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目录绪论0.1 关于语言0.2 关于汉语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0.4 语法和语音、语义0.5 关于语法单位0.6 三组重要的概念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第一章词类研究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第二节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2.3 关于层次分析法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第三节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3.5 变换分析的作用3.6 变换分析的局限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4.2 关于语义特征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4.5 关于“v有……”格式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第五节配价分析法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第三章范畴研究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9.4 再说层次分折9.5 两种描写模型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9.8 乔姆斯基理论与汉语研究9.9 用乔姆斯基理论重新分析“NP+的+VP”这一名词性结构第十节功能学派的研究思路10.1 功能学派的兴起及其渊源10.2 功能学派面面观10.3 关于主语和谓语、主位和述位、话题和陈述10.4 “我不知道她不在家”和“我不希望她不在家”10.5 关于“汉语式话题句”10.6 汉语和英语在“东西”“南北”说法上的差异10.7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和用“不”的差异10.8 对双宾结构的再认识第六章汉语语法应用研究第十一节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法研究11.1 关于中文信息处理11.2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字处理”11.3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处理”11.4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11.5 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策略11.6 基于统计的“句处理”策略11.7 实现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策略第十二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2.1 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12.2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12.3 语法教学教什么?.12.4 语法教学怎么教?12.5 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第十三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3.1 关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13.2 语文教学改革肋当务之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3.3 语文课中讲授语法知识的目的13.4 语文课中需要讲授哪些语法知识?13.5 语文课中怎样讲授语法知识?13.6 针对语文教学的语法研究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索引后记绪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同学们先前学过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题性的选修课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引言:
一、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汉语的词法研究
词法研究主要包括词的构成和分类。
词的构成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词的分类研究词的不同类别和特点。
通过对汉语词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词的构成和分类对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四、现代汉语的句法研究
五、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
语义研究主要包括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句子的意义研究句子的语义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构成规则,表达方式研究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的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汉语语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六、现代汉语语法的应用
结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系统性探索和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规则,提高汉语的教学和翻译水平。
希望本教程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提升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第一章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
1.引言。
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语素、句子和句式等内容,是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基础。
2.句子。
(1)句子的定义。
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独立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表达一定的认知信息,泛指短语、综合句和复合句等。
(2)句子的种类。
句子分为简单句、综合句和复合句等三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句子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
简单句:简单句由一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关系。
综合句:综合句是一个特殊的简单句,由一个成分和多个子句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相互往来。
复合句: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层级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材。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不使用标题,以便更好地组织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内容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汉语语法基础
-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 词类与句法
-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第二章:句子结构与成分
- 主谓结构
- 宾语与宾语补语
- 状语与状语从句
第三章:动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补语
- 动词短语的构成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短语的补语类型
第四章:名词短语与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 名词短语补语的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中的数量与修饰成分
第五章:形容词短语与副词短语
- 形容词短语的修饰和强调
- 分类与比较级
- 副词短语的功能和修饰
第六章:句法关系与语言样式
- 主谓关系与语序
- 定语与状语的位置
- 被动句和倒装句
第七章:语法规则与语用规则
- 语法规则在交际中的作用
- 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法差异
