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83 KB
- 文档页数:2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被称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也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涉及广泛,其主题思想却始终贯穿着他写作的全过程。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着重研究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并且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给出具体的论点和建议。
一、芥川龙之介生平及其文学背景的探讨。
二、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种类和特点的分析。
三、芥川龙之介的现实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的对应关系。
四、芥川龙之介对人性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探讨。
五、芥川龙之介对爱与欲望的态度和文学表现。
六、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启迪意义。
七、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宗教与道德思考。
八、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九、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后现代思想与文学表现。
通过以上提纲,我们可以对于如何论述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如何解读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阐释,来展开对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的深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分析不能仅限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解读,而是要从其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
这样才能真正揭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背景和创作理念。
其次,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将其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背景相结合,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来更加准确地解读他的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
最后,对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应该避免单一的解读视角和方法,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作品,增强对其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具有重要文学影响力的作家,通过对其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丰富我们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观的认识。
对于文学学者和喜爱文学的读者,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将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宝藏。
1. 芥川龙之介生平及其文学背景的探讨。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日本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出发,探讨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一、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其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并将文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为主题的文学,另一种是以“人”为主题的文学。
他认为,以“美”为主题的文学是最高的文学,因为“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而以“人”为主题的文学则是为了描写人类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情感,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写人类的欲望、罪恶和痛苦等深刻的心理状态,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小说中还经常出现超自然的元素,如妖怪、鬼魂等,这些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曾多次表达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钦佩,尤其是对唐诗宋词的喜爱。
他在《中日文化比较论》一文中写道:“中国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母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文化根源都是在中国。
”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元素,如《罗生门》中的“大圣人”、“老和尚”等,都是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人物。
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主题,如《蜘蛛的纱》中的“愁绪”、“无常”等,都是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理念是相似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传达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看其艺术观的改、前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 《戏作三昧》中的马琴戏作三昧》是发表于1917 年11 月的一篇小说。
主人公马琴是一个“ 60开外的老人……人虽瘦,身子骨倒还蛮结实,可以说倒挺硬朗……显得精力旺盛,有股子野劲儿,几乎不减当年”。
这位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小说家目前正面临着许多困扰:1)伪知音读者的纠缠。
马琴虽然“对爱看他小说的读者,他一向颇有好感,不过他倒不会因为有好感就改变对那个人的看法”。
因此,当马琴听到自封为自己作品的爱读者近江屋平吉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后,一股“轻蔑之念不由而起”,而且“突然间,自己的那孩子般的自尊心不由地感到了耻辱”。
他在“对自己感到一种恼怒的同时,终于徐徐地站立起来,从这个老好人的爱读者面前退却了”。
