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180-01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教好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

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

图3—3学生摆弄和拼出的积木图形随着正方形面积的增大,面积表达式变化: X2+2X+1=(X+1)(X+1) X2+4X+4=(X+2)(X +2) X2+6X+9=(X+3)(X+3) X2+8X+16=(X+4)(X+4) 教师耐心地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探究。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琢磨,自己领 悟到了蕴藏于其中的规则。以后,他们不用动手操作,直接用符号就可以推测 更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案例2: 下面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生物教师严洁用指导发现法进行高中生物 “酶”教学的教案设计: 教师从“佳美”洗衣粉引出问题。“佳美”即加酶。“酶”是什么 物质,又有什么作用呢?接着,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完成以下 实验。 [1]3支试管分别标明1、2、3,并都装入2ml H 20 2 溶液,1做 对照,2、3分别放入铁钉和新鲜猪肝小块。 实验现象:1管无反应,2管有少量气泡,3管有大量气泡。 教师:气泡是什么气体?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 学生讨论提出,选择最简单的实验方法:试管上加盖,收集一定的气体后放入即将熄灭的竹片。 结果,竹片重又燃烧。由此学生得到反应式:H 20 2 一-﹥H 2 0+0 2 ↑ 讨论得到:新鲜猪肝和铁钉一样具有催化作用。而且,猪肝催化效率大大高于铁钉。(高效性) 教师指出:新鲜猪肝中的这种催化物质叫做过氧化氢酶。 [2]在过氧化氢溶液的一个试管中加入熟猪肝块。 实验现象:无反应。 讨论得到:酶在高温下会变性,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教师引导: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还有什么不同? [3]在盛有H 20 2 溶液的3号管和盛有淀粉溶液的4号试管中分

生物学课程标准

一.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细胞是 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 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性细胞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 然 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内容要求】 概念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1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 酸等 ,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 生物大分子 1.1.1 说出细胞主要由C、 H、 O、N、 P、 S等元素构成 ,它们以碳链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2 指中水一然

[附录 ] 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案例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的制订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 , 能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观点,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功能和营养结构关系的讨论 , 以及运用反馈调节原理 , 能初步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 3·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结构以及数量关系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模型,并制作简易生态瓶。 4,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和维持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案例 1 评析 养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学习的宏观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 ,要根据实际上课具体内容 ,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习惯了以三维目标来描述教学要求和意 图 ,教师在对应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时或许会感到困惑。本案例旨在示范如何依据核心素养来制订一节课的教学 目标。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的。目标1 着重体现了“生命观念”的要素 ;目标 2 着重反映了“科学思维”的要素 ;目标 3 和 4 分别着重指向 "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四个目标之间相互也有交叉 ,每个目标中可能还含有对其他素养 的要求。核心素养几个要素的协调发展是学生品格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落脚点。 案例 2 筛选分离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出分离目标菌的思路。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出分离目标菌的方案。 3.能依据方案运用无菌操作技术和分离、培养方法初步分离出目标菌。 二 .教学思路 提出课题讨论思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 三 .教学过程 活动任务活动目的 利用视频或文本介绍几种分离、筛选!工程菌种的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实例 ,认识寻找、分离菌种的应用价值,提出课题。 选取哪种土样筛选分离得到尿素分解菌的概率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较大 ?为什么 ?如果要分离其他微生物 ,应该到哪路。里去寻找 ? 提出分离尿素分解菌 (或其他目标菌 ) 技术路线 , 用科学思维提出、论证合理、可行的的设计思如土样的选取和处理 , 培养基的选择、配制和灭路 菌,培养条件的控制等 分组设计探究方案(可查阅资料 ),展示、交流方案针对具体问题 ,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 设计可操作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种课型模式名师优秀资料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种课型模式 目前,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在全省已全面铺开,为了进一步落实《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提高教与学的高效性,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我们务必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基于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提升,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构建积极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上来,加强教与学过程的研究和落实,加强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的有效指导、把握和衔接,加强课堂中“精讲、精练、精点拨”的落实,注重过程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巩固落实的有效性。下面就课堂教学中三种课型做以说明: 新授课 一、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思维、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作业布置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获取当中,借助有效的情景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积极主动的接受课题的探究。 在情景创设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学习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后,可以先说明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他们在这一节课上应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也可以把这一环节放到最后进行课堂总结时进行。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细菌》教学设计 作者:陈维新 一、教学内容分析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是“认识生物女样性”这一主题的一部分。作为生物界中的一个独特的生物类群. 细菌的主要特征颇具特色,不仅反映出生物界的女姿女彩,也是揭示生物起源和进化秘密的一个重要证据。通过将细菌的主要特征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來,更锻炼了学生比较、归纳等学习科学和科学研尤的能力,提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m?元第四草第二节的内容.是第四草《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讲述细菌的主耍特征时.改变了以往单纯介绍细菌知识内容的做法,而是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尤,通过对比來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归纳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徳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这一段科学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是一段绝对不应省略的内容。通过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细菌结构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泡等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细菌”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行的。而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及细菌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等知识较为陌生,所以要求教师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爭例來了解细菌。 “细菌”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只能利用图來完成。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读图是关键C木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础上來进行,通过已有知识的回忆,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來学习细菌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争取女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題的能力。另外课前布迓学生査阅资料.进行预习。 三、设计思想: 木节知识是从微观的角度來介绍细菌.知识虽然较抽象,但学生已具备了利用显微镜等于?段來认识微观生物世界的基础:木节教材内容的设星也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空间.如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之间的异同等。因此.教师应把课堂的空间尽量让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用?侶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观察、思考.讨论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木课的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课改理念。而教师则从旁以问題或其他形式进行适度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首先以一系列生活实例出

