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升、张诚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定
- 格式:pdf
- 大小:81.12 KB
- 文档页数:4
1689年中俄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在历史上签订了很多条约,在1689年跟俄国签订的条约是什么?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1689年中俄签订了什么条约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开始会谈。
清朝使团重要成员有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等,俄罗斯使团由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总督符拉索夫率领。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
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
尼布楚条约签订背景参见:雅克萨之战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四世时开始,俄罗斯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
1636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清崇德元年)俄罗斯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
这个地区成为了俄罗斯人的殖民地。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当俄罗斯的势力接近清朝的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
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於乌扎拉村”。
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
1657年(顺治十四年),俄罗斯帝国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
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朋春5月22日从瑷珲起兵三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
之后清军撤军而俄军卷土重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军两千再攻雅克萨并围城。
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俄军首领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
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11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作者简介:吴艳玲(1980—),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徐日升(ThomasPereira),原名ToéPereira,葡萄牙人。
1663年入耶稣会。
1672年,抵达澳门。
1673年,由南怀仁推荐进京。
徐日升多才多艺,进入清朝皇宫以后,时常以传教士、外交家、音乐家的身份活动于宫廷内外,且在这些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一、忠诚的传教士作为一名传教士,开展教务活动是其第一要务。
徐日升开展教务活动既继承先辈们优良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教徒,保护教友。
1673年徐日升因通晓历法而被召至北京。
徐日升进宫后,经常向康熙帝讲授西学知识,并在讲学时“涉及圣教道理”,到后来“其所亲信之太监,亦奉圣教”。
[1](p179)通过这种方式,他在宫中发展了不少教徒,并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当教会处于紧急关头时,他便凭借康熙帝对他的依重和信任挺身而出,为教会提供必要的救援。
1690年山东发起一场针对信徒和汪儒望神父的教难。
徐日升知得消息后,请求康熙帝帮忙,康熙帝“立即派一些人到山东去平息这场对天主教徒的迫害”。
[2](p19)最后,反教事件平息,迫教人员受到处罚。
1691年浙江巡抚张鹏隔到处张贴示谕,禁止传播天主教。
为此,徐日升和安多以钦天监的名义上奏章。
他们称欧洲传教士“跋涉数万里”来到中国只是为了“阐明道教”;传教士在为清廷“治理历政”、“制造军器”、出使俄国方面忠心耿耿等。
不久,礼部便宣布杭州天主堂“应照旧留存”。
这表明,清政府严禁天主教的态度已有所缓和。
另外,徐日升还忠心地劝告他的同伴们尽可能地避免同中国官员发生正面冲突。
他的劝告使“不少迫害活动很快平息,一些教堂能够光复再建,在湖南、广东、直隶、浙江与山东一带,很多教堂得到保护”。
[2](p19)整体而言,徐日升亲自发展教徒、保护教友的举动促进了天主教的进一步传播,并为以后容教令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争取自由传教政策。
作者: 何桂春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9页
主题词: 徐日升;耶稣会士;使团;张诚;传教士;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皇帝;天主教;南怀仁;白晋
