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护理41例
- 格式:docx
- 大小:30.18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护理41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的内障手术护理方法及措施。
方法:对41例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全麻下手术前后护理,术后监护和观察。
手术方法全部采用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手术前对患儿进行充分呼吸道准备,消化道准备,心理护理,眼部护理,术后麻醉苏醒前的监护、观察。
结果经应用综合全面护理措施,无一例有术中呕吐、术后严重躁动不安,术中麻醉不稳引起头部摆动,而致术眼稳定性改变所引发术中并发症发生。
提高麻醉安全性及保证手术效果。
结论: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在手术期间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对减少麻醉并发症和手术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小儿全麻;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图分类号】r5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91-01先天性白内障是严重影响患儿视觉发育的疾病,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多数出生前即已存在,或出对后逐渐形成和加重,早期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是改善视力、预防弱视和促进眼球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治疗手段。
而小儿,特别是年龄1岁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行后囊膜撕开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人晶体手术。
2 护理方法2.1 术前护理:2.1.2 术前准备患儿在手术前三天予抗生菌眼水点眼,每天3次,为术眼做好准备,预防术后感染发生。
术前一天测体重,并认真记录。
测体重要注意体重计的准确性,特别是较小年龄幼儿尤为重视,体重是幼儿麻醉和治疗用药量的计算指标。
术前6小时禁食,禁饮水,术前3小时建立静脉通路。
本组病例均应用24g/22g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可防止小儿肢体过多活动而引起穿刺部位渗液而需重复穿刺,可保证随时用药。
使用微型输液泵控制滴速,一般每小时3ml/kg体重[1]。
2.1.1 术前护理评估:术前详细评估患儿全身发育和营养状况,是否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体质弱不适合接受手术。
详细询问病史,两周是否患呼吸道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引发的麻醉意外,也不宜近期内手术。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发表时间:2012-10-16T11:53:16.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赵小莉[导读] 本文就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赵小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00010)【摘要】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疾病中最常见的眼病,是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晶状体发育障碍,出现程度不同的晶状体浑浊。
多部分的患儿出生后就被发现,可以是单眼或者双眼,可以伴发其它眼部异常。
由于患儿的发病年龄小,不能诉说自身的病情,给住院期间的护理带来很大困难。
加之,小儿白内障手术难度比较大,为了防止产生并发症,保证患儿的视力恢复到最好,必须对患儿家属进行正确指导,有针对性的做好术前和术后的护理。
本文就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护理人工晶体小儿患者 2011年6月到12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白内障患儿16例(27眼),为了防止产生并发症,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对先天性白内障有了正确认识,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并且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对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收集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6例(27眼),其中,男性10例(18眼),女性6例(9眼);年龄从4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1.5岁;双眼11例,单眼5例;水平震颤2例,继发性外斜1例,隐性眼球震颤1例。
2例局部麻醉,14例经脉复合麻醉;1.2手术方法2例患儿给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7例患儿给予自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7例患儿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加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双眼手术患儿,第1只眼手术后间隔3~6天进行第2只眼的手术。
1.3治疗结果16例(27眼)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没有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眼压增高等严重并发症。
具体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9例(16眼)患儿不配合视力检查,但是患儿术后视力已经有明显改善,活动比术前灵活、可追踪光源及物体、面部表情丰富;5例(9眼)患儿视力可查,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有提高,其中,提高4行1眼、提高3行3眼、提高2行4眼、提高1行1眼。
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作者:覃若兰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9期【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
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选择66例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63±2.00)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4.00±2.12)d(P<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
结论: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全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综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175-01前言:先天性白内障主要是指胎儿在发育期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胎儿晶状体发育障碍问题,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晶状体形态各异以及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问题。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在0.04%左右,属于临床常见眼科致盲病中的一种。
从现阶段先天性白内障临床治疗实际情况分析来看,以手术治疗配合术后屈光矫正训练为主,但是考虑到儿童本身的手术配合度不高这一因素,进而对最终的手术效果产生影响。
为了有效强化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选择66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包括18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年龄7个月~5岁,平均(2.00±0.52)岁。
