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92 KB
- 文档页数:7
第6章溶解现象(学案1)【复习目标】1.知道物质分散的形式与特点,认识溶液的性质、知道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能进行溶液中的相关计算,学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知识梳理】考点1溶解与乳化1.物质的分散形式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分散质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不溶性的小液滴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特征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举例高锰酸钾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共同点均为混合物2.溶液的概念及特性①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②溶液的基本特征: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
如CuSO4溶液(含有Cu2+)为蓝色,FeSO4溶液(含有Fe2+)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含有Fe3+)为黄色。
③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④溶液的应用(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2)医疗上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如营养液无土栽培)3.乳化现象及乳化剂2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以更细小的液滴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②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精等。
注: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考点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溶解时的热现象溶于水放热溶于水吸热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硝酸铵NH4NO3氯化钠NaCl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aO+H2O=Ca(OH)2考点3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若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则溶液具有导电性,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蔗糖水和酒精溶液溶于水后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形成的溶液不能导电。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
因此本节课从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建立,既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下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
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沪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沪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物质的溶解性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在相同条件下,食盐、蔗糖等物质易溶于水;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而在汽油中很容易溶解。
3.通过实验表明:(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由此可见,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4.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描述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哪种溶质。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粗盐中还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除去这些杂质可利用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来冲洗粗盐,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答案: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氯化钙、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能溶解氯化钙、氯化镁,但不能溶解食盐。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点拨:1.理解这两个概念必须注意如下两点:(1)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的溶剂量。
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
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10 g水中则得到不饱和溶液;25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也是不饱和溶液。
所以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2)强调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而31.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下册溶解现象教案
第一课时:溶解的基本概念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及溶解现象的基本特征;
2. 掌握溶解过程的条件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溶解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溶解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下册》第四章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新知识:讲解溶解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介绍溶解过程中的条件,探讨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溶解速度和溶解度的变化。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易溶解而有些物质难溶解的原因。
5. 总结归纳:总结溶解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小结。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
2. 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分析其中的溶解原理。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课时教学设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如氯化钠等。
原来,在溶解过程中会有两种变化。
一种是扩散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时会吸收热量。
一种是水合过程,即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时会放出热量。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如如NH4NO3溶解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溶解
物质的溶解吸热与放热在生活中有着应用:
如冰袋、旅行时加热食品等。
了解溶解的
能量变化拓展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课堂练习 1.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C )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
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
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规律教案主题:物质溶解规律年级:初中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溶解的定义和过程;2. 掌握溶解规律: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影响;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内容:1. 物质溶解的定义和过程;2. 溶解规律: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关系;3. 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1.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关系;2. 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介绍物质溶解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出物质溶解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介绍物质溶解的定义和过程;b. 讲解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表现,如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和金属的溶解过程;c. 分析物质溶解的规律,即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并讨论结果。
4.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溶解规律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溶解规律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1. PPT教学;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反馈:1. 学生讨论的结果和结论;2. 学生对于物质溶解规律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进一步理解溶解规律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更多有关物质溶解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2.(4)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