2)“评论家”的恶意攻击。
“什么曲亭先生、著作堂主人的,净说大话,马琴写的那些玩意儿,全是炒人家的冷饭。
说白了吧,他那本《八犬传》,还不是现成抄的《水浒传》!好歹有人家中国小说打底儿不是?”。
但是,被骂做“欺世盗名”的马琴虽然感到不高兴,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去反驳,因为他觉得“如果硬要否定人家说的不对,往后创作起来,动机反而会变得不纯。
动机一不纯,其结果,创造出来的东西往往就不成样子”。
虽然这样想,但是恶意的攻击依然使得他的心里沉甸甸的。
3)书商表里不一的低劣性格和狡猾手段以及与他在创作态度上的差异使得马琴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而导致了与书商的决裂;抱着拜师愿望的文学后辈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对马琴的作品和人格进行侮辱;好友华山的劝解也没有使得马琴从心情的低谷走出来,反而感到了一丝不安;而小说八犬传》的写作也并不顺利。
以上的种种使得马琴的身心疲惫不堪,觉得“要是能摆脱一切尘劳,长眠不起”该是何等快意。
但是马琴并没有因此放弃写作,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小孙子太郎的天真可爱使得马琴的心情好转,在续写《八犬传》的时候“他那犹如帝王般的眼睛里,既不是利害得失,也非爱恨情仇,更看不到一丝一毫为毁誉所苦的心怀,而是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喜悦”。
论芥川龙之介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怀疑与探究为主题,具有强烈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本文将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中探究他怀疑主义的倾向,并从以下九个提纲标题展开论述。
一、芥川龙之介的背景及创作风格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早年受到英国文学的熏陶,主要作品有《蜘蛛红线》、《入殓师》等。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清新、流畅,以探索人性、揭示社会现象为主要创作主题。
二、对传统秩序的怀疑芥川龙之介对传统秩序深持怀疑态度。
他的作品中时常描绘了传统道德与现实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鼻》中的主人公野坂以及《羅生門》中的复杂关系,均是对传统秩序的怀疑。
三、对个人内心的怀疑除了对传统秩序的怀疑外,芥川龙之介也较为关注个人内心的怀疑。
他的作品常常关注角色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如《再生》中的牧和《罪人》中的主人公均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究与反思。
四、对社会现象的怀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关注到了社会现象的怀疑。
他关注了社会底层的人无法改变其命运的境遇,如《杜子春》中的主人公就是逼迫下从小失去了自我决定的能力。
而《半面人》则关注了社会现象中的另一面,即在社交场合中个人行为所面临的压力。
五、对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怀疑芥川龙之介也关注到了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怀疑。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人类在通过知识活动时所面临的无意义和困难,如《金闲史》和《和菓子》中等。
六、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芥川龙之介对宗教信仰也有所怀疑。
他反复探讨了人类对宗教的信仰是否会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如《竹取物语》中主人公对宗教信仰的蔑视和嘲笑。
七、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关注到了现代文明的怀疑。
在《羅生門》中,他描绘出一个混乱的幕府时代文化,而在《罪人》中描绘了一个扭曲的社会。
八、对普遍价值观的怀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包含了对普遍价值观的怀疑。
在《人的一生》中,他对“欲望是罪恶”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而在《在风中》中,他开展了对个人行为层面的怀疑与挑战。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戏作三昧》反映了他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戏作三昧》中呈现的艺术至上主义,以及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然后分析了他在作品中如何表现艺术至上主义精神,以及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最后总结了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并讨论了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展望了他的艺术观念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独特艺术追求,以及他对艺术至上主义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戏作三昧》、艺术至上主义、文学创作风格、艺术追求、艺术精神、独特见解、当代艺术、现实意义。
1. 引言1.1 介绍芥川龙之介及《戏作三昧》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日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艺而闻名于世。
《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探讨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边界,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对艺术的探索。
芥川龙之介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是艺术的至上主义,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生活的精神表达,是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在《戏作三昧》中,他通过小说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对艺术至上主义的追求和思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对《戏作三昧》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至上主义的执着追求。
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对艺术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领着读者思考和反思当代艺术的意义和方向。
.2. 正文2.1 探讨《戏作三昧》中反映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反映了他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
