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
- 格式:docx
- 大小:28.90 KB
- 文档页数:4
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西方文化轻易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们的生活,例如电影、音乐、文学等等,而这些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在碰撞中产生的影响。
首先,西方思想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自由和平等观念。
自由和平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家族、国家和社会的角色与责任,似乎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并没有那么重要。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自由和平等的需求,这促使我们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更加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
其次,影响还体现在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上。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思考和道德选择的自由,例如同性恋婚姻和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
然而,这些观念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矛盾,例如“男女有别”、“黄粱美梦”、“天高任鸟飞”等传统关于性别和个人命运的观念。
传统思想往往强调的是对社会、文化和家族的责任,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的是个体自由、权利和道德选择。
这两个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我们对个人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转变。
最后,对艺术和美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西方文化注重表现艺术的自由和个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重视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情感关怀,这使得两个文化在美学和文化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和趋势。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不断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熏陶,中国艺术家也逐渐调整和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式和寻求美的方式。
总之,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使得我们成为了一个久经历史考验的文化品种。
我们通过接触和吸收各种文化影响和思想,拓展了世界观,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内涵。
虽然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曾经存在了一些分歧和冲突,但我们相信,这个过程只有走下去,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让我们得到更多的灵感和价值。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开始有了一系列的接触与交流。
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启迪。
在这段历史中,既有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改变。
这些接触与交流,无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
这些传教士以布道为名,实际上传播了西方的宗教和文化。
他们携带着最新的科学书籍和研究成果,介绍了欧洲的地理、天文、数学等课程。
通过传教士们的传授,中国人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并吸收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和天文学等。
这无疑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更新与发展。
其次,西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领域。
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明代的中国画家便参考了西方的透视法和油画技法,丰富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
另外,即便是传统的文人画,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方面,西方的器乐和乐理也在中国受到了关注和学习。
传教士与中国音乐家的交流促进了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入,产生了许多跨文化的音乐作品。
比如明代道士李之藻在其作品《太音新声谱》中,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了有益的结合。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无疑为中国的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想象和创造力。
此外,西方的科学观念也对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比较弱势,宗教和哲学的色彩更重。
然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引领了科学思维的发展。
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了最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如伽利略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这让中国人意识到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积极拥抱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成果。
这种科学观念的传播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也深深影响了西方。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从传统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一演变趋势。
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这种思想的传入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维模式,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西方思想的传入使中国人民开始关注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逐渐摒弃了以家庭和社会集体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
二、科学思维的兴起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思维在中国逐渐兴起。
科学思维强调观察、实验和验证,鼓励人们用理性和客观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使人们开始注重实证和证据,而不再盲从于传统观念和权威。
科学思维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
三、个人主义的崛起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还体现在个人主义的崛起上。
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个人的利益常常被置于集体之上。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的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的演变使中国人民开始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社会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
四、开放思维的拓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
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开放思维的拓展使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民开始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维方式更加开放、包容和多样化。
五、创新思维的崛起近年来,中国的思维方式又迎来了创新思维的崛起。
创新思维强调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考方式,鼓励人们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思维方式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外国语学院A0921班张晓露02号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中美交流为模板,交流双方不仅要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还要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例如,一个中国人即使对美国文化了如指掌,但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那么有时仍然会发生文化冲突。
因此,了解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思维特点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于减少较集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更加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维方式文化冲突中美跨文化交际一、思维方式的概念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
从深层角度来说,思维方式更多地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具体来说,它受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习惯或思维顺序上的差异,所以做出的理解和反应也会各有不同。