研究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对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进行研究。
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治的150例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5例对照组7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通过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将低患儿并发症发生。
该护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效果先天性白内障指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的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的白内障,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眼病,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
为此本次对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治的150例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5例对照组7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为36例,女性为39例,年龄为6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为(3.67±2.67)岁。
研究组男性为37例,女性为38例,年龄为7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为(3.48±2.67)岁。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给予患儿指标检测、药物指导、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其护理详情如下所示:(1)术前护理:告知患儿禁食时间、更换手术衣、佩戴腕带、监测体温等。
做好术前宣教,降低患儿及家长焦虑情绪;对患儿进行皮试、建立静脉通路、术前抗生素应用、术前30分钟采取肌注阿托品。
(2)术后护理:全麻术后对患儿进行呼吸道护理、心电监护、安全护理等,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儿准确及时给药,指导家长使用眼药水。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围手术期护理及亲属沟通体会摘要目的:探討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患儿亲属进行健康宣教的方法。
方法:通过对18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全面的术前、术后护理及亲属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得到及时康复。
结果:18例患儿得到及早的手术和术后系统治疗,最终视力恢复良好。
结论:术前及术后全麻的护理和正确的指导,是先天性白内障治疗及愈后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护理健康宣教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晶体生长发育障碍的结果,表现为各种形态部位的晶体浑浊。
是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1]。
因患儿发病年龄小,诉说困难,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为此通过对亲属正确的指导,并针对病情进行特殊的术前术后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7人18眼,其中男10人11眼,女7人7眼,年龄2~10岁,平均5.7岁,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7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18眼均选择全麻手术,术中、术后早期无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护理(1)术前护理:重视术前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感到恐惧和孤独,应把他们介绍给同病房年龄相仿的小病友,多给患儿爱抚,与之亲近,逗耍,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亲属的情绪与配合直接影响手术是否顺利进行[2]。
患儿亲属对手术及麻醉存在顾虑,此时,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先天性白内障的有关知识及全麻的安全性,分析患儿目前的病情,了解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因为观察时间延长可能导致患儿弱视、斜视和由于视觉剥夺引发的眼轴发育异常[3]。
与亲属共同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
术前检查及患儿亲属配合指导:向患儿亲属讲解术前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协助患儿完成各种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肾功、生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酶原、乙肝标志物、胸部透视、心电图、眼压、眼部A超、B 超、角膜曲率、人工晶体度数测量及眼轴等。
患儿手术前均采取全身麻醉,嘱患儿亲属术前勿带患儿到公共场所,注意保暖,勿着凉,避免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围术期护理发表时间:2012-11-27T15:13:30.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燕[导读]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护理方法。
李燕(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广西梧州 543001)【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护理方法。
方法 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科收治了37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
婴幼儿年龄小,主诉不明确,无法主动配合治疗,我们通过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来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
结果 37例患儿无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通过积极有效地与患儿家长沟通,以及采取相关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护理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的先天性遗传或发育障碍的白内障,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眼病,新生儿中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为0.5%,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1]。
婴幼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后,影响了视觉的正常发育,易产生形觉剥夺性弱视,因此一旦发现患先天性白内障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手术治疗是此病的主要手段。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37例(50眼),男24例(30眼),女13例(20眼),年龄3个月至36个月不等,平均年龄10个月,其中年龄小于12个月的有24例。
双眼25例,单眼12例。
29例患儿对视力不理解,其中20例有不同程度的追光反应,9例患儿对光无反应;另外8例视力在0.02至0.15。
检查发现患儿晶状体均有混浊,甚至“白瞳”。
