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8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基本情况:《旅游资源学》是研究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机制、开发功能、合理保护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生态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课程名称:旅游资源学2.英文名称:Tourism resource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4.学分:3学时:515.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6.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7.考核形式:考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特性,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特点、吸引因素、开发功能等,并熟悉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掌握、研究旅游资源学理论。
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准确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分类方法等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美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鉴别各类旅游资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参考教材与书目1.吴宜进主编:《旅游资源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鄢志武主编:《旅游资源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徐学书主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6.丁季华编著:《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7.肖星等:《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旅游学基础教学大纲》教案旅游学基础教学大纲教案一、教学目标- 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旅游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学科;-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旅游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学的概念和定义- 旅游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旅游的种类和特点;- 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旅游学的理论框架- 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场;- 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行为和旅游消费。
3.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和发展;- 旅游学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学派。
4. 旅游学的相关学科- 旅游地理学;- 旅游经济学;- 旅游管理学;- 旅游社会学;- 旅游心理学。
5.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学研究的方法论;- 旅游学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 旅游学的实践应用- 旅游规划和目的地开发;- 旅游企业经营和管理;- 旅游市场营销。
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理论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础知识;-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学问题;-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加深对旅游学实践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中期考核:书面考试或项目报告等;-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旅游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旅游学基础》;- 参考书籍:《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原理》等;-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020210)专业(独立本科段)旅游资源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3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旅游资源学》考试大纲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学时:7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必修课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及特点,并能用它分析、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保护对策。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理解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和天象、古建筑、古代陵墓、城镇、古典园林、宗教文化、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及特点。
掌握旅游资源分区原则、中国旅游资源分区,重点掌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
[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学科基础课三、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的概念(识记)旅游资源的特点(简单应用)第二节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领会)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领会)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分类(领会)第二章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领会)第二节地质作用和地貌成因地质作用(简单应用)地貌成因(领会)第三节地质旅游资源岩石(简单应用)化石(简单应用)地层(领会)构造遗迹(领会)地震灾变遗迹(领会)第四节地貌旅游资源山岳峡谷(领会)火山(领会)岩溶(简单应用)海岸与岛礁(领会)干旱区景观(领会)冰川(领会)第三章水体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水体资源与旅游(领会)水体资源构景要素(识记)水体旅游资源类别(领会)第二节风景河段河流及其分段(领会)风景河段的特点与选择(简单应用)第三节漂流河段漂流河段的特点与选择(综合应用)漂流河段举例(领会)第四节湖泊湖泊类型(简单应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识记)第五节瀑布瀑布类型(领会)瀑布景观要素(简单应用)第六节泉地下水及其类型(领会)泉的类型例举(领会)第七节潮潮汐和潮汐变化(识记)钱塘涌潮与海宁观潮(识记)第四章生物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生物的旅游意义(领会)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简单应用)生物旅游资源的分类(领会)第二节植物观赏植物(识记)奇特植物(领会)珍稀植物(识记)风韵植物(识记)古树名木(领会)第三节动物观赏动物(识记)迁徙动物(领会)珍稀动物(识记)第四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领会)世界自然保护区(识记)中国自然保护区(识记)第五节动、植物园及田园风光动物园(领会)植物园(领会)田园风光(识记)第五章气象气候和天象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气象、气候与旅游活动(领会)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简单应用)第二节气象气候云海(简单应用)雾与雾淞(简单应用)冰、雪(领会)烟雨(简单应用)蜃景(识记)佛光(领会)康乐型气候(领会)“日、月并升”奇景(领会)第三节天象日出与晚霞(领会)月色(领会)极昼和极夜(领会)陨石(领会)日食、月食、慧星观测(领会)第六章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历史遗迹的概念(简单应用)历史遗迹的分类(简单应用)第二节古人类遗址、古都和古战场遗址.,古人类遗址(识记)古都(简单应用)古战场遗址(领会)第三节名人遗迹、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遗迹(简单应用)近现代重要史迹(领会)第七章古建筑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概念、类型(领会)我国古建筑特征(综合应用)第二节长城、城墙、宫殿长城(简单应用)城墙(领会)宫殿(简单应用)第三节坛庙坛(简单应用)庙(识记)第四节亭、台、楼、阁、厅、堂、榭、舫、廊亭(识记)台(识记)楼阁(领会)厅、堂、轩、馆、斋(领会)榭、舫(领会)廊(领会)第五节桥和水利工程桥(识记)运河(简单应用)堰(识记)堤防(领会)第六节民居木构架庭院式住宅(简单应用)黄土窑洞(领会)干阑式住宅(识记)雕房(识记)毡帐(识记)“阿以旺” (识记)第七节坊、表、阙、经幢坊(领会)华表(领会)阙(领会)经幢(识记)第八章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第一节陵墓旅游资源特点和历史演变陵墓旅游资源特点(综合应用)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识记)第二节陵墓选址的风水说风水概念和内涵(识记)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综合应用)风水与旅游景观(领会)第三节陵墓的基本类型帝王陵墓(识记)纪念性陵墓(领会)崖墓与悬棺葬(简单应用)第九章城镇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城市概念(领会)城市分类(领会)城市与旅游(综合应用)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古都(领会)有特殊意义的名城(领会)纪念名人名城(领会)园林、文化城市(识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识记)历史重要港口和手工业中心城市(领会) 