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误诊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例漏误诊分析我院2003年2月~2008年5月共诊治16例曾在外院漏误诊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2例,年龄33~76岁,平均48岁,其中40岁以下3例,40~70岁10例,70岁以上3例。
1.2 临床表现:有胸背痛伴高血压8例(其中双上肢血压明显差别者4例),伴急性腹痛4例,腹胀、便血1例,左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一过性右下肢运动障碍1例,晕厥1例。
1.3 辅助检查:(1)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11例,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2例,心电图大致正常3例。
(2)血白细胞(12.6~20.2)×109/L 11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1例;血清淀粉酶升高2例。
(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增宽9例,伴主动脉瓣反流6例,发现腹主动脉夹层破口6例。
(4)X线检查:本组16例行胸腹部平片检查,2例未见异常,8例可见上纵隔或主动脉弓影增大,5例可见胸腔积液(血),5例肠腔有不同程度积气。
(5)胸腹部X线断层扫描检查(CT),本组16例显示胸或腹主动脉局部增宽,螺旋状假腔围绕真腔。
1.4 漏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8例,急腹症4例,下消化道出血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漏诊2例。
误诊时间为6~96小时15例,误诊达2月的1例,该例以急腹症起病时曾行剖腹探查术。
2 讨论2.1 漏误诊原因:(1)首诊医生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上缺乏警惕,思维局限,不能正确诊治。
(2)询问病史及查体欠仔细,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青年人起病前腹部曾有明确的长时间搬重物病史,另8例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8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首诊时均未行双上肢血压测定和周围血管征检查,6例有主动脉瓣反流杂音的患者未引起首诊医生重视。
(3)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完善检查和治疗的严重偏差或侧重失调,并随着病情进展进一步导致病情漏误诊,如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由于抗凝和静滴硝酸甘油注射液(导致反射性心动过速)延误并加重了病情;误诊为急腹症的患者完善腹部彩超、X线平片及血生化后施行了剖腹探查术。
脑瘤误诊脑血管病2例摘要例1:男,56岁,以头痛、头晕一周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
追问病史一周来自觉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及昏迷,无复视及视物旋转。
做头CT 示:右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30ml。
查体:T:36.5℃,P:80次/分,Bp:130/85mmHg,步入病房,神清,眼球活动自如,无震颤,鼻唇沟无变浅,伸舌居中,鼓腮无漏气。
颈软,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
双上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巴宾斯基症(+ -),右(-)。
入院诊断:脑出血。
予20%甘露醇250ml,4次/d,静点。
速尿20mg,2次/d,静推。
胞二磷胆碱0.5,1次/d,静点。
住院14天后复查头CT示:右基底节区出血,量约30ml,同前片比较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自觉周身无力,饮食欠佳,干咳,给予查血常规、心电图均正常,双肺CT示:右肺占位性病变。
考虑该患脑出血为肺癌脑转移肿瘤破裂出血所致。
例2:女,70岁,以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一个月为主诉入院。
患者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做头CT示:额、顶、颞区低密度灶,考虑脑梗塞。
病来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复视。
查体:T:36.7℃,P:76次/分,Bp:145/90mmHg,轮椅推入病房,神清,对答准确,右侧鼻唇沟略浅,伸舌不偏,颈软,心肺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右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左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右侧巴宾斯基症(+),左侧(-)。
入院诊断: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梗塞。
住院后给予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疏血通等药物治疗。
14天后复查头CT梗塞区域较前片未见明显改变。
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未见明显改善,遂行头MRI检查诊断为:脑肿瘤。
2 讨论脑肿瘤发病率各国报告不一致,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居全身肿瘤的第十一位。
上述两例病例首发症状为肢体功能障碍、头晕为主,极易与脑出血、脑梗塞在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及CT上相混淆,造成误诊机会较多。
