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改造技术-开题报告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24
苏北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改造设计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苏北地区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产油区之一,其中以苏南地区最为集中。
该区域的储层厚度通常在10米以下,且有多层互层特点,储层渗透率较低,通常在0.4×10-3~2.0×10-3m2,具有较大的开发难度。
因此,如何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减轻开发成本,已成为该地区研究的热点。
目前,苏北地区薄互层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方式主要有常规离散钻井和水平井多穿层开采。
其中,常规离散钻井方式成本较低,但油藏开发程度有限,储量采收率较低;水平井多穿层开采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但成本较高,维护难度大。
因此,如何在常规离散钻井方式下,提高采收率和储量的开采,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通过设计和优化改造方案,提高苏北地区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常规离散钻井开发方式下的采收率。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储层岩性及物性分析:通过井下测试、实验室测试等方式,对目标区块的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储岩类型、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等。
2. 改造前的模拟和评价: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常规离散钻井开采方式下的油藏生产状态,并评估采收率等指标。
3. 改造方案设计和优化:根据模拟评价结果,设计不同的改造方案,如优化井间距和排列方式、优化完井方式、进行裸眼井增效、增加人工提高注水等措施。
4. 改造后的模拟和评价:对改造后的油田进行模拟评价,比较改造前后的指标,并分析改造后的效果。
5. 实验验证:选取苏北地区典型井进行实际改造,验证模拟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三、预期成果通过设计和优化改造方案,提高苏北地区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常规离散钻井开发方式下的采收率。
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 建立并验证数值模拟模型,揭示改造前后的油藏流体动态变化规律。
2. 设计出有效的改造方案,提高采收率和油藏储量的采收,减轻开采成本。
3. 在苏北地区典型油井进行实际验证,验证改造方案的正确性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支持。
低渗凝析气藏压裂渗流机理与产能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低渗透凝析气藏难以充分开发,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其中之一便是压裂技术。
目前,压裂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常规气藏,但却很难在低渗透凝析气藏上产生理想效果。
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尺寸、数量、朝向、分布等是影响透气性能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压裂设计和评价中,了解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渗流机理和产能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渗流机理与产能评价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 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设计方法。
对低渗透凝析气藏低渗透性质、裂缝渗流机理、压裂参数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合低渗透凝析气藏的压裂设计方法。
2. 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渗流机理研究。
采用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尺寸、数量、朝向、分布等影响透气性能的主要因素。
3. 低渗透凝析气藏产能评价方法。
通过分析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渗流机理,提出适用于低渗透凝析气藏的产能评价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本研究旨在为低渗透凝析气藏的压裂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工程实践方法,为低渗透凝析气藏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步骤如下:1. 实验室模拟: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室模拟压裂实验进行渗流机理研究和产能评价。
2. 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渗流机理和产能评价研究。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 提出适合低渗透凝析气藏的压裂设计方法,有效提高压裂效果。
2. 研究低渗透凝析气藏压裂渗流机理,深入了解裂缝的尺寸、数量、朝向、分布等影响透气性能的主要因素。
3. 提出适用于低渗透凝析气藏的产能评价方法,为产能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
五、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1. 前期准备阶段:文献资料搜集、压裂实验室建设等。
2021年3月-2021年6月。
2. 研究方法和方案确定阶段:压裂实验设计、数值模拟方法确定等。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水平井压裂技术是目前油气开发中一种重要的增产手段。
其中,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是一类特殊的油藏类型,将水平井和压裂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裂缝效果,增加油气产量。
因此,针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计划选取某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为研究对象,以水平井压裂技术为手段,通过系统地分析和优化水平井的位置、井段设计、压裂参数等因素,实现最大程度地提高裂缝效果和油气产量的目标。
具体来说,工作步骤包括:1. 详细调研和分析该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流体特性,制定研究方案。
2. 采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综合考虑裂缝发育方向、孔隙度、渗透率等影响因素,确定合适的水平井设计方案。
3.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评估井段压裂效果,并根据模拟结果对井段设计和压裂参数进行优化调整。
4. 通过实验室对岩心样品进行分析试验,获得具体的岩石力学参数和裂缝特性参数,为优化水平井位置和压裂参数提供依据。
