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第七单元第3课时 平移(2)
- 格式:doc
- 大小:834.50 KB
- 文档页数:1
第7单元第3课时平移(2)——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平移作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1. 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移作图的方法。
2. 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过的平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平移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
2. 讲解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推拉门、电梯等,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实际意义。
3. 讲解平移作图的方法,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平移作图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平移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以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移作图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移作图的基本步骤1. 确定原图形:在纸上画出原图形,标明各顶点的名称。
2. 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平移距离可以用数值表示。
教案:平移解决问题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能够识别平移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移的概念2. 平移的性质3. 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平移的概念和性质2. 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平移的性质2. 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平移教具或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平移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一些平移现象,如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等。
2. 引导学生总结平移的特点,如方向、距离等。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平移的概念,强调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平移的性质,如平移前后图形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平移的距离和方向等。
3. 通过示例演示平移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完成一些平移练习题,巩固对平移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平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平移图形拼图、平移小动物等。
四、拓展提高1. 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运动等。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平移方法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如平移多个图形、平移立体图形等。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平移的理解和应用。
2. 强调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移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掌握了平移的基本知识。
通过示例演示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移的过程和应用。
在拓展提高环节,让学生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平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移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平移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移的概念,而且为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移方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关于平移性质及其应用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平移的性质:1. 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这意味着无论图形如何移动,它的内部角度、边长和面积都保持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7.2 平移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平移”,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第二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图形平移的基本特征和运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掌握图形平移的特征,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平移的定义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2. 图形平移后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3. 平移与其他几何变换(如旋转)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平移演示动画、平移实例图片。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上升、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平移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总结归纳: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平移的性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5. 应用拓展: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1. 平移2. 定义:平移是指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和大小不变。
3. 特征: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但形状、大小和方向不变。
4. 方法:画图时,保持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只需改变图形的位置。
5. 实例:展示平移的实例,如电梯上升、滑滑梯等。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平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提高练习:设计平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堂作业设计(全册精华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堂作业设计(全册精华版)第1课时图形的平移1、下⾯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与绿⾊的图形重合?并标上记号。
2、填⼀填。
(1)长⽅形向()平移了()格。
(2)六边形向()平移了()格。
(3)五⾓星向()平移了()格。
3、画⼀画。
(1)房⼦向右平移5格,⼩船向下平移5格。
(2)①将三⾓形向左平移8格。
②将梯形向下平移4格。
4、将下⾯平⾏四边形中的三⾓形(红⾊部分)向右平移多少厘⽶,可以使平⾏四边形转化为长⽅形?5、许⼒把⼀条⼩帆船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到达现在的位置。
你能在图中画出这条⼩船平移之前的位置吗?第2课时图形的旋转1、填空。
(1)与时针旋转⽅向相同的是()旋转,相反的是()旋转。
(2)下图中转盘的指针绕点()旋转,从点E到点C顺时针旋转了()°;指针从点B逆时针旋转90°到点()。
2、下⾯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连⼀连。
3、如图,甲梯形绕点A()时针⽅向旋转()就得到⼄梯形。
4、将平⾏四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将三⾓形绕点B逆时针旋转90°。
5、按要求画⼀画。
(1)将直⾓三⾓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2)将等腰三⾓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3)长⽅形是由原来的长⽅形绕着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的,画出原来的长⽅形。
旋转过程。
第3课时轴对称图形1、下⾯的图形各有⼏条对称轴?填⼀填。
2、画出下⾯各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3、判断。
(1)平⾏四边形有2条对称轴。
()(2)等边三⾓形⼀定有3条对称轴。
()(3)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4)等腰梯形有2条对称轴。
()4、下⾯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画出它们所有的对称轴。
5、画出下⾯图形的另⼀半,使它成为⼀个轴对称图形。
6、下⾯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连⼀连。
在分别画出每个图形的⼀条对称轴。
7、从镜⼦中看到的图形是样⼦是什么?请画“√”。
第课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1.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请画出小树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参考答案】方法一出示: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去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预设生1:长方形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周长=边长×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揭示课题:如果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我们怎样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利用平移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回顾了旧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方法二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移的一些知识,利用我们学习的平移知识,还能解决一些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通过简单的谈话,直接揭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地直接导入新课。
教学例4,利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面积问题。
1.提出问题。
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3.讨论交流。
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生1:数方格的方法。
数一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生2:算一算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平移》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理解图形平移的特征,能够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移的概念、特征以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平移的特征,学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理解图形平移的特征,能够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平移现象的实例,如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平移现象,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出示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
2. 学生分组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平移现象,总结图形平移的特征。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4. 学生举例说明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P84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移的概念、特征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P85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平移一、概念:物体沿直线运动的现象。
二、特征:大小、形状不变,方向、距离改变。
三、应用:电梯、滑滑梯、推拉门等。
第2课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 1.填一填。
(1)把5.7扩大到原来的( )倍是57;把21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得到的数是( ),相当于( )到原来的( )。
(2)把21. 89的小数点移动到它最高位的左边,就是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移动后的数是( )。
(3)76÷( )=0.76 0.03×( )=30 28÷( )=2.8( )×100= 34.2 70÷( )=0.07 100×( )=65.72.看谁算得快。
(1)(2)3.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把0.701先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再缩小到所得数的,得数是( )。
A. 7.01B.0.701C.701D.0.0701(2)把1.15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再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来的100倍B.缩小到原来的C.扩大到原来的10倍D.缩小到原来的4. 15.37的小数点怎样移动,就成了下面的各数?照样子写出来。
(1)1.537是将15.3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也就是把15.37缩小到原来的。
(2)153.7是将15.37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也就是把15.37( )到原来的( )倍。
(3)0.1537()。
(4)1537()。
5.把一个数先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缩小到所得数的,最后缩小到新得数的,结果是0.009。
这个数原来是多少?第2课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1.(1)10 2.105 缩小解析5.7变成57,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也就是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左两0.2189解析21.89的最高位是十位,把它的小数点移动到最高位的左边,就是向左移动两位,移动后的数是0.2189。
(3)100 1000 10 0.342 1000 0.657解析一个数乘10、100、1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列式时可以用这个数乘、、......也可以用这个数除以10、100、1000……解题时关键是把算式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起联系,快速算出得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二课时平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平移向量描述图形的平移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美。
二、教学内容1. 平移的概念: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这种图形的移动称为平移。
2. 平移的特征和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3. 平移向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向量表示图形的平移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平移向量描述图形的平移变化。
2. 教学难点:平移向量与图形平移的对应关系;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平移向量图。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平移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平移的特征和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移向量与图形平移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 巩固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平移知识的掌握。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移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2. 平移向量与图形平移的对应关系。
3. 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移知识。
2. 提高题: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1课时轴对称(1)【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例1。
【教学目标】1.通过画、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征及性质。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重点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情景导入】师:出示对折后的图形:根据看到的一半的图形,你能猜出完整的图是什么吗?(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圆形、一片树叶、一只蝴蝶)师:把对折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生:让学生试着画出另一半,然后打开验证。
师:(1)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再图中指出。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左边和右边完全相同的?生: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折痕把左右两边平分,从对折中可以知道两边完全一样。
【新课讲授】1.揭示课题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师: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教学例1:出示课本中松树图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
如果沿虚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虚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由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2)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说说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
尝试概括轴对称的性质。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课堂作业】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堂小结】轴对称的特点和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