1.2 治疗方法均在全麻下行囊外白内障抽吸+后囊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大于2岁的患儿同时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予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37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能清楚窥见眼底,我们追踪半年以上,37例患儿中,有25例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经行激光治疗后视力恢复理想。
3 护理3.1 心理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营造一个温馨的适宜母乳喂养的的病房环境,多给病人提供热水等等。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护理。
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对患儿进行治疗,研究组在一般手术治疗中对患儿进行适当合理的护理。
结果研究组患儿术后角膜水肿、葡萄膜炎以及视轴区机化浑浊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积极的手术治疗后,应用有效的手术护理和健康指导,能够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先天白内障;手术治疗;护理研究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对儿童的视力有严重的影响,是新生儿当中发生严重导致眼盲的疾病之一,其是在胎儿发育过程当中形成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的晶状体浑浊,在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要与一般白内障明显区分开来,保证患儿及时的接受治疗,并且要在治疗时给予患儿合理的术前术后护理[1]。
我院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过程当中,对患儿提供合理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6例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5例,女21例,年龄0.5-6岁,平均年龄(4.1±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儿23例,年龄0.5-6岁,平均(4.2±0.9)岁,其中视力低于0.05者16例,视力0.05-0.3者7例,无患儿视力超过0.3;研究组患儿23例,年龄0.6-6岁,平均(4.6±1.2)岁,其中视力低于0.05者14例,视力0.05-0.3者9例,无患儿视力超过0.3。
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排除条件:同时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儿;合并视网膜脱落患儿;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儿;患儿及其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6例疗效观察及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目的总结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
方法36例65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围手术期均采取精细的整体护理,观察术后视力情况。
结果36例65眼患儿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6 w,视力0.2~0.5者51眼,0.6~0.8者14眼;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认知调查,入院时认知度为3.45%,出院时为89.7%。
结论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使患儿家长认知度提高,使患儿视功能明显提高,使患儿家长能充分配合治疗及进一步康复治疗和随访。
标签: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效果;整体护理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疾病,占致盲疾病的第二位[1]。
因此,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视功能的恢复一直是眼科界的重点。
早发现,接受正确系统的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先天性白内障的预后。
随着白内障显微技术的不断提高,儿童超乳手术已成为一种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安全可行的主要方法,本文总结了我科收治的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6例65眼,在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儿童先天性白内障36例65眼,年龄2~12岁,男性20例36眼,女性16例29眼。
术前视力:光感20眼,手动/眼前25眼,指数/眼前-0.01者10眼,0.01~0.1者10眼。
1.2方法28例术中采用全麻进行,30例>3岁患者均植入人工晶体。
采用上方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角膜缘后行2.5 mm的隧道切口穿刺入前房,注入粘弹剂,然后做直径5 mm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仪I/A模式吸出晶状体皮质及软核。
需植入人工晶体的患儿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术毕,涂碘必舒眼膏,包扎术眼。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散瞳,局部抗炎眼药点眼。
随访:术后4 w验光配镜,进行弱视训练,每3个月重新验光,调整镜片。
2结果2.1术后视力术后1 w:0.05~0.1者8眼,0.2~0.5者52眼,0.6~0.8者5眼。
1 200例小儿白内障手术的护理顾曼曼,郑康丽关键词:小儿白内障;麻醉;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7.026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6B-1572-02 小儿白内障原因复杂,除遗传、胎儿期风疹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等原因外,还有1/3患儿原因不明。
而小儿尤其是年龄小于1岁,由于全身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对全身麻醉耐受性差等生理特点,对麻醉护理的要求很高,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是关键。
现将我院1 200例小儿白内障手术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 200例白内障患儿,男978例,女22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4岁,平均4岁~6岁;氯胺酮分离麻醉734例,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313例,局部麻醉153例。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患儿为初次手术,有抗拒、害怕心理,较大患儿有紧张、焦虑等心理,较小患儿表现烦躁、哭闹不安。
护理人员要减轻患儿的恐惧感,特别是制止哭闹,以免对呼吸道有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1d要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根据患儿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个体差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介绍相关疾病医学知识,讲解手术中的情况、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让患儿及家属充分理解,与患儿多交谈,使其说出心中的忧虑,可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了解患儿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牙齿有无松动、鼻内分泌物是否过多,禁食、禁饮及术前用药情况,尤其告知术前空腹的重要性。
可根据具体情况缩短禁食、禁饮时间:6个月以内患儿,麻醉前6h禁食,2h前可饮糖水;6个月~36个月患儿麻醉前6h;36个月以上患儿麻醉前8h禁食,麻醉前3h可饮糖水。