5. 最终制定优化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验证。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预计可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 确定适合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水平井设计方案,指导工程实践。
2. 优化井段设计和压裂参数,为提高裂缝效果和油气产量提供依据,并降低开发成本和投资风险。
3. 拓展水平井压裂技术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应用领域,丰富该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实践经验。
4. 为解决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难题,促进油气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与油气开发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整体压裂优化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低渗透油藏是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一种新的挑战。
由于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较低,一般在1毫达西以下,导致渗透率的限制,使得油藏的地下开采效率大幅降低。
近年来,整体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地改善低渗透油藏开采效率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整体压裂过程中,通过向井内注入高压流体使得岩石中的裂隙得到扩张,增加了渗透率和储量,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油气采集。
但由于低渗透油藏属性的限制,整体压裂技术实施难度较大,且优化设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别属性,探索整体压裂优化设计及操作方案,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具体目标如下:1. 分析低渗透油藏的特性和导致整体压裂效果受限的原因;2. 综合考虑压裂液配方、注入压力、泵入量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3. 提出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整体压裂操作方案;4. 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优化设计和操作方案的效果,为低渗透油藏的整体压裂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低渗透油藏的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基本属性,并探讨其对整体压裂的影响;2. 系统总结整体压裂技术中的参数及其对效果的影响,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3. 探究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的优化设计方案,对压裂液配方、注入压力、泵入量等参数进行研究;4. 借助数值模拟或实验室实验等手段,验证压裂方案及其效果,总结最佳操作方式。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对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性、整体压裂技术的研究现状、优化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综述;2. 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整体压裂过程中的流动和变形情况,进行整体压裂的优化设计和方案验证;3. 实验室实验法:利用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样品,通过模拟压裂液和实测地质条件,验证优化设计和操作方案的有效性;4. 统计分析法:对整体压裂过程进行数据、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低渗透油田是指油藏渗透率低于10毫达西的油田。
由于渗透率低、孔隙度小、油藏厚度薄等特点,传统开发方法难以开采其中的油藏资源,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案来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经济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和存在的难题,分析现有开发技术的不足之处。
2. 探讨新型开发技术(如水平井、多级压裂、CO2驱油等)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分析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
3. 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选取不同的开发技术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其经济投入和产出,为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提高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究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及经济效益评价,通过比较不同开发技术方案的经济投入和产出,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技术和经济保障。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合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及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2. 现场调研选取某低渗透油田进行现场调研,了解该油田的开发现状和技术应用情况。
3. 经济评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分析技术投资和产出的关系,探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四、预期成果1. 探究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及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2. 分析新型开发技术的优点和适用范围,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保障。
3. 经济评价不同开发技术方案的投入产出关系,提供合理的经济方案,为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五、研究难点1. 相关文献资料收集难度大,需要综合分析和筛选。
2. 不同开发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需要准确地测算和分析,需要进行专门的经济计算和数据分析。
六、研究步骤1. 收集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及经济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
2. 进行现场调研,了解低渗透油田的实际情况和开发技术应用情况。
3. 利用经济学方法对不同开发技术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技术投入和产出关系,提出经济建议。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及油藏工程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指油藏的渗透率低,而含有许多地层裂缝和缝隙。
