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分子的运动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化学物质分子运动教案课题:物质分子运动授课对象:初中生课时:1节课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分子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下的运动特点;2. 能够描述不同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排列方式。
教学重点:物质分子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下的运动特点教学难点:不同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排列方式的描述教学内容:1. 固体中的物质分子运动特点;2. 液体中的物质分子运动特点;3. 气体中的物质分子运动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1. 展示一个瓶装水,让学生想象水中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可能有何不同。
第二步:学习物质分子在固态的运动特点(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固体状态下的物质分子排列方式;2. 解释固体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是微小的振动。
第三步:学习物质分子在液态的运动特点(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液体状态下的物质分子排列方式;2. 解释液体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是相对较快的自由运动。
第四步:学习物质分子在气态的运动特点(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气体状态下的物质分子排列方式;2. 解释气体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是快速的无规则运动。
第五步:总结与归纳(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不同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状态下物质的性质会有所不同。
教学反馈:1. 师生互动问答,检查学生掌握情况;2.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撰写一份50字左右的作文,描述不同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特点。
【教案结束】。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问学生: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二、概念讲解1. 教师简要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一种具有独立结构和稳定性的微粒。
2. 教师介绍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分子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等。
三、实验操作1.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水和空气中分子的运动情况。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探讨分子的热运动与物质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应用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进一步探讨分子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关于分子的知识和概念,强化学生对分子结构和特点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实验霍城县三宫乡中心学校 董丽丽大家好,我是霍城县三宫乡中心学校的教师董丽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二的内容,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细致观察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情况的同时,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⒉实验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⒊实验教学重难点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和分析法、归纳法。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随县唐县镇中心学校杜伟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实验。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实验原型教材中的实验是将A烧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将B烧杯中装入约5mL浓氨水,再用一个大烧杯罩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二)不足之处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量比较大。
3、实验中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排的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5、没有对比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用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代替大烧杯。
2、将“向A烧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改为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
3、将“向B烧杯中加入约5mL浓氨水”改为向两小团脱脂棉上滴加等量的浓氨水。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四、实验器材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两支、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脱脂棉、镊子、小竹签、注射器、50mL塑料杯(2个)、热水、冷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笔套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闭的笔杆中由近及远扩散,从而让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颜色自下而上逐渐变红。
热水中的氨气扩散速率较快,因此放入热水中的笔杆内的滤纸条颜色变红较快。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及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且笔套不漏水。
六、实验过程1、将两个笔套中分别塞入一小团脱脂棉。
2、裁取两条滤纸,宽与笔杆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稍短于笔杆。
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分别塞入笔杆中,尽量塞得深一些,避免与笔套中的脱脂棉接触。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运动
主题:分子运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
2. 掌握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排列方式;
3. 理解分子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排列方式;
2. 掌握分子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分子模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幻灯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运动”;
2. 让学生讨论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主体(25分钟)
1. 讲解分子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下的运动特点和排列方式,分别利用分子模型进行示范;
2. 让学生观察示范,让他们自己总结每种状态下分子的特点。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一下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排列方式和运动特点;
2. 在观察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交流。
四、实验展示(10分钟)
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分子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分子运动对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观察和总结分子在不同状态
下的排列方式和运动特点。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合作能力,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九年级学生从宏观世界迈向微观世界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加深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二、学情分析在物理学上,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那仅限于宏观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弱,从宏观到微观,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跨越的。
因此,通过该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形成微观意识。
三、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体验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成微观意识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四、实验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实验二、分析课本原有的实验不足:1、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2、烧杯空间较大,氨气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验用时长;3、实验消耗的药品较多,造成浪费;4、教师演示实验时,装置很难移动,后排学生难于观察到现象。
三、设计创新实验创新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烧杯、注射器、胶皮管、小喷壶、塑料瓶、棉签、浓氨水、酚酞溶液等五、实验创新●1、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2、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创新实验的优点:①避免浓氨水挥发,造成空气污染。
②所需药品的量很少,实验所需时间短,现象更明显。
③实验有一定的趣味性,且增加了对比实验。
④实验装置可以自由移动,有利于全班学生观察现象。
六、实验反思与评价该创新实验的亮点就是体现了绿色、安全、节约、操作简便等原则:1、实验绿色化,用密封装置进行实验,避免污染;2、实验生活化,将日常生活用品用于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3、实验微型化,不但现象明显,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4、实验对比化,增加对比实验,拓宽学生思维。
初中化学实验物质运动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运动情况,理解分子内部的运动规律。
实验原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本实验通过观察溶液中示踪剂的扩散情况来了解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示踪剂(例如亚甲基蓝)、水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试管,将其中注入适量的水。
2. 在试管口处加入亚甲基蓝示踪剂。
3. 使用移液管在试管水面上挤压示踪剂,观察示踪剂在水中的扩散情况。
4. 记录示踪剂扩散的时间和距离。
5. 尝试不同的条件下(如温度、浓度等)重复以上步骤,观察结果的变化。
实验原理解析:示踪剂是一个颜色较深的溶液,它在水中会扩散到整个试管中。
这是因为示踪剂分子在水中做着无规则的运动,不停地碰撞并互相传递信息。
通过观察示踪剂的扩散,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需小心操作,避免试管破裂或示踪剂溅出。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整洁。
3. 注意用水冲洗双手和实验器材,避免化学物质残留。
实验延伸:
1. 尝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比较结果的差异。
2. 尝试使用其他示踪剂或溶剂,观察其在液体中的扩散情况。
3. 尝试通过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探究示踪剂扩散的规律。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示踪剂在水中的扩散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规律。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分子内部的运动情况。
实验5分子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