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___明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4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 两代是可以的。
”文中填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唐宋D、明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诛杀异己者C、强化君主专制D、监控臣民举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设丞相②设立军机处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行省制度⑤实行厂卫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④⑤②【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D、专制集权的加强【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A、兵部B、五军都督府C、按察使司D、都指挥使司【解析】:第8题【单选题】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元末红巾军的一位领袖B、他大杀建国功臣C、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他于1421年建立明朝【答案】:第10题【单选题】以下是我国古代某著名小说第62回中的一段描写:“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贼来,寡人亲审。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整理考试复习历史是,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资料(1)【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负责对臣民的监查、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明政府还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
1644年迁都北京,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途径:①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迁往边疆;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主动接受汉族文化;⑤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联系;⑥民族间的战争;⑦民族间杂居通婚;⑧兼并战争等。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明朝的建立与制度1、1536年初,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同年攻占大都,元朝残余势力退往漠北。
2、为保证明朝长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制订和颁布《大明律》和《大诰》,完善司法制度。
③在思想文化上,完善学校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④他又兴大狱,借机杀掉大批功臣宿将。
⑤他十分注意抑止豪强,整顿吏治,均平赋役,稳定社会秩序。
⑥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⑦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感到朝政复杂,曾挑选文士担任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
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蕃,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夺了建文帝的皇位,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②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③明成祖在顾问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的指挥下办事,不能直接干预六部之事。
④为防止阁臣弄权,明成祖又重用宦官,1420年,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宦官成为与内阁抗衡的力量。
3、厂、卫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备课稿人教新课标版一、专题内容1、制度基础韩非思想(中史七上9课)2、秦朝建立(中史七上10课)3、西汉巩固(中史七上12课)4、隋唐完善(中史七下2、4课)5、宋元加强(中史七下9、12课)6、明清强化(中史七下15、17课)7、制度废除辛亥革命(中史八上8课)二、知识网络三、专题练习内容1、纵横联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历程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郡县制。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隋唐完善:合并州县,增加宰相人数,科举制⑤宋元加强:行省制度⑥明清强化: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
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⑦废除:辛亥革命:4)发展趋势: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 (2002年上海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
明朝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力口强君权。
撤行中书省,地方设立三司,直接隶属中央。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D。
【答案】D例2 (2000年上海卷试题)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明朝中央机构是A按察使B都察院C大理寺D锦衣卫【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也考查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秦朝时御史大夫的职权是负责监察百官;明代的按察使是地方监察机构,大理寺是中央司法机构,锦衣卫是特务机构,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构.解此题时可用排除法。
【答案】B例3 (2000年全国高考题)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四个选项均围绕明初加强专制统治。
而本题的落点在于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
宦官专权的直接根源,认真分析一下就可知道是由于厂卫被宦官把持,封建专制走向极端—-特务统治而导致的。
【答案】B例4 (1999年全国卷)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五经是( )A.《诗》《书》《礼》《论语》《春秋》B.《春秋》《易》《论语》《书》《诗》C.《易》《诗》《书》《孟子》《礼》D.《诗》《书》《礼》《易》《春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概念的能力。
【答案】D例5.(2003江苏卷考题)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①七国之乱②靖康之变③靖难之役④陈桥兵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归纳总结能力,本题的关键是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七国之乱是指西汉初年七个受封的诸侯王为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实际上是皇族内部争权夺的斗争.靖康之变则是北宋末年,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于1127年打败北宋,俘虏北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不符本题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