这类油藏在勘探和开发中具有很高的难度,油藏模型复杂,采收率低,经济效益差。
随着油气行业的发展,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和开发逐渐成为油气公司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1.2 意义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理论及油藏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和机理,可以为油藏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开发的经济效益;从实践上,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工程应用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安全的开发技术,并为提高油气行业的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渗流特征以及油藏开发工程技术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1.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机理,分析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2.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探究裂缝网络结构、缝隙连通性等因素对油藏渗流特性的影响。
3.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工程技术,包括注水压力、注水量、压裂技术等,提出一套适合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工程技术方案。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通过现场物探、地质取样等方法获取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基本地质数据。
2.基于物理模型、实验模拟等手段,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和研究。
3.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油藏渗流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4.结合现有的油藏开发工程经验,设计并实施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验。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机理,揭示油藏渗流形式、机理等重要信息。
2.探究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研究裂缝网络结构、缝隙连通性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为油藏开发工程技术提供参考。
油井压裂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油井压裂技术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
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井口生产能力,但是长期使用压裂技术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如压裂低效井。
压裂低效井指的是压裂后产能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的油井,这种油井会给油田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油藏开采的深入,不少油藏开始进入中晚期阶段,油井压裂低效井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因此,研究油井压裂低效井的综合治理技术对于改善油田生产状况、节约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油井压裂低效井的综合治理技术,开发适用于国内油田的低效井治理技术,并且进行实际应用。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1)分析压裂低效井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确定治理的重点和方向。
(2)总结国内外油井压裂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开发适用于国内油田的低效井治理技术,包括技术原理、治理流程和关键设备等。
(4)通过在实际油田中的应用,验证设计的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
3.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油井压裂低效井的原因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找出油井压裂低效井的主要原因,即针对油井本身、地质条件、压裂液、注入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2)国内外油井压裂低效井治理技术的分析。
调查国内外油井压裂低效井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出常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3)油井压裂低效井综合治理的技术研究。
结合压裂低效井的特点,设计适用于国内油田的综合治理技术,包括技术原理、治理流程和关键设备等。
(4)治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油田中应用设计的治理技术,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不断改进优化治理方案。
4.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理论分析和案例比较等。
(1)文献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油井压裂低效井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安塞油田低渗透长6油层重复压裂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油田的开发程度提高,油田开采面临的技术难题也越来越多。
低渗透长6油层属于难以采储的油层类型之一,其有效储量难以开发,效益较低,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对该类型油层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石油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针对该问题,采用重复压裂技术已成为提高低渗透长6油层采储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传统的压裂技术只能进行一次射孔,而重复压裂技术是在同一射孔缝隙中多次注入压裂液,将地层破裂面积增加,进而提高油层渗透率,提升采收率和增加油田产值。
因此,研究低渗透长6油层重复压裂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低渗透长6油层重复压裂技术的应用,探讨其技术原理、技术参数和优化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低渗透长6油层基本特征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明确其主要地质特点和矿化特征。
2.探究重复压裂技术原理,分析其优缺点及相应的应用方案。
3.通过现场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低渗透长6油层重复压裂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提高油层渗透率和采收率的影响,确定其最佳施工方案。
