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 语言的的定义及其理解:(把这部分和语言学导论结合起来)

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工具,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分别从语言的本体、功用和表现形式上掌握。(在此不详谈)

2 汉语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

从汉语和印欧语系的区别上答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回答:语音、词汇、语法和对自己掌握较好的一门外语之间进行比较归纳。其中,语法部分要详细作答,考试内容偏重语法。最好添加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让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在语言系统内部,语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A 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花的名字如果是是双音节的,“花”字可带可不带;如果是单音节的名字,“花”字一定要带上。如“牡丹花”可以简说成“牡丹”;而“荷花”就不能单说成“荷”。这是因为,词汇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化趋势。

B 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重音放在不同的词上,会有不同的语法含义。比如,“出租汽车”,如果重音在前,即在“出租”上,是定中短语;如果在后,即在“汽车”上,那么就变成述宾短语了。

C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停顿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停顿造成不同的结构层次。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如果在“了”后停顿,是述宾结构;如果在“的”字之后停顿,就成了偏正结构了。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A 词义的褒贬对语法产生一定的影响。“v+得+太+adj+了”只用于有褒贬意义色彩的形容词。“洗得太干净了”;“写得太差了”可以;“做好了”就不符合原意了。“v+adj+了”同样是用来表示感叹,但它适用的范围更广,不但可以用于具有褒贬义色彩的词,还可以用于中性义的形容词。比如“走得太早了”;“来完了”都可以使用。

B 词语褒贬义色彩的对立对语法有影响。“还”作为程度副词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更”可以适用于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如“他比我还高。”;“他比我还优秀”;“他考的比我还差”这三种情况都可以。一是表示程度浅,含有勉强过得去的意思,相当于“尚”,适用的范围变窄,只用于褒义词和中性词,不能用于贬义词。比如“他长得还可以”;“相比之下那地方还宽敞”。但是贬义词就不能用在这个句式中,否则改变了整个句子的意思。

4 各级语法单位的概念(参照现代汉语,主要是学会判断,2008年真题考过小题,判断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同时,还有一个新增的概念“语素组”,语素组不是语素的简单组合,语素的组合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构成“词”;一是组成“语素组”,即包含在词内部的、作为词的组成成分的一种语素的组合。比如“林荫道”中的“林荫”。)

5 几组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一)自由和黏着

(这是上课时老师主要讲解的内容,我们现在也在学,很难,不知会不会出大题)所谓自由,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即能独立成句。黏着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不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即不能独立成句。比如,“学习”是自由的;“似的”是黏着的。自由和黏着可以出现在一下几级语法单位中:词、词组。至于语素有没有自由和黏着之分,现代语言学界还有争议,这是需要重点

关注的部分。(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记住名家所说的话,用以辅证,增强说服力。杨锡彭:理论上讲,根据能否成句来确定语素的自由和黏着,是一种跨级阶的分析。)

(二)定位与不定位

顾名思义,定位是指一个音位结合体跟别的音位结合体组合的时候所处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这个音位结合体是定位的。同理,一个音位结合体跟别的音位结合体组合时处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那么这个音义结合体就是不定位的。同样,“学习”是不定位的;“似的”是定位的。这组概念适用的范围有:语素、词和词组。

(三)复杂与简单:

简单的说,在语言学界,语法上所说的“简单”仅仅指单词:“复杂”指非单词,即词的组合。比如,“白”和“白白”,“白”是简单的;“白白”是复杂的。“白干了”成立;“白白干了”不成立。

6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重点之重点,面试时有同学抽到一道题是“谈谈对深层语法关系的理解”,这里讲的是浅层语法关系,深层语法关系对研究生来说也有难度,可以适当看看其他资料,但是主要看浅层的,因为,如果你把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固、理解的很透彻,一样可以得高分)

实词和实词组合时总是同时存在两种结构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具体说来,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述语和宾语的关系、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等等。语义结构关系是实词和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动作和受事的关系、事物和性质的关系,等等。如“吃苹果”从语法结构关系上说是述宾结构;从语义结构关系上说是动作和受事间的关系。(例子要举得有代表性)

重点和难点: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可以由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表示。比如,“小张来了”和“水喝了”从语法结构是看都是主谓关系,而从语义上看,前者表示施事和动作之间的关系,后者表示受事和动作之间的关系。再如,“把杯子打了”和“杯子给打了”从语义上讲都是受事和动作之间的关系,而从语法上看这两个句子不同,前者是“把”字句式,后者是被动结构。(复试时的笔试题出过问答题,需要留心,这个需要理解,把课本上出现的典型例句记住就可)

7词类划分的依据(重难点,去年考过)

