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123.93 KB
- 文档页数:2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安徽省含6县第一中学陈继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初 中学生的思维中,往往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概念。
其实,我们在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应当把它分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
君主专制是针对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的,其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独断及独裁—权力,政治、经济、军事均由皇帝一人独揽。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上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作为初中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在遇到相关试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各主要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
秦朝正式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皇帝制度。
秦始皇嬴政创建皇帝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他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尊贵,于是召集群臣讨论称号问题,最后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取“皇帝”二字为称号,自称为“始皇帝”,希望后世传至万世。
秦始皇从“议帝号”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在中央机构中,采用三公九卿制,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各官僚皆服务于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即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的初次尝试”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长官均为丞相”此举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奠定了唐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的政治基础,也使中国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创新,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解决了君相矛盾;设立锦衣卫,用以监督臣民”这些措施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因此,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尽管内阁权力看起来很大,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源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内阁大学士一旦失了宠,地位便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内阁长官的权力与前代丞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明成祖时期,增设东厂,这使得君权空前加强”清朝初期,沿用明朝的制度,也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进行的诸多举措中,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的措施尤具代表性”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全⾯理解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019-05-19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不对其进⾏全⾯的分析认识,就⽆法完整、深⼊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化、民族关系及外交关系等,针对不少学⽣对这⼀问题的困惑,在此,我对这⼀制度作⼀分析。
⼀、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式,与民主政治相对⽴,指⼀个⼈或少数⼏个⼈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即以帝位独尊显⽰皇权的⾄⾼⽆上,以皇位世袭显⽰其地位的不可转移,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专断独裁,集国家最⾼权⼒于⼀⾝,从决策到⾏使军、政、财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分权⽽⾔的,指中央和地⽅的关系和权⼒分配⽅式,其特点是中央对地⽅有统治权,地⽅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没有独⽴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切受制于中央。
⼆者之间的联系:①地⽅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时。
⼆、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的⾃给⾃⾜的⾃然经济。
分散、落后、封闭、脆弱的个体⼩农经济模式需要⼀个强有⼒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农经济的⽣产和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建⽴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封建⼟地所有制度和镇压农民反抗。
这种封建的⽣产⽅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在诸侯割据局⾯下⽆能⼒的教训,在统⼀全国后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割据势⼒,维护国家统⼀。
(3)思想根源:韩⾮⼦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思想及西汉武帝后的儒家思想,形成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4)地理因素:中国属于⼤河⽂明,以农业⽣产为主,⼟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业。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
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
同步指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述略: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为了维持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所以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封建时代,君权是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的。
与此相适应,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要求,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
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于保证封建财政、税收渠道的畅通;文字、政令的整齐划一,更使极权政治的推行成为可能。
从此,中央集权成为强化君权的协奏曲。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难点5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阐释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于中央。
易错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不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它们不仅在古代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近代的不少国家也得以实行,如近代的法兰西帝国、日本,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发展,专制主义国家越来越少(有些国家虽有君主,但不代表专制),中央集权也变革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如美国。
【例1】下图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服饰的演变 B.王朝的更替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解析:上图反映了一个主题——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这正是上图所反映的实质,因此应该选C。
难点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其变化过程如下:【例2】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元朝设行省④明朝废除丞相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该是削弱大臣的权力。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也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②④正确。
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所谓君主专制是指皇帝是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总揽国家的最高权力。
所谓的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
该制度在发展中呈现的特点是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抵御外来侵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加强民族交流、中外交往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政治统治的腐败,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X。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5二31,P20~21二9一、创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
“县”隶属于“郡”。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对秦朝:①利: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弊: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明朝内阁制度:(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实权)。
4、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