1例,愈显率为90.3%。
以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以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针刺、电针、针刺结合推拿、针刺结合耳穴、针刺结合药物、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等疗法,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针刺;面瘫;综述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等症状,属于中医“口僻”范畴,古代又有“口蜗僻”、“卒口僻”等名称,又俗称“吊线风”。
其病因无非外感与内伤,外感于风、寒、暑、湿、火等邪气,内伤于情志、饮食等因素,可致气血两虚,痰浊血瘀。
当人体正气不足之时,邪气乘虚而入,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瘀,瘀阻面部经筋,致其失养而口眼歪斜。
临床已证实,针刺治疗及其配合其他治疗方式,临床上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现将以针刺为主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予以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1 单纯针刺治疗易文博[1]认为针刺具有补气血、疏经络、调虚实、平阴阳等作用,其在运用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中,以患侧太阳、牵正、地仓、迎香、鱼腰、下关、四白、阳白、颊车,颧髎和双侧合谷穴为主穴,根据症状进行穴位加减,皱眉不能加攒竹穴,颏唇沟歪斜则予以承浆穴,迎风流泪者加睛明穴,味觉减弱者加廉泉穴,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穴,其总有效率为98.1%。
李彦橙[2]运用针刺治疗周围神经面瘫31例,其治疗前后CNS 评分分别为(19.64±4.27) 分和(11.13±2.78) 分,总有效率为 87.10%。
两者均可证明针刺治疗面瘫具有显著效果。
电针治疗伍丽[3]运用电针治疗面瘫60例,其总有效率为95%,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屈红艳等[4]认为电针可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其运用电针治疗面瘫47例,局部选穴为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太阳、攒竹、迎香、四白、水沟,每次根据症状选择6个穴位;远端选穴为合谷,双侧交替,若因情绪激动引起,则选双侧太冲,针刺得气后,予以电针,以面部肌肉跳动和患者适宜为宜,30min拔针,其痊愈34例,基本痊愈10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采取针灸结合中药的效用价值。
方法:将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列入实验,根据治疗方式的区别利用抽签方式分为实施针灸的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面神经评分。
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面神经评分也相对较高。
(P<0.05)。
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而言,在针灸过程中联合中药治疗效率较高,并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针灸结合中药;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引言: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范畴,一般主要是分为风寒所致,风热所致,或者是痰湿阻络,气滞血瘀,对此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相符的治疗措施,采取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的方式来提升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对比了两种治疗方式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我院共计抽调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时间段为2019年9月~2021年8月,为了方便疗效对比,将32例患者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每组各行一种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
实验开始前,我院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详细录入电子档案库,整合患者的信息资料,具体如下:①性别比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分别为9、7例、11、5例。
②年龄分布:平均年龄为(49.54±7.11)岁、(47.33±4.26)岁。
③病程分布:平均病程(7.16±1.74)d、(8.37±1.29)d。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P>0.05)。
1.1.方法在对照组展开治疗时,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为针灸,首先明确穴位,根据以往经验,多选择地仓、阳白、颊车、下关、四白、迎香、鱼腰、合谷、翳风为主要穴位,因每位患者面瘫引发因素及症状表现有着较大差异性,对此还需采取中医辨证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疾病患者配合相应的穴位,若风热者可加曲池穴,风寒者可加风池穴,攒竹穴多用于无法抬眉患者,迎香穴对于出现鼻唇沟变浅的患者有一定实用性,在患者口角处有歪斜时即可对其承浆穴展开针刺。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药物的研究进展作者:杜元会曾强刘丽陈贵全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03期[摘要]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的药物种类多,疗效好,但方法不统一。
本文总结近5年来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面瘫)所用药物的相关文献,归纳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的药物、用法用量及疗效,为其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穴位注射药物;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R24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c)-0020-04[Abstrac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rugs for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by acupoint injection,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s good,but the method is not uniform.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bout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acial paralysis) by acupoint injection in the last 5 years are summarized,and the drugs,usage and dosage and curative effect of acupoint injection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have been concluded in this paper,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hoice of drugs.[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Drugs of acupoint injection;Research progress;Review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1],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额纹消失、闭目漏睛、睫毛征、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等,经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治愈,若治疗不当或未及时治疗,往往遗留终身面瘫的后遗症,影响患者面容,带来身心痛苦。
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孙静远;张永臣【摘要】This article aims to reflect the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 bloodletting , point injection and integrated therapy we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s a unique advantage and a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 ,and the therapy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本研究旨在体现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分别从针刺、艾灸、放血、穴位注射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认为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以及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综述【作者】孙静远;张永臣【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口僻”,是以一侧口眼㖞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感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