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2.04 KB
- 文档页数:2
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伊格尔顿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他在文学和文化理论上建树颇多,本论文就是对其文论的系统性梳理与探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伊格尔顿的生平与学术历程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
本论部分共分四章,主要从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文学生产论、文学批评观和文化理论四个方面来对伊格尔顿文论进行分析。
第一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
论述了他新世纪前后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世纪前认为文学没有固定本质,就像"杂草",世纪后他转向了反本质主义的本质立场,运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归纳了文学的五个"共相"。
第二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论。
分析了他有关文学就是意识形态以及形式的意识形态的论点;并对其审美意识形态生产进行论述,指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既是作为一般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同时又因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而显示其特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它是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对创造论和反映论的文艺观进行了反拨。
第三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四种文艺批评模式和伊格尔顿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的观点进行了阐释,接着分析了伊格尔顿对批评功能的看法,他认为批评没有终结,批评的功能在于体验、想象和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
最后从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以及形式和历史这三个方面对伊格尔顿文学批评中的辩证序列进行说明。
第四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
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批判、文化的观念以及理论之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伊格尔顿看来,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反叛,但两者之间并非毫无关系,他对后现代主义主要持批判态度,分别从反总体性、反连续性、身体观、反阶级、反本质这五点来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
伊格尔顿的文化观方面首先阐述了他文化的辩证法,包括文化与自然,文化、自然与身体,文化与社会等,然后对他的文化危机论和文化战争论进行了论述,最后他倡导走向一种共同文化,而这只能在社会主义里才能实现。
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理论探析英国文学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批评观念和方法在喧嚣的“批评”世纪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本文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概念出发,以意识形态和文学的关系为线索,以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的实践功能模式为中介,在解构之处探寻理论批评与现实政治的契入点,来探讨文学批评如何释放革命的解放力量,如何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进行政治重建,以及对我国文论发展所具有的警醒式的借鉴意义和学术价值。
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分为三节。
第一节是介绍撰写本篇论文的目的及意义;第二节是就当前国内外研究伊格尔顿理论的现状作评析,了解目前不同学者对伊格尔顿理论探究的不同观点和深度,多角度了解伊格尔顿的思想;第三节是撰写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整体概述并阐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策略性理解。
第一节,尽可能地还原意识形态理论,从意识形态的起源、马克思的原文本出发,来探求前人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第二节,从伊格尔顿的生活经历和学术道路出发,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厘清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重释,阐释具有多重结构的意识形态如何成为展开政治批评的强有力的工具;第三节主要分析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的内涵,从认识论和社会功能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
第二章:介绍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革命的政治批评”。
第一节,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引入“生产理论”,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的动态关系;第二节,在二者的复杂关系中,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革命的政治批评功能、方法等;第三节,引入伊格尔顿对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阐释,探寻文学批评中审美话语与政治批评的张力关系和发掘“身体”所具有的革命力量。
第三章:90年代后期,伊格尔顿开始转向文化批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为后现代文化政治问题寻求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式。
第一节,介绍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第二节,主要内容是阐述后现代文化概念所具有的矛盾性;第三节,探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进行理论的政治重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
伊格尔顿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其广博的知识、充满智慧的思想以及独具一格的论战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伊格尔顿的著作,本论文对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是建立在文化理论家威廉斯的文化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评论家本雅明的生产理论之上的,使自己的文化理论独具特色。
伊格尔顿在研究文化理论之前是先研究的文学理论的,又从文学理论转向文化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后,提出自己的文化理论,认为我们应该走向一种和谐,共享大众文化。
伴随着文化理论的终结论,伊格尔顿给予回应,认为宏大的理论没有结束,即使至今没有学者提出过类似于伟大先哲们的理论,但是不代表文化理论已经结束,而是我们应该努力让文化回归那个纯理论时代。
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也许不是最精彩的,但是他的理论在与别的理论家进行比对时可以看出其文化理论的创新性与超越性。
当然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不是完全正确的,伊格尔顿也不例外,他的文化理论有优点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在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方面可以看出其理论观点的局限性。
浅析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理论言说作者:张世奇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对当今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明确指出了“理论终结论”观点的错误。
本文将详细分析理论之后仍需理论的两点原因:1、文化理论有其成就;2、理论并不是走向终结而是急需新的元素加入。
最后,本文论述了伊格尔顿对新理论的建构和笔者的反思。
关键词: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文化理论一.理论之后仍需理论2003年,伊格尔顿在其专著《理论之后》中宣告了“理论的死亡”,他在书的开篇写道:“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己消失。
”i既然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那么理论是否真的将要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伊格尔顿在书中多次指出文化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处境十分艰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类似种种主义已经风光不再。
相反,吸引人的是性。
