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24.84 KB
- 文档页数:1
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了笔者所在科2010年8月-2012年7月早期手术治疗27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27例患者累计处理32个动脉瘤,出院时按gos预后评分:ⅴ级23例,ⅳ级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
结论:早期手术能有效的避免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和延迟性脑血管痉挛,早期手术的困难通过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能克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出血中图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2-0008-03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和延迟性脑血管痉挛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1]。
如何适时选择手术干预,尽量减少上述两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意见不一,无论早期还是延期手术均各有利弊[2]。
2010年8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科早期手术治疗27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56.4岁;27例患者共计处理32个动脉瘤,全部为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1例,ⅳ级3例,ⅲ级9例,ⅱ级12例,ⅰ级2例,其中1例ⅲ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并发高钠血症,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伴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ⅴ级和2例ⅳ级患者存在脑内血肿;发病至入院时间3~44 h,平均28.7 h,发病至手术时间17~69 h,平均49.4 h。
1.2 影像学资料入院后均经ct证实,其中2例并发颞叶血症,2例并发前纵裂池血肿,2例并发脑积水,6例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弥漫、广泛;脑血管三维ct成像(3d-cta)提示本组动脉瘤大小3~50 mm,平均8.4 mm,其中3.2 手术技巧体会动脉瘤患者的术后预后差除了其固有的延迟性cvs、高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以外,术者应尽量减少医源性损害,如解剖脑裂时过多的浅静脉甚至侧裂大静脉的烧灼导致淤血性梗死,mca、ica、aca等分支小动脉(供血前穿质、下丘脑、脑干等结构)的损伤,瘤周有无未知结构的损伤等。
临床报道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夏化文【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82-01【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我院对13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G 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4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11例在全麻下进行,2例在局麻下进行。
结果:13例脑动脉瘤,12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2.3%;失败1例,占7.3%;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占15.3%,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2例,占15.3%;无死亡病例。
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2004年8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 DC)和水解可脱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
13例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并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人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一侧肢体偏瘫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
Hunt2He 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2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13例病人其中11例采用全麻插管,2例在局麻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用G DC或DCS作动脉瘤内栓塞,术中静脉全身肝素化,尼莫同持续静滴,经股动脉穿刺后置6F导管鞘,其中一例经右侧挠动脉置鞘;置入6F M PD导引导管于C122平面的椎动脉\颈内动脉,选用Prowler214微导管,依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之角度,微导管头端予高温蒸汽塑形,在Agilit y214微导丝导引下,采用路图技术置微导管头于相应动脉瘤腔内1/3~1/2处,尽可能避免微导丝伸出过长和微导管头端顶住动脉瘤壁,以防顶破动脉瘤壁。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
正确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目前临床上采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各不相同,动脉瘤破裂后血管痉挛等因素,使血管内栓塞术围术期内仍会发生较高并发症[1],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和血压的监测等,可使并发症减少,利于患者康复。
我科2013年1月至12月成功完成动脉瘤栓塞术15例,随访6个月,均预后良好,现就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01~2013-12 本院住院的15例动脉瘤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28-73岁;未破裂12例,已破裂3例,有头痛者1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恶心、呕吐3例。
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
1.2 护理1.2.1 全麻术后护理全部患者均在全麻、经口气管插管下行栓塞术,术毕返回本科监护室复苏,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心电、指脉氧、血压、呼吸变化,尤其是患者准备苏醒时,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血压的变化可引起脑灌注流量改变,从而诱发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痉挛[2]。
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3小时后清醒,做好撤机前的评估,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拔管,并给予低流量吸氧,防止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
6小时后床头抬高15~3O°,可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饮水,前4小时饮水800-1200ml,保证充足尿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1.2.2 心理护理因术后进入监护室,无亲人在身旁,卧床期间一切生活护理必须由他人协助,如进食、排泄、床上擦浴,使病人暴露了一些隐私,降低了尊严和自身的能力空间,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病人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常有恐惧、害怕紧张心理。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全文)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
02年龄、性别、家族史、心房颤动等也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相关。
6诊断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磁共振等,其中颈动脉彩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如年龄≥50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
7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病变程度等因素个体化制定。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降压、改善生活方式等。
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stenting)两种,适应证应根据病变的程度、病变部位、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应更为严格。
8预后颈动脉狭窄的预后与病变的程度、病史、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易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和卒中,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后取决于病变的进展速度和介入治疗的效果。
因此,及早发现、早期干预是预防颈动脉狭窄并发症的关键。
高血压是脑卒中风险最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的危险要高4倍。
收缩压比舒张压更与脑卒中相关。
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明显而快速地降低危险性。
吸烟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增加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
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吸烟量呈正相关。
大量吸烟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度是少量吸烟者的2倍。
停止吸烟2年后,危险度明显减少,5年后回到不吸烟时的水平。
糖尿病不仅可以增加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而且增加继发于脑卒中的死亡率。
胰岛素抵抗患者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但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治疗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高脂血症虽然可以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病的风险,但与卒中的关系尚不确定。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对于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来说,主要是因为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了“囊性膨胀”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多因患者的动脉壁出现了局部薄弱所造成的出血,此外像是血流冲击所造成的出血也是造成患者出现出血的常见临床原因。
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发病类型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会采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积极配合治疗是一方面,而介入治疗的围术期的护理则更为重要。
那么,你知道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如何护理吗?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辅助检查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首先就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来确定患者的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以及是否有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出现,这是确诊动脉瘤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1]。
其次就是“头部CT”以及“MRI”这一辅助检查主要是确定患者是否伴有动脉瘤出血的情况。
这类辅助检查的出阳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非常直接的根据患者出血的部位直接判定患者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的具体位置。
但是一般来说,所采用的头部CT及MRI,在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血一周左右是不易诊断的。
此外“MRI”的辅助检查区别于“CT”检查,核磁共振是可以对患者的血管造影有着清晰的成形。
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处理原则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可以分为“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
非手术性治疗主要就是预防患者出现出血和多次出血的可能,以控制患者的脑血管不会出现痉挛的情况[2]。
比如会要求患者要适当的进行静养休息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持患者的血压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此外可以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脑血流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可以尝试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此外像是采用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有效抑制蛋白溶解酸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预防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现结痂后二次出血,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肾功能障碍等疾病一定要慎用,因为极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血栓的形成。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摘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UIA检出率增加。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通常无症状,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风险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本临床管理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围绕UIA的人群筛查、临床影像诊断、生长破裂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及选择、术后随访和特殊人群UIA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4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颅内动脉瘤,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普遍存在于全球成年人群中。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病率约3%。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其全球发病率约6.1/100 000人年,不同地区差异显著,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该病症尤为常见。
尽管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遗留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U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
在中国,35~75岁成人中的UIA患病率约7%。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这些动脉瘤通常无症状,绝大多数不会发生破裂出血。
由于外科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偶然发现的UIA,选择积极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率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致命的SAH,不仅病死率高,还会在幸存者中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关于UIA的筛查、破裂风险评估及其处理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UIA的流行病学与筛查推荐意见1: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特别是在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情况下,建议定期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