一般说,划分词类的依据有三个:词的形态、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对于汉语这种孤立语来说,划分词类的最好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为什么词的形态和语法意义不是最好的依据?注意思考)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所以不能根据

词的形态划分词类。这种方法只适合印欧语系。持这种观点

的人没有认识到汉语的独特性。

(二)汉语的语法意义具有相对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语法意义的层

面太多。一个词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面太广,层次太多。

划分的结果要么是分类不清,要么是兼类太多,不利于汉语

的学习和研究。

(三)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汉语的词类,这是最好的方法。语法

功能可以从三方面认识: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词与词结

合的功能和词所具有的表示类别作用的功能。其原因主要从

下几个方面论述:

A 从目的上看,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法、研究语法、讲解语法。

每个语句组织实质上都是一种词类序列,应该根据语法功能划分词类。

B 从词的二维关系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上看,组合和聚合关系是语言

学的经纬。聚合关系,实际上是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换言之,词类就是词的聚合关系的产物,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

C 依据词的形态划分实际上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朱德熙认为,形

态不过是功能的标志。在英语中,“+s”用来表示名称复数,根据这一点确定英语名词这一类,音因为,凡是能加表示复数后缀的s的词,在句子里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正因如此,分类才有了价值。

D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类在意义上一定有共同点。如汉语的

叹词都有表示感叹的意思。

现代语言学界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了初步共识,认为,任何语言,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依据都是词的语法功能。朱德熙和陈望道都赞同这个观点。8具体词类的划分问题

a.名词的划分:本书的观点是把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归入名词的大类,

但要提出这三类词与其他名称的不同点、a 语法意义上表示抽象的时间、处所和方位。b 语法功能上能和介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在北京”在句子中表示处所状语;“在清晨”代表时间状语。c 它们的指代和提问与其他名词不同。通常用“这里”、“这会儿”等指代,用“哪里”、“多会儿”提问。这是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名词与其他普通名词的不同之处。

b.助词的划分:实际是指表示语气的助词,如“吧、啊、吗、呢”等要不要

从助词中分化出来,独立成类,命名为“语气词”。这类此有自己的特点。

从语法意义是看,它们专门表示某种语气;在语法功能上,经常附在句子的末尾;从韵律上看,这些词之后一定有停顿。在黄、廖本《现代汉语》上,就把这类词单独划分出来了,独立成类,称为“语气词”。

9对兼类的认识

兼类是汉语中老大难的问题,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语言学界存在的观点有一下几种:

a.从本体研究的需要出发,兼类词是指同一个概括词兼有两种词类特性的

词,即,同音同义而词性不同的词。比如“研究”一词,可以用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但是他们的词义一样,读音相同,是概括词。由于词类的特性不同,所以归纳为兼类。

b.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兼类词是指同形字,同音并且意义上有极为密切

的关系而词性不同的词。(理解“意义上极为密切”是什么意思)比如,“买把锁把门锁上”前一个“锁”是名词,后一个“锁”是动词。但它们在意义上相关,故归入兼类。

c.从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出发,兼类词指同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

的词。这是受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不够发达的限制,计算机识别语言不像人脑那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所以,为了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这类兼类词规定的很不严格。比如“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两个词从意思到用法完全不同,仅仅因为同形、同音,计算机就把他们归入兼类。

【重点掌握句法分析的几种方法】

10层次分析法(2008年考过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问答题)

层次分析是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结构层次逐层进行放心,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的直接组成成分。朱德熙说,层次分析不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原则。

基本精神:a 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其内部的构造结构层次进行层层分析。b 每一层都要明确指出其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c 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对于间接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和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层次分析没有涉及。(每一点都要详细说明)

注意事项:a 切分不能根据语感。b 切分不能根据语音停顿。c 每一层面上的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其中一个如果是合称句法形式,即不是单词,那么这个合称句法形式不能是该句独有的,必须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再现。d 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e 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组成成分都必须有意义、在意义上有搭配的可能性,并且,他们在意义上的组合必须跟原结构的意义相等。

局限性:一是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个句子本身有歧义,但是用层次分析并不能解释原因,这是因为层次分析不能涉及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二是层次分析是静态的分析,因此有些现象无法解释。如“木头桌子质量”可以说成“桌子质量”,而“羊皮领子大衣”不能说成“领子大衣”。虽然它们的结构层次完全相同,但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注意,每个论点都要有论据,要举恰当的例子来证明,否则,答案不全面,会扣分。)

11变换分析法(2007年考过,注重实际操作题,要对课本中出现的内容理解透彻,这样才能应对自如)

变换的产生过程:1896年,纳斯菲尔德最早使用了“变换”一词,其基本意是“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成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后来,黎锦熙先生编著的《新著国语文法》就以此为蓝本。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里将之译成“转换”,“转换”最早指从核心句到非核心句的转化,后来指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这两种观点分别在其著作《句法结构》和《句法理论要略》里体现出来。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海里斯译成“变换”,最早出现在《语法分析》里。

