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的再改进
- 格式:pdf
- 大小:89.68 KB
- 文档页数:2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学情监测九年级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马鞍山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主题的是A.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B.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慈湖河C.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尽量节约资源D.短距离出行时,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葡萄酿酒牛奶变酸B.木条燃烧酒精挥发C.矿石粉碎衣服晾干D.冰雪融化火药爆炸3.下列物质用途只与对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关的是A.红磷用于烟幕弹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C.稀有气体用于制造霓虹灯D.氮气用于保存珍贵文物4.为了区别酱油和香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香醋”。
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香醋”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与假设B.设计实验C.得出结论D.反思与评价5.下列行为中,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B.实验室中,没有毒性的药品不能品尝,但可以用手抓取C.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一定要放回原瓶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他人,可以对着自己,便于观察现象6.某同学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A.连接仪器B.取用药品C.点燃酒精灯D.检查气密性7.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A.此实验证明,氯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粉来代替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8.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9.下列化学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2Mg+O MgO −−−→点燃B.24222C H +O CO +H O −−−→点燃C.22CaO+H O Ca OH →()D.2322H CO CO +H O →10.高铁酸钠是一种能氧化、杀菌、脱色、除臭的新型高效净水处理剂,其化学式为Na 2FeO 4,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A.+2B.+3C.+4D.+611.早晨,在公园里可以看到人们运动的身影。
2024年冀少新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月考试卷54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B. 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C. 空气中含有的氮气、氧气等分子混合在一起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D. 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2、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rm{(TiO_{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rm{(C_{10}H_{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的高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A. 二氧化钛中rm{Ti}的化合价为rm{+2}B. 萘胺中rm{C}rm{H}rm{N}的原子个数比为rm{10}rm{9}rm{1}C. 二氧化钛和萘胺都是氧化物D. 这种试纸是一种新型化合物3、如图,在乙中盛放约rm{ dfrac{3}{4} }容积的水rm{(}加rm{2}滴红墨水rm{)}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足量稀硫酸,塞紧橡皮塞rm{.}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rm{.}下列说法中;不能用于解释形成喷泉原因的是( )A.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 氢气密度小于空气C. 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D. 氢气难溶于水4、将等质量的rm{Mg}rm{Al}rm{Fe}分别放入三份浓度rm{(}即溶质质量分数rm{)}相等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rm{.}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rm{(}rm{)}A. 图线rm{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B. 铝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最大C. 镁一定过量,铝、铁可能反应完D. 镁和铁一定过量,铝可能反应完5、王昌龄诗句“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来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晴,归时还拂桂花香”描述了诗人与好友把盏辞行的情景,下列从微观角度对“归时还拂桂花香”的解释最合理的是rm{(}rm{)}A. 微粒的体积小,质量轻B. 微粒间有空隙C. 微粒在不断运动D.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6、芯片主要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原料制成。
(8)分子的性质的探究——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教材实验专项1.研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对学好化学有很大帮助。
(1)如图所示,向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观察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证明的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
(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填序号);②由图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______。
2.填写下列“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_______(填“变色”或“不变色”)水___(填“能”或“不能”)使酚酞变色(2)在试管中盛装少量的浓氨水,小心闻氨水气味,再向盛有浓氨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浓氨水有_______气味,无色酚酞变_________色浓氨水易_______,浓氨水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酚酞变色(3)在小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在小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A、B两烧杯罩在一起A烧杯中的溶液_______(填“变色”或“不变色”,下同),B烧杯中的溶液________由此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______性质3.以下是小清和小方设计的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小方的实验如图(1)所示,图(2)是小清的实验,在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小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小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小方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3)请你就两位学生的操作过程、药品用量以及实验的严密性或其他方面做出比较性的评价: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微粒运动系列实验设计改进与优化[摘要]对初中化学微粒运动实验进行了系列改进:将原有定性实验改为半定量实验,实验药品由一种物质增加为两种,设计了不同温度下的对比实验。
改进后装置更简单、现象更直观、药品用量少,符合环保理念,实验内容具有递进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运动;微粒观;实验;改进一、问题的提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研究发现和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化学实验在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中学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是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化、简约化、微型化、现代化等[1]。
微粒运动实验是九年级化学的重难点实验。
微粒运动实验在内容性质上为揭示理论概念实验,该实验涉及微观层面,但教材的教学实验设计存在不足,如药品的气味大、损害健康,用量大、不便捷等。
因此,大多数化学教师采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这种做法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素养。
微粒运动的化学教学实验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姚彦川等进行了实验改进,通过多根蘸有酚酞的棉签并插在粗吸管上呈现树枝的形状后整体放入矿泉水瓶中,接着用装有浓氨水的注射器插入塑料瓶底部并注入浓氨水后观察[2]。
朱玉忠等将标有1~8数字的白纸条折叠后放入水平的日光灯玻璃管内,用酚酞试液从左到右润湿白纸条,再将日光灯玻璃管迅速直立在称有3mL的浓氨水的酒精灯帽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放入热水浴接着反应[3]。
改进后的实验仍然有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现象并不明显、直观等问题;容易污染环境,达不到绿色化学的用量标准;实验失败率高;无法进行更深一步的对比实验。
二、微粒运动实验改进策略微粒运动系列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科学探究主题内容,承载着培养初中生微粒观的目标,主要从三个基本的层面构建学生的微粒观:①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③温度不同,分子运动的速率不同。
三个层级属于递进关系,可以合并设计,构成完整的系列实验。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与布朗运动理论、化学反应碰撞理论及前人对微粒运动实验改进成果,力求实现现象更明显、更易于观察,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与发展性,并能够进行科学方法和化学微粒观的渗透,通过小组实验与讨论能推论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训练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春天,尘土飞扬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2.福岛第一核电站第四轮核污染水于2024年2月28日开始排海。