摘要: <正> 1689年9月7日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距今整整三百周年了。
这个条约是中国与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而订立的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条约的各项内容基本上是平等的,它对中俄双方都有好处。
中国出席这次谈判签约的使团首席代表是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使团第二名代表是都统、国舅佟国纲。
使团成员有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都统郎坦和班。
尼布楚谈判康熙二十八年(公元一六八九年)八月,在中俄交界处的尼布楚城(在今苏联的涅尔琴斯克),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
从明朝以来,沙皇俄国就开始向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流域扩张,一些野蛮而又凶恶的匪徒经常侵入中国边境抢劫当地人民的貂皮和粮食,还杀人放火,奸淫妇女,甚至把人抓来烤着吃。
当地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赫哲人费雅喀人恨透了这些吃人的恶魔,都叫他们罗刹(古代传说中一种吃人血肉的恶鬼)。
清朝初年,沙皇俄国加剧扩张,先后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雅克萨(在今苏联境内黑龙江北岸,与我国漠河相对)和尼布楚两个据点,想把它做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向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沙皇俄国这样肆无忌惮地吞并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清朝政府当然不肯答应,中国军队多次奉命前进驱赶侵略者。
可是,每次中国军队得胜回师之后,沙俄匪徒很快就又卷土重来。
三藩叛乱平定之后,内地比较平静了,康熙皇帝决心要彻底解决东北边境的沙俄侵扰问题。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他亲自到了吉林,在松花江上乘船勘测地形,了解情况,并决定增加兵力,镇守黑龙江地方。
同时,他又写信给俄国沙皇,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两国争端。
沙皇迟迟不答复,康熙皇帝忍无可忍,派兵攻克了雅克萨城。
俄国政府见势不妙,只好答应进行边界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一六八九年)八月,双方代表集中到黑龙江流域的尼布楚城,开始了有历史意义的边界谈判。
八月二十二日一大早,中国钦差大臣索额图身穿礼服,骑着骏马,撑着华盖,带着四十名随员和二百六十名卫兵,向谈判地点徐徐而来。
俄国的首席代表戈洛文,由奏着战斗进行曲的军乐队引导,带着同样数目的随员和卫兵,按约定好的时间与中国代表同时到达。
谈判地点是在距双方驻地各五里的地方,这里搭起了两座紧连在一起的大帐篷。
在远处,双方还各自安排了五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负责警戒。
双方代表进入帐篷以后,同时就座。
中国代表这边只有一张普通的桌子,一条宽板凳,板凳上铺着一个坐垫,布置得很简单。
The Historical Image Changes of Xu Risheng and Zhang Cheng in the Negotiation of Nerchinsk 作者: 王天宝[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0-13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徐日升;张诚;尼布楚谈判;人物形象
摘要:徐日升、张诚是清史中较为著名的外籍耶稣会士,曾随清人一同代表清廷参与了1689年清俄双方的尼布楚谈判,发挥了促进作用.首先,二人在语言方面使信息的交流得以畅通;其次,在文化方面推动了清俄双方的互信与了解;再次,他们还缓和了在谈判过程中两国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促成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条约初订之时,两国统治者对徐、张二人的评价是较为积极和肯定的.但在此后的某一历史时期,曾出现过消极、否定的评价,被俄方称作"谈判中的破坏者",被中方描绘为"俄国安插的棋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康熙身边的沙俄间谍为什么能隐姓埋名二十年?
导语: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150多年的安宁。
然而,在中俄双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150多年的安宁。
然而,在中俄双方谈判过程中,由于中方的两名外籍翻译充当俄方的间谍,险些导致谈判破裂。
获得康熙信任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
康熙年间,传教士获得了一个发展机遇。
由于康熙对西方的历法和科技兴趣浓厚,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便趁机推荐张诚、徐日升二人来京任职。
张诚是法国人,徐日升则是葡萄牙传教士。
南怀仁夸说他们通晓科学、历法。
于是,康熙立即派遣耶稣会士前往澳门,传诏他们入京。
这两人平生的最大愿望就是想让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来中国后,他们敏锐地发现,中国皇帝对天主教的态度至关重要。
于是,两人进京后就见风使舵,投康熙所好,很快获得信任。