在一批略显狂野的学者身上,对法哲学的兴趣已经让位于对法式接吻的迷恋”。
ii但即便如此,伊格尔顿仍然不准备放弃理论,原因在于:其一,文化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其二,虽然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必将有新的理论出现以适用于新的社会历史环境。
因而伊格尔顿也向读者直接表明了心迹:“如果这本书的书名表明‘理论’已经终结,我们可以坦然回到前理论的天真时代,本书的读者将感到失望。
”iii可见,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之后仍然需要理论,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那样,“我的那本书(指《理论之后》)主要是探讨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能简单地回到那些理论中去,由于这些理论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
iv显然,重新思考并非完全否认理论,而是表明新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需要人们提出新的理论来解决当前甚至未来的问题。
关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书的主旨是对理论的反思而非“理论终结说”的看法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阐释和论证,如张玉勤在其论文《伊格尔顿的理论言说》中谈到:“伊格尔顿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走向了理论建构,就‘理论之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独特思考”。
伊格尔顿是如何论述“文学是什么”的?在“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上,伊格尔顿和乔纳森·卡勒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卡勒认为:在对文学的本质的五个概括中,每一个被认定的“重要特点”都不是界定特征,而且,随着当代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渗透,文学的定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伊格尔顿虽然认为文学根本没什么“本质”,但仍热衷于探讨“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他把文学的这些定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以文学理论家的身份对这一个个定义扬弃,最终又把自己的观点放置在英国文学的兴起这一语境中,以一位文学史家的身份去反思自己得出的论断。
历史上有各种各样定义文学的尝试。
伊格尔顿首先分析了“文学是虚构意义上的‘想象性’写作”这一定义。
他举出反例:17世纪英国及法国的那些被解读为“文学的”、“非虚构”的文本,以及不被视为文学的“虚构性”的漫画,这一定义就遭到了质疑。
事实上,文学包括很多“事实性”作品,也排斥一些虚构作品。
那么,从语言之中归纳出的文学定义:文学是以种种特殊方式运用语言。
它使普通语言变形,从而要求我们自觉地对付语言。
然而这种普通语言及其标准又是什么呢?事实是,标准和偏离都是随着社会和历史语境的转移而变化的。
一篇过去是“疏离”的文学作品并不保证它永远而且到处如此,因而俄国形式主义者们是定义了“文学性”,而不是“文学”。
他们将“陌生化”视为一种言语与另一种言语之间的对比问题,但想一想“这真是曲里拐弯的书法”这一句话在日常话语与在文学作品饥饿里并无多大区别,再想一想那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和辞藻华丽的广告词,我们就知道这个定义是靠不住的。
关于“疏离性”的另一个问题是,足够的创造性可以使我们把任何一部作品读作疏离的作品,让我们从“对地铁标语的诗性阅读”这一行动出发,一些“误读”引出了文学定义的又一次尝试:超出文本实用目的而具有了某种更广泛而且更深刻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自我指涉的语言。
但是在很多被类于文学的东西中,所说事物的真理价值及实用性被认为是决定总体效果的重要因素,再想一想某些作品,一个人可以去“实用的”读,而另一个人可以“非实用的”读,那么,由这一“定义”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了。
特里·伊格尔顿(TerreyTagleton,1934——),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左派”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其父是工厂的技术工人。
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中学时代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后又得到英国老一辈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
伊格尔顿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深受阿尔都塞及本雅明等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
伊格尔顿已出版十余种文艺理论和评论著作,主要代表作有:《批评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75)、《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评》(1981)、《文学原理引论》(1983)、《审美的意识形态》(1990)等。
伊格尔顿对于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英国文学研究”的精辟分析、对现代西方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以及对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精湛分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之一。
(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深受威廉斯[i]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关注文学艺术与其它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关联。
然而,伊格尔顿不是一般地讨论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与权力、经济以及社会实践的关系,而是特别注重把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价值论以及文化学、修辞学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广阔而深刻的文化视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模式。
与许多当代西方文论家相似,伊格尔顿也特别关注文本,并试图建立文本科学。
他的基本思路是:文学文本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历史),而是思想(意识形态),声称文本与历史之间有直接和自发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应该彻底抛弃的朴素经验论。
“真正的”历史,即通常所谓的生活本质,从来不会直接地呈现于文本之前。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究作者:崔剑峰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摘要:在伊格尔顿眼中,文化生产是生产方式中的一种,是把语言加工成文字的文本,文本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传达一定意识形态的含义,文学文本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的传达是紧密伴随的,文本的解读者和读者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对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
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为统治阶级辩护的功能,但在意识形态内部自身具有一定的批判功能。
伊格尔顿指出了作为意识形态重要构成的艺术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但同时艺术自身也内蕴了对其自身的批判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审美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17403一、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的界定伊格尔顿在《二一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对英国文学史进行了梳理,他对文学概念进行了界定:“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
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不是判定所写事物之本质的问题。
”伊格尔顿认为不能把文学看成客观的、表述的系统,更不是什么随意性的,什么都可以的,而是应该承载一定的价值判断的,确切地说是文学表达了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
由此,伊格尔顿得出结论:大可不必把文学和意识形态区分开来,文学本身便是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不是文学唯一的方式,而意识形态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文学又与社会权力相联系的。
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中,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界定: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因此阻挠他们正确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