例如,中国人写日期时,其顺序是年份、月份、日期;而美国人写日期的顺序则是日期、月份、年份。
在姓与名的排列顺序上,中国先是姓、辈、最后是名;而美国人则是名、父命、姓氏。
还有中国学生写论文爱选择大题目,美国学生写论文的题目一般比较具体。
又例如,在做自我介绍时,中国人习惯说:“我来自中国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村。
”美国人却习惯按照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顺序来介绍。
这里就包含了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人思考问题常常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而美国人却习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思考问题。
因此,当中国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或行为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学着以对方的思考习惯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可能会让彼此间的交流更顺利一些。
陆天然:思维模式中西有别优势互补才是王道——《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高宽深思维模式》导读之十六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二卷《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高宽深思维模式》一书指出:思维模式中西有别。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揭示“关系”的,因此中国的思维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关于发生关系,寻找万物之间的关联性的思维模式,说白了最终都是追求“一”的思维模式,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具体表现为“整体观、中和、平衡、相同、和谐、和平共处、模糊”等。
人的价值体系建立在“关联”之上,有人缘就有价值,于是有“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背景”“搞关系”等流行话语。
西方思维模式的特征是关于“区别同质化,强调差异性”的思维模式,说白了最终都是追求“与众不同”的模式,追求天人相分的模式。
具体表现为“细分、不同、矛盾、冲突、分裂、品牌、精确”等。
人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差异”之上,有差异就有价值,于是有“与众不同”“专业”“品牌”“个性化”等词语。
中国或东方文明的根基是宏观的思维模式,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而西方文明的根基是微观分析的思维模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注一点,不管其他”。
从总体上来看,二者是对立的,运用得好,则还能起互补作用。
天下没有绝对的事物,所谓综合与分析,并不是说综合中没有分析,分析中没有综合。
但从客观上来看,东方重综合而西方重分析的思维模式特征的事实确是无法否认的。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具有朴素的整体和辩证思维的优点,又存在笼统思维,偏于直觉体悟,忽视实际观察和科学实验,轻视分析和逻辑论证等缺点,致使人文传统涵盖了科学传统,科学技术及各门具体学科不能很好地发展。
西方思维方式、强调统一体的对立,忽视整体性,形成分析、实证的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也有明显的不足,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对立、差异、讲矛盾和独立的思维模式才形成了动荡、拓展的西方世界。
相比两种思维模式,中国的传统思维对国家、社会、人心的安定起到了最积极的作用,而西方的思维模式使得近代的西方人通过斗争扩张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闻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认真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偏向于进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进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那么进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由此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下面,咱们通过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东方传统思维和西方科学思维的异同。
一、东方:关注人事,天人合一;西方:关注自然,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是关注人事、关切社会伦理道德胜过关切自然本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确实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当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而对自然界缺乏探讨热忱、缺少研究方式、只有一些常识性是熟悉和思辩性的猜想。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切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一辈子,因此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国的哲学不管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一辈子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永生,佛学求觉悟。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爱好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爱好。
这对科学和哲学的进展都产生了不利的阻碍,使得本来显得很有动气的一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最终多数在社会伦理的说教中迷失了进展方向,而且许多自然哲学散见于不同的哲学流派当中,缺乏逻辑上的自洽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与东方哲学不同的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确实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体世界的主体,这要紧体此刻两个方面。
其一是主客二分,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熟悉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露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其二是熟悉途径和方式,即要从客观世界的尽管问题抽象出准确的逻辑推理演绎命题,通过归纳方式来提炼客观规律,用数学手腕来揭露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体会总结,因此西方很早就显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如此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和西方的细化思维的作文Chinese culture is known for its holistic thinking, which emphasizes interconnectedness and harmony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中华文化以其整体思维而闻名,强调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和谐。
This holistic approach can be se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fucianism, and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这种整体方法可以在传统中医、儒家思想和阴阳概念中看到。
In contrast, Western culture tends to prioritize analytical thinking, which breaks down complex issues into smaller parts for examination.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倾向于优先考虑分析思维,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较小的部分进行检查。
The difference in thinking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ir respectiv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思维差异可以追溯到它们各自的哲学基础。
The root of Chinese holistic thinking can be found in Daoism, which emphasize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中华整体思维的根源可以在道教中找到,它强调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哲学是人类思考生命、宇宙和存在意义的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东西方哲学作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体系,各自孕育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以及这种碰撞对于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东方哲学思想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包括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哲学传统。
其中,中国哲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要流派,这些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提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和兼爱原则,主张以爱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墨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