临床中并未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体征,即使在例1中CT上已经出现中线移位,占位周围水肿等明显的颅内改变,患者亦未出现明显的头痛、喷射状呕吐、复视、癫痫发作、瞳孔改变等症状,而例2中在分水岭处梗塞病例与脑占位病变临床症状及CT上均未见明显区别,导致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变,MRI进一步确诊为脑肿瘤,患者并未出现恶液质、贫血等常见恶性病的临床症状,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更易使临床医生怀疑为脑梗塞增加了误诊机会,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病例分析作者:王玉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4期【摘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高危重症,年发病率大约为2.6~3.57例/10万,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主动昹夹层动脉瘤;误诊;分析【中图分类号】R7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04..02我院近二年共诊治12例本病患者,其中6例外转上级医院,2例保守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
4例误诊死亡,其中2例引发医疗纠纷,教训深刻。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42岁,就诊前一天患者有明显咳嗽,咯少量白色粘液痰等呼吸道感染表现,并伴有“胸背痛”,患者以“胸背痛3小时”急诊就诊,检查心电图正常,DR胸部正位片提示:双肺纹理粗重,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值班医生以“肺部感染,胸膜炎不排除”留观,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大约1小时后患者上厕所时突然晕厥,10分钟后死亡。
后尸体解剖提示,Ⅰ型主動脉夹层动脉瘤。
病例2,男性,68岁,曾有“心绞痛”发作史。
本次以“胸痛1小时”就诊。
心电图提示前壁ST段有些压低,心肌酶尚正常。
值班医生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治,给予相关药物治疗,但2小时内胸痛不能缓解,出现面色苍白,恶心等表现,遂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小时候死亡。
男性,55岁,主因“腹痛一天”急诊入院,发病前有饮酒史。
入院测血压162/88 mmHg,体温、脉搏正常,呈痛苦貌,心肺无阳性体征,中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
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2×109/L,N:0.74,血淀粉酶245 u/L,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给予抗感染,抑制剂生长激素等治疗,3小时腹痛不缓解,切转移至腰背部,再给予腹部MRI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男性,35岁,曾有尿路结石病史,因“上腹痛及左侧腰背痛2小时”急诊入院。
入院测血压138/82 mmHg。
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破裂因素分析和栓塞体会作者:赵庆伟喻博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0期【摘要】目的对本院2010年以来治疗的6例大脑后动脉第一段(P1 段)动脉瘤易破裂的因素和栓塞体会回顾性分析。
方法 6例患者均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有两例患者入院后发生二次破裂。
结果有4例患者栓塞后恢复较好, 1例患者栓塞后偏瘫伴偏盲, 1例患者造影时2次破裂,急诊动脉瘤栓塞后, CT复查发现出血量较大,后引起脑疝,经去骨瓣减压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 P1段动脉瘤多见于年轻人,动脉瘤均较大,易发生2次破裂,急诊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减少2次破裂出血几率。
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大脑后动脉动脉瘤临床较少见, P1段动脉瘤更为少见,大部分为巨大或夹层动脉瘤;由于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所在部位较特殊,相邻解剖较复杂且临近脑干,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较为困难。
血管内栓塞治疗目前已成为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段,作者回顾性分析6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病情发展及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患者6例,患者中,男1例,女5 例,年龄19~47 岁,平均29.7 岁。
首发症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动眼神经麻痹伴视物模糊2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动脉瘤最大直径在11~32 mm 之间, 3个巨大动脉瘤(动脉瘤的最大直径均>25 mm), 2个为大动脉瘤,1个为蛇形动脉瘤。
1. 2 治疗局麻造影明确诊断后,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小腹,再出血可能性高的患者,与家属沟通后直接行全麻,所有患者均采用一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穿刺成功后,接加压输液袋持续滴注(急性破裂出血患者不给肝素,择期患者给肝素)根据载瘤动脉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微导管在透视下送至动脉瘤颈附近,小心调整位置满意后,采用钨丝游离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必要时辅以球囊或支架,囊内弹簧圈填塞时尽量填塞直到动脉瘤不再显影,术中行载瘤动脉闭塞时术前术中仔细评估局部的侧支循环与代偿情况,应由动脉瘤囊内开始填塞并最终闭塞载瘤动脉,尽量不影响载瘤动脉的重要穿支血管,术中及术后进行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必要时予以适当溶栓治疗。
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引起假性动脉瘤的护理[摘要]通过护理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患者总结的护理经验。