变换分析的精神是:平行性原则。

变换分析的基本原则是:

(一)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是一个变换矩阵,这个矩阵由三部分组成:原式句、变式句和变换符号。

(二)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即,词类序列、构造层次、内部语法关系。同时语法意义必须一致。(三)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右作为变换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即,词类序列、构造层次、内部语法关系。同时语法意义必须一致。

(四)变化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一致。

(五)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变换分析的作用:a 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的能力比层次分析强很多,只是在步骤上更繁琐。b 变换分析注重句法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学研究。

12语义特征分析法(2008年考过大题:为什么“烧了一本书”没有歧义,而“烧了一车碳”有歧义?这跟“烧”这个词的意思有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定义:通过分析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所采取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且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注意:

a “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对句子意思有重要影响。比如,“我送了一支笔给小王”;“我取了一些钱给小张”;“我织了一条围巾给朋友”。在这三个句子中,动词有三种意义:给予义、取得义和制作义。动词所具有的这三种不同的意义,是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

b “形容词+一点儿···”句式中分析的是形容词的意义。比如,“高兴

一点”是符合汉语表达的,而“优秀一点”就不符合汉语的语义表达。这是因为形容词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的差别。

c “动词+了+时量+了”句式中分析的是动词的意思,受动词的制约,

有的时量词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有的是表动作持续的时间,还可能表示动作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如,“死了三天了”,“等了三天了”,“看了三天了”以及“挂了三天了”它们的意思各有不同。

d “名词+了”句式中,名词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类句子中的名词具

有的语义特征是,都有系列推移性。比如,从大连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达到沈阳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说“沈阳了”。本来“沈阳”作为处所名词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但是,在这个有顺序的航程中,名词便具有了系列推移性。

e “动词+有+····”句式中,它们的句义大不相同,原因在于这些动

词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表示领有义,有的表示附着义,有的既表领有又表附着。如,“写有《现代汉语》”;“附有《现代汉语》”和“存有《现代汉语》”

这三个句子里,第一个句子只能加施事主语,具有“领属”的语义特征;第二个句子只能加处所主语,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第三个句子既可加施事主语又可加处所主语。动词具有的语义特征不同是造成不同意义的根源。

13 配价分析法

定义:“配价”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提出来。具体指,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称之为“配价分析法”,简称“配价分析”

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1,句法旨在研究句子,注意包含的词,及词与词之间的句法联系。2,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关注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关联。3,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了动词的配价数目。4,与动词所关联并能决定动词配价数的行动元是指在句子里位于动词前做主语、动词后做宾语的名词性成分。

动词的配价:a 一价动词:一个动词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即动词后不能带宾语。b 二价动词:一个动词能且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即能且只能带一个行动元。c 三价动词:一个动词能支配两个行动元,即它后面能带两个宾语。

具体实例分析:

A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词类序列、内部构造层次和语法结构关系上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省略,而“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其原因在于:当由动词性词语加上“的”所形成的“的”字结构作名词的定语,那个做中心语的名词如果能成为那动词性词语中动词的配价成分,那么中心语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可以省略。

B “VP+的”指称歧义的问题:“VP+的”形成的“的”字结构能不能做主语或者宾语来指称事物,取决于在“VP+的”里是否缺省动词的配价成分。如果缺省,这个结构就能做主语或宾语来指称事物,否则不能。有时候,“VP+的”指称事物时有歧义,这时的动词一定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并且在“VP+的”中缺省的动词的配价成分一定不止一个。朱德熙建立了一个有关“VP+的”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公式:P=n—m。P代表歧义指数,指的是“VP+的”能不能指称事物,会不会有歧义。N代表动词的配价数。M代表在“VP+的”里出现的动词的配价成分的数目。即,当P=0时,“VP+的”不能做主语或宾语指称事物。P=1时,“VP+的”能做主语或宾语指称事物,一般没有歧义。P≥2时,能指称事物,并且有歧义。

C 形容词的配价分析。一般说来,只有动词有配价意义,实际上,形容词也有。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的修饰的形容词必须是二价形容词,有以下几种:情感态度类,如“我对他非常客气”;经验认知类,如“我对英语很不在行”;有用无益类,如“抽烟对身体不好”;公平平等类,如“这个判决对我很公平”。

D 名词的配价分析。一般名词是零价名词,如“大海”、“天空”等,它们不需要与另外的名词在意义上构成依存关系。一价名词只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关系。有表示亲属称谓的、属性名词、部件名词等。二价名词从语义上看有四种类型:情感态度类;见解论点类;作用意义类;方针政策类。二价名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比如“大黄狗对我的敌意”、“我对这个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对这个团体的作用”和“学校对贫困生的政策”等。