4.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论证重复压裂技术在低渗透长6油层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势,并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总结。
三、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
2.实验室试验法,包括模拟岩石破裂等实验。
3.数值模拟法,包括有限元模拟、力学模型等。
四、预期成果1.分析低渗透长6油层特征和地质构造,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确定重复压裂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探讨优化方案。
3.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低渗透长6油层重复压裂技术的最佳施工方案。
4.为低渗透长6油层开采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总结,为提高油田产值做出贡献。
周清庄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低渗透砂岩油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油藏类型,其特点是非常难以开发。
周清庄油田是一个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其主要的油藏类型是浅水三叠系沉积岩储层。
目前,该油田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多年的开发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措施不得当、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油藏类型,本文选择周清庄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探讨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周清庄油田的开发方案,并借鉴推广到其他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中。
本文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油气资源短缺的不利状况,促进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周清庄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勘探和开发现状情况、生产技术、水平井、压裂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分析,综合运用相关数学方法和数学工具,结合资料调查和现场实验,归纳总结周清庄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并分析、总结油田内部的调研数据,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优化方案和解决对策。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可行性分析本文的研究预期结果是在周清庄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周清庄油田开发的新方法,并能有效实践和解决周清庄油田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能为其他地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可行性较高,研究预期结果及其推广价值也较为显著,对于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及能源安全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题编号:合同编号:性质代码:专业代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项目开题报告研究开发年限:__2001____年_1_月至 _ 2005_ _年_12__月2001年 8 月 6 日编制编制须知一、向总部申请承担科学研究开发项目、课题和专题时,应先向科技开发部申报本开题报告。
二、申报开题者均须同时附送相应资料:1.新技术探索及小试专题须附查新报告、文献调查总结及探索试验情况介绍。
2.中试及工业试验专题均须按研究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报相应材料。
三、科技开发部根据收到的开题报告及其相应附件进行审议,经审议选定的专题可签订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委托开发合同。
四、本开题报告版本自2001年2月起启用。
五、几点注意事项:1.专题名称不得超过20个汉字(一格一字)。
2.专题负责人应是高级工程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3.开题报告经申请单位科技处初审,单位科技负责人审定同意,加盖申请单位(或其科技处)公章后,报科技开发部(一式四份)。
4.本报告纸张规格为A4。
3)合注、合采井多,层间矛盾大,分层治理难度大4)历史上欠账多受对外合作的影响,濮城油田三年没有进行过重大开发调整,加之井况不断恶化,油田自然递减由“九五”初期上升到“九五”末的26.20%。
对于卫22块油藏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1、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水力压裂技术研究由单井压裂进展为低渗透率油藏整体压裂,是水力压裂近期技术的重大发展。
单井压裂技术作为强化采油措施,提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单井产量;而低渗透率油藏整体压裂技术研究不仅限于提高采油速度范围,它将进一步研究如何与开发井网优化组合以实现提高采收率,以及满足低渗油藏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开发的效果。
整体压裂技术的基本特点是以油藏作为一个工作单元,进行开发井网与水力裂缝的优化组合设计,并预测其一、二次采油期产量、扫油效率、以及采出程度等动态变化结果;并使用近期发展的水力裂缝诊断与评估方法,检验实际的水力裂缝偏离优化设计所预测的程度,与压后实际效果偏离优化设计预测的程度,使优化设计转化为优化施工,并为进一步改进设计方案与认识地层系性质提供有关资料。
这样,就有可能形成:1) 抽稀开发井网密度,这也就大幅度降低低渗透率油藏开发井的钻井数量,减少开发投入;非常显然,以口井的压裂成本将远远小于钻井成本。
2)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低渗透率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
低渗透率油藏整体压裂技术是建立在压裂技术与油藏工程的相互交叉研究基础上的边缘技术,也是压裂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标志。
使用整体压裂技术,研究当油藏存在井网与水力裂缝系统及其不同组合时,对低渗透率油藏开发过程的产量与采收率的基本作用:1)只有当水力裂缝的特性与方位适应与低渗透率藏油藏性质与开发井网系统时,才能在油田开发系统中取得较长期的增产与提高采收率;2)应用整体压裂技术,能以水力裂缝来合理抽稀井网密度,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使不具备经济开发的低渗透率边际油藏获得工业应用。
中原油田自1985年开始,在油田开发的高速上产阶段,就研究和应用了水力压裂工艺技术,并且成为油田开发与上产的主导措施之一,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于中原油田地质开发特征的改造低渗油(气)层的压裂工艺技术。
中原油田已投入开发地质储量3.84亿吨,采出程度为22%,二、三类储层储量合计为1.8亿吨,其中空气渗透率小于55⨯10-3μm2的低渗油藏地质储量有1.27亿吨,占投入地质储量的33.1%;另外,从两个剖面上看,目前产出厚度仅占射孔厚度的58.4%,吸水厚度占射孔厚度的48.9%。
