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2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颈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可发生在无重大创伤的情况下,通常是由于血管内膜撕裂或血管破裂。
这可能导致腔内血栓、血管狭窄、闭塞或夹层动脉瘤形成。
颈动脉夹层可表现为局部体征和症状(如疼痛或颅神经受压)或脑或脊髓缺血颈动脉夹层是导致年轻人中风及卒中相关残疾的重要原因尽管有高质量的研究,但在疑似非主要外伤性颈动脉夹层伴或不伴脑缺血患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结局方面的数据存在冲突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临床平衡和变化。
流行病学颈动脉夹层是青壮年中风的常见病因,由合并症、遗传或先天性因素、解剖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临床诊断对于伴有局部缺血或部分Horner综合征症状的头痛或颈痛患者,特别是有轻微颈椎外伤史或其他颈动脉夹层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新发或加重头痛或颈痛患者,采用CTA或MRI伴MRA进行紧急颈椎血管显像。
诊断的影像学工具对于怀疑颈动脉夹层的患者,MRA或CTA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合理检查。
对于CTA阴性且临床持续关注颈动脉夹层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含有脂肪抑制图像的MRA,因为它对壁血肿的可视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应避免将DSA作为一线诊断工具,但在临床关注且MRA和CTA阴性的患者中可以考虑。
超声可能有助于动脉重塑的随访评估。
提示夹层诊断的影像学征象。
A,双腔。
B,典型解剖部位呈锥形或火焰状闭塞。
C,内膜瓣。
D,假动脉瘤。
E,脂肪抑制T1的壁内血肿。
F,颈动脉成像双壁血肿(白色箭头)为低回声结构,损害椎动脉(V3段)的动脉血流。
G,左侧颈内动脉(ICA)完全闭塞并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颈部轴向源图像,显示环状征,颈动脉壁强化,颈动脉管腔内有新的非强化血栓。
这一征象对ICA夹层不是特异性的,但表明最近发生的闭塞,而不是慢性闭塞。
H,左侧椎动脉夹层患者CTA颈部轴向源图像,血栓围绕发育不全但明显正常的椎腔动脉,称为枕下环征,累及寰枕(V3)节段。
临床颈动脉夹层疾病病理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颈动脉夹层病理学颈动脉夹层产生原因主要是动脉壁层分离所致,当血液渗入血管壁内时,形成一个假腔。
内膜下夹层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外膜下夹层大多导致夹层动脉瘤形成。
临床表现颈动脉夹层好发于30-45岁,是青年卒中最常见的原因。
局部症状包括疼痛、Horner综合征、头颈部神经病变和搏动性耳鸣。
头颈部疼痛:头颈部动脉夹层最常见的初始症状是头颈部疼痛,见于57%-90%的患者,疼痛往往剧烈、持续且近期发作。
头痛一般发生在夹层同侧,颈动脉夹层患者的头痛常位于颞部、眼部、脸颊或牙齿。
Horner综合征:大约25%的颈动脉夹层患者存在Horner综合征,最常由跨过颈内动脉外表面的交感神经纤维扩张导致。
Horner综合征通常是部分性的,包括上睑下垂和瞳孔缩小,但不出现无汗症。
这是因为支配面部出汗和血管扩张的交感神经纤维是在颈上神经节处从眼交感神经通路中分出。
颅神经或颈神经病变:颈动脉夹层可在高达12%的患者中造成单处或多处压迫性颅神经病变,颅神经Ⅻ最常受累,其次是颅神经Ⅸ;颅神经Ⅲ、Ⅴ和Ⅵ受累较为少见。
搏动性耳鸣: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颈动脉夹层的其他表现一起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缺血性症状是头颈部动脉夹层的一个常见表现。
影像学表现1)脑血管造影主要征象:线样内膜征、内膜瓣、锥形狭窄、锥形闭塞或火焰样闭塞、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等。
2)MRI+MRAMRA征象同脑血管造影所见,但在细节显示方面不如脑血管造影和CTA。
MRI平扫可显示掀起的内膜和血管的轮廓,以及扩张的血管和邻近组织的关系,对于血管壁内血肿的显示有很高的价值,MRI可显示继发梗死病灶。
3)CT+CTACTA的征象同脑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夹层和颅外椎动脉夹层诊断价值有限。
CT平扫可观察到早期血管壁间血肿。
增强CT扫描可观察到掀起的内膜,可观察血管轮廓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
徐可;黄桂琴;李辉;黄楚明;蔡楚伟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2(27)4
【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
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收治的12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12例中,2例采用多支架叠放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例采用密网支
架治疗。
术后即刻造影均未见动脉瘤显影。
术后7 d因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3个
月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死亡1例。
结论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多样,需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
治疗。
【总页数】3页(P291-293)
【作者】徐可;黄桂琴;李辉;黄楚明;蔡楚伟
【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9;R815.2
【相关文献】
1.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2.创伤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附6例报告)
3.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血
泡样动脉瘤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4.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致串联性闭塞的效果分析5.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双侧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内动脉自发性夹层动脉瘤
王拥军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年(卷),期】1998(006)003
【摘要】颈动脉自发性夹层动脉瘤是一组非创伤性的夹层动脉瘤、普通人群每年的发病率为3/10万左右。
病因与未察觉的外伤以及动脉病变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据神经影像学,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总页数】3页(P163-165)
【作者】王拥军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4
【相关文献】
1.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期临床效果观察 [J], 秦永林;邓钢;柏志斌;赵国峰;郭金和;何仕诚;滕皋军
2.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八例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J], 郭仕峰;庄肃敬;许跃龙;李广峰;薛彦忠;郝培来
3.超声诊断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1例 [J], 王业兵;何厚洪;侯庆
4.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研究 [J], 王利宇;赵媛;冯凯
5.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CTA表现及特征性临床特点分析 [J], 张华;房亚兰;赵凌倩;贺敬红;张跃珍;李健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快速反应: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紧急处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动脉血管病变,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时,必须迅速进行紧急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重点介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紧急处理方法。
一、快速识别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剧烈疼痛:疼痛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持续时间较长。
疼痛部位多在动脉裂口处,好发部位在上升主动脉,外部感觉为疼痛位于颈、喉、颌部、面部等。
2.休克:患者发病后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潮湿、气促、脉搏消失或减弱等症状。
部分病人会因承受疼痛而导致自身血压升高而出现休克的病变。
合并动脉瘤破裂导致胸腔内大量出血,从而引发严重的休克。
3.其它器官受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内脏器官、四肢等部位的缺血、损伤或功能障碍。
二、紧急处理措施1.立即就医: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时间进行救治。
2.血压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尽快控制血压,避免进一步加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破裂。
3.镇痛:给予患者适量的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减轻病人的痛苦。
4.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确定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范围和破裂程度。
5.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常见的手术方法有主动脉修复术、主动脉替换术等。
手术治疗旨在修复破裂的主动脉,恢复血流,挽救患者生命。
6.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接受严密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康复训练等。
三、预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控制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高血压至关重要。
2.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50岁、有家族史、高血压患者等,应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