康熙的信任果然对这些传教士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满足。
此时,信奉东正教的沙皇俄国对中国的入侵,似乎给他们传教提供了新途径。
尽管沙俄的东正教与张诚、徐日升二人传播的天主教有所不同,但他们还是错误地认为,俄国入侵中国,会加速实现他们“追求的事业”。
因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希望沙俄侵略中国,而《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给他们提供了从中挑拨的机会。
1689年,康熙皇帝派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任钦差大臣,率领使团前往尼布楚,与沙俄谈判。
生活常识分享。
尼布楚条约的作用及签订前后双方的一些细节1,尼布楚条约对双方的作用:《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和沙俄之间正式缔结的第一个条约。
这个条约的订立,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清朝领土。
清朝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圞的进一步侵略,使东北边疆获得了100多年的安宁。
俄国事实上承认侵略黑龙江地区为非圞法,同意把侵入这一地区的沙俄军圞队撤回本国;另一方面,沙俄通过《尼布楚条约》把清朝方面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地方纳入它的版图,把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初步达到了扩大市场的目标。
清朝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尼布楚条约》其实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尼布楚谈判前后,布里亚特等族人圞民所掀起的大规模抗俄斗圞争,确乎使戈洛文等心惊胆战,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不过,这种"压力"决不是别人制圞造出来施加于俄方,而恰恰是沙俄残圞暴殖民统圞治本身的产物。
哪里有压圞迫,哪里就有反抗。
布里亚特等族人圞民进行反抗沙俄殖民统圞治的斗圞争是势所必然,哪里还用得着清朝使团去"煽圞动"。
据《张诚日记》记载:八月二十八日,许多蒙古族部众迫切希望摆脱沙俄压圞迫,请求清朝使团协助他们迁入中国内地。
耶稣会士徐日升竭力阻挠,说什么"帮助喀尔喀人反抗俄国人,就一定会破圞坏和平。
"在他的影响下,索额图等对于当地蒙古人重返的要求竟没有给以支持,由此开始让一部分蒙古人对清朝心灰意冷,后来在沙俄压圞迫稍微有点缓解后就彻底投靠了俄国,现在西伯利亚的一部分鞑靼人就是当年蒙古人的后裔。
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一般认为,根据《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东段边界是: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大清领土,岭北归沙俄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大清,河以北属沙俄;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历史地理(高起本文科)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以下哪个时期,我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问世?A、商朝B、周朝C、秦朝D、汉朝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完成于南宋B.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气候、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C. 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北方地区逐渐衰落3、下列哪个地理现象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A. 昼夜更替B. 四季变化C. 海洋潮汐D. 黄河泛滥4、下列哪项地理现象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特点相符?()A.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B. 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C. 河南省的伏牛山区D. 云南省的滇池5、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西安市?A. 唐朝B. 秦朝C. 汉朝D. 隋朝6、以下哪位地理学家被誉为“地理学之父”?A. 埃拉托斯特尼B. 帕拉塞尔苏斯C. 马尔萨斯D. 亚里士多德7、以下哪个朝代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8、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统一六国C、汉朝建立D、唐朝盛世9、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A. 竺可桢B. 胡焕庸C. 谭其骧D. 张其昀10、数字“1689”在中国近代史上与某一不平等条约密切相关,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尼布楚条约》11、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天可汗”,并开创了唐朝的盛世?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高祖12、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A. 北京B. 西安C. 罗马D. 开罗13、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日益密切。
