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部位颈内动脉巨大-大型动脉瘤治疗策略最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36.62 MB
- 文档页数:157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治疗病例讨论、策略选择及实施要点(全文)1.背景及诊断(1)研究背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9%,多发生于女性,各年龄段均有报道,甚至年仅3周的婴儿也有发生。
以往对未破裂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随访显示其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率仅为(0.2%-0.4%)/年;但ISUIA的研究显示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其大小相关,对于≤12mm,13-24mm,>25mm的动脉瘤5年的累积破裂风险分别是0%、3%和6.4%。
对于巨大的海绵窦段动脉瘤而言,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瘤体尚可压迫海绵窦内颅神经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破入海绵窦内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屡,侵袭蝶窦引起危及生命的鼻出血,或动脉瘤内栓子脱落引起远端脑梗死。
因此,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引起持续性颅神经功能障碍、视物障碍、眶后疼痛、颈内动脉海绵窦屡、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应作为外科干预指征。
(2)诊断与鉴别诊断体格检查:海绵窦段动脉瘤多无明显症状;但如动脉瘤体积巨大,可出现渐进性的海绵窦神经压迫和头痛;如瘤内血栓脱落堵塞远端血管可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偶见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颈动脉海绵窦屡(CCF)和鼻出血。
CT/CTA/MRI/MRA检查: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CT平扫的典型表现为鞍旁圆形或类圆形的等或稍高密度占位,MRI上动脉瘤的表现与动脉瘤腔内的血液流速、有无血栓有关。
因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常瘤内流速较慢,T1WI, T2WI呈等高不均质信号,并有强化,也可出现流空信号。
部分动脉瘤可见瘤内血栓形成和动脉瘤壁强化,使动脉瘤呈现“洋葱皮”样改变;部分病例可出现病灶周围水肿。
侵入性影像检查: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术前需进行详细的脑血管评估,应常规行球囊闭塞试验,了解患侧半球的侧支循环发育情况;以评估闭塞载瘤血管的可能性以及血管重建失败后脑缺血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DSA 造影仅显示造影剂所能充盈的瘤腔,而无法显示瘤内血栓,实际的瘤体可能更大。
58生垦塞旦匿型垫!Q至!旦筮≥!鲞筮!鱼翅Q!i堡丝』螋璺坐堡塑型坠盟i堂叁!g:垫!Q:∑丛:!!:盟!:!鱼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治疗进展刘晓勇综述【摘要】目的了解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和椎一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首选;巨大动脉瘤手术和栓塞同样具有难度,多发动脉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在积极处理破裂出血动脉瘤的基础上,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患者自身的情况,尽量一次完成。
G D 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并应尽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将所有动脉瘤栓塞。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步为广大神经外科大夫及患者所接受,然而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
球囊技术为此类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
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为治疗宽颈动脉瘤提供了有力武器。
结论随着医疗材料、医疗市场的改进,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将来将有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颅内;复杂性;动脉瘤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是指由于其所在部位、生长方式、瘤体过大和瘤颈过宽等原因而给外科手术治疗带来相当困难的动脉瘤,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动脉瘤;②椎一基底动脉动脉瘤;③巨大动脉瘤;④多发动脉瘤;⑤宽颈及脉梭形动脉瘤J“o。
1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动脉瘤位于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发生率不足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0%,但由于其解剖学特点,而成为前循环动脉瘤中最难处理的一种。
21。
海绵窦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有相当难度加之颅神经受损的发生率较高,治疗应权衡利弊。
对于突入蛛网膜下腔,蝶窦或逐渐增大的无症状动脉瘤应积极治疗。
其最佳方案是动脉瘤栓塞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
2椎一基底动脉瘤椎一基底动脉瘤也称作后循环动脉瘤,指来自颅内W i l l i s 动脉环后部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13%,可发生在大脑后动脉(0.8%),基底动脉(2.9%一4%),椎动脉(0.9%一3%),以及小脑诸动脉(0.7%)p1。
颈动脉海绵窦瘘手术等级划分标准
颈动脉海绵窦瘘手术的等级划分标准通常依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手术难度来划分。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划分标准:
1. 级别I:单纯颈动脉海绵窦瘘
- 病变简单、易于手术处理的单纯颈动脉海绵窦瘘。
- 手术风险低,瘘口位于易于暴露和控制的位置。
2. 级别II: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 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了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 需要同时处理瘘及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 手术风险适中。
3. 级别III: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颈内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
- 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颈内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