在这部小说中,芥川龙之介通过主人公的境遇和行为,揭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主人公在追求“戏作三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突破现实的束缚和规范,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艺术境界。
《戏作三昧》中的主人公面对着现实社会的种种难题和压力,却选择了逃避和放纵,将艺术视为唯一的解脱之途。
美学:浅析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摘要】工作总结栏目为您编辑了美学论文:浅析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供大家阅读参考。
1927年,35岁的芥川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
芥川龙之介的英年早逝与他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变革的失望是分不开的。
其实,早在1920年,芥川龙之介在他的短篇小说《秋山图》中就流露出对古典艺术美在现代日本社会日渐衰竭的忧虑与困惑。
无独有偶,芥川所遭遇的艺术困惑同样被一位西方学者所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
所不同的,在芥川为古典艺术在当今社会光韵不再而痛苦时,本雅明却为艺术领域里的新技术革命高唱赞歌。
一、艺术品的原真性 《秋山图》通过清初著名画家王罩(字石谷,号耕烟外史)对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叙述的画坛的一桩神奇事件铺叙展开。
据王石谷言,昔时王时敏(字逊子、号烟客)怀揣董其昌手书至润州张府观看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的传世名画《秋山图》,顿时感动于画面幽寂空灵的气韵风骨,几番请求张氏出让《秋山图》,均遭拒绝。
50年后,王石谷有幸于王氏豪宅一睹《秋山图》之神韵,可是,眼前之画与王时敏描绘的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兴冲冲赶来再次欣赏此画的王时敏也满腹狐疑,不禁怀疑起50年前的经历是否为幻觉。
《秋山图》取材于今冈寿编《东洋画论集成》上卷收录的恽格《记《秋山图)始末》,原文附在恽格的画论《瓯香馆画跋》之后。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认为《秋山图》表达了芥川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
吉田的观点说明了《秋山图》在芥川的艺术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更具体地说,《秋山图》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日本现代美学转型所感到的困惑与矛盾心态,其最突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对作品原真性也即本雅明称之为光韵的东西的留恋。
恽格原作《记(秋山图)始末》结尾暗示王府的《秋山图》是赝品,因此烟客翁观画时的态度在情理之中,但是芥川龙之介在他的故事中却对画的真伪未置可否。
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摘要:《地狱变》是在《大阪每日新闻》分二十几回连载发表的中篇小说,完成当时,虽然作者发表过对这篇小说并没有多大自信之类的话,但是根据三好行雄的考证,实际上跟《奉教人之死》一样,是芥川龙之介的得意之作。
很多评论围绕艺术的胜利、否定心热论、解说者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但是对良秀之死的研究稍显不足。
对芥川来说良秀是近似理想的艺术家。
因为作者在良秀身上寄托着一种类似憧憬的情感,因此良秀的死必定也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对这一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与此相符的评价。
本文从为何“良秀非死不可”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良秀的真正死因,若能稍许迫近作者对艺术的理解,笔者不胜荣幸。
关键词:《地狱变》;人物关系;良秀之死;艺术至上主义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留下了很多杰作。
《地狱变》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高杰作,受到了高度评价。
《地狱变》以《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为原型,叙述了画师良秀为了艺术看着女儿惨死于烈火中而完成自己的画,并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地狱变》中的良秀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是近乎理想的艺术家,而《地狱变》正是芥川龙之介对艺术信仰的告白。
芥川龙之介用主人公良秀的死表现了自身的艺术观,并通过良秀的死表达了他对艺术之上和艺术的完整性的态度。
本文着重分析《地狱变》中的三种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主人公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
一、小说《地狱变》与艺术至上主义日本平安时期,良秀是极富盛名的画师,又是一个有着丑陋的外表和傲慢霸道等诸多坏脾气的人。
其女儿在堀川大公府做小女侍。
有一天良秀奉大公之命绘制屏风“地狱变”,但因画不出在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的场景而苦恼时,大公将其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里烧死,让良秀看。
良秀看着女儿烧死在槟榔毛车中,最终绘制出了他的最高作品“地狱变”。
完成屏风的第二天,良秀悬梁自尽。
小说《地狱变》的主题正是艺术至上,就如吉田精一所说《地狱变》是接近疯狂的艺术至上主义。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至上主义态度和多样化的作品风格而闻名。
本文以他的代表作《戏作三昧》为切入点,探讨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态度和观念。
在我们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对真实与虚构边界的模糊态度、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追求、对艺术价值的探讨以及对艺术创新的尝试。
在我们探讨了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他艺术至上主义精神的探讨和传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芥川龙之介的艺术理念和其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艺术至上主义, 现实生活, 真实与虚构, 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价值, 艺术创新, 当代文学影响, 文学史地位, 传承艺术精神.1. 引言1.1 《戏作三昧》的背景介绍《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922年。