生物教学之我见

生物教学之我见 摘要:初中生物教育中,教师要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 物的兴趣。我在生物教学中极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利用学习与探究课,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利用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生 物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生物成绩。 关键词:设疑质颖思考探究自主建议阅读效率 要提高生物成绩,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根据我多年从教初中生物的经验和 体会,简单谈谈我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认识,谈谈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成绩。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疑问,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来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初中生物教 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 起兴趣,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 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当然也不能为问而问,或者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教师 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对于学 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在教 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在疑问中学习。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 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中,达到“教学相长”。 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 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 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设计“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时,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1.什么是人的先 天行为;2.什么是人的学习行为:3.人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4.怎么自觉进行学习行为。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 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 二、生物教学中要做好实验小结与自我评价 生物教学中,实验占着很大的比例,在生物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要经常进行实验教学,要教育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做好自我评价。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 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 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 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 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总 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2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三、二、教学目标 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五、知识与技能: 六、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七、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八、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九、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过程与方法: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如: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9-06-24T14:30:42.39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8期作者:王树三 [导读] 随着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东埠中学262100 摘要: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转变认识,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积极组织师生互动,合理设计小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课堂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初中生物课程也是以实验教学为主导的基础学科,新课标要求我们生物教师都要不断学习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尽可能让每一个初中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生物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生物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向学生介绍生物学最新研究的成果,展示生物学科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求知欲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少做一些演示实验,多做一些分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教学的教材中的探究、资料的分析、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内容的学习与探讨,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栏目等有关资料,收集近几年我国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防治、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师生互动,一定要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每一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分析、研究、探索、体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初中二年级上册生物“伸肘和屈肘”内容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每人事先制作一个 “肘关节模型”。课堂学习时,教师首先用课件展示肘关节的图片并出示肘关节模型,同时教师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还可以运用情境激发、直观演示,将肘关节模型、肘关节模型课件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让学生逐一指出自己的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教师再演示各个关节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探讨,从而得出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生物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过程,学生就轻而易举弄明白了。 三、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并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生物上册“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盆天竺葵,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张五角星的硬纸片,并将纸片用墨水涂黑,让学生用黑纸片把自己选好的天竺葵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整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搬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再让学生亲自摘下遮光叶片,把遮盖物除掉。然后,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操作,把遮光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当叶片变成黄白色时,将其取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滴管滴上几滴碘液,冲洗后这会明显看到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蓝色,被遮光的部分没有变成蓝色,而是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黄白色五角星形状。实验结束后,教师出示以下几个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的绿色植物为什么要经过一个晚上后,再搬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2.为什么将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加热?3.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4.为什么用砖瓦盖住的小草是黄白色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使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一切可行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辉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43期。 [2]杨柳浅谈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生物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年,第19期。 [3]李军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创新教学[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3期。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一、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