中原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经过反复的井网层系细分和注采调整,大部分油层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综合含水已达到85%,目前开发对象正向二、三类储层转移,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压裂工艺技术,以便适应油田开发新形势的需要,来保证措施的经济效果。
2、开题意义中原油田具有油藏埋藏深、断块小、渗透率低等特点,尤其对于濮城油田,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多、非均质严重的断块油田。
1980年投入开发,是一亿吨级整装大油田,构造相对简单。
截止到2000年底,上报探明含油面积89.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15526×104t,动用含油面积71.9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3593×104t。
2000年7月,综合含水91.17%,采出程度28.22%,标定采收率34.98%,可采储量4755×104t,剩余可采储量983.77×104t。
目前濮城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井况的恶化和复杂,使很多的配套治理和挖潜工作难以实现目前濮城油田事故井726口,占总井数的45.7%,造成水驱控制储量损失1458×104t,水驱动用储量损失1195×104t。
2)层间挖潜难度大,工艺不配套层间挖潜的卡堵、化堵措施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增产效果仍没取得大的突破,实现老井稳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针对以上问题,对低渗透率油藏进行整体压裂改造,通过压前地层评估,充分应用地质、油藏描述、测井等资料,取得能覆盖油藏整体的输入数据,考虑注采井网以及水力裂缝系统的优化组合,使用水力裂缝与油藏模拟确定优化组合结果,取得最优化设计方案,使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覆盖油藏整体,通过水力裂缝诊断与压后评估技术,最大限度地准确取得在油层中实际形成的水力裂缝几何形状、尺寸、特性与方向等资料,检验优化设计实施的结果,使用现场水力裂缝实时模拟分析技术将优化设计转化为优化施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
二、研究开发和创新内容、技术路线、技术指标及技术关键根据中原濮城油田及卫22块重点区块地质概况和开发特点,本项目下设几个专题:(1)地应力场及天然裂缝发育研究(2)深井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的引进与开发 (3) 深井高压分层压裂管柱研究(4)耐高温粉砂液支撑剂的研究(5)大排量高砂比压裂施工工艺研究(6)不关井速返排液工艺研究(7)压裂裂缝监测技术。
研究目标区块为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含油面积14.18Km2,石油地质储量2776.14×104t,目前剩余储量130.66×104t。
专题一:地应力场及天然裂缝发育研究一、主要研究内容1、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2、天然裂缝发育研究3、地层纵向应力剖面研究二、创新内容1、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2、地层纵向应力剖面研究三、技术路线四、技术关键1、油藏数值模拟技术2、地层纵向应力剖面的建立专题二 深井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的引进与开发一、研究内容1、适合于濮城油田深层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的引进2、压裂数据采集和模块整理(1) 三维裂缝模块 (2) 压裂液滤失模块 (3) 支撑剂运移模块(4) 井眼及裂缝温度计算模块 (5) 裂缝导流能力模块(6) 油藏模拟及压后产能预测模块3、压裂液和支撑剂数据库的建立4、裂缝实施监测模块。
二、创新内容1、压裂液和支撑剂数据库的建立2、裂缝实时监测模块建立 三、技术路线四、技术关键1、适合于深层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2、模块整理3、数据库的建立专题三深井高压分层压裂管柱的研究一、研究内容1、根据地层不同区块的破裂压力选择封隔器2、优选适合低深地层的耐高压封隔器3、选择最佳的管窜结合方式二、创新内容耐高压封隔器三、技术路线1、不同区块地层地质资料录取2、历年来压裂数据(破裂压力、停泵压力等)的录取3、优选适合低渗地层的耐高压封隔器;4、选择最佳的管窜结合方式四、技术关键低渗透地层耐高压封隔器的优选。
专题四耐高温粉砂液、支撑剂的优选一、研究内容(二)、耐高温粉砂液的优选:1、不同种类压裂液的初评价;2、增稠剂的优选;3、交联剂的优化; 4、 助排剂的优化;5、 洗井方式的确定;6、 预前置液的应用;7、 压裂的润湿性的研究;8、 压裂液的综合性能评价;9、 适用于濮城油田的压裂液体系研究。
(二)、支撑剂的优选:1、不同粒径的支撑剂破碎率研究;2、不同粒径下的导流能力研究;3、单颗粒强度的筛选评价;4、支撑剂加工工艺的优化。
二、创新内容1、压裂液润湿性研究2、单颗粒支撑剂强度的筛选评价; 三、技术路线1、耐高温粉砂液2、支撑剂的优选四、技术指标1、压裂预前置液表面张力≤20mN/m;界面张力≤0.1 mN/m,岩心伤害率≤5%;2、压裂液在160℃条件下、剪切速率170S-1、剪切2小时粘度≥100mPa·s;压裂液抗盐≥10万mg/L;压裂液残渣≤300 mg/L;岩心伤害率≤10%。
3、支撑剂80MPa下破碎率≤7%;导流能力≥40μm2·cm。
五、技术关键改善压裂液润湿性专题五大排量高砂比压裂施工工艺研究一、研究内容1、分析整体区块井网布局对压裂施工规模的影响;2、不同排量、砂比情况下对裂缝几何尺寸的影响;3、不同排量、砂比情况下对施工的影响;4、优化压裂施工参数,确定大排量、高砂比压裂施工工艺;5、整体压裂优化方案的研究;6、经济评价技术研究。
二、创新内容整体区块井网布局对压裂施工规模的影响三、技术路线四、技术指标排量≥3.5m3/min,平均砂比≥30%。
专题六不关井速返排液工艺研究一、研究内容1、不同破胶剂对快速返排的影响;2、复合破胶工艺技术的研究;3、压裂过程中液体温度在井筒中的变化情况;4、压裂过程中液体温度在裂缝中的变化情况;5、返排最佳时机的确定;6、现场施工工艺研究。
二、创新内容1、压裂过程中液体温度在井筒中的变化情况;2、压裂过程中液体温度在裂缝中的变化情况;三、技术路线四、技术指标1、破胶化水液粘度≤4 mPa·s;2、破胶化水时间≤1.5h。
五、技术关键返排最佳时机的确定。
专题七压裂裂缝监测技术一、研究内容1、裂缝测试手段分析与优选;2、裂缝方位预测;3、裂缝方位的拟合;4、监测结果对比二、创新内容裂缝方位拟合。
三、技术指标测试符合率达到80%。
四、技术路线1、收集裂缝监测资料,分析测试结果;2、分析对比各种测试技术的测试原理;3、现场裂缝监测;4、分析压裂区块的裂缝大体走向,预测压裂方位,为压裂设计提供依据。
五、技术关键分析压裂区块的裂缝大体走向,预测压裂方位。
三、查新说明,国内外文献和专利检索、分析报告书摘要(另附国内外文献和专利检索、分析报告书及本专题已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清单)四、市场和需求,技术经济分析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预测通过该项目的展开,为濮城油田的整体开发提供合理依据,提出整体压裂改造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中原油田同类油田推广应用,预计投入产出比1:2.2。
五、开题条件(包括技术准备、人员情况*、现有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条件)(一)、技术准备我们是从事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室是专业化的科研攻关队伍,近10年来,先后取得15项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3项;另外已同过总公司鉴定的有2项(待评奖),其中“深层特低渗压裂工艺优化技术”为“国际先进水平”;“系列清防垢工艺技术”为“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