这部作品以戏剧形式展现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荒诞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个作品中,芥川龙之介运用了许多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通过《戏作三昧》,我们可以看到芥川龙之介对现实与虚构、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模糊态度,以及他对于艺术表现形式、价值和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也为后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深入探讨《戏作三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以及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在《戏作三昧》中,芥川龙之介展现了对艺术的一种至上主义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热爱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心灵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类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在《戏作三昧》中,他通过各种形式和技巧来呈现出自己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不断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04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芥川龙之介,被称为“鬼才”,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
他创作的以《仙人》为题的三部同名作品,分别发表于创作受欢迎初期的1916年、创作中期的1922年、与自杀同年的1927年三个节点,这在芥川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结合三部作品中对“仙人”描写的变化,分析芥川的创作意图和走向自杀悲剧的原因。
[关 键 词] 芥川龙之介;《仙人》;创作意图;自杀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和芥川之死——以《仙人》为题的小说为中心邓 婉芥川龙之介以《仙人》为题的三部作品,都围绕着死亡和仙人的主题而作。
第一部中的仙人认为凡人能够体验死亡与痛苦,因此比仙人更快乐;第二部中凡人为了不死而寻求成仙之法,最终如愿成仙;最后一部刻画了一位即使成仙也不能免除死亡的仙人。
这样的创作行为背后是否存在什么特殊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此外,芥川自杀的原因也是学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作品多选芥川晚年具有自传意味的小说。
本文以《仙人》为名的三部作品中的“仙人”形象的比较为切入点,探究芥川在几个创作节点创作手法的变化,希望由此可以对芥川的创作手法和生死观形成更整体的了解。
一、1916年《仙人》与中国典籍的借鉴第一篇《仙人》于1916年发表在《新思潮》上,是芥川以《聊斋志异》第二卷《鼠戏》与第十四卷《雨钱》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
主人公李小二是以表演鼠戏为生的生意人,时常为生计发愁,甚至认为人比老鼠活得更痛苦。
某天他在下雨回家的路上进入一座庙宇,见到了一位穿着道士衣服的仙人,仙人告诉他“人生有苦当求乐。
人间有死方知生。
脱离死苦多平淡。
凡人死苦胜仙人。
”①芥川创作《仙人》作品时,虽然受到了因家人反对而无法与未婚妻结婚事件的影响,对现实、生活怀有反抗、不满的情绪,但是对未来依旧是有信心的。
在达到1917年的创作高峰之时,芥川的作品多从典籍中取材,此时的仙人形象与中国经典中道家所提倡的“得道成仙”、生命和死亡相统一的思想十分吻合。
芥川龙之介论文引言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受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启发,以及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以及他作品中独特的叙事风格。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主题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主题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存在。
他对人类内心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揭示了人们隐藏的欲望和矛盾。
例如,在短篇小说《鼻》中,芥川龙之介通过描绘主人公从盗窃别人鼻子的欲望出发,展示了人性中的邪恶和追求完美的一面。
此外,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还探讨了社会的压力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
他对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规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通过刻画主人公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展示了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限制和影响。
例如,他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在贫困和社会压力下,最终选择了犯罪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引发了对人类罪恶本质的深刻思考。
芥川龙之介的叙事风格芥川龙之介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
他运用了非线性叙事、多重叙述和意象丰富的描写,使其作品充满悬疑和诗意。
他常常通过多个视角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矛盾。
同时,他灵活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用寓意深远的细节和意象来增加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度。
另外,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常常采用意外结局或戏剧性的转折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他善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将戏剧性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结合起来,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芥川龙之介的影响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对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开辟了新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模式。
他的描写技巧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包括太宰治和川端康成等。
此外,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文学界获得了赞誉。