而在西方哲学史上引入“意识形态”的第一人是法国哲学家托拉西,他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中,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科学,主要是以研究认识起源、界限和可靠性为基础,使从简单的感觉过程转移到形而上的精神领域,其目的是从基础上重新构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伦理等观念。
伊格尔顿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
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的一个爱尔兰的移民家庭,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工人。
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细绎派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利维斯。
后来还得到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
伊格尔顿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受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很深。
他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文学原理引论?〔1983〕、?批评的功能: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等。
由于深受“新左派〞文学批评家威廉斯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念的影响,伊格尔顿十分关注文艺、文化与权力、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曾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管显得多么公允,从根本上说它们永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不应该被误解为是企图把文化产品所具有的特征和独特的东西归结为直接的、宣传性的政治目的。
〞他还指出“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
〞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根底之上形成的,属于复杂的社会知觉的一局部,并且以其特殊的方式与维护和再生的社会权力有着某种联系。
因此,文学艺术也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不过,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称关系。
伊格尔顿指出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并分析了文学形式变化所具有的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他认为文学形式至少是三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统一体:第一,“它局部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第二,“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第三,“它表达了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因此,作家对于文学形式的选择要受到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双重制约,并非任意的行为。
他还认为艺术生产的不同方式会对作品文学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影响。
伊格尔顿文学文本理论探析伊格尔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在他的《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三部代表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对于“文本”概念的基本阐述。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他在批判形式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将“文本”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提出“文本”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的理论。
关于文本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伊格尔顿着重分析了“文本生产”的多重结构以及影响该结构的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本六大因素,且这些因素彼此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动态过程。
这个生产实践过程的特征是始终以“意识形态”为中心,伊格尔顿创造性地将抽象的“意识形态”看作文本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的对象、产品,甚至“文本”解读过程也可以被称之为“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伊格尔顿的这一理论创举,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继承和深化,而且颠覆了把“文本”看作历史现实的直接“反映”、“再现”的观点。
然而,我们发现在八十年代以后,伊格尔顿的思想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他开始认识到他八十年代以前建立在阿尔都塞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上的“科学”文本理论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批判精神。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修辞学”文本批评理论。
与“科学”文本批评理论相比,“修辞学”文本批评将视线由关注“科学”文本结构向社会效果转移,更加强调隐藏在修辞背后的社会历史内容。
从提出作为“科学”的文本批评理论到作为“修辞学”的文本批评理论,伊格尔顿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二十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文论成果,他批判了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观,破除了“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打通了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任督二脉”,使“文本理论”最终走上文化修辞学道路。
文学文本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解
读
谢华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的范畴,恢复了意识了形态批判的力量.其重大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而的,本文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生产原理的本质与意义出发,阐释伊格尔顿建构了从文本的相对自治性到阅读的价值判断的连贯的逻辑,详细分析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的结构,意识形态生产决定了文本的相对自治性,从而揭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反映说和再现说.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谢华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作为不同意识形态协商实践的审美——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J], 李永新
2.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马歇雷和伊格尔顿的文本意识形态理论 [J], 范永康
3.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观撷要[J], 卞友江;何志钧
4.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J], 李子芯
5.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以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 [J], 陈泽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世界更对中国的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人阶级出身的伊格尔顿对现实政治斗争充满了热情,对受压迫、受剥削的男男女女们充满了关注。
他的各种理论都始终围绕着政治、意识形态等概念展开论述,并最终指向人类的解放这一伟大目标。
本文主要通过解析伊格尔顿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观点,如:“意识形态”、“政治”、“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政治性”来探讨他的文学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
希望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界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全文共分三章。