下列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B. 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了《大唐西域记》C. 唐朝与非洲的交往非常频繁D. 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既传播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之成为可广泛传播的技术。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尼布楚条约签订背景参见:雅克萨之战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四世时开始,俄罗斯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
1636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清崇德元年)俄罗斯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
这个地区成为了俄罗斯人的殖民地。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当俄罗斯的势力接近清朝的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
1652年(清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於乌扎拉村”。
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
1657年(顺治十四年),俄罗斯帝国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
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朋春5月22日从瑷珲起兵三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
之后清军撤军而俄军卷土重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军两千再攻雅克萨并围城。
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俄军首领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
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11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
尼布楚条约签订经过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二十日,清政府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察鄂罗斯所据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原非罗刹所有,亦非两界隙地也。
”“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
他认为:如果沙俄能归还逃人,承认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是清朝领土,即“与之画疆分界,贸易往来。
收稿日期:1999212201 作者简介:余三乐(19482),男,北京行政学院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K 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21(2000)0520064204徐日升、张诚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定□余三乐(北京行政学院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 要:本文根据康熙年间中俄双方的客观形势的对比,根据中、俄关于尼布楚谈判的评价,对西方传教士徐日升、张诚等在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中所起的作用,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
关键词:中国;徐日升;张诚;俄国;《尼布楚条约》在清代的顺、康、雍、乾时代,参与大清朝廷的外交事务是在宫廷服务的西方传教士们的重要职责之一。
他们参与了多次对外谈判,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徐日升等所参与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
一清王朝于1644年定都北京之后,原来长期威胁中原北部的蒙古分为了两部分,即仍与中国为敌的厄鲁特部等西部蒙古(当时为首的就是噶尔丹领导的准噶尔部)和承认是大清藩属的喀尔喀部等东部蒙古。
这两部分蒙古人也是形同仇寇,互相攻伐。
喀尔喀以中国为其后盾,而准噶尔部则背靠俄罗斯。
更令人担忧的则是日益向西扩张的俄罗斯势力。
在中国的元朝时期,俄罗斯曾是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