由此总结的护理要点:病人手术后要遵医嘱延长腹股沟穿刺点压迫时间,观察有无皮下血肿形成;加强宣教;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让病人早日回到家庭,融入社会工作学习。
通过近两个月的治疗护理病人病情稳定,伤口愈合出院,出院后病人来院复查数次,状况良好。
[关键词]股动脉,动脉穿刺,假性动脉瘤,抗凝剂,护理假性动脉瘤指经皮穿刺后血液经过动脉破口进入血管临近组织且成一个多个腔隙,在动脉血通过载瘤动脉与假性瘤腔之间的通道流入假性瘤腔内,在血流回流动脉内的一种现象。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并且很严重,容易引起感染.出血等症状,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护理是关键。
文章是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病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身高160cm体重55kg,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于2018年6月8号晚间9时在上卫生间过程中突发剧烈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由外院转入我科CT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示右侧大脑中分叉部颅内动脉瘤,左侧前交通动脉瘤,左侧床突段微小动脉瘤,并行右侧MCA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术后恢复良好。
现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2治疗过程 2018年8月5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术后右侧腹股沟拔管并加压包扎,予以右下肢制动,加强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等,予以双抗,护胃,营养神经及补液等对症治疗,注意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
血凝常规:D-二聚体11.89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物25.63ug/ml,凝血酶时间12.6s。
2018年8月11号B超示:右侧腹股沟区见一异常回声包块,大小约80mm×40mm×60mm,边界欠清,包块内大部被实质性低弱回声充填,动脉缺损口周围仍存留有液性空腔,范围约14mm×12mm,CDFI见血流经缺口进入腔内。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误诊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1],急性夹层动脉瘤是发病急为凶险的心血管病急症,急性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10-29)/1000000人。
既往报道多数在急性期死亡,一周内死亡率60-70%,三个月死亡率在90%以上。
因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性,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容易误诊。
现将我临床工作中收治的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6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2岁)。
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一例有脑梗塞病史。
临床表现:3例表现为胸背部刀割样疼痛伴恶心、大汗。
2例表现为腹痛伴恶心。
1例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左侧肢体麻木。
1例表现为腰痛、血尿、下肢无力。
例1:男性58岁,既往有冠心病史3年,因突发胸部刀割样疼痛向后背部放散,伴有大汗、恶心就诊,入院时心电图:1、AVL、V4-V6ST段压低0.05MV,血常规WBC12.5x1012 /L,余正常范围,超声心动提示左室轻大。
考虑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收入CCU。
给予硝酸甘油静点、静推吗啡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6小时心肌钙蛋白、心肌酶正常,给予急诊检查胸部CT提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能,经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例2 男性,56岁,症状同例1,于某基层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轻度ST-T改变,考虑冠心病,给予扩冠、止痛治疗10小时效果不佳而转入我院CCU,给予行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例3 为60岁男性,过程同例2。
例4 为68岁男性,因突发头晕、恶心、呕吐、左侧肢体麻木,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收入神经内科。
给予改善脑供血治疗好转不明显,颈部血管多普勒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经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撕裂延伸至颈动脉。
给予控压、休息对症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鞍区巨大动脉瘤误诊为垂体瘤1例1 病例箃告患者女,63岁。
以轻微头痛2周为主诉收住入院。
患者2周前因轻微头痛查头颅CT示鞍区圆形占位,当时诊断为垂体瘤,故收住入院。
体格检查:意识清晰,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
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活动灵活,肌力正常,无病理反射。
头颅CT检查示鞍区类圆形低密度、边界圆滑、边界少量钙化的占位。
约3.0 cm×2.5 cm×2.0 cm大小,当时初步诊断为垂体腺瘤,入院后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同时患者也无内分泌功能紊乱临床表现,行术前讨论时,根据患者状态、CT影像学图像分析及临床检查,垂体瘤的可能性较小,建议查头MRI,结果回报为鞍区巨大动脉瘤,然后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清晰显示为鞍区巨大动脉瘤,考虑为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如图1、2、3)。