序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伊格尔顿的出身、思想基础和思想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伊格尔顿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斗争关注的执著。
第一章重点探讨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前人意识形态理论对伊格尔顿的影响,以及伊格尔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观。
对伊格尔顿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他丰富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理论,重要的是为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第二章中详细地论述了他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这一观点。
分别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与生产的关系,来阐述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作为商品生产的文学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
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既是一种社会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纠缠融为一体的。
这样就避免了或摆脱、绕开丰富的“审美形式”、或走向空洞的纯形式主义的极端,也解构了传统上“反映论”和“表现论”之间的辨正。
在第三章中重点论述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
伊格尔顿不仅承认文学是意识形态,而且认为文学批评也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政治性。
本章主要从文学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最终指向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目的具有政治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最终应指向人类的解放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阐明了:伊格尔顿对“政治”概念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路线和政策,而是社会生活组织方式及涉及到的种种权力关系;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政治性的强调,是要警醒人们认识到文学批评与政治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不要让它悄然成为资产阶级隐秘的意识形态工具。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观念及与之相关的美学思想,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认为,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伊格尔顿是以对历史的“革命的理解”为基础来讨论文学和审美的。
在其“革命”历史观的指引下,伊格尔顿对文学生产,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形式,文学本质,文学价值,文学批评以及美学观念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既属于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
因此,对文学的考察一方面要考虑一般生产方式和文学生产方式等生产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一般意识形态、美学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因素。
文学“本文”正是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既包括“本文生产”,也包括文学作品的社会生产。
而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一方面承认文学的权力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形式”是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键之处。
但是文学并不是以“一组具有内在性质的作品”形式存在,文学只是“人们把自己联系于作品的方式”,以“关系”的形式存在,因此他否定文学有固定的本质。
文学价值事实上是一种“交换价值”,其具体所指就是读者通过作品所获得的对历史的认识。
而文学批评由于可以关注于读者与作品关系中的任何因素事实成为文化批评。
伊格尔顿认为“最科学”的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注的重点是文学与意识形态、政治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批评。
伊格尔顿站在他的文学理论立场上对美学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他认为,在古典时期以前,审美、伦理、政治是浑然一体的,美学、卜自霎弓。
1 硕+兰片井十I令宅塞回目/歹J 小y<J回fJ;AI卜二人\二“、一/、IAS工三R S 工HES二S 文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得到确认。
可是随着美学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美学和文学越来越疏离政治和伦理,越来越否认其自身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悄悄地成为资产阶级隐秘的意识形态工具。
谈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谈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摘要】特里·伊格尔顿是一位有着强烈精英意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文学理论也必定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者与社会权力关系密切,都为作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所用。
上述观点散见于其所着的《文学理论导论》中。
在该书的结论部分,为将文学及文学理论从“虚无”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伊格尔顿引入了文化批评,并重点点出了四个运动。
不过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伊格尔顿对文学理论的政治倾向的理解已有了与导言部分不一致的地方,有违其精英立场。
【关键词】文学理论;精英主义;意识形态;权力一. 关于特里·伊格尔顿及其《文学理论导论》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诸多有关文学理论的观点在其着作《文学理论导论》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该书中,他系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着者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批评主线,贯穿书中涉及的所有理论,并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意味。
在该书的结论部分中,他说道“对于按照某些与政治信仰和行为有关的价值来阅读文学原文的‘政治批评’,我并不准备进行辩护;所有的批评都是如此。
那种认为存在‘非政治’批评形式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种神话,它会更有效地推进对文学的某些政治利用。
”“在这些事情上诚实总是更好一些(p.182)。
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摘要: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溯源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
人类为了获得一种精神上满足与愉悦,就要进行文学生产,可以说,文学生产是文学活动的起点,没有文学生产就不存在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从政治经济学关键词:电子,媒介,当代,文学的,学的,影响,论文,一、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溯源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
人类为了获得一种精神上满足与愉悦,就要进行文学生产,可以说,文学生产是文学活动的起点,没有文学生产就不存在文学文本,文学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从政治经济学入手深入地探析了艺术生产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艺术同其他意识形态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在后来的相关著述中,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文学生产就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关系。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承接马克思的观点,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提出了关于艺术生产的相关理论。
他的切入点是艺术生产力的发展给艺术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
他的主要观点有两点:一是艺术是社会生产形式,二是艺术技巧也是艺术生产力。
他认为,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方式之间是一种互动共生关系,艺术的生产力越是发展,艺术生产方式就越是进步。