第三节小城镇边塞小镇漠河(简单应用)人间仙境海滨古城蓬莱(识记)江南水乡同里(领会)湘西山城黄丝桥古城(领会)云贵高原丽江古城(领会)第四节现代化都市——上海(领会)第十章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园林概念(识记)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简单应用)第二节园林组成要素园林地貌的创作和叠石(领会)理水(领会)配置花木(综合应用)园林建筑(简单应用)第三节园林主要类型帝王苑囿(综合应用)士大夫私家园林(综合应用)寺观园林(领会)第十一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第一节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佛寺建筑的历史演化(领会)佛教寺庙类型(简单应用)寺庙中的佛像雕塑和壁画(简单应用)石窟艺术(简单应用)塔(识记)佛教寺庙中的花木和佛事活动(识记)第二节道教宫观建筑和道教文化道教宫观建筑(综合应用)道教文化(简单应用)第三节清真寺和伊斯兰教节日伊斯兰教圣地和中国清真寺(识记)伊斯兰教节日(领会)第四节教堂和基督教节日教堂(简单应用)基督教的主要节日(领会)第十二章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民俗民俗的特点(识记)民俗与旅游(领会)各地民俗主要特征(识记)第二节丝、瓷和工艺品丝绸与刺绣(领会)陶瓷(领会)工艺品(领会)第三节饮食文化茶(简单应用)酒(简单应用)名菜佳肴(识记)第十三章特色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第一节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的概念与性质(识记)认识特色旅游资源的意义(识记)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综合应用)第二节潜在旅游资源潜在旅游资源概念(识记)潜在旅游资源性质与开发(识记)第十四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第一节旅游资源分区原则与方法旅游资源分区原则(简单应用)旅游资源分区方法(综合应用)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分区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方案简述(领会)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综合应用)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简单应用)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领会)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领会)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领会)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领会)西北“丝绸”文化旅游资源区(简单应用)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领会)青藏高源旅游资源区(领会)台港澳旅游资源区(领会)第十五章世界旅游资源分布第一节亚洲亚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领会)第二节欧洲欧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领会)第三节美洲美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领会)第四节非洲非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简单应用)第五节大洋洲大洋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简单应用)第十六章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一节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综合应用)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节旅游资源衰败及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领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综合应用)第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旅游资源保护法的法制化对策(领会)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对策(综合应用)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对策(综合应用)旅游资源保护的建设对策(综合应用)第十七章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及其开发规划第一节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领会)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识记)旅游资源调查的步骤(领会)旅游资源调查的成果(领会)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及原则(领会)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领会)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领会)第三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历史(领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及特点(综合应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与规划内容(综合应用)四、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苏文才、孙文昌主编《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旅游策划五、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提法的说明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分四个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学本课程纲要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分类、分区等基本理论;掌握有关地文、水体、大气、太空、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有关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民俗风情、饮食与购物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有关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与物(因素)的总和。
简单地说,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实用价值和基础性的主要体现吸引力是判别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一)区域性(二)观赏性(三)独特性和垄断性(四)文化属性(五)不可再生性(六)整体性(七)时限性三、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一)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1、地球圈层及其相应的自然旅游资源2、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3、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4、气候的区域性差异。
5、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6、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演化。
(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1、历史遗存2、社会文化的差异3、社会文化现象的影响4、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的新需要第二节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二)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三)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四)研究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二、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一)野外考察(二)社会调查(三)历史分析(四)遥感技术的运用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按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可分为:1.自然旅游资源(山水、气象气候、动植物等)2.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二)按利用方式和效果分类1.游览鉴赏型(优美自然风光、著名古建筑及园林等)2.知识型(文物古迹、博物展览、自然奇观等)3.体验型(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4.康乐型(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三)按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资源的性质、成因分类1.原生性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在成因、分布上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因素(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习俗和风情、传统风味特产)。
《旅游资源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资源概论》由省电大开设,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旅游专科旅游管理方向一门的基础课程,属于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时数为54学时,共计3学分,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