14 语义指向分析(导师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主要关注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2008年考过这部分知识,论证:“打碎了他三个杯子”是单宾还是双宾)定义: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叫“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的理解:狭义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广义还包括语义所指。“指向”反映的是成分间语义上的相互联系,“所指”反映成分间语义上的相同关系。

值得研究语义指向的句法成分有:补语、谓语和修饰语。他们都是“说明性成分”。一定注意,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不是某个词的语义指向,但是,因为副词只能做状语,可以把“状语的语义指向”说成“副词的语义指向”。但其他的则不可以。

研究语义指向应考虑的方面有:前指与后指;指向句内成分与句外成分;指向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还是数量成分;指向施事、受事、工具、处所还是其他。

语义指向的具体分析: A“总共”只能后指,只能指向数量成分,只能指向有明确范围的数量成分,而且这个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的修饰。B “究竟”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且只能后指。C “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单宾还是双宾。这个问题2008年考过类似的一题“打碎了他四个杯子”是单宾还是双宾。首先,“总共、一共”所指向的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的修饰,限制性定语包括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可以说“总共三个苹果”,但不能说“总共三个大的苹果”。其次,“给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可受“总共、一共”的修饰,即可说成“总共给了他三个苹果”。最后,“总共”能修饰“吃了他三个苹果”,即“总共吃了他三个苹果”,所以说,“他”和“三个苹果”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即,“他”不是“三个苹果”的定语成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宾语成分。综上,“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不是单宾结构。

语义指向的作用: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这种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和变换分析不同,它注重的是意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使我们的研究开阔了思路。15数量范畴

(一)数量短语表示数量范畴的几种形式:

A 数+量+(名)。如“三个人”、“三天”

B 数量词+(名)。如“许多人”、“很多书”

C 每+数+量+(名)。如“每一天”、“每一个人”

D 指示代词+数+量+(名),如“这几部电影”、“那一次”等

(二)数量短语的作用:

A 表示数量。这是数量短语最基本的作用。

B 起指代作用。“我买了两件衣服,一件是毛衣;一件是外套”在这个句子中,“一件”后根本不用补出中心语,“一件”纯粹起指代作用。

C 用以构成某种特殊的句式

“数量词1+(动词)+数量词2”表示“每”的数量结构对应式。如“研一的宿舍是三个人住一个房间。”

D 对某些句法结构起制约作用。如,“他抓了我一道血印子”中“一

道”不可省,不能说成“他抓了我血印子”。因为,数量范畴对“动

作——受事——结果”这种双宾结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数量范畴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

A 在双宾结构中,直接宾语为结果宾语的双宾结构,结果宾语部分一定得有数量词。如“手上划了一道口子”,如果省略数量词“一道”,那么句子不成立。双宾结构的直接宾语是述语动词的受事或施事,间接宾语则表示事物位移终点的处所宾语,那么直接宾语一定得含数量词。“如不小心掉马桶里一个钥匙”,如果没有数量词“一个”,整个句子就不合格。

B 时间副词“已经”和“曾经”都可以修饰由否定副词“没(有)”形成的否定形式,但条件是“没有”前必须有表示时量的数量成分。如,“我曾经一个星期没有上课”、“他已经两个月没有洗澡了”这两个句子都不能没有数量成分,即不能说成“我曾经没有上课”、“他已经没有洗澡了”

C 副词“再”可以用来表示重复。一是表示实际的重复,即表示重复已经进行过的行为动作。二是表示空缺的重复,即表示重复原计划或预想中要进行或发生但实际没有发生的行为动作。但是,这两种情况有不同点,当“再”表示实际的重复时,后面可以有数量词。当表示空缺的重复时,后面一定不能出现数量成分。“今天太晚了,我想明天再买一包饼干。”不成立。

16 自主范畴

自主范畴的提出是受藏语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所谓“自主”是指行为动作是动作者能主观决定并自由支配的、有意识的。如“学习、休息”等。”“非自主”

是指行为动作是动作者无法决定和支配的、无意识的行为动作。如“感冒、变质”

等。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间有很大差异,它们的辨别标准是,凡是自主动词都能进入“别···”和“别···了”两种格式,而分自主动词一定不能进入“别···”

格式,有的非自主动词可以进入“别···了”格式。比如,自主动词“休息”可

以组句“别休息”和“别休息了”。非自主动词“变质”就不行,不能说成“别

变质”、“别变质了”。有的非自主动词如“感冒”可以在“别···了”中使用。

这种意思是表示提醒对方要注意的事项。但是,“感冒”一定不能用在“别···”