蒙古衰落之后,俄越过乌拉尔山脉,迅速征服了西伯利亚地区,在远东建立了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等军事重镇。
在明清之交时,从雅库茨克出发的俄国远征队侵入到黑龙江流域,与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中国喀尔喀蒙古及其他民族遭遇。
他们强迫这些当地人效忠俄国沙皇,并缴纳大量毛皮(主要是珍贵的黑貂皮)作为赋税。
将从东部得来的毛皮拿到西部去卖,此项收入成为俄国国家财政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1651年(顺治八年),俄罗斯军队第一次与顺治皇帝派到黑龙江地区征集贡物的满洲骑兵发生冲突,俄军占了上风。
之后中国军队向黑龙江一带的俄军发动多次进攻,仍不能取胜,于是就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
俄军得不到粮食,在1658年(顺治十五年)的一次战斗中遭到惨败。
俄国人自然不会就此罢休。
另一支从叶尼塞斯克出发的俄军,于1658年在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河畔建造了尼布楚城。
第二年,又在更深入中国的领土上修建了雅克萨城。
在1644年入关以后,清王朝面临四方面的挑战:第一,平定中国内部的反抗,巩固统治,恢复经济;第二,利用和控制与之结盟的东部蒙古部落;第三,警惕不愿臣服的蒙古西部各部落的入侵;第四,俄国人在黑龙江的出现。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在统一了南方之后,康熙皇帝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方。
面对俄国人和噶尔丹两方面的威胁,起先康熙打算用外交的办法解决与西部蒙古的问题,而集中武力对付俄国人。
但是没有成功。
因此就不得不转而对俄采用外交调停,用武力来镇压噶尔丹的叛乱。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北方安全的大概形势,也是康熙皇帝希望通过与俄国人的谈判所要解决的难题。
但是康熙皇帝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实力的谈判是不能成功的。
他吸取顺治年间中国军队由于缺乏给养而失败的教训,在战前作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
他用3年的时间,在吉林到瑷珲之间建立了19个兵站;修通了陆路和水路两条运输线;在辽河上游设立4座粮仓;派250艘运输船到辽河和松花江,130艘运输船到黑龙江,还在吉林建造了一个造船场;命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跸瑷珲;等等。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以萨布素将军为统帅的水陆大军,猛攻雅克萨城。
俄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接受了投降条件,逃离了雅克萨。
中国军队拆毁了雅克萨城,撤回到瑷珲。
但是,中国军队刚撤离,一支俄国援军又到雅克萨重新设防。
萨布素再次统率军队将雅克萨紧紧包围,俄国人渐渐不支。
这时俄国内部政权不稳,又与土耳其发生了战争,无暇在东方再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于是准备和中国通过谈判来解决黑龙江地区的纠纷。
莫斯科匆匆派使者到北京,请求停止对雅克萨的围攻,并派出以戈洛文为首的全权专使与中方谈判。
鉴于上述的原因,康熙皇帝同意暂时放松对雅克萨的进攻,任命了以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和内大臣、一等公、国舅佟国纲为首的全权代表团。
引人注目的是耶稣会的两名传教士,即徐日升和张诚也奉命随团前往。
谈判的地点定在中俄接触线上俄方控制的尼布楚。
这体现了康熙处理中俄交涉的新思维。
在此之前,自诩为“中央之国”的中国,其与外国的关系,只有两种:即宗主国和朝贡国的关系,如与朝鲜及东亚各国,西方国家使节初来时,也是按照这一模式处理的,如葡萄牙、荷兰;或者是交战国的关系,如在一段时间内与日本的关系。
与非朝贡国平等地交往,则是中国面临的全新课题。
明代万历年间,俄国的第一个使者因为没有带来令中国人感兴趣的贡物和贡物所代表的政治上的臣服,根本没能见到皇帝,就被打发走了。
1654年(顺治十一年),另一个俄国使者坚持必须按照西方的惯例,先见皇帝,递交国书,然后才进献礼物;而且在晋见皇帝时,拒绝遵循中国的叩头礼节,而被朝廷赶出了北京。
《清朝文献通考》载:“(顺治)十三年,(俄)遣使奉表来朝贡方物,以来使不谙朝仪,却其贡而遣还之。
”[1] 1676年(康熙十五年),沙皇使节尼古拉又来到北京,他拒绝叩头,拒绝跪下领取皇帝的礼物。
不仅他出使的使命一项也没完成,甚至连一封证明他到达北京的官方信件也没有拿到。
但是,这次谈判却不同。
美国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J・塞比斯(Jo sep h Sebes)指出:康熙皇帝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和俄国讲和,以便可以无牵掣地去对付噶尔丹蒙古人。
不但如此,他要求有一个尽可能严格约束俄国人的条约”,“既要订立一个对俄国人具有最大约束力的条约,那么就必须按照国际法来订立,也就是说,必须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来订立”。
为此“他情愿暂时牺牲传统的中国态度和优越感”,“接受当时已经深入俄国的国际法的原则和办法”。
第一,中国官员是没有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即以平等、互惠的精神处理相关国家间的纷争的,因此,西方传教士的参与是必要的;第二,只有在远离京师的尼布楚,才“不会受到公众的注意”,“不致触犯中国的舆论”[2]。
徐日升曾说,如果俄国使者到北京去谈判,就绝不会成功。