西方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逻辑和科学方法,对于现代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柏拉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超越,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
古希腊哲学对于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了西方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本质。
文艺复兴哲学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意志,提倡人文主义和个体价值。
文艺复兴哲学对于现代科学、艺术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启蒙运动哲学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
启蒙运动哲学家如伏尔泰、卢梭等提倡人权、民主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科学是“象”科学——中西方系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刘长林一、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系两个源,两个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科学?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学界。
长期以来,科学这个概念被一些西方的科学哲学家弄得极端复杂,甚至玄而又玄。
他们按照西方科学走过的道路和现代科学的模式,为怎样才算科学提出了很多条件,声言唯有满足其规定的条件,如必须采用封闭式的实验方法、推演的逻辑方法并能以数学的方式表述,必须建立明晰可靠的因果关系,甚至还要能够“证伪”,等等,才够得上是“科学”。
其实,他们是将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与科学形态混淆起来,其结果是以崇尚科学的名义给科学带上枷锁。
方法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创造的,是从属的。
科学形态则由所用方法、认识水平和所把握的规律的形态来决定。
而实际规律的形态与其存在层面的特性相对应,随其存在层面的不同而各异。
因此,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会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会因认识领域和认识层面的不同而不同。
也就是说,运用某一种方法只能进入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个层面,而不能进入所有的领域和层面。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认识方法和可以包容一切的科学形态,却存在着无限多样的领域和层面。
所以,如果以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作为科学的标准,必定束缚科学的手脚,拘囿人类认识的视野,也不符合人类(包括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
科学是文化的一个门类,唯有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定义,才能抓住科学的本质。
事实上,一切文化门类,无论大小,如语言、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法律、饮食、服饰、房屋……都只能用功能和作用来定义,而不能以方法和形态为标准,否则人们(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就无法沟通,同时也会陷入荒唐!那么,科学是什么?科学是认识,是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
人类利用这样的认识成果指导实践,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样理解科学,才符合科学的本质涵义。
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东方传统思维和西方科学思维的异同。
一、东方:关注人事,天人合一;西方:关注自然,主客二分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是关注人事、关心社会伦理道德胜过关心自然本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而对自然界缺乏探究热忱、缺少研究方法、只有一些常识性是认识和思辨性的猜测。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觉悟。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这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原本显得很有生气的一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最终大都在社会伦理的说教中迷失了发展方向,并且许多自然哲学散见于不同的哲学流派之中,缺乏逻辑上的自洽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与东方哲学不同的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体世界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主客二分,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其二是认识途径和方法,即要从客观世界的只管问题抽象出准确的逻辑推理演绎命题,通过归纳方法来提炼客观规律,用数学手段来揭示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于是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
二、东方:讲“术”,具有工匠传统;西方:重“学”,具有学者传统
在中国的科学传统中,中国先哲们“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以天、算、农、医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以善于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特点和传统,科学知识大多是经验性的和描述性的。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
它是偏爱运用直觉的概念,紧紧围绕着基本范畴和中心命题,通过类比以图直接领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极少作理论探讨和逻辑分析,更未形成一种严密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西方科学中,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为主体的“学者传统”体现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传统。
它是以探索自然为基础、以逻辑思维为手段、以理性主义为特征、以追求真理和追求宇宙统一和谐为目的的。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三、东方:善整体综合;西方:善细节分析
东方文化结构以整体综合见长,西方文化结构则以细节分析居优。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万物无不处于生灭循环的过程中,任何具体食物都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意义,但任何个别事物又因禀受天道而息息相通。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四、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
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如中国人就餐使用筷子,木筷是天然材料,体现天人合一的温情,利于聚餐制,显示了中国人彼此融洽、统合聚汇的餐饮氛围;西方人使用刀和叉子就餐,由于刀叉锋利,存在伤害威胁,不利于交互使用,于是选择分餐制,每人一份饭菜、互不干扰,显示了西方人自由独立的餐饮氛围。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作为两千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
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
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
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
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
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
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中方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
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
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
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
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第三,中方讲伦理,道德;西方讲功利,时效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
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
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
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等。
由上文分析的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及社会形态上,有其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传承,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意义至今不衰的科学与哲学思想。
虽然近代以来,与经过科技革命的西方相比,中国科技明显变得停滞和落后了,但是,当中国通过学习和移植西方科技而在努力实现科技现代话之时,却发现一股回归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新风正在当代世界劲吹,它促使我们积极而慎重地探讨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它在当代的意义。
希望中西方的思想都能在碰撞和互补中得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