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5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分子运动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热力学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通过观察分子的速度、位移和碰撞频率等参数,得出了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运动速度和碰撞频率的结论。
引言:分子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度作为描述分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对分子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实验室内的气体容器、温度计、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a. 准备工作:将气体容器清洗干净,并放入所需气体。
b. 实验操作:将气体容器放入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记录下每个温度下的气体容器内分子的速度、位移和碰撞频率等参数。
c. 数据处理: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温度升高会导致分子运动速度的增加。
在高温下,分子具有更大的平均动能,速度更快,跑动更迅猛。
2. 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
分子在高温下具有更大的热运动能量,碰撞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3. 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位移。
高温下,分子具有更大的动能,能够更远距离地运动。
讨论:本实验结果与热力学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预测一致。
根据理论推测,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平均动能,从而增加了分子的速度和碰撞频率。
而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受到实验条件和精度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温度测量误差、气体容器内分子数的变化等。
这些误差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的结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速度、碰撞频率和位移。
这一结论与热力学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预测相符。
展望:本实验只观察了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未涉及其他因素。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因素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如压力、浓度等。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分子的运动性质。
2. 观察分子间的作用力。
3. 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 分子运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3.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玻璃棒3. 冰块4. 温度计5. 100mL水6. 水浴锅7. 秒表8. 10g食盐四、实验步骤1. 将100mL水倒入烧杯中,放入10g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溶解情况。
2. 记录室温下食盐溶解时间。
3. 将烧杯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50℃,再次加入10g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溶解情况。
4. 记录50℃下食盐溶解时间。
5. 将烧杯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100℃,再次加入10g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溶解情况。
6. 记录100℃下食盐溶解时间。
五、实验现象与分析1. 食盐在室温下溶解时间较长,说明分子运动较慢。
2. 随着温度升高,食盐溶解时间逐渐缩短,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在100℃时,食盐溶解速度最快,说明高温有利于分子运动。
六、实验结论1.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2. 加热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3. 实验器材要清洁,避免污染实验结果。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 研究分子运动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研究温度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分子的运动性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这对我们今后学习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一、引言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们在物质中不断地运动。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研究分子运动规律和性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分子运动实验,包括布朗运动实验、扩散实验和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实验。
二、布朗运动实验布朗运动是指在液体或气体中,颗粒状微观粒子由于受到分子碰撞的作用而发生的无规则运动。
为了观察布朗运动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布朗运动现象并研究其规律。
2.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显微镜和一片装有液体的玻璃片。
(2)通过显微镜观察玻璃片上微小颗粒的运动情况。
(3)记录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3.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液体中,微小颗粒呈现出无规则的、快速的运动状态。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布朗运动的特点:颗粒运动无规则,速度快,方向随机。
三、扩散实验扩散是指物质分子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无规则运动。
为了研究扩散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扩散现象并研究其规律。
2.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装有不同浓度溶液的容器,并在两个容器之间设置一个半透膜。
(2)观察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变化情况。
(3)记录浓度变化的时间和距离。
3.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扩散过程中,溶液的浓度会逐渐均匀分布。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扩散的特点: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运动,运动速度慢,方向随机。
四、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实验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是指气体分子在碰撞之间所能自由运动的平均距离。
为了研究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1. 实验目的测量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大小。
2.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具有一定长度的容器,并在容器内放置一束激光。
(2)通过测量激光在容器内传播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出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3.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与气体分子的直径和气体的浓度有关。
气体分子越小,浓度越低,平均自由程越大。
五、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分子运动现象是分子在物质中无规则、随机的运动。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探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验证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分子动理论认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导致物质发生扩散、凝结、沸腾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温度计3. 量筒4. 滴管5. 酒精6. 水银7. 橡皮膜8. 镜子9.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酒精,用温度计测量酒精的温度,记录数据。
2. 将酒精加热至沸腾,用滴管取出一滴酒精,迅速滴入盛有水银的烧杯中。
3. 观察酒精滴入水银中的现象,记录水银的体积变化。
4. 重复步骤2,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5. 将酒精加热至沸腾,用镜子反射酒精蒸汽,观察酒精蒸汽在空中运动的现象。
6. 记录酒精蒸汽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析酒精蒸汽的运动规律。
五、实验现象1. 酒精滴入水银中后,酒精分子和水银分子发生扩散,水银体积逐渐增大。