他对人类心理和人性的深入剖析,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世界读者的共鸣。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不仅深刻探讨人性、社会和生命的存在意义,也在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探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主题思想,分析他的作品中的主题,并结合批评家的研究,探讨其思想对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及其文学上的意义二、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概述三、爱情和性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四、罪恶和道德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五、孤独和无助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六、社会和文化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七、文体和艺术手法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的运用八、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对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九、结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多数体现了其处于现代东京的生活经验,也表达着他对于封建文化,文化改革和政治制度的看法。
他的作品更多是探讨艺术性的问题,而非解决现实问题的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和俄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他深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现代文化的矛盾。
他的作品基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并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探讨了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爱情、性、罪恶、道德,孤独和无助、社会和文化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思想。
他特别强调虚无主义和孤独,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度表现,这可以看作是他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文体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十分巧妙。
他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出色的描述能力,通常在细节和词语的选择上表现出色。
他还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某种努力和效果,他往往喜欢以反复和重复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标。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还对于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体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和思想。
他的思想和作品也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的日本文学和文化状况的不满,同时也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人性、社会、生命等主题上表现出色,其中包括爱情、性、罪恶、道德,孤独和无助、社会和文化等主题思想,并运用了巧妙的文体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印记,这一切不仅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学生产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论文至上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之一,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抽象绘画的主要流派。
创始人为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一些新的艺术流派像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等诸多支流交错起伏,这些流派的发展促使俄国前卫艺术的产生。
于此同时,俄国境内即将爆发1917年十月革命,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俄国人民对于推翻传统旧制度的急切心理,也进一步加快了俄国前卫艺术流派的孵出。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全文如下:【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总会给人以特殊的冲击力。
追求艺术至上主义可谓之芥川作品的一贯主题。
其代表作之一《戏作三昧》中,为读者清晰地阐明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是芥川开始思索何为真正的艺术以及开始探索艺术至上主义的先驱之作。
以《戏作三昧》为中心,探讨芥川对艺术至上主义的追逐历程,对于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有重要意义。
一、创作动机大正六年(1917)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四日,芥川龙之介在《大阪每日新闻》上发表十五回名为《戏作三昧》的连载小说。
除了之前发表过的《道祖问答》和《貉》之外,《戏作三昧》是他的第三部报刊小说,因前两部作品都是登载一回而终,《戏作三昧》可以说是芥川发表连载小说的初次尝试,不言而喻,这部作品是他的苦心之作。
《戏作三昧》取材于?庭公篁村的作品『马琴日记抄』,小说通过江户时代后期小说家曲亭马琴《南总里见八犬传》(后简称《八犬传》)创作过程中某一天所遇到的人和所发生的事展开。
曲亭马琴从文化十一年(1814年)开始执笔创作《八犬传》,在中途历经家境贫困、创作颈瓶、质疑、失明等种种困难之后,由马琴口述,由儿媳来代笔,最终于天保十三年(1842年)八月完成了最后一卷,为这部历时二十八年的鸿篇巨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概述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1)古典艺术的终结与现代艺术的费解:①本雅明从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出发,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劳动关系中,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是取决于时间性的叙说,所以叙事性艺术就驻足在这种关系之中。
②而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叙事艺术如传统形式的小说就出现了危机,而代之以机械复制艺术如摄影电影的兴盛,也就是本雅明所谓的艺术裂变的时代,正是这种裂变导致古典艺术的衰微和现代艺术的崛起。
