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微粒在不断运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全国通用)知识点一、分子、原子和离子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2.分子(由原子构成)(1)定义: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①体积、质量都很小;②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如花香四溢、酒精挥发等;③分子间有间隔,如天然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①实验装置(如图)②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
③解释:烧杯B中浓氨水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④实验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4.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Ca2+、N H4+等。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C O32−、Cl-等。
5.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或“-”表示离子的正负电性,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数字为1时,可忽略不写。
意义:如3Mg2+,“3”表示3个镁离子,“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知识点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结构原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总结:①原子内部不是实心体,很多是“空”的;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③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时)≈质子数+中子数;⑤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也不读。
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氧原子为例):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的三条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存在间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微粒特点的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分子的三条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存在间隙。
2、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俗语说:“墙里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什么?【学生回答】①花香可以传播。
②酒香可以扩散。
【教师引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闻到的到底是什么?这节课就来探索其奥秘,一起走入微观的世界。
环节二:新课讲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教师播放动画】电子显微镜观察水。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中内容,从数字的角度感知其质量和体积。
【教师提问】由此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说明分子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知道氨气和酚酞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取烧杯A,注入20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溶液,再慢慢加入浓氨水,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播放视频】在B、C烧杯中加入等量的酚酞试液,另取一个小烧杯D加入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B、D两个小烧杯,烧杯C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烧杯B中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C中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说明烧杯D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了烧杯B中,所以颜色为红色,烧杯C中没有氨气分子进入,所以颜色为无色。
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 3.1 分子和原子知识归纳总结教案+测试题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1.物质是由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 微 观 粒 子 总 是 在 不 断 _________ 着 , 在 受 热 的 情 况 下 , 分 子 _____ 增 大 , _________ 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情况下气体会_____,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相同质量时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_____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______,遇冷时______的缘故。
一般情况下,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概念:原子是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 ,不同种微粒性质;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答案】一、1.分子 原子 2.运动 能量 运动速率3.液化 体积 间隔 增大 缩小气体 液体 固体二、1.化学性质2.化学变化3.(1)分子 原子 (2)分子 原子(3)①很小 ②运动 ③间隔 ④相同 不同 ⑤物质一、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问题 1.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 变,由原来的分子生成了别的分子。
2.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只含一种分子,则此物质是纯净物,如果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分子,则此物质是混合物。
二、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物质的微观构成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考试目标:认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离子等。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如酒精的挥发、物质的热胀冷缩、电解水实验等。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掌握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复习策略:这一专题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侧重于研究物质的微观构成,比较抽象,所以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要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记忆基本理论,运用到做题当中。
二、学习与应用知识点一:认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离子等。
下表为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的对比: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同种粒子的性质知识点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构成的,金刚石、红磷等是由构成的。
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多数碱类、盐类,如氢氧化钠、氯化钠等都是由构成的。
知识点三: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如、、电解水实验等。
知识点四:掌握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洞察考向:考点一: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例1.构成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小李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请你填写空白,完成他的设计。
(1)概念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图41-1(2)概念的辨析和应用:在① 2N ② Mg2+③ Ca(+2) ④ H ⑤ Cu ⑥ SO2中,能表示分子的是(填序号,下同);能表示离子的是;既能表示一种物质,也能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归纳和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1)此问要求同学们构建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观粒子与宏观的物质、元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明确:、、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科粤版九年级总复习知识点4: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课作业设计)【知识梳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比如公园里闻到花香,湿衣服变干等等。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比如热胀冷缩现象。
(注意类似瓶子变扁或者鼓起来之类的都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不是体积变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铝原子为例:电子层上的电子数①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②各层上的电子数为2n2个。
离子和原子的比较【设计原则】1.层次性:要想大面积提高质量写作业,设计布置的分层势在必行,要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共同向前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量变性:知识的学习需一定量反复才能牢固掌握,技能的熟练也需一定量的训练才能逐渐形成,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且合理作业量是非常必要的。
3.新趣性:作业设计要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有一定趣味,学生便会乐此不疲,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作业目标】1.认识微观粒子;2.区分原子、分子和地位特征;3.认识原子到离子的转化过程4.结合微观示意图对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深化理解;5.掌握分子运动的特征及分子运动的一些典型现象。
【学情分析】微观粒子是中考必考知识点,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的巩固和应用,是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
重点微观示意图、化学变化本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一起考察。
【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以复习专题:设基础过关、能力提升和创新应用三个主要部分,合理保障每位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个人不同的收获,有效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基础过关★(1-5题,必须做)★能力提升★(6-8题,认真做)★创新应用★(9-10题,选择做)★【自主强化】★11=15题,自主根据作业量和掌握情况进行选做一、单选题1.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课题选自科普2022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分配为第1课时。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本课题要求如下:根据新课标,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2、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在学生认识氧气、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本课题首次将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及变化,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都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既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形成,也对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本节课为《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以及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并学会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非常小等基本特征;了解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第1页(共41页)
2025年深圳市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收集氧气
③比较催化效果④检验氧气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④
D .只有②
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无色液体H 2O 2和H 2O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B
鉴别活性炭和氧化铜
取样,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
C 除去CO 2中少量CO 通过足量的钓热氧化铁粉末
D
除去CuO 中混有的少量木炭
隔绝空气加强热A .A
B .B
C .C
D .D
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炭粉中的少量氧化铜
在空气中高温灼烧B 鉴别H 2和CH 4
分别点燃,看火焰颜色
C
鉴别实验室中的食盐水和糖
水
品尝味道
D 除去CO 2中的CO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