2.2 术中护理2.2.1 液体管理 必须在麻醉前建立静脉通道,术中严密观察,一般给予等渗盐水。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康复护理发表时间:2016-07-29T10:00:20.3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肖玲玲[导读]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通过及时的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绝大数患儿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视力。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 545001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力康复护理。
方法对2011年至2016年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门诊部42例(77只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儿进行弱视综合治疗。
结果除10例(20只眼)因年龄太小不能配合视力未查外,57只眼中矫正视力低于0.1有2只眼(3.5%),0.1-0.3之间的共20只眼(35.1%),0.3-0.5之间的共30只眼(52.6%),大于0.5的共5只眼(8.8%),总体脱盲率100%。
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通过及时的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绝大数患儿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视力。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弱视;护理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失明和弱视的主要眼病之一,在我国先天性白内障占儿童致盲眼病的20%-39%,尽早发现、及时手术是治疗的关键[1]。
由于此年龄段正处在儿童视功能发育的敏感期,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功能发育和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常因并发症及弱视的存在严重影响视功能恢复。
本院自2011年至2016年对42例(77只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儿进行弱视综合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77只眼)均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病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5岁。
其中双眼先天性白内障35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7例。
42例中17例合并斜视,5例合并眼球震颤。
患者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撕开+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手术矫正视力:10例(20只眼)因年龄小不能配合,未查视力,26只眼视力<0.1。
23只眼视力0.1-0.4,8只眼视力>0.5。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如何护理康复同事的儿子因为先天性白内障,所以便走上了异常艰辛的求医之路。
在中国,由于先天性白内障导致的儿童眼病可以占到眼病总数的40%,面对先天性白内障,早发现、早治疗并做好康复护理是关键。
从病因上来说,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晶体发育障碍的结果,再加上患者年龄小并存在沟通困难的问题,所以也在无形中为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
下文中笔者按照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顺序,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汇总分析,希望可以分享给更多的患儿家属及临床工作人员。
一、先天性白内障的具体临床表现1、前极性白内障,主要是因为胚胎期晶体状泡沫未从表面外胚叶完全脱离所导致的。
该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的浑浊点一般位于前极囊下,为圆形白点。
某些患儿的圆点表面也会稍微突起,此时则应当称其为“锥形白内障”,前囊下上皮增生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
前极性白内障或锥形白内障对视力的影响作用尚不明显,多呈双侧、静止性分布。
2、后极性白内障,主要因为患儿胚胎期内玻璃体血管未完全消退。
浑浊点一般位于后囊中央,因为靠近结点,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儿的视力。
3、冠状白内障,主要表现为晶状体皮质部位存在短棒状、椭圆形或圆形浑浊,浑浊位置的排列呈现花冠状分布。
晶状体中心部及极周边部会呈现透明状。
遗传因素是冠状白内障发病最接的原因,虽说很少会影响到视力,但我们还是应当重视其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4、绕核性白内障,又被称为板层白内障。
该类病症患者的透明晶状体核会产生一层乳白色的薄层浑浊物,个别患者会产生多层浑浊物,各层间依旧会有透明的皮质间隔。
绕核性白内障的视力减退相对显著,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先天性白内障症状之一,绝大多数为双眼静止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胎儿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
二、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具体护理流程1、术前护理首先在手术之前要做好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
在进入到陌生环境之后,患儿难免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症状,这时他们也会产生孤独、恐惧等负面情绪。
白内障术后临床护理50例摘要:目的:探讨创新型护理干预在白内障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50例住院白内障术后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观察组采取创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创新型护理干预运用于白内障术后护理工作中,充分满足白内障术后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白内障术后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创新型护理;白内障;患者Clinical nursing care for 50 cases after cataract surgery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nov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Methods: 50 patientswith cataract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innov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care measure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nov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ataract surgery, fully meet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ostoperative cataract patients, can help improve the efficacy, can help patients with cataract surgery and recovery, clinical symptoms and prognosis The improvement has a good promotion effect,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high,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 innovative care; cataract; patient白内障是当前眼科中一种常见疾病,该病会导致患者眼睛晶体逐渐呈现混浊状态[1],阻碍光线进入眼部,所以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