句式中,因为一个人感冒不感冒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的。

17 (08年没有涉及到,09年如果出题估计不会出太难的题。在此把基本内容

梳理一下。主要分为虚词用法、意义、研究方法、语义背景四部分。)

虚词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虚词用法的研究;一是虚词意义的研究。

虚词用法的研究主要有8方面:

1).句类。即这一虚词可以用在什么句类中。如:“吗”用于“是非问句“,“呢”

用于’非是非问句”。

2).词类。即这一虚词可以修饰哪类词或可以和哪类词连用。如:“和”主要用

来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有条件地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并”只能

连接动词性成分。

3).音节。即这一虚词所修饰的成分是什么音节。如:“大力”只能修饰双音节

成分——大力帮助。

4).轻重音。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通过轻

重音来表示的。如:都、已经、再。(这三个例子建议好好看看)

5).肯定与否定。

A.有的虚词只能同否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如:从、万万

B.有的虚词只能同肯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如:万分、分外

C.有些虚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或用法,而这在肯定、否定的要求上也正好形

成对立。如:“绝”表程度时用于肯定句,表加强语气时只能用于否定。

D.有的既用于肯定,也能用于否定,意思却一样。如:“难免”

6).简单与复杂。即这一虚词要求所修饰的成分是简单形式还是复杂形式。如:

“把”组成的介词结构后面一定得跟一个复杂形式;“异常、万分”要求所修饰

的成分是简单形式。

7).位置。即这一虚词放在修饰成分的前面还是后面。

8).跟其他词语的搭配。如:“恐怕”后面常有语气词“吧”与之相配。

9).其他:意义色彩、社会心理、认知问题。

18 虚词意义的研究及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虚词的意义实际有两方面:一是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一是虚词使用的语用意义。

所谓研究虚词的意义,就是既要研究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又要研究虚词

使用的语用意义。如:以致=以至(理解)

1.)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最有效)如:“更加”表

示程度的加深,“越发”则表示最这时间的推移而程度加深。

2.)有无的比较。(某个新虚词的释义一般采取这种方法获得)如:“好了”释

义为“不介意、不在乎、尽管放心”。

3.)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就”和“才”。就”表示说话

人主观认为事情实现得早,实现得快;所说的数量多;所说的条件宽。“才”

表示说话人主观认为事情实现得晚,实现得慢;不如预料的多;所说的条件严。

4.)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如:“吗”和“吧”都

是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的语气词,但二者的语法意义不同。用“吗”表示“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不表明倾向性态度的询问”;用“呢”表示“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表明倾向性态度的询问”;

19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要正确把握某个虚词的意义,还需要考察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或者说虚词出现的语用环境。即,某个虚词在什么样的上下文,或者说语境里出现和使用,不能在什么样的上下文或者语境里出现和使用。

(一)“反而”出现的语义背景:

1,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2,按说(常理)︱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3,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发生或出现。

4,倒出现了或发生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四种格式:

①A+B+可是C+反而D

②A+可是C+反而D

③A+B+可是+反而D

④A+反而D

在①②句里,“反而”所在的D句,指跟C发生关系,表示递进关系。在③④句里,“反而”所在D句,跟“A+B”或“A”发生关系是转折。“反而”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

(二)副词“又”与“并”都能在感叹句里表示加强否定语气,但使用的语义背景不同:“并”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说的,或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或不是自己原先所认为的那样的情况时用。比如,“你说他傻,我看他并不傻。”“又”只能用在直接否定前提条件的句子里起到否定语气的作用。如A:“明天去老师家带瓶茅台吧”B:“咱老师又不喝酒”

在语法研究与分析中,通过具体分析某个词语或句法格式使用的语义背景来说明该词语或句法格式在意义上或用法上的特点,这种分析手段就叫语义背景分析。

新增知识点

1 焦点和预设(去年真题考过简答题“什么叫做焦点”)

所谓焦点,是指说话人在一句话中强调的交际内容的重点。预设是焦点存在的背景知识,往往是隐含的,它随着焦点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小王昨天在学校买到一本英汉词典。”这个句子可能存在的焦点和预设本别有:a,强调“小王”其预设为:有人昨天在学校买到一本英汉词典。 b ,强调“昨天”其预设为:小王某一天在学校买到一本英汉词典。c ,强调“学校”其预设为:小王昨天在

某个地方买到一本英汉词典。总之,焦点和预设是相互关联的。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焦点部分通常是话语重音。

2 现代汉语的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可以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在交际中通常是从已知信息引发新信息。焦点一般是新信息,但是,有时候新的信息不一定是焦点。已知信息和复指成分的关系:已知信息是由复指成分或其他形式重现的信息。一是表已知信息的词语可有复指性。二是重复出现的名词语有复制性。三是代词的复指。也有遍指和非遍指,有定和无定等。