二徐日升,字寅公,原名T hom as Pereira,1645年生于葡萄牙一贵族家庭,1663年入修道院,3年后到澳门,1673年进入京师。
第一次晋见时,就博得皇帝的欢心。
1688年南怀仁去世后,康熙皇帝命徐日升为新的钦天监监正。
徐日升辞谢了此职,但在实际上主持了钦天监的工作。
康熙皇帝对他一直信任有加。
张诚,字实斋,原名Joan F ranciscu s Gerb illon,1654年生于法国凡尔登,17岁入修院学习数学、哲学,很早就立下到远东传教的志向。
他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7月到达中国的宁波港,第二年2月7日抵达北京。
康熙皇帝派遣徐日升和张诚作为中国使团的成员,还将自己的袍褂赐予徐日升,又为张诚特制了一件,并授予他们三品顶戴。
皇帝嘱咐索额图和佟国纲说:“朕鉴于所用西人,皆忠贞可靠,足资信赖,特令徐日升随尔前往俄国。
”[3]要他们与二教士同桌就餐,重要的事情要与之商量。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5月30日清晨,使团辞京启行,皇上就谈判方针谕索额图曰:“朕以为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俄)罗斯。
”如俄国认同此意,“与之画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
”[4]并且派皇长子代替自己在清河设座赐茶,为使团饯行。
以索额图为首的使团经居庸关、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向西北行进,然后向正北,进入喀尔喀蒙古地区。
人马穿行在广阔的沙漠中,十分艰难,常有人马死亡。
7月5日,使团在行进中忽然碰到一群一群的喀尔喀蒙古人扶老携幼,向南逃徙。
原来他们被噶尔丹的叛军打败,又拒绝了俄国的招降,向南请求大清朝廷的庇护。
这一突然事变,使使团极为被动。
7月20日,康熙派来使者命令使团折返北京,并将推迟谈判的消息通知俄国。
后来中俄双方经过磋商,同意在尼布楚重开谈判。
中方再次组团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6月13日离京。
鉴于形势有所逆转,康熙授意索额图在划定边界上可以稍稍作些让步,即如果俄方坚持,可以让出尼布楚,而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与上次相同,徐日升和张诚随团前往。
中国使团经过长途跋涉,于7月31日到达尼布楚。
以索额图为首的中国使团与戈洛文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折冲樽俎,据理力争。
张诚和徐日升也承担了紧张繁重的联络和翻译工作。
当时中俄两国都是具有实力的强国,谁也不可能屈就对方。
俄方的全权代表戈洛文狡诈专横,使此次谈判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徐日升等敏锐地洞察到,双方尽管都很强硬,但达成协议是双方的利益所在,于是把握住这一契机,通过私下串联,向双方晓以利弊,力求找到既能被中方接受,也不为俄方反对的“折中点”。
他们了解到俄国人急于要和中国增加贸易,便说服俄方放弃一些领土要求,接受中方的意见;中国人担心的主要是中俄边境发生战事,会导致俄国与叛匪噶尔丹联盟,而使中国处于两面受敌的困境。
他们就说服中方代表也放宽条件。
中国代表团虽然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签订国际条约的谈判,缺少经验,但在徐日升和张诚的协助下,坚持民族尊严,挫败了沙皇妄图鲸吞我国大片领土的阴谋,虽然也放弃了贝加尔湖以东的一些领土,但换取俄方撤离雅克萨的让步,最终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的9月7日,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三对于这两位传教士在这次中俄交涉中所起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
在中国大陆20世纪50—70年代的一些著作中,徐日升、张诚以及南怀仁都被描绘成“帝国主义的特务”、“俄国沙皇的走狗”。
《一六八九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书写道:“当时,在北京任职钦天监正的老牌传教士南怀仁早就和俄国勾结,希望替俄国效力,以换取沙皇开放西伯利亚通道,让耶稣会士从这条道路到中国来。
”[5]来自比利时的南怀仁确实有开辟一条欧亚陆地交通线的打算。
这一方面是因为海上交通线极不安全。
168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那之前被派往中国的600名传教士中,只有大约100人安全到达。
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减少对葡萄牙人的过分依赖。
因为从欧洲到远东的航线是控制在葡萄牙人手里的。
所以,南怀仁希望耶稣会士在中俄谈判中发挥作用,达成一项“双赢”的和平协议。
双方都将感谢耶稣会士的功劳,而俄国最后会开放西伯利亚这条通道。
但是皇帝命徐日升等随团参与谈判,而徐日升对开辟陆上通道恰恰没有任何兴趣,说得更准确些,他其实是“陆上路线的最直言不讳的反对者”[6]。
因为他是葡萄牙人。
在实际谈判过程中,有几次双方陷于僵持,甚至险些就要破裂的时候,徐日升等的几次直接参与都起了促使和谈得以继续,进而获得成功的作用。
谈判刚开始时,双方就陷于长时间的互相指责之中,使真正要谈的事项无法进行。
徐日升对索额图等说:“翻旧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只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和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伤害对方的事情……在我看来不如来讨论新的题目,认真地来谈判划分土地和订立我们所要求的和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