③古典艺术由于注重叙事所以意义确定清楚明了,而现代艺术的瞬间性则导致意义晦涩,不确定乃至费解,需要经过思考方能领悟,于是现代艺术加入了反思性,并使得这种反思性上升到主导地位,从而增加了阅读的费解性。
④本雅明认为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使观众不是亲近的而是疏离的,观赏者以一种极大的惊奇心情看到了剧情是一种真实,并引导观众跳出幻觉,以清醒的理性反思剧情,不是一开始而是最后才理解剧作的意义,这是叙事剧费解的主要原因。
⑤评价:a本雅明对波德莱尔与布莱希特的分析是对整个现代艺术走向费解的特征的揭示,它不仅仅从艺术形式上看待现代艺术的费解性,而且从内容上发现并肯定了这种费解性背后隐藏着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严肃的批判性。
b本雅明无论在论述古典艺术的终结还是现代艺术的费解方面都注意考察造成文艺现象变化背后的时代、社会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努力寻找其终极经济根源,试图把唯物史观贯彻到自己的论述之中去,这是难能可贵的。
(2)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①本雅明受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即它们同样有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和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
②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a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即技巧,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艺术生产力。
b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
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
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
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
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到他在大众传媒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键入文字]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
《秋山图》通过清初着名画家王罩(字石谷,号耕烟外史)对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叙述的画坛的一桩神奇事件铺叙展开。
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
据王石谷言,昔时王时敏(字逊子、号烟客)怀揣董其昌手书至润州张府观看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的传世名画《秋山图》,顿时感动于画面幽寂空灵的气韵风骨,几番请求张氏出让《秋山图》,均遭拒绝。
50年后,王石谷有幸于王氏豪宅一睹《秋山图》之神韵,可是,眼前之画与王时敏描绘的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兴冲冲赶来再次欣赏此画的王时敏也满腹狐疑,不禁怀疑起50年前的经历是否为幻觉。
《秋山图》取材于今冈寿编《东洋画论集成》上卷收录的恽格《记《秋山图)始末》,原文附在恽格的画论《瓯香馆画跋》之后。
日本着名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认为《秋山图》表达了芥川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
吉田的观点说明了《秋山图》在芥川的艺术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更具体地说,《秋山图》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日本现代美学转型所感到的困惑与矛盾心态,其最突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对作品原真性也即本雅明称之为光韵的东西的留
1。
作者: 尹允镇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70页
主题词: 芥川龙之介;艺术形式;罗生门;艺术精神;人生态度;艺术至上主义;利己主义;艺术家;
文学家;主要作品
摘要: <正>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概括人生,探索生活真谛。
日本著名的“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也是这样。
在短暂的艺术生崖中,芥川凭借艺术的力量,异军突起,独辟蹊经,拓展出了具有特色的芥川文学。
芥川并非我国读者所陌生。
早在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翻译他的主要作品《罗生门》《鼻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芥川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评介文章。
但是,与翻译介绍相比,评论显得过于。
浅议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一)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秋山图》实际上是他的诗学理念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本文运用本雅明的“光韵”艺术理论来解读芥川龙之介对淡然恬静、崇尚自然的古典艺术的留恋与向往,对20世纪初日本艺术现代化造成的艺术日益“工艺化”的不满与困惑。
1927年,35岁的芥川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
芥川龙之介的英年早逝与他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变革的失望是分不开的。
其实,早在1920年,芥川龙之介在他的短篇小说《秋山图》中就流露出对古典艺术美在现代日本社会日渐衰竭的忧虑与困惑。
无独有偶,芥川所遭遇的艺术困惑同样被一位西方学者所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
所不同的,在芥川为古典艺术在当今社会“光韵”不再而痛苦时,本雅明却为艺术领域里的新技术革命高唱赞歌。
一、艺术品的原真性
《秋山图》通过清初著名画家王罩(字石谷,号耕烟外史)对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叙述的画坛的一桩神奇事件铺叙展开。
据王石谷言,昔时王时敏(字逊子、号烟客)怀揣董其昌手书至润州张府观看“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的传世名画《秋山图》,顿时感动于画面幽寂空灵的气韵风骨,几番请求张氏出让《秋山图》,均遭拒绝。
50年后,王石谷有幸于王氏豪宅一睹《秋山图》之神韵,可是,眼前之画与王时敏描绘的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兴冲冲赶来再次欣赏此画的王时敏也满腹狐疑,不禁怀疑起50年前的经历是否为幻觉。
《秋山图》取材于今冈寿编《东洋画论集成》上卷收录的恽格《记《秋山图)始末》,原文附在恽格的画论《瓯香馆画跋》之后。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认为《秋山图》表达了芥川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