3 三个平面理论(复试题中的最后一个大题30分)

三个平面理论”是指语义、语用和语法三个方面。语法和语义是语言的两个要素,如果侧重静态的研究则是语言的语言学。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是由静态转向动态的,把语法、语义与语用结合起来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言语的语言学,或者说是语言的语言学与言语的语言学相结合。

语法教程是考试的重点科目,需要看透课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以给我发邮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请选择节次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上) 第三节词类(下) 第四节短语第五节句法成分第六节句子的分类第七节常见的句法失误第八节复句第九节句群第十节标点符号第五章语法思考和练习一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

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或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研究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作者: 日期: 2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 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 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 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 涵: 一.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 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一一主语、 谓语(或述语)、宾语、补 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 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 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 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 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 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般用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用一一标注主语,用一一标注谓语,用 ---------------- 标注宾 语,用()标注定语,用[]标注状语,用 <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 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 适合于中小学语文 教 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我们丨五个人一组。 我们五个人丨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 的歧义关系。 ,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笔记】现代汉语语法学

主要专题: 1.同义和歧义(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分析方法) 2.韵律与句法 3.像似与语法 4.隐喻和转喻:语言组合时意义的问题,为什么某两个词之间可以组合,组合的意义是什 么 5.焦点和预设:(从语用的角度讲语法) 6.肯定和否定:语言运用的基本理论 △基本参考教材: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考试方式:小论文(和语言相关都可以) 引言:语法导论(语法观) 功能学派语法观: 语法:广义上是语言的规则。 存在形态: 立足于人而言,语法就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知识。 语言规则是客观世界的规则通过人的大脑在语言中的投影。 立足于语言呈现形式而言,语法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编码形式。 是对现实规则的一种模拟。

形式学派语法观: 语法是一个天赋和自主的形式系统 认知源头: 儿童语言习得, 理据: (1)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此时学习其它的东西智力尚不够。 (2)无系统学习,没有意识教,没到年龄,有的还教不会。 (3)接触到的东西有很多是不符合语法的。 (4) 接触有限,生成理论上无限的句子。 (5) 学其它东西差别较大,学语言差别不大。 结论: 语言是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 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1)不少语言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不平行。(如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六朝时还指“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由代词演变 而来,有的第一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有形式上的差别。为什么:因为说话者 (我)和听话者(你)都是在场的,谈及的对象(第三人)不一定在场,所 以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没有,用指示代词来指称。“第三人称是缺席者。”所以,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2)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是客观世界规则的一部分。其规则有可能影响到语言规则。 从认知角度来说,凡是高于社会平均值的量认知凸显性就高,就越容易进入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考试大纲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现代汉语语法学 ”是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它们分析现代汉语的事实。 自学考试者应较系统地了解汉语语 法学简史、汉语语法特点、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构成句义的因素、词的分类问题、主宾语 问题、歧义句问题、 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层次分析、 变换分析、 语义格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汉语的语法现象。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十一章, 其中第五章关于词的分类问题、第七章关于层次分析法及 有关问题、第八章关于句式的变换问题和第九章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重点章。 第十一章 为可选章,可让学生自行阅读。其余章为一般章。 二、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语法和语法学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语法这一概念、 语法所包含的内容和语法学的简史, 特别是了解 汉语语法学经历了草创模仿、探索革新、振兴繁荣三个历史时期。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 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 历史比较语法、 描写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2. 我 国语法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草创、模仿时期 (1898-1936 ,),代表作有 两部: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着作。 其核心是词本位”。 ②黎锦熙的《新着国语文法》,这是第一部以白话文为描述对象的语法体系,其特点是 句 本位”。二是探索革新时期 (1936 一 1949),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 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有三:①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语法理论》;②吕叔湘 的《中国文法要略》;③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是振兴、繁荣时期 (1949 一现在),解 放初期出版了最具特色的两本着作: ①吕叔 湘、 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丁声树等着《现 如吕叔湘主编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答问》 了解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具体特 点, 认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复杂对应关系, 认识如何在事实考察中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 义结合起来。 (一)识记: 代汉语语法讲话》 。拨乱反正后又出版了几种重要专着, 他的《现代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的《语法讲义》、 等。 (二)领会: 1.什么是语法; 2.语法的内容。 第二章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语法形式和语法形式的概念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

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 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这个

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这个时期的语法研究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即教学语法。中国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它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往往对每类词的语法特点都详加说明,分析句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在确定主语宾语时不依据施受关系,而大体依据位置的先后。到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空前繁荣,空前深入,是语言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影响深远。80年代以来,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多角验证”的思路是既宽展又有效的。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被提出来。“三个平面”理论、本位理论、配价语法、汉语的时体研究等问题都成为二十世纪末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这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句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

