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7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够列表比较几种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过程与方法: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搅拌棒、药匙、白纸、高锰酸钾、水、面粉、沙、食盐、过滤纸;2份记录单;多媒体材料等。
学生:烧杯4个、搅拌棒4根、药匙4把、小张白纸4张、高锰酸钾(每小组6粒左右)、水、20克面粉、20克食盐、过滤纸一张;2份记录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师:食盐溶解在水中后,溶液的特点是怎样的?生:食盐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的,和清水的形态很相似。
师:食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同学们能够看清食盐慢慢地溶解在水中的吗?生:不能。
师:为了清晰地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揭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授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1.教师向学生们展示高锰酸钾并简要介绍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带蓝色的金属光泽,俗称灰锰氧,可用来消毒和漂白。
日常生活中,用来厨具和瓜果蔬菜的消毒。
由于皮肤接触后,会在皮肤上留下暗红色印痕。
在使用时要用干净的小勺取用,尽量不要与皮肤接触。
2.学生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1).用药匙取1~2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侧面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的状态及变化,做好记录。
(2).保持烧杯静止,约半分钟左右,观察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搅拌至高锰酸钾颗粒消失,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后静止时的状态,并做好记录。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解读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识: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知道溶解就是在水中化开,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学会做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
情感、态度:通过实验,落实具体任务,渗透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判别盐粒、食用油是否容易溶解在水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中具体的任务,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资源设计:盐粒、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高锰酸钾;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冰格盒、滴管;实验表格、板书用字、磁铁、小木棒、瓶盖、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水有关的问题。
老师先来做一个实验,你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要能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先来进行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协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号、3号同学负责收发实验材料及操作4号同学负责记录。
现在介绍一下实验用品: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塑料管、材料盒;材料盒中装有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奶粉;小木棒、大瓶盖、抹布供选用。
下面请你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1.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烧杯。
2.提问:用眼睛观察,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液体?(无色透明)3.把一小勺高锰酸钾倒入烧杯的清水中。
4.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5.板书课题“溶解”6.把实验用过的高锰酸钾倒入另一只水槽中,用清水把用过的杯子冲洗干净。
7.再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洗净的烧杯中,然后放入花生观察。
8.提问:花生溶解在水中了吗?为什么?9.我的实验做完了,谁能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10.小结归纳实验步骤。
二、探究:检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1)猜测:你们认为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白糖、红糖能溶解在水中吗?2)出示实验表格幻灯片讲解:请同学们看实验表格,像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花生、奶粉等都叫做物质。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
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 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胶水、洗发水、洗洁精、酒精、醋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食用油、水银、汽油等。
1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被溶解了。
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把盐放到水里第一课时教案课程主题:盐的溶解学习目标:1.了解盐的溶解性质和知道如何将盐溶解到水中。
2.能够观察和记录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3.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资源:水,盐,测量杯,搅拌棒,实验器材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2.提前测试过程以确保实验有效性。
课程步骤和内容: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课程主题“盐的溶解”,向学生提问,是否知道什么是溶解和溶液,是否知道盐是如何溶解到水中的。
Step 2: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盐是一种晶体固体,当盐与水接触时,盐颗粒会逐渐分解,并通过溶解进入水中形成溶液。
同时,通过判断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观察到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Step 3:实验操作(15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水和一些盐。
2.学生按照小组组织的要求,测量一定量的水,并记录所使用的水量。
3.学生将一部分盐逐渐加入水中,同时用搅拌棒搅拌。
4.学生观察并记录溶解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比如溶解速度,温度变化等。
5.学生在每次加入盐后持续搅拌并记录直至盐完全溶解。
Step 4:观察和讨论(15分钟)1.学生观察记录每次加盐搅拌后的变化,然后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回答一些问题,比如溶解是否会改变水的味道和颜色等。
Step 5: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导引学生总结并总结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比如盐是如何溶解到水中的,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等。
2.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引导。
Step 6:拓展和应用(15分钟)1.提问学生一些关于盐溶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溶解的原理和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盐溶解对食物烹饪、制作调味品等方面的影响。
Step 7:实验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记录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Step 8: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和课堂反思,回顾学生对盐的溶解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把盐放到水里第一课时教案课题:将盐放入水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盐2.水3.长颈漏斗4.试管或玻璃瓶5.纸巾6.实验报告表格7. PPT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今天的实验内容和目标,并提出问题:“你知道盐和水可以混合在一起吗?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2.呈现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引起学生兴趣。
实验过程(20分钟):1.老师将盐和水拿出来示范,鼓励学生观察和提出猜想。
2.每组4人合作进行实验。
3.将一小段盐放入试管或玻璃瓶中。
4.使用长颈漏斗将适量的水缓慢倒入试管或玻璃瓶中,记录下反应过程和现象。
5.观察盐溶解在水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讨论(20分钟):1.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反应的变化和现象。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和现象。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并提出相关问题。
4.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了解水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整理实验结果,并总结盐溶解在水中的关键点。
2.让学生在实验报告表格中填写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示范。
拓展实验(15分钟):1.将几种常见的物质,如糖、沙子、小石子等,加入水中并观察结果。
2.让学生总结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可以,并讨论原因。
小结(5分钟):1.老师对今天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再次强调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和现象。
2.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探究盐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过程中,学生也有机会进行团队合作,交流观点和思考问题。
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验内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和水的溶解能力。
八上1.5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目录:1.5.1 溶解的基本知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1.5.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5.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习题:1.5.1 溶解的基本知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无限制溶解食盐B.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C.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D.气体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答案】D2.能加快食盐溶解速率,并增大食盐溶解度的下列操作是()A. 搅拌B. 振荡C. 加热D. 降温【答案】C3.用凉开水养金鱼,金鱼就会死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凉开水温度太低B.凉开水中溶解的氧气太少C.凉开水中没有养料D.凉开水中存在细菌【答案】B4.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答案】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答案】D6、可以证明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掉1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 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溶解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答案】C7.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1)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________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________ 是饱和溶液.(2)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________ .【答案】不一定;不一定;浓8.在20摄氏度时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两药匙蔗糖后搅拌,蔗糖很快溶解完,再加入一药匙糖,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关于上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水的温度可以使蔗糖完全溶解B.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数量就越多C.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D.在20摄氏度时,20毫升水中不能溶解两药匙的蔗糖【答案】C9.小英在做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推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①________,影响________;因素②________,影响________.【答案】温度;温度升高(温度降低)食盐溶解速度加快(减慢);晶体颗粒大小食盐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10.在煮汤时放一些香油和味精,使汤更加鲜美,搅拌后发现,香油总是漂浮在汤的表面,而味精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