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三、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四、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理念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期望是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打破了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实施是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一套新的理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这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深入研究教材 要想上好一节,首先要了解教材大纲内容,把握教学大纲。因为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的科学基本方法。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明确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生物不参加升学考试,所以不怎么重视,教师此时更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新课程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并把握知识点。并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设计的好,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感觉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这门课,好奇心强,但是自觉性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开端,这一部分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到爱生如子,经常深入到学生中给他们讲解一些生物学领域的趣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信任。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的,可以是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精彩的录像,也可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动物的图片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可以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可以拿一条鱼让同学们观察,并设置问题,观察鱼的外形结构特征,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鱼离开了水为什么就死亡了?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了解身边的动物,学生兴趣自然会提高,这样也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生活中常见的菌类有哪些?经常在家看见变质得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等,明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许多学生是因为做实验才喜欢上生物这门课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多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发言,小组间合作探究,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以前教师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很少,教师只是传授自己的知识,不去理会学生能否接受,是否听懂,所以学得好的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一大部分学生只能滥竽充数了,以至于教学成绩很不理想。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应做到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过于难的不讲。所以我把课堂分成了两部分,先是预习课,然后是总结课,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成几个小组,按学习成绩的好坏搭配,这样学生之间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有针对性的讨论、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的互补,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增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的繁殖,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老师,灵芝的孢子能治病,您说有没有孢子能够使人发病呢?” 因为我自身是过敏体质,平时对过敏源的类型很关注,当学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恰巧手臂上早已经因为过敏长出了很多突起红肿的包,虽然这

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doc

传统教育主要以文字形式传输给学生,而情景教育模式更多地将文字转化成图像,或者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更具生活化与生动性,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体验 中接受生物知识。 二、生物课程中运用情景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将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简化属性研究。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硬地生搬课本内容,要注意灵活调度,将生物种类按照不同属性分门别类,总结其相同性与差异性,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对自然界生物物种进行归类与定性,使学生对繁复驳杂的生物物种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为学生扫清了不少学习障碍,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使生物课程具有故事性、活泼性。生物学科属于理科范畴,具有理科学科的特性,知识点繁杂且没有人文联系。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对人文思维具有很大的敏感性,虽然人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类型的分工,但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同时调动左右脑工作,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所以生物老师不妨将生物知识要点融于故事中,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思维,而且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以讲故事的形式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普及生物研究史。初中生物教学缺乏对学生普及生