副词修饰名词之分析 摘要:副词, 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词类, 有人称它是介于实词与虚词之间, 这种说法也未尝不是。的确, 它比较活泼, 它既有虚词那没有实义的特性, 又有实词那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 在语言表达 中还是相当微妙有趣的。我们从教科书或常见的语法书上所获得的印象, 只是副词与名词无缘, 不能结合, 在句中只起着修饰限制作用并可充当状语之类的话语。而事实上, 副词修饰限制名词, 包括代词、名词性短语( 以下同) 的现象, 在日常的交际语言中却时有可见, 其功能也大大超越书上所说的范围。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 一“副词加名词”的概述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的定义是:“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 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副词的主要功用是对谓词及整个句子进行修饰、限制或表达各种语气情态。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副词只能修饰谓语,不能和名词组合,并且许多现代汉语教材也都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判定名词词性的一个标准。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 却存在着名词前加副词的现象。 副词修饰名词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就已相当普遍。从鲁迅的.. 十分堂吉诃德.. 到曹禺的.. 顶悲剧.., 再到当前的.. 很淑女..、.. 都厂长了.. 等, 副名组合已由异端渐变为一种较普遍的新兴语言现象。事实证明, 副名组合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尤其是近二三十年, 副名组合在口头语体

中、书面的文艺语体中被广泛地运用。大量.. 副名结构..的出现, 反映了语言的社会性, 对.. 副名结构..存在的原因要结合汉语史来认识。从历史角度看, 它不但不会消亡, 反有壮大发展之趋势。 二“副词加名词”产生的原因 (一)省略动词 有相当数量的“程度副词+ 名词”是由省略造成的。如:李杰拿起了杜鹃的手,很绅士风度地吻了下去。 以上例子中“很绅士风度”省略了动词“有”。 (二)形容词空缺 形容词空缺是造成“程度副词+ 名词”的重要原因。英语中, 一个词可以通过添加词缀等手段来改变词性,以满足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需要。而汉语却缺乏形态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名词没有相应的形容词形式。为了表意的完整,便借用相关的名词来代替。如,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 (三)部分名词所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本身蕴涵着度量差是造成“程度副词+ 名词”的又一重要原因。如:这是他们最美味的食品。 (四)名词中表示主观感受的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表主观感受的词主要是“XX 气/ 味”之类(但不包括“福气”),另外还有一些,如“性感”、“书呆子”等。如,你这身儿打扮太土气了。 三、“程度副词+ 名词”的构成 (一)、语法的副词修饰名词 例(1):只两尺布才两元钱仅仅三个学生来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华版(含答案解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精华版 1、语法这—术语有哪几种含义? 答:语法这一术语有三种含义:(1)语法规律,例如:“汉语语法并不难掌握。”这里的“语法”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2)语法科学,例如:“语法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律。”这里的语法指人对客观语法的认识。(3)语法教材或语法著作,例如:“这本语法教材写得不错。” 2、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例如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一是把整体切分成部分,例如把句子分成主语、谓语等等。进一步要寻求分析出来的单位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包括:语法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等等;语法单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如施事、受事等等;语法单位与谈话人之间的关系,如陈述、疑问等等 3、什么是词类?为什么要给词分类? 答: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语法上给词分类,为的是说明语句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4、汉语划分词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对汉语的词进行分类,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1)能充当什

么句法结构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例如名词经常作主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2)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例如名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组合后发生偏正关系。名词的前面不能加“不”。 5、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 答:根据词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实词,例如“人、跑、红、马上”。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虚词,例如“从、了、吗、和”。 6、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答:可以先用“不”测试,不能加“不”的是形容词。再用“很”测试,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是上A 或AA的;双音节动词是ABAB,形容词是AABB。名词主要作主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定语和谓语。 7、实词包括哪些类别? 答: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体词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另外还有代替以上各类实词的代词。

【浙江自考真题】2018年4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00821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现代汉语中,对体词二谓词的区分是根据 标准三 A.词语具有何种组合能力 B.词语是否能表达某种语法意义 C.词语是否对于实物实质实情有所指 D.词语在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上的差别 2.下列属于虚词的是 A.区别词和副词 B.介词和副词 C.介词和连词 D.区别词和名量词 3.在 文章写得怎么样”中,划线部分是 A.代词充当补语 B.副词充当宾语 C.副词充当补语 D.代词充当宾语 4.符合区别词的特征描述的有 A.可以受副词 极”修饰 B.可以受副词 非”修饰 C.可以受副词 就”修饰 D.可以受副词 很”修饰 5.下列属于联合短语的是 A.打击犯罪 予以安排 攀登高峰 B.打击报复 健康长寿 调查研究 C.时代洪流 中国人民 认真研究 D.打击报复 共同学习 整理汇集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第1页(共3页)