- 需要同时处理瘘及动脉瘤。
- 手术风险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标准,并非固定不变的规定。
实际情况可能因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考虑手术和等级划分时,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判断。
具体的手术等级划分及手术方案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023 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5%~10%。
颅内动脉瘤是SAH 最常见的病因,所占比例为85%。
01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UIA)引起的常见症状是什么?各个部位的动脉瘤有什么临床特点?UIA 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等,较小的UIA 大多无明显症状。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1 段动脉瘤以及小脑上动脉起始段动脉瘤靠近动眼神经,压迫动眼神经时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后下动脉瘤若压迫后组颅神经可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瘤体较大的动脉瘤可引起占位效应,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类颅内高压症状。
巨大的床突旁动脉瘤,引起视力下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基底动脉瘤可能引起眩晕和脑干症状。
02对于UIA 什么情况下需要积极治疗?低危患者应该如何做?1)UIA 患者合并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吸烟无法戒断、既往颅内其他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 mm(或测量上明显大于载瘤动脉)、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分叉部位、动脉瘤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多分叶状等情况,以上条件出现一项或多项,则动脉瘤患者有接受积极治疗的指征(II 级推荐,A级证据)。
2)UIA 行颅内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风险预测(HR-VWI)检查,若出现瘤壁强化,建议积极治疗(II 级推荐,C级证据)。
3)对于低风险患者,推荐在患者确诊UIA 后定期进行动脉瘤复查,并且在随访中戒掉不良生活习惯,监测血压,避免不良情绪(II 级推荐,B 级证据)。
4)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增大,其破裂风险升高,应积极治疗;随访过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可考虑治疗(II 级推荐,A级证据)。
5)合并多囊肾的UIA 患者,以及动脉瘤AR 或SR 值较大,此类动脉瘤患者治疗倾向高于随访观察;此外,建议UIA 患者戒除或限制饮酒(Ⅲ级推荐,C级证据)。
MEDICAL TREATMENT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由于肿瘤位置的原因,很难进行直接手术治疗,临床的表现比较复杂,手术方法也比较特殊[1]。
笔者采用动脉搭桥以及动脉瘤孤立术治疗该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患者26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8.75±15.84)岁。
其中14例动脉瘤在右侧,10例动脉瘤在左侧,2例动脉瘤为双侧。
20例患者的动脉瘤为单发,6例患者的动脉瘤为多发。
病程30d~25年,平均(4.26±0.86)年。
1.2临床表现2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明显的头痛,6例患者有明显的恶心呕吐,8例患者有明显的视力障碍,4例患者有明显的面部麻木,2例患者有明显的鼻部不适,6例患者有明显的眼睑下垂以及眼球活动障碍,4例患者有明显的复视。
2例患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其余病例均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1.3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给予CT、MRI以及DSA检查。
26例患者共发现32个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为8~36mm,平均直径(23.75±4.86)mm。
其中22例患者为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大型动脉瘤,1例患者为中型动脉瘤。
22例巨大动脉瘤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呈巨大的球型,并且均位于鞍旁。
其中12例患者动脉瘤内存在血栓,26例患者动脉瘤内均无钙化的情况。
26例患者动脉瘤DSA显示有24例动脉瘤呈圆球形,2例患者动脉瘤内由于血栓的存在而呈蛇形。
1.4术前准备所有患者于术前均给予Matas训练,将患者训练到能够耐受30min以上时,再进行手术,以提高患者的脑血管代偿能力,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包括:患侧的颈外动脉造影、双侧颈内动脉造影、颈总动脉造影、患侧的椎动脉造影,以了解患者的前后交通动脉的情况。
巨大颈内动脉瘤1例关键词巨大颈内动脉瘤治疗病历资料患者,男,53岁,平时无自觉不适,因头面部外伤行头部CT检查时,发现左侧颞部鞍旁可见类圆形边界清晰略高密度影,最大层面大小约36mm×37mm,CT值约47Hu,CT考虑鞍旁脑膜瘤的可能性大,建议MRI检查。
MRI表现:左侧鞍旁(嵴及海绵窦)见团块状尚均质长T1、长T2信号,边缘尚锐利,呈膨胀性生长,向上至鞍上池,向下至蝶窦,垂体柄右偏、上抬,视交叉显示尚可,双侧颈内动脉受包绕,流空尚可,左侧颈内动脉受压、于肿块下前内绕行,临近左侧颞叶受压,局部脑沟变浅消失静脉注射GD-DTPA后:左侧鞍旁肿块早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逐渐呈明显均一强化,范围约:49mm×38mm×37mm,病灶掠过鞍区并于斜坡形成长“鼠尾”状明显强化影。
结果术前诊断脑膜瘤,于是行左侧扩大翼点入路鞍旁占位探查术,全麻下开颅后,穿刺肿瘤,见鲜血喷涌,提示巨大颈内动脉瘤,故不能手术切除,关颅,术毕。
讨论颈动脉动脉瘤发病率占颈动脉疾病的0.1%~2%。
病因较复杂,曾以梅毒和局部或邻近感染灶(包括结核)多见,现在以动脉粥样硬化和创伤性病灶居多。
此外,还有由放射治疗、医源性创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等引起的动脉瘤和由动脉壁中层囊性变、肌纤维发育不良、先天性和Marfan氏综合征及特发性动脉炎引起的颈动脉瘤。
ECAA大多表现为颈部或咽旁搏动性肿物,瘤体较大还可产生压迫症状,如压迫Ⅳ~Ⅶ脑神经、气管、食管等引起脸部疼痛、Horner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由于动脉瘤壁较薄且易有血栓附着,所以部分病人有颈动脉瘤破裂出血及TIA发作、脑梗死等表现。
颈动脉动脉瘤手术目的在于切除动脉瘤的同时保证脑部足够的血流供应。
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手术及血管腔内手术。
开放手术包括:颈动脉瘤切除近远端结扎术、动脉瘤近端动脉结扎术、颈动脉瘤内缝合术、颈动脉瘤外包裹术及颈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或移植术。