物研究史方面的重视,在教学资源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生物研究史,所以教师要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渗透人类的生物研究历史。普及生物研究历史,是开展情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讲解学者对生物领域的不断钻研及积极探索的经历,向学生展示一幅生物研究史的漫长画卷,实现教育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从一个个研究故事中体会到生物研究的乐趣,对生物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课由于本身的物质属性,因此有很多实验实践机会,但是在以往学校教学中,过多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所以如今学校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实践活动,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实践活动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从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细胞到长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观察对象可以从鱼类、鸟类、两栖类升级到哺乳类动物,总之,生物学涉及方方面面,老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使学生向综合素质型人才转变。 三、情景教学的作用 情景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应试型人才,知识认知只停留于知识表面,但是运用情景教学手段开展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是综合性的素质型人才,不管从动手能力方面,还是从创新意识方面,都比传统方式培养的学生更胜一筹。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胡秀芝 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材中充满了问题、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和信息浏览的任务,如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根据生物教材的特点,使初中生物课堂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交流合作为形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交融,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向高效的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我初步探索了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环节范式”,即: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探究、信息阅读、反馈评价。 下面以五个环节中的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探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问题呈现:问题呈现就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和情景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问题提出应重点呈现学生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归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案例1 七年级《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生物课上,我首先出示了这样一份问题表格: 生物体的结构由什么构成的 1 如何使用显微镜? 2 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 3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差异? 4 细胞中指导和控制生命活动的中心在哪儿 5 什么是dna? 这些问题主要根据学生学习生物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欲望设计的,符合学生生物课上探究规律。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问题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以让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问题1让学生学会了制作临时装片;问题2让学生画出了细胞结构图;问题3 让学生明白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与不同;问题4 让学生知道了细胞核的作用;问题5 让学生初步明白了dna的主要作用。 通过问题呈现,学生找到了学习生物的路径,把握了生物的知识,激活了课堂的活力。 2、对话交流:教育本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课堂上,应让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对话交流”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捷径和平台。教师要从合理营造对话环境,有效构建对话关系,有序组织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问题进一步凸现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对话效益最优化。 案例2 七年级《植物体的组成》 生物课本p25页有一个讨论题:通过观察,你发现叶片是由哪几种组织构成的?每种组织的功能一样吗?在观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看法,接着我们师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如果一棵树的树皮被剥了,这棵树能活吗? 生:不能活了。 师:你有什么依据吗? 生:树皮是植物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它的作用就是保护、控制植物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停止了这种保护和物质交换,树的生命就会衰竭,最后死亡。 师:真聪明。 这种对话,跳跃了书本情景,又切合了书本原理,在更高层次上显现了学生的理解,在实际情景里,体现了学生生物基本知识的运用。这种对话视角独特,让学生品尝了生物学习的价值。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4-07-15T17:28:19.49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丽佳[导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的学习,同时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一中学张丽佳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的学习,同时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宗旨的。它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轻松快乐地收获知识,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而生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所以寻求一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的方法。 教师需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处理,有些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些甚至可以点而不讲,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有些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建构模型,进行深化练习,使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要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实现从有兴趣到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动力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爱抚的动作,赞美的短语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课堂上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则。易错的、易遗漏的、易混淆的要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要讲。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 二、课前对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为了能在有限的40min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解读,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课文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读透,吃透教材的精神,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重视生物事实的发现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让学生领略生物科学的发现过程是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根据课文的叙述,教师应首先在课前列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对生物发现史等教学内容进行列表处理,这种表格处理方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把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课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这样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辅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 五、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对课堂教学开展反思和研究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应放在研究学生的生物学习上,作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题。应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使新旧内容得到深化和重构。其次,要向其他多听组内其他老师的课,吸取其他教师的长处,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实践,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的提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谢玉燕湘潭市雨湖区江南中学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要以知识的生成为主线,认为新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顺应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群体和个性特点(思维与情感特征)、学习类型,合理设计教学事件,用以支持各个阶段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和个性发展,营造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学习。本节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课程资源,创设适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景,促进不同层面和特征差异的学生在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模块2,第一章,孟德尔从个体性状出发,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和第二章的第一节,从细胞水平通过对蝗虫等生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发现了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的传递情况,那么本节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萨顿的实验观察和类比推理以及摩尔根的实验论证,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即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解决了基因在哪里的问题,是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与强化,也为后续的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什么)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本节栏目内容丰富,为教师设计学习环境提供重要素材。 学生情况:学生(高一下学期)通过初中和前面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人类眼皮及豌豆等生物的性状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本知识。学生的思维形式已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辨证思维特征,情感方面更趋向于独立和自主。本校学生由于生源较差,整体素质远远低于示范性中学的学生,而且同班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班级人数较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