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格式:pptx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60
短暂性骨质疏松病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发人群及短暂性骨质疏松诱因和补充方法“一次性”骨质疏松“一次性”骨松又叫做短暂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畴,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诱发。
整个病程会历经3个阶段:最初是疼痛,可能随负重增加而加重,休息时减轻;疼痛逐渐加重,在睡眠或休息时更明显,检查可发现骨量丢失;第三阶段,症状逐渐消失,检查可无异常征象。
除上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有两种类别: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又称作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发生原因包括: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明显,致使骨吸收增加更为明显;人体内调节钙代谢激素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骨吸收增加;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可致消化功能下降,常存在营养吸收障碍,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影响骨代谢;户外运动减少、阳光接触减少,导致维生素D不足。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种原因不明的骨质疏松,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伴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短暂性骨质疏松临床上常见诱因如下:长期制动。
骨折后因制动引发的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一过性骨松。
肢体被制动后,肌肉因得不到刺激逐渐萎缩,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加快骨质丢失。
制动解除后,注意加强营养、补充钙和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针灸、肢体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随着肢体活动的恢复,骨量可逐渐恢复。
甲状腺功能亢进。
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不仅会与破骨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增强其活性,还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使骨基质减少、骨矿化不足,骨质丢失速度明显快于绝经后女性。
甲亢患者的肠蠕动加快,常引发营养吸收不良,更易诱发骨松。
糖皮质激素。
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可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造成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同时它可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使血钙降低,加速骨松。
血钙低会刺激到甲状旁腺,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一步加剧骨松。
哺乳。
在妊娠晚期到产后18个月,孕产妇的钙需求明显增加,但钙摄入又相对不足,常发生妊娠哺乳相关性骨松,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臀部疼痛,易出现下位胸椎、上位腰椎骨折,还可遗留慢性腰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SOP,Ⅱ型),其定义是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1 临床表现1.1 骨痛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
本病较轻时常无症状,较重患者通常有“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以腰痛最突出。
不伴骨折时,检查不能发现压痛区(点)。
骨痛常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
四肢骨折或髋部骨折时肢体活动明显受限,局部疼痛加重,有畸形或骨折的阳性体征。
1.2 身材缩短常见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单发或多发,有或无诱因;患者发现或被人发现身材变矮。
严重者伴驼背,但罕有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
1.3 骨折常因轻微活动或创伤而诱发,通常于弯腰、负重、挤压或摔倒后发生骨折。
多发部位为脊椎、髋部和前臂;但其他部位亦可发生,如肋骨、盆骨、肱骨甚至锁骨和胸骨等。
2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的、病因复杂的代谢性骨病,其治疗必须是综合性的,治疗目的在于阻止骨质的继续丢失和缓解已经出现的症状。
应遵守下列基本原则:①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患者都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种治疗措施而排斥另外的防治方法;②要特别强调对本症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③由于本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因此治疗方法、疗程的选择必须考虑疗效、费用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因素。
2.1 一般治疗(1)止痛:有疼痛者可给予适量非甾体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片,每次0.3~0.6g,每日不超过3次;或吲哚美辛片,每次25 mg,每日3次;或桂美辛(吲哚拉新)每次150 mg,每日3次。
(2)矫形:有骨畸形者应局部固定或采用其他矫形措施防止畸形加剧,但效果并不满意。
(3)骨折的处理:骨折者应给予牵引、固定、复位或手术治疗,同时应尽早辅以物理疗法和康复治疗,努力恢复运动功能,骨折患者要尽量避免少卧床、多活动,必要时由医护人员给予被动运动,以减少制动或废用所致的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一、概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该病症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高转换型,主要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II型为老年骨质疏松症,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雌激素和性激素分泌减少,骨吸收增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该病症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
治疗的目标是减缓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手段,包括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等。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骨折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康复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是减少骨折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重要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从而易于发生骨折。
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生理过程,也可因多种因素导致骨代谢失衡而加速发展。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骨质疏松症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骨折后的康复过程漫长且痛苦,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