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扩张治疗脑损伤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的护理配合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7%[1],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常导致吞咽障碍,患者不能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影响病人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导致机体功能差,影响病人的整个康复进程。
严重者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反复肺部感染、误吸性肺炎等。
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此患者进行治疗,有良好的疗效[2]。
笔者于2015年3月~10月在我院康复科对21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护士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1例,经吞咽造影检查,确诊为环咽肌失驰缓,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不严重,能进行配合,康复意愿强烈,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7~73岁。
1.2 方法采用双腔导尿管中的球囊,用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使球囊充盈,自下而上拉出食道,嘱咐护士增减注水量来改变球囊直径,以逐渐扩张环咽肌,降低肌张力。
2. 护理配合2.1 首先进行吞咽功能评价护士对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5秒内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无呛咳:2级:分两次以上喝完,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两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正常:1级5秒之内;可疑:5秒以上或2级,异常;3~5级。
了解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并作以记录,便于经过球囊扩张术后进行比较,了解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2.2 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对球囊扩张术缺乏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操作步骤,做深呼吸,要心情放松,学会分散注意力。
2.3 物品准备14号双腔气囊导尿管、10ml注射器、100ml生理盐水、无菌石蜡油棉球。
2.4 护理配合步骤2.4.1术前准备进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前,先把10ml生理盐水注入导尿管内,使球囊充盈,检查球囊的充盈度及弹性,看有无破损,然后抽出水备用,以防止进行扩张时,球囊漏水或破裂,增加患者的痛苦。
球囊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环咽肌失迟缓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的患者的作用机制。
方法: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照组仪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lO一25次后,15例患者中有13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5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3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5例有所改善;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4s,治疗后为0.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运动训练;环咽肌失弛缓症;吞咽障碍【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环咽肌失弛缓症是很常见的吞咽障碍,患者无法进食饮水,咽不下口水,可引起机体脱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须尽早进行吞咽治疗。
我科对这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应用球囊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科收治的吞咽障碍患者患者30例,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入选患者均无法经口进食食物及水,病程0.5—6个月;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5岁;脑卒中均经过CT或MR检查证实。
排除标准: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者,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者,既往有口腔、咽及食管结构性异常者。
2、性别、病程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经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后对其吞咽障碍程度与临床吞咽功能的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对其吞咽功能改善效果。
方法抽选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4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7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加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用于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对其功能改善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脑卒中;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患有脑卒中疾病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吞咽障碍问题,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脑卒中患者出现误吸或者是营养不良的问题,也影响到患者的恢复质量和时间,更会对患者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负担,为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1]。
临床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伴随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出现误吸的现象之后很容易相应出现吸入性肺炎以及窒息等现象,如果问题严重,还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和影响因素,有必要寻找相对来说更加合理的治疗措施和方法,让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针对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用于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而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4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7例。
对照组中男女29例、18例,年龄49岁至77岁,平均年龄(62.55±4.33);观察组中男女30例、17例,年龄51岁至75岁,平均年龄(62.23±4.18)。
两组患者的常见基础临床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32例分为球囊扩张治疗组16例与吞咽常规治疗组16例。
球囊扩张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吞咽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2组患者均于在治疗前和治疗已达3周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洼田氏饮水试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患者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卒中环咽肌失弛缓症【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290-02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期发生率可高达37%~78%,Wang Y等的研究还表明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后可出现神经源性环咽肌失迟缓(又称环咽肌功能障碍),据报道,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61%[1-3]。