《旅游资源概论》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成因、评价、规划、开发、保护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教学应做到:一方面要使学牛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成因及开发保护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屮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素质,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教学要求中,按“ 了解、一般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 了解”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一般理解”即要清楚地学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四、相关衔接课程《旅游资源概论》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先学课程有《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有《现代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方案本课程教学媒体以文字教材、录播课堂、网上辅导和BBS答疑为主要形式。
文字教材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陈福义、范保宁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学》。
本课程的网上辅导资料见福建电大网页。
网络答疑时间见每学期课程教学信息。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对旅游资源学建立起比佼综合的、基础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其内容,正确认识旅游资源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2、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3、旅游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的三个基本点2、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掌握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类的原则、依据。
旅游资源教学设计第一篇: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旅游资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旅游资源二、教学对象:职业高中旅游专业一年级学生三、教学内容:学习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了解旅游线路设计的框架1、教学重点:张掖的旅游资源2、教学难点: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四、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能说出自己家乡(张掖)的主要旅游资源。
3、一半以上学生能对旅游线路的设计框架有所了解。
4、通过赏析张掖的主要旅游景点,增进对张掖风土人情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结。
五、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学法,合作竞争法等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张掖的旅游资源七、教学过程(内容设计):(一)导入课前播放河西走廊的戈壁水乡张掖的赞美歌曲,营造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家乡张掖为切入点,展示旅游高峰期张掖拥挤人群的图片,结合上一年张掖接待的游客数量,提问:张掖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学生回答:……(二)新课学习多媒体显示课件:第二节旅游资源过度: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围绕列一列,找一找,理一理,说一说这四大任务进行教学。
(1)列一列(列举资源,展示成果)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以组为单位,5个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六个组,列一列张掖的旅游资源:张掖的旅游景点;张掖的特产;张掖的工艺品;张掖的小吃;张掖的节庆活动;张掖的少数民族。
每组分配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按标题内容把答案写在纸上。
比一比,看哪组列的越多越快,并请每组展示成果,给予奖励。
(2)找一找(视频赏析,知识归纳)教学重点播放视频:张掖旅游宣传片《多彩张掖》,让学生边看边找视频资料中出现了哪些旅游资源。
通过教师讲,学生说,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8个类型寻找视频中相应的张掖旅游资源,让学生明白这八大类中前四个为自然旅游资源,后四个为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学会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教案
【课题】旅游资源【课型】新授课
【授课班级】13级财会专业【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三大基本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之一,是教材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旅游资源的含义和分类,采用小组研讨教学法。
教学中列举我国及济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刻记忆所学内容的同时,培养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为高一年级财会专业学生,由专业特点分析,学生们有严谨的态度、理性的思维特点。
联系刚刚度过的五一小长假旅游热点,激发调动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学习热情。
结合人民币纸币背面景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用心生活、用心观察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2.掌握旅游资源的八大主类。
德育和情感目标:赏析济南乃至祖国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和美好情感;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泉水;不在纸币上乱涂
乱画,增强职业责任感。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感悟,拓宽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旅游资源概念的含义及类型。
2.难点:旅游资源的类型。
【教学方法】小组研讨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1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旅游资源学是高等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后续课程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2、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分类、分区等基本理论;掌握有关地文、水体、大气、太空、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有关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民俗风情、饮食与购物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中国和世界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与特点;掌握旅游资源审美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有关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教学总课时可安排54—64学时,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对本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平时参观外,可安排一周时间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旅游资源的特征、分类、组合情况、旅游价值、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等,并写出野外实习报告。 二、教时安排
项目 章次 内容 学时 其中
考核
方式 课堂讲授 实践或实训 作业或课程论文 平时
测验 1 绪论 6 6
2 自然旅游资源 12 10 布置作业 2 2
3 人文旅游资源(一) 6 6 布置作业 闭卷考试
4 人文旅游资源(二) 6 4 布置作业 2
5 旅游资源分区 8 8 6 旅游资源审美 6 6 布置作业
7 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与保护 16 10 6 写调查报告 合 计 60 50 6 4 三、教学主要内容(具体到章、节)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2.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3.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4.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5.旅游资源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 3
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旅游资源的内涵、概念 2.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3.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4.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观赏性、区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地域的固定性和不可移置性、时代性与季节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5.旅游资源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依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其它分类 第二章 自然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地文、水体、大气、太空、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特征、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景观特征、形成机制及在我国的分布 2.水体旅游资源的构景要素、主要类型、旅游价值 3.大气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类型、旅游价值 4.生物旅游资源的功能、主要特征、主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及类型 三、教学内容 1.地文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景观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 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景观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 2.水体旅游资源 水体旅游资源的构景要素、旅游价值、主要类型 3.大气与太空旅游资源 大气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类型、旅游价值,太空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功能、开发类型 4.生物旅游资源 4