2. 随着酒精温度的升高,水银体积变化越明显。
3. 酒精蒸汽在空中运动,速度较快,方向不固定。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酒精分子和水银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导致酒精滴入水银中后,水银体积增大。
2. 随着酒精温度的升高,水银体积变化越明显,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作用力越强。
3. 酒精蒸汽在空中运动,速度较快,方向不固定,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七、实验结论1.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作用力越强。
3.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固定。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酒精蒸汽中毒。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九、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物质之间的扩散现象,探究扩散速率与物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分子的热运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分子的热运动特性;2. 观测分子热运动对温度、压力、体积的影响;3. 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实验测定;4. 分析分子的热运动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分子热运动是气体分子在空间内不断运动所产生的现象。
随着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不断增大,分子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频繁。
气体状态由温度、压力和体积共同决定,因此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实验设备:空气球、注射器、三支U型玻璃管、弹簧秤、水浴温度计、真空泵、气压计、尺子、圆柱形玻璃器皿实验步骤:1. 按照比例混合适量的氮气和氧气,并将混合气体灌入空气球中;2. 将空气球置于水浴中,用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并记录室温下空气球的重量;3. 用注射器向空气球中注入少量水,用三支U型玻璃管测量水位高度,并根据水密度计算出空气球内部体积;4. 移除空气球上的水,用真空泵将空气球内部真空吸干;5. 测量弹簧秤与圆柱形玻璃器皿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气压计读数;6. 记录空气球在不同温度、不同时刻下的重量、体积和压力,依此计算分子的热运动参数。
实验结果:1. 随着温度的增加,空气球内部压力增大,为理论值的2倍左右;2. 随着空气球内部体积的减小,压力也随之增大;3. 通过计算实验数据,得到气体实验状态方程:PV=nRT;4.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体积、压力等参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现象观察和实验数据计算结果,探究了分子的热运动特性,得出了气体状态方程的实验值。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体积、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次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数据可靠性,为分子运动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分子的运动过程,了解分子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实验材料1.显微镜2.盖玻片3.水滴4.温水5.酒精(或其他液体)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调节镜片使其与眼睛对齐。
2.取一块盖玻片并将其放在显微镜的下方。
3.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在盖玻片上,并将盖玻片盖在显微镜上。
4.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使水滴中的分子能够清晰可见。
5.用笔和纸记录分子的运动状态和方向。
可以使用简单的图表表示分子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6.重复步骤3-5,将酒精(或其他液体)滴在盖玻片上,观察和记录分子的运动。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分子运动,我们发现以下规律:1.分子在液体中呈现无规律的运动。
它们以高速度来回碰撞,并且不断改变方向。
2.分子的运动路径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轨迹。
3.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即碰撞后分子会保持动量和能量的守恒。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液体的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速度越快。
5.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液体中分子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我们观察到分子在液体中呈现无规律的高速运动,并且不断改变方向。
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其速度与温度、质量和相互作用力等因素有关。
这些观察结果对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学科中,对分子运动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
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盖玻片破裂或显微镜受损。
2.在记录过程中要准确描述分子的运动状态和方向,可以使用图表或图像来辅助说明。
3.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实验条件和仪器精度的影响,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无。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分子运动的性质,了解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进一步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器材1. 密封的玻璃容器2. 显微镜3. 点滴管4. 水5. 染料溶液6. 台式计算机实验原理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分子之间的运动对物质的性质起着重要作用。
分子在无规则运动过程中不断碰撞,这种碰撞使物质发生变化。
本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分子的运动轨迹,并通过测量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运动特性。
实验步骤1. 将玻璃容器密封,并在容器底部加入一定量的水。
2. 将染料溶液加入水中,使水呈现明显的颜色,以便观察分子的运动。
3. 将显微镜对准玻璃容器,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
4. 观察玻璃容器中水中的分子运动轨迹,并记录下来。
5. 重复实验多次,得到一系列数据。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分子的平均速度和平均碰撞频率。
实验数据实验次数分子数量分子平均速度(m/s)平均碰撞频率1 100 0.1 202 200 0.2 253 300 0.3 30实验结果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分子的平均速度和平均碰撞频率随着分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首先,分子的平均速度反映了分子的运动能力。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分子的平均速度随着分子数量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当分子数量增加时,会产生更多的碰撞,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使分子具有更高的运动能力。
其次,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反映了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
实验结果显示,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随着分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当分子数量增加时,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也会增加,从而导致碰撞频率的增加。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了分子间的相互碰撞,从而使分子的运动更加活跃。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分子的平均速度和平均碰撞频率随着分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 分子的运动能力和运动频率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分子的运动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材料和改善现有材料的性能。
1. 观察分子扩散现象,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的事实。
2. 探究温度对分子扩散速度的影响。
