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周 第2课 精彩纷呈的图像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艺术相框效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图片的导入、图层管理、色彩调整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制作简单的艺术相框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图片素材收集与整理:学生需自行寻找一张满意的图片素材,并将其保存在计算机中备用。
所选图片应与艺术相框主题相契合,能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图像处理:学生在Photoshop中打开所选图片,进行基本的图像处理操作,如调整色彩平衡、对比度等,使图片达到最佳效果。
3. 制作艺术相框:学生需使用Photoshop中的图层功能,为图片添加艺术相框。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考网络上的艺术相框设计案例,但需注意保持设计的原创性。
4. 保存作品:完成作品后,学生需将作品保存为JPEG格式,并设置适当的分辨率和大小。
同时,学生需为作品命名,并注明自己的姓名和学号。
三、作业要求1. 图片素材的选择需合理、富有创意。
作品中的图像处理和相框设计需保持统一风格。
2. 作业操作过程要遵循软件使用规范,保护好自己的作品不侵犯他人权益。
操作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困难,可向老师请教或寻求同学帮助。
3. 作品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创意和风格。
作品要符合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要求。
4. 按时提交作业,作业中需注明作业名称、姓名、学号等必要信息。
若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提交作业,需提前向老师说明情况并申请延期。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业进行评价:1. 创意性: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程度和独特性。
2. 技术性:评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3. 美观度:评价作品的整体美观程度和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4. 完成度: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完整的作品。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课《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第二课至第五课分别介绍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这四种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四课的脉络是类似的,所以先生如果能扎实掌握第二课的内容,对于其他三课的学习便可做到举一反三。
本课经过让先生搜集制造多媒体作品所需的背景图和按钮图,了解获取图片素材的两种途径,学会用软件浏览搜集到的图片,掌握用“画图”软件对图片素材进行简单的处理。
二、学情分析先生在小学里就用过Windows XP中的画图软件,而且在七年级上册又学过Word中的绘图工具箱,这些都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了有力的铺垫,让先生对Win 7中的画图软件不会有很陌生的感觉。
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先生本人去尝试、去探求,引导他们会选择表现作品主题的图片素材,并能进行简单的处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获取图片素材的途径与方法。
2.能用看图软件进行图片浏览。
3.在为多媒体作品选择合适图片的过程中,领会图片素材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重要性,学会用“画图”软件对图片素材进行大小调解及裁剪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经过小组合作和自学教材掌握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方法;2.经过分析,知道应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独立考虑成绩,并情愿与组员分享本人的想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获取图片;根据需求对图片素材进行大小调解及裁剪。
教学难点:选择能更好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图片素材。
五、教学预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安装有IT 上课辅助零碎)、数码相机、扫描仪(根据学校的条件)、贴近先生生活的照片、背景图片与按钮图片若干。
六、板书提纲:第二课 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获取图片 浏览图片 处理图片七、教学过程光荣榜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课《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任务单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二课《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任务单(不再另发纸质,直接布置在IT上课辅助零碎)1.了解并掌握图片获取的方法。
(1)利用数码相机,现场拍摄照片,并将相机拍的照片“传”入电脑。
第十一课图像处理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表格对网页进行排版。
学握表格和单元格属性的设置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word中插入表格的学习,将知识迁移到FrontPage中;通过实例演示,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表格运用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网页中表格的优点,利用表格达到图片和文字的定位。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学了在word小插入表格,可以利用知识迁移,在FrontPage中插入表格会容易上手很多。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探索精神强,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不用表格和利用表格的区别, 加深学生对利用表格的好处的学习印象。
3重点难点重点:插入表格,插入图片和文字,设置表格的属性难点:虚化表格,在网页中运用表格的意义。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师:上课前我先做个小调查,你们知道4月23日是什么节日吗?生:世界读书日。
师:我最近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在世界读书日那一天,很多人在网络上晒读书,但平时却很少有人呼吁要重视阅读,其实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只是喊喊口号。
中国有很多经典的名著,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名著呢?(学生回答)师:今天我们老调重谈,來谈一谈我国最经典的四大名著,哪四大名著呀?生:《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师:在四大名著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名著?或者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学生回答)师:《西游记》用一种充满神话色彩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社会,其中所描写的神仙、妖魔鬼怪的世界,处处投射着人类社会的彫子。
还能启发同学们的想象力。
【《水浒传》,108个好汉108种性格,108种命运,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红楼梦》曹雪芹用一生写就的名著,描写的是他那个时代的官场与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红楼梦具有广阔而深邃的思想内涵,隐藏着对人生的深层拷问和理性思索。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艺术相框效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艺术相框效果的制作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
二、作业内容1. 制作一个艺术相框效果,要求使用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或PowerPoint)完成,展示一张个人照片,并在照片周围添加艺术边框和装饰效果。
2. 作业中需考虑照片的尺寸、颜色、边框样式、装饰元素等细节,制作出具有个性的艺术相框。
3. 作业完成后,需保存为电子文件,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议时间为第一课时内。
2.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使用他人作品。
3. 确保作品质量,注重细节处理,展示个人创意和审美观。
4. 提交作业时,需附带一张照片素材,以便教师识别和批改。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作品创意、技术运用、细节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0分。
2. 评价标准包括:艺术相框的设计是否美观大方,技术运用是否得当,是否符合主题要求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下次课程学习内容安排的参考,也会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下次课程开始时,对作业进行集中反馈,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学生可就作业中的疑问或改进意见向教师提出,以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3. 反馈过程中,教师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具体作业内容及步骤如下:1. 步骤一:选择一张个人照片(附件已提供),插入到计算机软件中(如Photoshop或PowerPoint)。
2. 步骤二:调整照片尺寸,确保适合艺术相框的布局。
同时,对照片进行必要的裁剪或修图,使其更具美感。
3. 步骤三:寻找或设计一种艺术边框样式,并添加到照片上。
可以选择在线边框库或自己设计边框。
4. 步骤四: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一些装饰元素,如背景图案、星星、花朵等,使相框更具特色。
