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环节一引入新课【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化学的微观世界。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环节二微粒的性质【师】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师】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说明?【生】它们很小。
【师】它们很小。
非常好。
【板书】1.微粒很小。
【师】微粒很小,小到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得见。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放学回家后在很远处就可以闻到饭菜的香味。
那么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
【生】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师】不断地运动。
这就是微粒的第二条性质。
【板书】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探究实验】【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观察现象。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B,在另一烧杯C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注意观察。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解释】上述实验说明: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师】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回答】没有必要。
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学习重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原子结构 1、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 [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那么的运〔居于原子中央〕
2、阴离子
3、阳离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让学生体会化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把“水的三态变化”当作认识分子知识的起点,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平台。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知识来解释,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如,香水气味,衣服晾干,盐溶于水等,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多次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合作完成“气体和液体压缩比较”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和乐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用分子的观念知识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活例子,教师演示实验,展示模型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结论、知识,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增强学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的观念、分子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1.利用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
如“水的三态变化”、香水气味,衣服晾干,盐溶于水等生活例子。
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过疑问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衣服在太阳下晒会比较快就干让学生做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浓盐酸与氨水生烟”。
问:为什么二者没有接触,而会在空中生烟从这些活动和问题引出物质构成的微粒——分子这知识,进一步提出,要解释为什么,需要通过学习分子的更多知识。
然后展示模型、图片,深化分子可构成物质。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微观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这是教学的另一难点。
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突破难点。
如教材续表【参考文献】1江琳才,钱扬义,李开祥,化学(九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2: 40—452化学教参编写组,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2: 48—49【附件】1板书设计: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正丁醇)版本 3.2(CN)/GHS 修订时间:2016年8月31日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正丁醇英文名称:n-butyl alcohol;1-butanol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子邮件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号码:企业应急电话:国家应急电话: 110,119,120 产品推荐用途:主要用于制造邻苯二甲酸、脂肪族二元酸及磷酸的正丁酯类增塑剂,它们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中,也是有机合成中制丁醛、丁酸、丁胺和乳酸丁酯等的原料。
还是油脂、药物(如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和香料的萃取剂,醇酸树脂涂料的添加剂等,又可用作有机染料和印刷油墨的溶剂,脱蜡剂。
生效日期: 2016-8-31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高闪点液体紧急情况概述: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液体,类别3;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类别1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易燃液体和蒸气。
对皮肤有刺激。
造成眼的严重损伤健康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阅读并了解所有预防措施。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使用防爆型电器和设备。
采取防静电措施,防止静电积聚。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接触眼睛、皮肤,避免吸入、食入,操作后彻底清洗。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如果发生火灾,使用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雾状水等灭火。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立即送医院或寻求医生帮助,不得延迟。
眼睛受伤后,应由专业人员取出隐形眼镜。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所有被污染的衣物,包括鞋类。
用流动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可用肥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初中化学现行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二个课时完成,其中分子与原子是第一课时。
学生通过前两章从宏观方面学习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三章从微观角度、定量计算等方面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在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形成、建立与理解,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它即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建立分子与原子概念,明确二者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理解模型是化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的异同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二章的学习,学生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初步掌握了化学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同时,通过上一节对于微粒的一般性质的探究,也初步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一些物理变化。
但根据我这几年来的课改经验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女生。
而对于微粒模型化的学习,学生缺乏经验而认识不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对于本节,除了要指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外,还应尽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掌握运用模型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法1、情景式教学法2、信息技术教学法3、模型教学法对于理论的学习,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容易忘记。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具有微粒的特点,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课前预习】1.通常物质有三态,分别为、、。
一般情况下,物质受热会体积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组成,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微粒在不停地,微粒之间有。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和离子;如:是水由水构成,氢气是由氢气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蔗糖是由构成;而多数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学习过程】观察实验:将红糖块切割、粉碎、溶解、稀释的过程。
观察黄糖的形状、颗粒大小的变化思考:最终在溶解后红糖不见了,红糖去哪儿了?结论:红糖被分割成粉末,。
最终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一、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微粒的性质阅读理解:阅读材料1、2、3结论:(1)微粒很,但是有、有实验1和2,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角度分析,酚酞变红了的原因【观察与思考】实验:书P63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为红色)(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 ,再向其中加浓氨水,现象 ,结论(2)如左图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它能够说明思考:1.为何B烧杯中液体不变红呢?各种物质的微粒不同。
结论:(2) 微粒是不断。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可以证明微粒运动的粒子思考:糖块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较,得出微粒间的运动速度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练习1】生活中,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总是比荫凉处干得(快或慢),为什么?实验3:书P63水与酒精混合,将10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充分混合均匀总体积 20毫升(填“﹤”、“>”或“=”)结论:(3)微粒之间有。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很小,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2)能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3)知道影响微粒性质的一些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初步学习运用对比实验探究微粒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基本化学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1.微观世界的建构。
2.微粒观的初步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熟悉的溶解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认识,并通过形象的原子、分子的图像强化学生对微粒的感性认识。
继而,以系列实验为主要载体,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微粒的性质,包括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以及影响微粒运动速度、影响微粒之间空隙大小的因素,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微粒性质的影响。
其后,利用自制实验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进行解释与说明,提升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
质世界、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最后,以自由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度比较。
【提问】通过加热能使蔗糖消失速度加快,从
微观的角度看,原因是什么?
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提问】微粒还有哪些性质?并举例说明。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
【提问】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微粒之间空隙大小呢?能用生活经验或者是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么?
【实验】压缩空气以及压缩水的对比实验。
【提问】这组对比实验说明什么?
【小结】思考、回答
操作、观察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操作、观察
思考、回答
回顾、表述
通过生活经验以
及实验让学生感知微
粒之间存在空隙。
并
对影响微粒之间空隙
的因素的拓展问题引
发新思考。
【讲述】我们已经对微粒以及微粒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我们学以致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几个问题。
【播放】实验视频观看视频
讨论交流
思考解释
以对问题情境的
解释,让学生学会用
微粒观点解释现象。
【总结】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性质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
思考、交
流、表述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
络,加深对实验方法
设计的理解。
【布置】课后作业倾听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