关于艺术生产方式理论,他从“技术”入手深入地分析艺术生产的各种要素。
他认为,艺术生产力是艺术生产的核心因素,而艺术生产力与“艺术技巧”密切相关,艺术生产关系包含了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生产关系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本雅明阐述了“机械复制”技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本雅明之后,伊格尔顿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一文中从意识形态的视野重新分析了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性。
伊格尔顿对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分析主要阐释了以下三个观点:1.各种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式相互叠合在一起,其中某一种文学生产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2.文学生产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特别是具体的审美关系之中;3.文学生产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文学文本内化着文学生产方式的诸种形态。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作者:王天保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既是一种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1]之所以采用“生产”的概念来言说文学的生成首先是为了强调了文本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表明其观点的“唯物主义美学”特征。
对于伊格尔顿来说,文学生产最直观的形式是一种物质生产,把语言(语言的声音和符号都是物质性的)加工成文本,而文本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形式存在并且还可以被制造成商品。
但是由于语言材料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因而文学文本在话语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生产,文本的消费也伴随着文本意识形态对接受者的塑造。
因此,文学文本的生产又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
从生产材料来看,文本生产的主要材料是话语,包括其物质形式的语言和非物质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
从生产过程来看,文本生产包括对语言材料的加工和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撞。
从生产结果来看,文本生产既有物质形态的语言产品又有非物质产品(意识形态效果)。
在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美学的视野下,文学既具有意识形态性,也具有意识形态批判性,它一方面有维护一般意识形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展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起到了批判意识形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依据伊格尔顿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作为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是使占有经济生产资料的社会阶级的权力合法化”,而上层建筑除了包括法律、政治、国家之外,还包括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职能也是“使社会统治阶级的权力合法化;归根结底,一个社会的统治意识即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
”[2]而艺术则属于意识形态,因此艺术必然也具有使统治权力合法化的功能。
伊格尔顿还结合文学批评史和英国文学史论证了这一观点。
他考察了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概念的界定,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
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而不是判定所写事物之本质的问题。
伊格尔顿近十年来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作为当今国际上最负盛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伊格尔顿及其文艺理论一直备受中国学界关注。
自2003年《理论之后》(After Theory)问世,伊格尔顿始终致力于对理论研究的反思和重构,其中很明显的特征是对纯文学的转向,既有关于批评主体的自省,如《批评家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Critic:Terry Eagleton in Dialogue,2009),也有对文学本质的重新追问,如《文学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2012),此外还有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即《文学阅读指南》(Howto Read Literature,2013)、《如何读诗》(How to Read a Poem,2007)。
显而易见,这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出版表明伊格尔顿的理论研究在这一阶段发生了文学转向,他不仅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返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文学的本质,同时也将文学批评的实践对象转向传统文学领域——诗歌,从批评主体、批评对象以及批评方法等方面对文学批评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和尝试。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言简要介绍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术生涯。
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这与伊格尔顿始终保持开放的学术态度和辩证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其一,伊格尔顿早期承袭剑桥传统学派,后受威廉斯影响继而转向文化研究;其二,伊格尔顿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运用至文学研究,提出文学生产论,试图以此建构文本科学;其三,2003年《理论之后》的问世意味着伊格尔顿转向对理论本身的反思,重新思考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其四,伊格尔顿对理论反思的回应是重返文学的表现,他从文学本身出发思考文学的本质,并在批评实践方面提倡回归修辞学。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伊格尔顿关于文学的最新讨论。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认为文学、艺术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与其他社会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并逐步由“文学生产”理论扩展为“文化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是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基础上对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生产分析的理论。
第二部分从文学生产概念、方式、要素、本质以及价值判断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伊格尔顿通过研究作为生产的文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通过探讨“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揭示出“文学生产方式”的实质是文学生产力和文学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生产的六个要素,认为“文学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非常复杂的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形态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意识形态等多重结构交汇组合的关系,文学生产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最后伊格尔顿阐释了文学生产的价值判断问题,说明“历史”间接进入文本,文学生产价值与作者世界观不总一致,他最终由读者在阅读生产过程中读入文本。
第三部分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意义与限度。
伊格尔顿从文学生产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宽了西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这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生产理论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或唯文化论的有力抵抗。
同时,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忽略了无意识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