核污水中的氚、碳-14等是难以去除的放射性物质,通过物质循环进入食物链中,影响人类安全。
已知氚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核内质子数为1,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3B.2C.1D.03.下列粒子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A.B.C.D.4.镁是人体中重要的元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收缩及保持骨骼健康等作用。
如图为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镁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B.镁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C.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D.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5.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锑、铈等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lg B.铈的元素符号是CeC.铈属于金属元素D.铈原子的质子数为586.地壳中部分金属元素的含量如下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金属元素镁钾钠钙含量(质量分数) 2.00% 2.47% 2.74% 3.45%A.镁B.钾C.钠D.钙7.下列元素符号表示金元素的是()A.Hg B.Au C.Pt D.Ar8.蓝冰现象是在漫长的严寒条件下,使结成的冰变得越来越密实坚硬,内部的空隙会不断缩小,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水晶般美丽的蓝色现象,以下关于蓝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蓝冰形成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多B.蓝冰的分子间隔比普通冰要大C.蓝冰现象与太阳光的色散无关D.蓝冰的形成需要持续低温环境9.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B.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是由于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在冷水中快,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10.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闵行区莘松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试管1中的气体可以燃烧B.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试管1和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D.该实验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2.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A.B.C.D.3.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燃放礼花B.面包变质C.植物光合作用D.冰雪融化4.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A.B.C.D.5.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正确的是()A.量取8.5mL双氧水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硬水软化6.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A.加碘食盐B.无磷洗衣粉C.无铅汽油.D.无氯冰箱7.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瓶无色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测三瓶气体的密度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C.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D.闻三瓶气体的气味8.正确的实验操作对人身安全和实验结果都非常重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取液体体积B.检查气密性C .称量固体D .倾倒液体9.如图为过氧化氢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如果不加催化剂,该反应也能发生C.该反应中分子、原子个数均不变D.该过程可说明过氧化氢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10.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为: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 2X,则X的化学式是A.O2B.H2C.H2O D.H2O211.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排列顺序B.性质与用途①净水程度由低到高:蒸馏、过滤②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硅、氧①氧气能供给呼吸:医疗急救②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作电光源C.化学史D.物质的鉴别①最早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拉瓦锡②发现元素周期律:张青莲①双氧水和蒸馏水:用二氧化锰②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的木条A.A B.B C.C D.D 12.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目的主要实验操作A 鉴别食盐和碳酸钙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B 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的O2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C 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加入明矾,充分振荡,静置D 排空气法收集CO2时验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A.A B.B C.C D.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江苏初三初中化学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发表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A.门捷列夫B.居里夫人C.拉瓦锡D.卢瑟福2.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A.金刚石B.铜C.食盐D.二氧化碳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树根“变”根雕B.玉石“变”印章C.水果“变”果汁D.葡萄“变”美酒4.加热铜绿的实验过程中,下列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取样B.装药品C.加热D.熄灭5.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象(模型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空隙减小D.干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6.常州博物馆启用了“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
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
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A.氮气还能用于灯泡填充气B.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C.氮气不能供给呼吸D.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7.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是我们江苏人,他精确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
铟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A.66B.49C.115D.1648.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书写都正确的是A.氧化氢H2O B.氯化亚铁Fecl2C.铵气NH3D.氧化镁MgO9.过滤时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
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况是10.G20“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采用LED节能光源,用GaP(磷化镓)作为光源材料,其中P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A.-5B.+2C.+3D.+511.下列实验现象的记录,正确的是A.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B.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产生大量气体,黑色固体逐渐消失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时持续产生大量气体,溶液仍为无色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12.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13.根据分析证明:健康人的头发每克约含铁130mg、锌167~172mg、铝5mg、硼7mg等。
九年级化学(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练习1.如图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小点依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B. 分子在不断运动C. 滤纸条上的酚酞由下到上依次变红D. 将装置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变红2.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
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A.①②B.③④C.③D.④3.下图所示有关微粒的实验解释不正确的是A.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逐渐混合——微粒在不断运动B.物质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加快C.50mL酒精与50mL水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微粒间有空隙D.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气态物质中微粒大,液态物质中微粒小4.实验课中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经分析推理可知,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 探究分子运动B. 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5.如下图所示,“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从微观的角度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氨水能使酚酞变色是因为氨水呈碱性,碱性属于___________(物理或化学)性质。
6.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