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5水珠从哪里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5 节《水珠从哪里来》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每组准备:3个玻璃杯,清水,冰块,抹布(纸巾)。
六、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刚才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的杯子里都装入了一些冰块,让我们一起期待奇迹的发生………,请大家认真观察杯子的外壁,你发现了什么?(2)发现问题:那对于外壁上的这些小水珠,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做出假设(1)引导做出假设:这些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这些水珠的来源,比如说:水珠可能是从………(板书:假设)(2)学生自主猜测:预设:○1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溢出来的。
○3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分析假设(1)分析假设:这些假设都合理吗?你们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假设进行分析,判断一下吗?(2)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如:○1“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
○2“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溢出来的”因为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溢出来。
○3不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因为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3)修正假设: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知道杯子外壁上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块融化形成的,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有的说有关系,有的说没有关系,怎么办呢?4、实验验证(1)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上,为了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合理的,我们常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验证,既然是对比实验,我们拿什么把使杯壁上形成水珠的物质和冰进行对比呢?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实验中要观察什么呢?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制定各个小组的实施方案。
5、水珠从哪里来【教课目的】科学观点:水蒸气遇冷会凝固成水。
过程与方法:1、察看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好多小水珠,思虑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试试做出自己的解说。
2、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剖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根源。
3、经过实验和剖析,研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依据经验和获取的新凭证,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到凭证对考证假定的意义和价值。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研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课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同样的玻璃杯〔此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课过程】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察看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学生展望,解说只需切合逻辑,鼓舞越多越好〔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溢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遇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解说剖析一下吗?师生共同剖析全部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说。
〔预设:不行能是从杯壁溢出来的,由于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消融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行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当心的参加杯内的。
〕经过这些剖析和议论,要指引学生理解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消融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师:经过我们刚才的议论和剖析,感觉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消融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考证明一下吗?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好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波及水蒸气、凝固、水汽等,这时也可以发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为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课题水珠从哪里来班级三( 1)教时学科第 1教时日期2019 年苗长锋5月 12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固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物体凝固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类变化。
2、进一步发展实验,和对实验结果剖析总结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经历合作沟通、自主研究的过程。
2、稳固对照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简单实质问题的过程中,感觉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培育孩子科学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课要点:理解水蒸气遇冷凝固成小水珠。
教课要点:用对照实验研究水蒸气转变为水的条件教具准备:热水杯,纸巾,冰块等。
教课背景剖析:在平时生活中,学生看到过包冰淇淋的纸变湿润,也看到过翻开锅盖一瞬时,盖子上掉下的露珠。
可是学生常常不去想这些露珠从哪里来的。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就是让学生着再生活中的现象,进而理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凝固成水的现象。
学生学情剖析: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冰遇热消融成水,有了必定的理解,知道冰可以变为水,可是是否是只有冰才能变为水呢,学生必定有较高的学习热忱。
同时这节课仍是后边一节课的基础。
承上启下。
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又激发学生思虑。
教课方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新课导1、出示盛有冰块四周有水珠的杯子,让同 1 、着手摸,动经过详细的生入学摸摸看看有什么发现?眼看,回答:杯活情境,理解2、投疑揭露课题。
子的四周有很科学与生活的3、板书并率领同学齐读课题:《水珠从哪多小水珠。
亲密联系,激里来》。
二、新课探(一)水珠是杯子里的冰消融后形成的吗? 究 1, 、指引孩子依据上节课的生活经验, 理解 水珠是有冰消融后形成的吗?(1)冰消融后水从杯子的口漫出来的。
(2)冰消融后水从杯子的壁溢出来的。
2、指引孩子针对沟通的结果思虑剖析。
3、总结:杯子四周的水珠不是冰消融后形 成的。
(二)跟进研究:水珠究竟从哪里来的?!1、 睁开议论水珠的形成只和冰有关吗?2、 达成对照试验。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课目的1、科学观点:水蒸气遇冷会凝固成水。
2、过程与方法:察看到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好多小水珠,思虑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形成科学的解说。
经过实验和剖析,研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3、感情、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到凭证对考证假定的意义和价值。
要点难点难点:研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并对水珠的根源,形成科学的解说。
教课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杯〔此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记录单、课件教课过程一、导入:1、出示装碎冰的玻璃杯:〔1〕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学生应当能立刻回复上来:冰冰的.外面有好多小水珠)〔2〕是啊,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奥密。
2、揭题: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二、研究: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1、请猜想一下:杯子外壁的小水珠可能来自哪里。
〔板书:猜想〕鼓舞学生作出尽可能多的猜想,如:〔1〕可能是从杯壁溢出来的;〔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3〕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遇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依据学生的回复,把猜想一一排列在幻灯片上〕2、让我们用生活经验来剖析一下这些解说能否合理。
1〕师生共同剖析这些假定的合理性,把公认不合理的从幻灯片上去除。
2〕经过分析.议论,还得让学生理解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消融形成的。
三、研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过渡语:经过刚才的议论.剖析,理解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消融形成的。
那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学生沟通自己的见解〕2、你能设计实考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报告实验方案,师生一同评论,可行的都赐予一定。
4、选择对比实验推行考证。
〔1〕〔多媒体〕明的确验要求:a.三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水.碎冰.空气。
b.静静地放在桌上。
c.先察看记录三只杯子外壁状况,隔几分钟后再察看记录。
d.可以借用纸巾察看外壁水珠状况。
教案检印:课题 3.5、水珠从哪里来编号20180319授课时间5月11 日课时安排1 第 1 节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水珠是冰融化的吗,二是水珠的形成与水有关吗。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5、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3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清水、冰块。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很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师:上课!上节课我们在学习《冰融化了》这个节时,你们还记得装有冰块的塑料袋外面有什么现象吗?生:塑料袋外面有小水珠。
师:塑料袋外面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研究《水珠从哪里来》板书:水珠从哪里来师:今天老师把上节课用到的塑料袋变成了烧杯,如果我们把冰块放入烧杯中,烧杯外壁会不会也出现小水珠呢?生:(实行简单猜测)会师:你们想不想动手试一试呀?生:想师:下面就请每组的1号同学用小勺把冰块放入到1号烧杯中。
然后,仔细观察:过一会儿,烧杯的外壁是不是也会出现小水珠?并且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出现小水珠了,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注意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冰块要轻拿轻放。
(教师巡视)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观察。
你们能够先用手来摸一摸烧杯外壁,看看你会发现什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具有特异功能的“布”——水写布,只要这块布一遇到水就会变黑,下面就请同学们也用这块布看看有没有水珠生成吧。
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忘记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现象。
师:下面哪个小组能来说一说你们组看到的实验现象呢?生:我们组通过实验发现 1号烧杯外壁出现小水珠。
师:老师也请你拿着你们组的1号烧杯来前面给同学们看一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5水珠从哪里来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5《水珠从哪里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水珠的来源,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内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珠的来源,水的循环机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玻璃片、水滴模型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如雨、雪、雾等,引导学生关注水珠的来源。
提问:“你们知道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图片,呈现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特点。
提问:“水的三态变化与水的循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意义。
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
5、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很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解释分析一下吗?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理解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相关系吗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相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很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相关系的。
)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能够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5水珠从
哪里来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