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热点题型突破系列1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7
7.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制品和棉麻制品B.硅胶多孔、吸水能力强,可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C.煤经过气化、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变为清洁燃料D.用乙烯和氯化氢制氯乙烷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原则8.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苯苯环上的l个氢原子被含有4个碳的烷基取代,可得12种有机物B. 1mol有机化合物M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5molC.蔗糖的水解产物与淀粉的最终水解产物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D.乙醇和甘油都属于醇类,互为同系物9.草酸(H2C2O4)溶液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时,溶液中存在如下转化过程:KMnO4+Mn2+→Mn3+;Mn3++C2O42-→Mn2C2O4+;Mn2C2O4+→Mn2++CO2+CO2-;Mn3++ CO2-→Mn2++CO2。
结合图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已知:有色物质浓度越大,光透过率越小)A.酸化高盟酸碱溶液时可选用盐酸B.曲线I应对应实验①C.为了提高对比效果x值最好为0D. Mn2+可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10.氢碘酸常用于合成碘化物和杀菌剂。
一种利用“四室电渗析法”制备氢碘酸的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制备过程中原料室中的Na+向阴极室移动B.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C.产品室中每生成1molHI,阳极室溶液质量减少7.2gD.制备过程中,原料室中NaI的浓度逐渐降低11.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n、p、q是由这件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s、m分别是X、Y的单质,q的水溶液可用于雕刻玻璃,常温下p是一种淡黄色粉末,r对水的电离有抑制作用,上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p和r中都含有共价键B.稳定性:q>nC.原子半径:Z>X>Y D. q是一种强酸12.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两者终有因果关系的是13.常温下,体积相等、pH均为l的一元酸HA和HB溶液分别加水稀释,pH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Na)1.物理性质从原子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Na――→Cl 2、O 2、H 2O 等Na+。
(1)主要化学性质: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 2⎩⎨⎧ 常温:4Na +O 2===2Na 2O 点燃:2Na +O 2=====点燃Na 2O 2Cl 2:2Na +Cl 2=====点燃2NaCl与水反应:2Na +2H 2O===2NaOH +H 2↑与盐溶液如CuSO 4溶液反应:2Na +2H 2O===2NaOH +H 2↑,2NaOH +CuSO 4===Na 2SO 4+2↓(2)钠与水(含酚酞)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3.钠的制取及保存(1)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2NaCl(熔融)=====通电2Na +Cl 2↑。
(2)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4.钠的用途(1)制取Na 2O 2等化合物。
(2)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用作电光源,制作高压钠灯。
(4)冶炼某些金属。
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熔融状态下可以用于制取金属,如4Na +TiCl 4=====熔融4NaCl +Ti 。
[说明]工业上在850 ℃,钠与熔融状态的KCl 反应可以制取金属钾:Na(l)+KCl(l)=====850 ℃NaCl(l)+K(g),反应发生是因为在反应温度下,体系中只有钾是气体,能从体系中逸出,利于反应正向进行,即在反应温度下,为熵增反应,该反应不能说明金属钠的还原性强于金属钾。
5.焰色反应(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
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蘸取待测物――→酒精灯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盐酸洗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问题1 钠与水、醇、酸的反应将钠投入到下列溶液中,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热点知识归纳对于化学的高考复习,其实很简单,我们要善于用联系法,把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理出主线,在逐项、逐个知识点进行具体详细拓展分析记忆。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化学热点知识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化学热点知识归纳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①利用“失升氧,得降还”判断反应中物质的角色;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③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④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⑤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电化学和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①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的物质:CO2、PCl3、Na2O2(注意:BeCl2 、BF3、PCl5 、HCl );②质量数有关的判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③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④电子式的正确书写:NH4Cl、CCl4、Na2O2、H2O2、CO2、HClO、MgO、Mg3N2、1/ 20NaOH;⑤利用元素周期表推断:已知位置推序数;已知序数推位置;利用位置推性质;利用位置比较判断;⑥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及20号以前元素核外电子排布;⑦10电子粒子、14电子粒子和18电子粒子。
注:元素推断题的重点是20号以前元素的推断。
3.阿伏加德罗常数与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①利用N=n·NA进行有关判断,常见的有气体的体积、分子数、电子数、原子数等的简单计算;②熟悉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③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进行判断和计算。
4.热化学方程式①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反应热的数值和正负);②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较;③表示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④状态、系数、可逆反应、浓度等对反应热的影响;⑤盖斯定律的应用。
一、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解决此类问题应正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及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某些物质在反应中遇到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可生成不同产物导致电子转移数目的不同。
另外,还要注意几个典型的反应,如Na2O2与H2O、Cl2与NaOH等歧化反应的分析。
如:1. 电解食盐水若产生2g氢气,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A(05年广东卷—3D)2. 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05年上海卷— 6C)3. 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NA(06年全国卷Ⅰ—8A)4. 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06年重庆卷— 7A)5. Na2O2与H2O反应生成1.12L O2(标准状况),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2×6.02×1023. 7.1g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06年上海卷—12D)6.7. 1 mol Cl2作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NA(07年宁夏卷—10A)8. 5.6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 ×6.02×1023(07年江苏卷—8C)9. 5.6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失去电子数为0.3NA个(07年上海卷—20D)10. 标准状况下,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氢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11. 常温常压下的33.6L氯气与27g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08江苏卷—3A)12. 在H2O2+Cl2=2HCl+O2反应中,每生成32g氧气,则转移2NA个电子13. 23gN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失电子数为0.5NA(08年上海卷—9A)14. 1mol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08年广东卷—10A)15.15. 1.5 mol N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08年广东卷—10B)16.16. 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09年海南卷—8A)17.17. 1 mol Ca变成Ca2+时失去的电子数为2NA(09年广东理基—20D)18. 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二、考查物质的电离、水解已知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求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数目时要能正确区分强弱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