吉田的观点说明了《秋山图》在芥川的艺术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更具体地说,《秋山图》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日本现代美学转型所感到的困惑与矛盾心态,其最突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对作品原真性也即本雅明称之为“光韵”的东西的留恋。
恽格原作《记(秋山图)始末》结尾暗示王府的《秋山图》是赝品,因此烟客翁观画时的态度在情理之中,但是芥川龙之介在他的故事中却对画的真伪未置可否。
作为清代画坛“四王”之首的王石谷,以他的眼力,对于黄一峰作品的真伪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况且他从笔法、设色与用墨这些技术手法上均看不出破绽,认为“显然无疑是真品”,那么眼前的《秋山图》大概会是真品了。
而且,后来几位观赏者,均是当时的书画界大家,特别是师从黄一峰的王时敏,更是对大痴的笔法了然于胸。
他竟然也是对画犹豫不决,难以定论,可见,芥川在这里似乎在强调《秋山图》与真品无异了。
但是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既然为同一作品,为什么这些大师们都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呢?这种不对的地方在哪里呢?在本雅明所谓的“光韵”理论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本雅明认为对艺术品的改造虽然不大会威胁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对艺术品的改造在任何情况下都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
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
王时敏是在五十年后再次见到画作的,如果是原作,他肯定会一眼认出,但是他却是“满腹狐疑,不禁怀疑起50年前的经历是否是幻觉。
”实际上,芥川在这里已经对作品的“原真性”提出了质疑。
他在王石谷产生疑问的时候写道:“可是这《秋山图》,和烟客翁曾在张氏家所见那幅,确不是同一黄一峰的手笔。
比之那幅,这恐怕是比较下品的黄一峰了。
”从“不是同一手笔”得出“较下一品”的结论,可见艺术品的原真性关系到作品的真正审美价值。
这是似乎是在暗示五十年后的《秋山图》并非原作,而是一幅逼真的复制品。
尽管这样的复制品逼真得连王石谷、王时敏等这样的大师都不能在技术上找出破绽,但是他们的艺术直觉,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就是对“光韵”的把握,却产生了怀疑。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对作品中的原真性是这样论述的:
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但唯有基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
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由于时间演替使艺术品在其物理构造方面发生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艺术
品可能由所处的不同占有关系而带来的变化。
本雅明强调传统艺术品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原真性,而这种原真性正是现代艺术所抛弃的东西。
芥川对日本文学“去光韵”的现代化转向持深深的抵触情绪,因此,在《秋山图》中他把艺术作品的原真性放到了艺术欣赏的首位。
二、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机械复制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服务功能与价值不同。
艺术品不再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的基础之上。
这两种功能的差异被本雅明描述为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膜拜价值要求人们隐匿艺术品,但是由于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品逐渐从对宗教礼仪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其可展示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同时,艺术接受也从凝神观照(concentration)的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distraction)。
同样,在《秋山图》中,芥川通过生动的描述对比了艺术品的宗教礼仪与政治功能的差异。
《秋山图》篇幅只有四千来字,芥川不惜笔墨、刻意求工之处正在于画作《秋山图》五十年前后不同的境遇。
首先是画作存放地点的区别。
五十年前,烟客翁拜访的张家是一个偏僻荒凉之所:“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
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见到客来表示好奇的神气。
”鸡鸭对来客都显出好奇神气,可见张家访客实在稀少。
张氏将画悬挂于厅堂之上,而且是“光秃秃的墙上”只挂着一幅画,可见画作在主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而且主人“每次看这画,都觉得像睁眼做梦一样。
”画作的礼仪功能在张氏那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而五十年后的王氏家,却是“贵戚之家”与张家的荒凉相反,后者庭院中是“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繁荣景象。
前面张氏之孙将画献于王氏时,王氏还“献出家中歌姬,奏乐设筵,举行盛大宴会,以千金为礼。
”对于王氏来说,画作成了展示与炫耀的资本。
其次是画作的主人对作品的接受态度不同。
五十年前,王烟客第一次见到《秋山图》,其主人介绍自己对画作的评价时,“像少女似的羞红了脸,然后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着墙上的画说:“实际上,我每次看这画时,总觉得好像在睁眼做梦。
不错,《秋山图》是美的,但这个美,是否只有我觉得美呢?让别人看时,也许认为只是一张平常的画。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这样怀疑。
这也许是我的迷惑,也许在世上所有的画中,这幅画是太美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
反正我就一直那么感觉,今天听了您的称赏,我才安心了。
”在面对《秋山图》时,主人竟然像一个“害羞的少女”,观画时也是“怯生生”的,还总是担心自己对画的推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体现了他对画作的珍惜与膜拜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正是本雅明所说的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式接受方式。
但是画作后来的主人王氏重视的却是画作的展示价值的消遣方式。
画作在他那里只是一种政治功能的展示。
他平时并不是将画挂出来,而是只在有客人时才拿出来炫耀一番。
他关心的不是画作的美,而是展示画获得的荣耀与自我满足。
画在他消遣与满足虚荣的过程中已经被工具化了。
本雅明描述的两种对立的艺术接受态度正好与芥川小说异曲同工:面对艺术作品而凝神专注的人沉入到了该作品中,他进入到这幅作品中,就像传说中一位中国画家在注视自己的杰作一样;与此相反,进行消遣的大众则超然于艺术品而沉浸在自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