5. 步骤五:调整相框的透明度等属性,使照片与边框、装饰元素融为一体,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艺术相框效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艺术相框效果的制作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审美能力。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将能够:1. 熟练掌握艺术相框效果的制作步骤;2. 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处理;3.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为制作一幅艺术相框效果的作品。
具体要求如下:1. 选取一张个人照片作为素材;2. 使用计算机软件中的图像处理功能,为照片添加艺术相框效果;3. 调整相框大小、位置和颜色,使其与照片风格协调;4. 保存作品为JPEG格式。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2. 作业过程中请确保作品的原创性;3. 鼓励创新,不拘泥于规定的相框样式;4. 作品要求质量高,符合审美标准;5. 完成作业后,将作品提交至指定平台。
四、作业评价1. 作品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技术性、协调性;2. 老师将对所有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分,优秀作品将展示在班级平台上;3. 学生可多次提交作品,直到达到满意效果为止;4. 评价过程中,将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鼓励团队合作。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将在课堂或在线平台上查看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 对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可及时向老师请教,寻求帮助;3. 老师将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节课的作业,学生将能够掌握艺术相框效果的制作方法,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审美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美感。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与评价,学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艺术相框效果的制作方法,包括相框的创建、填充颜色、调整大小等操作。
2. 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艺术相框作品的制作,并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
初中信息技术_第2课图像处理(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课程题目〗第2课图像处理(一)〖一指导思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领悟,使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强调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在巩固兴趣、发现特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拓展、提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
〖二教材分析〗◆本课地位分析通过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微软办公软件的使用已经很熟悉。
Photoshop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款非微软公司软件,操作界面跟以往软件有很大不同。
这节课就是在于让学生熟悉这款软件,已经掌握了Photoshop的一些基本的操作。
◆学生学情分析信息技术知识形成的特点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形成表象、构成新知。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
有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了。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给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天地,用研究、探索的自学方式学习,重视生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保持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本课例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学生的分组,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意志品质,教师在切入“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指导时,注意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在学习、创作过程中的亮点,以达到对学生自我判断力、计划力和自我控制力循序渐进的培养。
◆教学策略分析为了使学生掌握在Photoshop中浏览、打开、旋转、裁切图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加上竞赛机制的驱动,让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式学习。
《邮票效果》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应用“邮票效果”工具栏中的工具进行图片编辑的基本操作。
2. 学会应用“裁剪”工具对图片进行初步处理,为后续操作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邮票效果”工具栏中的工具的应用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图片的编辑操作。
2. 教学难点:根据图片内容选择合适的编辑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编辑工具对图片进行美化处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编辑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步骤。
2. 准备教学所需的图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编辑效果示例。
3. 准备相关的教学软件,确保能够顺畅地进行图片编辑教学。
4. 设计教室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邮票实物,让学生观察邮票的特点。
2. 介绍邮票的作用和意义,引出本课主题。
(二)新课教学1. 展示邮票图片,让学生欣赏邮票的美感。
2. 介绍邮票的种类和特点,如留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等。
3. 讲解邮票的印刷工艺,包括雕刻凹印、胶雕印刷、影写印刷等。
4. 介绍邮票的珍藏价值和投资潜力,引导学生了解邮票市场。
5. 讲解如何设计制作邮票,包括设计理念、图案选择、印刷工艺等。
(三)实践操作1. 给学生发放材料,让他们自己设计制作一张邮票。
2. 展示学生作品,并给予评判和指导。
3. 让学生尝试应用不同的印刷工艺制作邮票,体验不同的效果。
(四)教室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3. 安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探索邮票的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画中画”效果的制作方法。
2. 能够独立完成邮票的绘制、邮筒的挪动以及邮戳的添加。
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图像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应用画笔工具、图层混合模式等技术制作邮票效果。
第2课精彩纷呈的图像处理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以“主体—主导”为指导,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的获取等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后面的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的表达做了知识性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
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信息加工的基础内容,即计算机是信息处理工具,和字处理和表处理,学生在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时,通过对字和表的学习,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心理特征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普通中学高一新生的,在这一年龄段的高中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新的多媒体更是好奇,但是学生讨厌传统的填鸭式讲解教学模式,喜欢新颖的教学方法。
(3)个体差异
因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这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的获取和字处理表处理等内容,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个体差异在本节的学习上表现的并不明显。
三、设计思想
以教学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主体——主导”教学模式。
教材中的知识过于理论化,在学习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讲解,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图像分辨率的含义并理解
(2)能区别矢量图和位图
(3)能区分图形与图像
(4)知道分辨率、颜色值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
(5)了解图像的文件格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图像分辨率含义以及位图、矢量图的区别. (2)图形与图像的区别以及文件格式的理解
难点:
(1)图像分辨率的含义.
(2)位图、矢量图的区别
六、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PPT
2、准备相应的图片素材
七、教学过程
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