入院后1周行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并切除动脉瘤,病理回报证实为动脉瘤。
术后患者1周痊愈出院。
2 讨论鞍区占位以垂体腺瘤、垂体癌、颅咽管瘤多见,而鞍区巨大动脉瘤较少见。
垂体腺瘤以成人为多发,颅咽管瘤以儿童多见,较多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视野的改变,内分泌功能亢进或异常性内分泌功能亢进以及头痛、头晕症状。
放射学检查以蝶鞍呈球型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溥及向后竖起,可见颅骨增厚,副鼻窦增大、颌突畸形等。
头颅CT检查为鞍区低密度灶或少许增强的圆形病灶,头MRI为目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首要方式,它能提供三维观察,肿瘤影像学形态边界多为非规则圆。
脑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以前交通、后交通、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及椎动脉处多见,鞍区较少见。
临床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在未破裂前无头痛症状或仅轻微头痛,此病的诊断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还可以行CTA、MRA检查及64排CT脑血管重建检查,肿瘤边界形态较光滑,可与鞍区实质性肿瘤鉴别。
尤其对无任何临床阳性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的患者,医生不应仅以单一头CT平扫来确诊,一旦发现鞍区较圆形占位,应给予全面检查,仔细阅读CT、MR图像,全面仔细问诊查体,以免误诊、漏诊。
一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为紧张性头痛的思考动脉瘤是指动脉壁损伤或病变形成的动脉壁弥漫性或局限性膨出,其主要表现为膨胀性肿块,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都会发生,其中以颈动脉、主动脉最为常见[1]。
而一旦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导致血流进蛛网膜下腔从而引发SAH(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常表现为突然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若是不及时接受治疗极有可能引发如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大大提高了致残、致死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
然而在早期的诊断中,往往容易出现漏诊,从而导致病人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1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为紧张性头痛的案例,思考如何降低误诊率以提高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患者向女士,中青年女性。
以“头痛5d”于2016年5月25日10:00AM入住我院骨科。
患者自诉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在我市人民医院就诊,行颅脑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X线片提示: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
给予丹参川穹嗪、甘露醇等药物静脉滴注后无明显效果。
随后逐渐出现双下肢疼痛,次日在该医院接受针灸理疗后仍无显著效果,并且出现明显站立时双下肢疼痛,卧床休息时头痛加重。
随转至我院就诊,病程情况一般尚可。
查体:精神尚可但神志不清,言语清楚,双侧瞳孔大小3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运动未出现异常,未出现面部肌肉痉挛或萎缩,无口角歪斜,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闭眼、咀嚼、张口、露齿以及舌前2/3味觉等检查均正常,腭弓、悬雍垂、咽反射检查正常,双耳粗侧听力正常。
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上部未见萎缩,耸肩、转头检查正常。
脊柱及四肢无压痛和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活动尚可。
全身温度、触、痛觉检查正常,关节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均正常。
腹壁反射、角膜反射以及腱反射均正常,肱二头肌、三头肌、桡骨膜反射未见异常,髋阵挛未发现异常。
误诊为脑瘤的颅内巨大动脉瘤
徐善水;孙克华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1997(10)1
【摘要】误诊为脑瘤的颅内巨大动脉瘤(附3例报告)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241001]徐善水,孙克华,谭启富前、中颅窝底巨大脑动脉瘤有时易误诊为脑肿瘤,特别是脑膜瘤。
我们自1993~1995年遇到3例,因诊断错误,手术失败,导致2例死亡,l例神经缺损症状加重...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徐善水;孙克华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90.4
【相关文献】
1.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 [J], 封亚平;章翔;周良辅;刘艳生;封雨;王典春
2.颅内、外动脉分流术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J], 吴伟;史继新
3.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中的应用 [J], 韩庆东;黄亚波
4.颅内巨大动脉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 [J], 王宇洁;朱青峰;王国芳
5.颅内巨大动脉瘤2例误诊分析 [J], 王文浩;陈长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