颈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疾病伴随着我们,尤其是肿瘤疾病有很多人听到肿瘤就会觉得特别的害怕,因为往往一些恶性的肿瘤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所以一说到肿瘤这样的疾病很多人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其中颈部动脉肿瘤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的一种疾病,它对身体的健康是特别不利的。
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疾病发生病变,这对身体健康会有很严重的影响,下面一起了解一下颈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颈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颈动脉瘤除瘤体堵塞血管,或血栓脱落引起脑梗死,影响脑供血外,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是瘤体增大破裂,引起致死性大出血,故颈动脉瘤一旦确诊,宜尽快手术。
根据瘤体大小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①较小囊性动脉瘤:游离瘤体,于颈部放置钳子,切除瘤体,缝合。
梭形动脉瘤,可切除动脉瘤及病变动脉后,作动脉端吻合,必要时用人工血管或同种动脉替换切除的动脉。
②夹层动脉瘤:切除病变动脉,用人造血管重建血流通道。
对于高龄、严重心血管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可行介入治疗。
疾病病因常见由动脉硬化、创伤、细菌感染、梅毒或先天性动脉囊性中层坏死所引起的动脉壁损害变薄,在血流压力作用下逐渐膨大扩张,形成动脉瘤。
颈动脉瘤可发生在经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由颈动脉硬化所致者,多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分叉处,又创伤所致者多位于颈内动脉,经外动脉较少见。
上面就是对颈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在疾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的自行是服用药物,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治疗,另外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一定要注意清淡和营养均衡,并且适当地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出现疾病就要立刻就医。
海绵窦段动脉瘤与颈内动脉硬膜内动脉瘤定位诊断进展
程全;姜冰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2(39)5
【摘要】海绵窦段动脉瘤与颈内动脉硬膜内动脉瘤由于它们解剖位置的差异,其相应的疾病自然史和处理方案不同。
因此对该区域动脉瘤术前影像学精确定位的研究已成为临床神经外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随着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及MRI技术在定位海绵窦或硬膜内动脉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从相关解剖背景及影像学定位诊断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410-413)
【关键词】海绵窦动脉瘤;硬膜内动脉瘤;近侧硬膜环;远侧硬膜环
【作者】程全;姜冰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9.412.1
【相关文献】
1.经颈内动脉海绵窦间隙入路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 [J], 孙丕通;赵炳纯;张健;杨平;徐英辉;刘荣耀;白景阳;许友松
2.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继发颈内动脉闭塞的海绵窦综合征一例 [J], 戴艳丽;张译心;邱怀雨;黄厚斌;魏世辉;孙阔
3.蝶窦内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一例 [J], 李建浩;柯振武;何乾文
4.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J], 陈晓旭;王克臻;陈东;石军伟
5.一种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 [J], 黄春波;程全;王君宇;陈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起颈内动脉狭窄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策略(全文)1 研究背景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avernous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CCAs)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病史和位于海绵窦中的特殊解剖结构,因此其也是颅内动脉瘤中特殊的一个亚群。
不断增大的CCAs 可引起载瘤颈内动脉的弹性压迫出现狭窄。
虽然许多患者无狭窄引起的症状,但CCAs自身还存在一些症状包括眼肌麻痹,复视、视力改变、疼痛、上睑下垂、面部麻木和海绵状颈动脉瘘等等。
而鼻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少见。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神经外科系Adam s arthur教授及其团队近日公布其中心的研究结果于J NeuroIntervent Surg杂志上。
研究旨在解决CCAs中存在狭窄的治疗问题。
2 研究方法研究回顾了多个中心的CCAs病例。
3 研究结果40例CCAs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和症状性狭窄。
这些患者一部分接受保守药物治疗,一部分接受栓塞治疗、一部分接受血流导向装置的治疗或闭塞载瘤血管的治疗。
11例未实施计划治疗(28%的治疗失败率)。
研究采集了所有病例的症状、患者预后及随访数据。
4 结论引起颈内动脉狭窄的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治疗需要详尽的治疗方案。
海绵窦的特定解剖特点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增加了难度。
之前很少报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机械性压迫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
可以预料其表现不同于其他常见位置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
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对载瘤动脉受到弹性压迫导致的狭窄效果不好。
如果不认识这种狭窄的原因,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可能会增加风险:在动脉瘤壁的弹性压力下,高金属覆盖率的血流导向装置塌陷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狭窄。
因此,与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相比,引起颈内动脉狭窄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则应更多地考虑使用传统技术,如视情况决定是否搭桥的载瘤动脉闭塞。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术前做好闭塞载瘤动脉的准备。
因此我们建议在治疗前对伴颈内动脉严重狭窄(>70%)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