- 修辞手法与语法用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希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读书笔记一、导言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语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法作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总结,为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二、语法学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语法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和规则的总称,它包括词汇、句法和语音等方面的规则。
在学习汉语语法时,需要了解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2.语法的分类语法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词汇语法、句法语法、语音语法等。
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语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三、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1.词汇现代汉语的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而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在学习词汇语法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词汇的特点和用法,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
2.句法句法是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规则。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句子的规则包括语序、省略和倒装等现象。
在学习句法语法时,需要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构建和理解句子。
3.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音素和音节等方面的规律。
在学习语音语法时,需要了解语言音素的构成和音节的配要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发音和语音特点。
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需要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五、总结现代汉语语法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领域。
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同时,需要关注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汉语语法研究进阶类最重要的语法参考书之一,也是近年来汉语类硕士研究生考试拔高类教材之一。
我们每年都会专门针对《教程》进行专业课(学硕/汉硕)讲授与拓展,以此来培养中国学生对于汉语的语法分析能力。
本课程主要以知识扩展和问题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精准性与对现汉的分析能力。
这是名校考研(汉硕/语用)致胜的关键。
一、知识拓展举例:
【原文】
第三版:P5“第一,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基本上表意的方块汉字。
”
第四版:P5“第一,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音素文字,而是一种能直接表意的方块汉字,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
”
【疑问】“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
【解释】文字的类型主要按两大方面分类。
首先,语言具有二层性特点,即:下层为语音层,上层为音义结合层。
一种文字的字符若对应于语言下层的话,那么这种文字就属于表音文字(如:英语);如果一种文字的字符对应于上层的话,那么它就属于表意文字(如:汉语)。
其次,语言中有很多单位: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等。
如果按照字符对应的单位来分,文字类型分为:音素/音位文字(如英语);音节文字(如:日语、汉语);语素文字(如:汉语)。
《教程》第三版指出汉字是“表意的方块汉字”是按照第一大类划分的;第四版指出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实际上是按照第二大类划分的。
另外,关于汉字“表意文字”(《现代汉语》-黄廖本)与“意音文字”(《语言学纲要》)之区别与优劣:
(1)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主要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都体现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表意特点鲜明,我们可以从汉字本身了解到汉字的意义。
但是汉字经历了无数次改造与简化,如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及建国后的汉字简化等过程。
所以现代汉字的表意性
已经很弱,我们很难从汉字本身了解发现汉字的意义。
这样来看,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就有些走极端,也很容易误导人们以为汉字的字符可以直接看出意义来。
应该说,这种说法不太符合现代汉字的特点。
(2)虽然汉字经过演化与简化以后的表意性减弱,但是汉字具有表意性特点是可以承认的。
同时,因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所以汉字一定得有相应的语音。
这样,汉字是具有一定的表音特性的。
实际上,任何语言都是可以表音。
如果没有语音的话,那么文字也即将成为死文字,只是一个个连接起来的符号,无法跟语言挂钩。
(汉字的表音性与英语的表音性是不同的。
英语是单纯的表音文字,字母(音位/音素)与语音对应,但是汉字是音节与语音对应。
)
这样,我们说汉字是“意音文字”就显得比单纯叫“表意文字”要科学一些。
二、能力分析题举例
【原文】三版P165页/四版168页:“譬如说,有一种周遍性主语句就是由数词为“一”的数量词构成的。
其格式是:
一+量词+(名词)+也/都+不/没有+动词/形容词
(1)一个人也不知道
(2)一个老师都不认识他
(3)一个字也不认得
(4)一天也没有歇着
【疑问】原文只是摆出了事实,但是未进行解释。
我们要问:(1)何为周遍性?(2)为何以上“一+量词+(名词)”可以表示“周遍性”?
【解答】(1)所谓“周遍性”是指所指范围内没有例外,即范围内所有事物均具有谓词特点。
如,“一个人也不知道”就是指:所有人都不知道。
我们假设集合中有从A-X个人。
那么这句话用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A不知道、B不知道、C不知道、D也不知道......,总之集合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
(2)为何“一+量词+(名词)”可以表示“周遍性”?
我们用“逻辑推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下面我先来解释一下,何为“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一种基于逻辑的人为推理机制。
这种推理,我们人人每天都在
不自觉地运用。
比如:如果一个人能吃得了三个馒头,那么他肯定能吃得了两个馒头。
所以,A问,“两个馒头你能吃得了吗?”B可能回答:当然了,三个馒头我都能吃得了。
B在回答的时候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推理机制,当然,这种机制是A 也具备的,否则A便无法理解B了。
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听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那么我们推测他也能听到一个盘子掉到地上的声音。
我们这也是基于生活经验的一种推理。
总之,生活中我们会进行无数次推理。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道题里也是运用了逻辑推理。
只不过,这种推理是否定的推理。
比如,例(1)为:(老张)一个人也不知道。
试想,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不超过4个人,那么他知道的人数肯定达不到5个人,如果没有5个,那么也就没有6个人、7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不超过3个人,那么他肯定也不会知道4、5、6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不超过2个人,那么他自不会知道3、4、5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连1个人都不到的话(即为0),那么他自然不认识1、2、3个人......以至全部,所以就不认识所有人。
所以,我们自然可以这么说:老张一个人也不知道。
可见,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里面有很多逻辑机制。
大家明白了没有?其他的例子你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一下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