生物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旅游功能、特征、植物旅游资源和动物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价值,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意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第三章 人文旅游资源(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中西方古建筑旅游资源的特征;掌握中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及构景要素;了解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功能,掌握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主要类型;熟悉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的创立与发展,掌握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文物古迹的旅游功能、我国著名的古遗址和近现代革命史迹旅游资源 2.中西方古建筑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陵墓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中国主要的古代桥梁及水利工程旅游资源 3.中西方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构景要素 4.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5.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 三、教学内容 1.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文物古迹的旅游功能、分类、我国著名的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旅游资源,古建筑的概念、中西方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中西方宫殿建筑的特点、其它建筑,墓葬建筑的主要类型、古代陵墓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我国著名的古代桥梁和水利工程 2.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中国园林的发展、中西方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构景要素 3.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功能、特点、主要类型 4.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世界三大宗教和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基督教文化旅游资源、伊斯兰教文化旅游资源 5
第四章 人文旅游资源(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城乡风貌资源的旅游功能,熟悉城市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掌握现代设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了解民俗的概念和主要类型,掌握民俗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类型及旅游价值;了解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地方菜系的特点,掌握我国主要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产地及特点,了解我国重要的购物场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城乡风貌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类型和旅游价值 2.主要大型工程、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现代设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 3.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 4.我国主要地方菜系的特点 5.我国主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及其产地 三、教学内容 1.城乡风貌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主要类型 2.现代设施旅游资源 大型工程设施旅游资源、文化教育设施旅游资源、体育健身和娱乐休闲设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旅游价值 3.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的概念和主要类型,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类型及旅游价值 4.饮食与购物旅游资源 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中国主要的地方菜系、其它著名的风味菜肴、西方主要菜肴,中国著名的土特产品与旅游纪念品及其产地、重要的购物场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理解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原则,掌握我国八大旅游资源大区和世界六大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与特点。 6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资源分区的原则 2.中国八大旅游资源大区的主要特征 3.世界六大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与特点 三、教学内容 1.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和原则 2.中国旅游资源分区 华东旅游资源大区、华北旅游资源大区、华中旅游资源大区、西南旅游资源大区、华南旅游资源大区、东北旅游资源大区、西北旅游资源大区、青藏八大旅游资源大区 3.世界旅游资源分区 亚洲旅游资源区、欧洲旅游资源区、美洲旅游资源区、非洲旅游资源区、大洋洲及南极洲六大旅游资源区 第六章 旅游资源的审美 一、教学目的和内容 使学生掌握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了解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掌握旅游资源审美方法。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然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2.人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3.旅游资源审美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 1.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自然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人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2.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 摆脱烦恼、陶冶情操、培养创造力、促使审美能力的提高、树立保护意识 3.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 时间变化法、动静结合法、距角转换法、联觉想象法和心物交融法 第七章 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 7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理解旅游资源调查的意义、内容与形式,掌握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理论、原则、方式与程序,掌握旅游资源规划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义和基本理论,掌握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破坏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形式、方法与步骤 2.旅游资源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 3.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理论基础、开发原则与程序、规划形成过程、主要内容 4.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及保护对策 三、教学内容 1.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资源调查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与步骤 2.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一般原则、类型、方法和模型的建立过程 3.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理论基础、开发原则、方法、程序、规划的基本任务、形成过程、主要内容 4.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及保护对策 四、 考核方式及说明: 本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记载办法:平时作业、教学实习、单元测验等占40 %,期末占60 % 五、 采用教材: 《旅游资源学》 编著者:杨桂华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六、 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