主要表现为患者感觉喉咙中有块状物、食物黏于食管内、咳嗽、饮水呛咳等。
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的方法,在临床上目前除吞咽电刺激疗法、间接训练法及直接训练法等传统康复手段外,近几年通过球囊扩张术来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的临床效果已逐步得到临床认可。
窦祖林等[5]在国内率先利用简便价廉的普通导尿管扩张环咽肌失弛缓患者。
本文研究球囊扩张结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环咽肌失迟缓性吞咽障碍进行干预并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②经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症,且吞咽障碍均因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③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 球囊扩张术;环咽肌失弛缓症;护理环咽肌失弛缓症是环咽肌常见疾病,环咽肌不完全松驰的原因尚不 明,可能病因包括脑损伤、脑干部位的脑卒中、头颈部恶性肿瘤、继发于放射及手术瘢痕形成、插管后状态等[ ]。
临床上患者感觉喉咙中有块状物或食物粘着于食道内,呛咳,常有口、鼻反流等吞咽障碍表现。
自 2007 03~2009 04,我科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 对 36脑卒中所至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疗效较好,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6 例,男 26 例,女 10 例,脑梗死 25 例,脑出血 11 例,年龄 35~70 岁,病程 28~60d,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饮水呛咳,咽反射迟钝、咽环肌失迟缓症等。
做球囊扩张术前均给予做吞咽造影检查,观察患者进食和饮水时会厌谷和梨状窝有无滞留、残留、误吸、环咽肌开放等情况。
1.2 方法 一般由治疗师(医生)与护士 2 人合作完成此项治疗操作。
1.2.1操作前准备:14号乳胶导尿管、水、10ml注射器等,插入前先注水入导尿管内,使球囊充盈,检查球囊是否完好无损,然后抽出水后备用。
1.2.2操作步骤:①由1名护士按插鼻饲管操作常规将备用的14号导尿管经鼻孔插入食道中,确定进入食道并完全穿过环咽肌后(长30cm),将导尿管交给操作者原位保持。
②护士将抽满10ml水(冰水或温水)的注射器与导尿管相连接,向导尿管内注水6~9ml,使球囊扩张(直经 2.22~2.71cm),顶住针栓防止水逆流回针筒。
③治疗师将导尿管缓慢向外拉出,直到有卡住感觉或拉不动时,用记号笔在鼻孔处作出标记(长度18~23cm),以使再次扩张时或扩张过程中判断环咽肌长度作为参考点。
④治疗师嘱护士抽出适量水(根据环咽肌紧张程度,球囊拉出时能通过为适度)后,操作者再次轻轻的反复向外提拉导尿管,一旦有滑过感觉,或持续保持2min后拉出,阻力锐减时,嘱护士迅速抽出球囊中的水。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的疗效及随访研究袁春兰;彭化生【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00)010【摘要】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总页数】4页(P976-979)【作者】袁春兰;彭化生【作者单位】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山东菏泽市27403;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菏泽市27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迟缓症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J], 朱榕;张莉;杨平;王安素;罗倩;韩蝶;陈燕2.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J], 唐桂华;马荣;黄龙龙;丘东海;苗海锋;黄小琼;杜海兰;肖卫民3.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脑损伤后环咽肌失迟缓症临床疗效研究 [J], 陈锐;肖昌琼;谢辉;柏飞;何文娟;蒋琼4.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分析 [J], 麦海涛5.电针结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J], 龙小娜;储浩然;孙培养;程洪亮;张玲;张国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损伤后环咽肌失弛缓症应用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作者:林蔚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13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损伤后环咽肌失驰缓症应用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46例脑损伤后环咽肌失驰缓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外加球囊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脑损伤;环咽肌失驰缓症;球囊扩张术;针刺;疗效DOI:10.14163/ki.11-5547/r.2017.13.106【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clinical effect by balloon dilata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halasia of the cricopharyngeus muscle after 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46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of the cricopharyngeus muscle after cerebral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balloon dilatation to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as 91.30% than 65.2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better VF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Key words】 Cerebral injury; Achalasia of the cricopharyngeus muscle; Balloon dilatation; Acupuncture; Curative effect脑部损伤主要包括脑肿瘤、脑外伤、脑卒中等,但是以上患者常常会出现吞咽障碍,一旦发生吞咽障碍,需要及时的给予治疗,否则会引发误吸或吸入性肺炎,严重的患者会引发窒息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1]。
浙江医学2014年第36卷第1期【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20例经吞咽X 线荧光透视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注水方式使12号双腔气囊导尿管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并结合门德尔松、Shaker 训练手法等综合手段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治疗前、后评估吞咽功能。