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
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物质的溶解(课时教学案)课题 6.1 物质的溶解 [新授课]使⽤班级姓名[课前预习]1、物质溶解于⽔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变化?2、怎样能使固体物质较快地溶解在⽔中?3、物质溶于⽔形成的溶液具有某些与纯⽔不同的性质。
根据下列事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事例⼀:在寒冬,盐⽔(或醋)⽐⽔(填‘难’或‘易’)结冰,这说明物质溶于⽔后会使液体凝固点(填‘升⾼’或‘降低’)。
事例⼆:煮沸的汤⽐煮沸的⽔温度(填‘⾼’或‘低’),这说明物质溶于⽔后会使液体沸点(填‘升⾼’或‘降低’)。
事例三:实验室做电解⽔实验时,常需要在⽔中加⼊或者溶液,这是为了(填‘增强’或‘减弱’)液体的导电性。
这说明某些物质溶于⽔后会使溶液的导电性(填‘增强’或‘减弱’)。
[课堂学习过程]【实验表明】1、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使稀溶液的凝固点;2、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使稀溶液的沸点。
【交流讨论】1、你能解释为什么冬天汽车的⽔箱⾥加⼊少量⼄⼆醇之类的化合物的原因吗?;2、2008春节前我国南⽅普降⼤雪,路政⼯⼈在公路的积雪上撒盐的⽬的是。
3、在海拔⾼的地⽅,⽤普通的锅不容易将鸡蛋煮熟。
你有办法将鸡蛋煮熟吗?【观察与思考】在5个烧杯中加⼊⼀定量⽔、⾷盐⽔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P158导电装置进⾏实验,记录现象:不能导电的是,原因。
能导电的是,原因。
【交流讨论】1、为什么⽤湿⼿触摸电器设备容易发⽣触电事故?2、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
在蔗糖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则是。
【延伸】物质溶解在⽔中,产⽣⾃由移动的离⼦的过程,称为电离。
如氯化钠溶于⽔就发⽣电离,产⽣了⾃由移动的 (填微粒名称或符号)。
电离可以⽤电离⽅程式来表⽰:如NaCl == Na+ + Cl-, HCl == + , NaOH == + OH-。
【模仿】H2SO4== + , KNO3== + ,Ca(OH)2== + , Al2(SO4)3=== +【⼩结】⽔溶液的某些性质1、,应⽤2、,应⽤3、,应⽤【课堂评价与练习】1、厨房⾥的下列物质在寒冷的冬天最容易结冰的是()A、⾷醋B、蒸馏⽔C、酱油D、⾃来⽔2、[04江苏苏州] 严冬我国北⽅某些城市曾⽤⾷盐融雪,造成⼟壤中盐浓度过⾼,使路旁的树⽊死亡。
第1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举出例子,说出你的想法。
二、推进新课活动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实验假设】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假设1:温度假设2:溶质颗粒的大小假设3:搅拌【设计实验】使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因素保持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来比较硫酸铜晶体溶解的快慢。
(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烧杯的大小、溶剂的质量等)【实验内容】【实验结论】见下表:【注意事项】(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时,要保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
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物的体积越小,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多指固体物质)。
【强化练习】引导学生完成P11《状元导练》“课堂导学”知识点1的相关内容。
活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按教材P17“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1、实验2、实验3,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实验1中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中,分别加入2 g硝酸钾晶体,不会溶解;实验2中加入5 mL水,未溶解的硝酸钾又继续溶解了;实验3中加热B烧杯,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
课时教案年级利用老师提供的身边常见的物质
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如下表温度/℃020*********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KNO3。
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是NaCl。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升高温度。
(三)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么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
(1)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等。
(2)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等。
【例题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
问题:
(1)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
(或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的方法。
(2)若甲溶液中混有少量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冷却热
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小结】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
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H2溶于水,o2溶于水,co2溶于水
Nacl溶于水,caco3溶于水,ca2溶于水
除了水还有可作溶剂。
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
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
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
溶质食盐蔗糖氢氧化钙
溶剂水水水
溶解情况
结论:。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
溶质食用油食用油
溶剂水汽油
溶解情况
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
溶质/溶剂3g硝酸钾/5L水3g硝酸钾/5L水
温度室温加热
溶解情况
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
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
实验实验1实验2实验3
溶解情况
结论:
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No3的量。
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No3。
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
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
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
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
序号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①
②
③
④
⑤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掉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未发生改变的量是
A.溶质质量B.溶液质量c.溶剂的质量D.溶质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
.若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
A.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课后训练】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中打“√”,错误的,在中打“×”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
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
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该溶液仍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多。
在一定温度下,向某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逐
渐消失,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A.食醋
B.蔗糖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D.食盐
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
则结果是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D.两杯水一样甜
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20g饱和食盐水中加入5g食盐,保持温度不变,这时食盐水的质量是
A.15gB.20gc.25gD.无法确定
如图所示,一个放有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
当不断地向水中加入食盐时,正确反映h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
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冷水在沸腾前就有气泡从水中逸出,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现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能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