6. 他是确实说过这句话的”和 这是小王的”中的划线部分依次是 A.助词 助词 B.语气词 助词 C.助词 语气词 D.副词 语气词 7.从形式上看,单句包括 两种三 A.体词性主谓句和谓词性主谓句 B.体词性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C.谓词性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D.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8.加词性短语包括 A.介词短语二数量短语 B.介词短语二时间类方位短语 C.数量短语二时间类方位短语 D.助词短语二数量短语 9. 尚且 更不必”是 常用的关联词三 A.并列复句 B.让步复句 C.选择复句 D.递进复句 10.句子的多重定语与中心语属性关系的远近成正比,是认知语言学 的表现三 A.原型范畴 B.相似性 C.转喻 D.隐喻 二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 A”,错误的涂 B”三 11.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但我们也很容易从语法规则本身看到社会历史的更迭三 12.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三 13. 花真好看”与 花了十块钱”中的 花”是兼类词三 14. 把”字句中介词 把”后面的宾语一定是已知的信息三 15. 同学们你出一点,我出一点,钱就够了”中的 你” 我”是代词的虚指用法三 16.谓词性主语对谓语没有特殊要求,各类词性成分均可充当三 17.一个结构中如果有主语,那么其余成分就构成了谓语三 18. 给他一本书”中的划线部分是双宾语三 19.两个以上的并非并列关系的名词在谓语前,可以同时做主语三 20.倒装句都能够还原成常式句三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三二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无论他考了一百分,他仍然十分谦虚三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第2页(共3页)

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说明: 本讲义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整理而成。部分内容参考了以下著作: 陆俭明,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内容梗概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第二讲层次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八讲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第九讲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讲汉语虚词研究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

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 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

__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层次分析法

第二讲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及其局限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发。要点大致如下: (一)以单句为分析对象。 (二)句子有六大成分——主语、述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黎锦熙,如“他成了班长 ..”“他 们请我做报告 ...”)(连带成分);形容词性附加语(今天的定语)、副词性附加语(状语和补语)(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原则上只能是词。 (四)分析手续:先找出全句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再决定述语后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语,最后指出句中所有的附加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发的优点: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句子的脉络。在分析长句时,更能显示其优越性:(1)我国首升空的“神州-3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 第一:离了枝叶,主干不成立或站不住,或不是原句子的意思。

(2)他贪图安逸。 (3)于福的老婆是小晴的娘.。 第二:离了枝叶,主干虽能成立,但意思发生了变化。 (4)我们都不懂。(我们懂) (5)祥林嫂死了当家人。(祥林嫂死了) (6)不合格的党员清除了。(党员清除了) 第三:不能有效分化歧义。 (7)照片放大了一点。(“放得不是很大”,“放得过于大了”) (8)我也去上海。 第四:不利于发现某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9)a.我们白白浪费了几个小时。*b.我们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2.2 句法构成的层次性 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例如: (10)他刚到。 “刚”跟“他”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刚”先跟“到”构成修饰关系,然后“刚到”一起再跟“他”构成主谓关系。这种构造特性一般称为“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完整版)陆俭明_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1)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跟大家所熟知的英语、俄语、日语等相比较,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一些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 就现代汉语语音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他们的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就因为音高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这种区别意 义的音高就叫“声调”。 就汉语标准语说,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有的方言有9个声调,如广州话;有的方言有7个声调,如苏州话;有的方言有6个声调,如客家话;也有的方言是5个声调,如合肥话。我是苏州人,大家不妨听一听苏州的7个声调: 阴平高 阳平穷 阴上古 阴去肺 阳去洞 阴入不 阳入夺 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几个音节连读时,有的会发生变调。 例如普通话里上声跟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会变成类似阳平的35 调。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而原先“土”是上声字,“涂” 是阳平字。 (二)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 的语言,音节特别分明。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每个音节都 有意义;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 历来看重音节的分析。 对汉语音节的分析,除声调外,历来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 两部分。声母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韵母是指声母以后的 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拿“天”(tiān,[t‘ian‘‘])来说,其中t[t‘] 是声母,ian[ian)就是韵母。汉语中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譬如 “安”(ān,[]),这个音节一开始就是一个元音o[a],但我们设想 它开头也有一个声母,只是那个声母是个零(记作o),这种声母就叫 做“零声母”。建立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汉语的音节分析就变得极 为简单明了了,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 二、词汇上的特点’ 就现代汉语词汇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 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现代汉语 里,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三、四、五音节的词(基本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