结果20例患者治愈15例,有效5例;治疗后饮水试验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吞咽障碍分级评分高于治疗前,咽通过时间从治疗前0.28s 缩短到治疗后的0.16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门德尔松手法、Shaker 训练法等综合康复手段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手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Catheter balloon dilat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in treatment of cricopharyngeal achalasia in stroke patients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atheter balloon dilatation therapy with rehabilitation in treatment ofcricopharyngeal achalasia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Twenty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caused by stroke were diagnosed ascricopharyngeal achalasia by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A 12#urethral catheter was inserted into the esophagus and the cricopharygeus muscle was dilated by the water-inflated balloon of the urethral catheter.The patients were also trained with Mendelsohn or Shaker methods for swallowing relabilitation.The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re were 15cases cured and 5cases ha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fter treatment.The grades of water drinkingtest after tr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grades of dysphagia tes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raining.The time of bolus passing the pharynx was shortened from 0.28s to 0.16s after treatment (all P <0.01).ConclusionBalloon dilat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e Mendelsohn and other methods for rehabilitation is effective in alleviating dysphagiacaused by cricopharyngeal achalasia in stroke patients.【Key words 】Catheter balloon dilatationThe corresponding meansStroke Dysphagia作者单位:32101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施爱群、王大明、胡浩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王福生)球囊扩张术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施爱群王福生王大明胡浩宇22%~65%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其生命。
球囊扩张治疗脑损伤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8
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在临床国较为常见[1],吞咽功能障碍可造成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及心理障碍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的评估并予积极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x线下吞咽功能造影的普及环咽肌失弛缓症才逐步被认识。
球囊导管扩张术可降低环咽肌的肌张力,使环咽肌逐渐扩张,改善环咽肌痉挛的症状[2]。
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脑外伤、脑肿瘤、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28例,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脑外伤、脑肿瘤、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28例,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症,其中男102例,女26例,年龄17~75岁,平均56.12±3.26岁。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对照组6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2周(每周治疗6次)。
⑴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按插鼻饲管操作常规,将12~14号乳胶导尿管经鼻孔插入食道中,确定进入食道并完全穿过环咽肌后(长度28~30cm),将生
理盐水的注射器与导尿管相连接,向导尿管球囊内注生理盐水6~8ml,使球囊扩张,拔出注射器;将导尿管缓慢向外拉出,直到有阻力或拉不动时,提示失弛缓的环咽肌下缘所处位置即在此处,用记号笔在鼻孔处作出标记,以作为下次扩张时的参考点;抽出约3~5ml生理盐水,向外拉出1~2cm根据患者环咽肌紧张程度,再注入约1~3ml生理盐水,球囊恰好不能拉出,且有轻微阻力为适度,保持5~10秒;迅速抽出球囊中的生理盐水,避免窒息感,保证安全;休息30秒,再次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重复上述操作8~10遍,自下而上的缓慢移动球囊,通过狭窄的环咽肌,充分扩张环咽肌,降低肌张力。
治疗频度:l次/日,每周6次,每次操作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球囊内生理盐水每天增加0.5~1ml,最大不超过8ml。
⑵常规吞咽康复治疗:①吞咽基础训练:采用口面肌群的训练、吸吮和喉头上抬训练、咽部冰刺激与空吞咽训练和促进吞咽反射手法。
1次/日,每次20分钟。
②摄食训练:根据患者病前饮食习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食物的质地、味道、温度、颜色、气味来设计治疗性饮食,采用最容易吞咽的食物,包括米糊、菜泥、蛋羹等,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选择90°坐位,身体稍前倾20°,颈稍前屈体位,进食一口量为原则,摄食训练具体安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③电针治疗: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选取相关穴位,连接电针刺治疗仪,应用脉冲电流,连续疏密波,刺激量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分钟,1次/日。
④电刺激治疗:vitalstmi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
⑤吞咽行为治疗:
口颜面功能训练、咽部冷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该法可以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改善整体吞咽的协调性。
评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评定。
主要采用吞咽功能评价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
①吞咽功能评价:治疗后用4种性状食物:水、浓流质、糊状食物及固体食物让患者经口进食,观察其进食功能,记录可进食每种性状食物的患者数。
②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应用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进行吞咽造影检查,将造影剂76%的泛影葡胺溶液15~20ml,在x线透视下,坐位下观察患者吞咽的动态过程,观察造影剂经过口腔至食管过程中咽部顺应性及协调性,会厌谷和梨状窝有无滞留、残留、反流、误吸,环咽肌开放等情况。
患者一旦发生误吸即终止造影。
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65例患者中有26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水和固体食物,31例可进食糊状食物,57例可经口进食;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恢复进食普通食物,36例进食糊状食物,共42例可经口进食。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vf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
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
p0.01)。
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讨论
环咽肌失迟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性疾病[3],在正常人群中的出现率可达5%左右,吞咽障碍人群中出现率6%~61%。
其病因尚不明确,通常包括环咽肌松弛/开放不能、环咽肌松弛/开放不完全或松弛/开放时间不当,通过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本研究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并辅以电针、电刺激治疗,观察和分析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方便、无创、易操作、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
与康复杂志,2004,26(9):548-550.
2 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