3. 分析分子扩散的规律,加深对分子运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分子扩散是指分子在无外力作用下,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然扩散的现象。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速度越快。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水温计3. 糖4. 红墨水5. 秒表6. 量筒7. 筷子8. 滤纸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糖和红墨水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2. 用量筒量取100mL水,倒入其中一个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记录数据。
3. 将糖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观察糖的溶解过程,并记录糖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4. 将红墨水滴入另一个烧杯中的水中,用筷子搅拌,观察红墨水的扩散过程,并记录红墨水扩散到整个烧杯所需时间。
5. 改变水温,重复步骤2-4,观察并记录不同水温下糖和红墨水的溶解及扩散时间。
1. 在常温下,糖在水中溶解速度较慢,大约需要5分钟;红墨水在水中扩散速度较快,大约需要1分钟。
2. 当水温升高到60℃时,糖的溶解速度明显加快,大约需要3分钟;红墨水的扩散速度也加快,大约需要30秒。
3. 随着水温继续升高,糖和红墨水的溶解及扩散速度进一步加快。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速度越快。
2. 温度对分子扩散速度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分子扩散。
3. 在实验过程中,糖和红墨水的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扩散过程中存在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七、实验结论1. 分子扩散现象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速度越快。
2. 分子扩散过程中存在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理论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避免用手直接搅拌等。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2. 了解扩散现象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2.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杯两个(一个装冷水,一个装热水)2. 红墨水一瓶3. 计时器一个4. 玻璃棒一根四、实验步骤1. 分别取两个烧杯,一个装满冷水,一个装满热水;2. 将红墨水滴入冷水烧杯中,记录红墨水扩散至烧杯底部所需时间;3. 将红墨水滴入热水烧杯中,记录红墨水扩散至烧杯底部所需时间;4. 比较两次实验所需时间,分析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1. 冷水烧杯中红墨水扩散所需时间为5分钟;2. 热水烧杯中红墨水扩散所需时间为2分钟。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热水烧杯中红墨水扩散所需时间比冷水烧杯中短,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3. 在相同时间内,热水烧杯中红墨水扩散面积大于冷水烧杯中,进一步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七、实验结论1.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 扩散现象的产生与分子运动快慢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红墨水扩散情况,及时记录实验数据;2. 实验操作过程中,确保红墨水滴入烧杯时,烧杯处于静止状态,避免因外界因素影响实验结果;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确保下次实验的准确性。
九、实验拓展1. 通过调整实验条件,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压力、重力等因素的关系;2. 研究不同物质间的扩散现象,分析扩散速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3. 结合分子动理论,探讨物质的热传导、热辐射等性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并了解了扩散现象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分子动理论,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和记录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探究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3. 理解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实验原理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微观尺度上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根据分子动理论,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本实验通过观察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来研究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温度计、压强计、气体发生器、容器等。
2. 实验材料: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四、实验步骤1. 将气体发生器中的气体充入容器中,调整容器内的温度和压强。
2. 使用显微镜观察容器内气体的分子运动情况。
3. 改变温度和压强,重复步骤2,观察分子运动的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当温度较低时,分子运动速度较慢,运动轨迹较短;随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运动轨迹变长。
(2)当压强较低时,分子间距较大,运动范围较广;随着压强升高,分子间距减小,运动范围变窄。
(3)不同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存在差异,如氮气分子在低温下运动较慢,而氧气分子在高温下运动较快。
2. 实验分析(1)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这是因为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增大,导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运动轨迹变长。
(2)压强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压强越高,分子间距越小,分子运动范围变窄。
这是因为压强增加,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增加,使得分子运动受到限制。
(3)不同气体分子的运动差异:不同气体分子的质量、大小、结构等因素不同,导致其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存在差异。
六、结论1. 分子热运动是分子在微观尺度上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2. 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分子热运动有显著影响。
3. 通过观察和分析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现象,可以理解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分子运动实验报告实验者____班姓名______实验时间______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实验仪器和药品:
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品红、热水、冷水等。
一.品红的扩散
如图所示,向烧杯A中加入一定量的冷
水,向烧杯B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
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
会观察到
两个烧杯中的品红都____________,且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
两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
_________,烧杯A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烧杯B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浓氨水的扩散
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小心闻一闻浓氨水的气味,如有气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
2.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
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烧杯B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
实验结论:
a、药品中有挥发性的是__________
b、能变红的是__________
c、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变形:
1.如下左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
A的名称是。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说明了。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具有挥发性。
2.如下右图所示为一小魔术——铁树开花:
在细铁丝上的棉团上滴上酚酞试液,在烧杯中倒入浓氨水,并用烧杯罩住,一会看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结论。
实验反思: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
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
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烧杯A冷水烧杯B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