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剂型与使用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10.00 KB
- 文档页数:22
药物剂型与正确使用1.滴丸多用于病情急重者,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2.泡腾片剂100~150ml凉开水或温水浸泡,气泡消失后再饮用,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3.舌下片①含服时间一般控制在5min左右,②含后30min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4.咀嚼片①咀嚼后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②用于中和胃酸时,宜在餐后1~2h服用5.软膏剂、乳膏剂①对有破损、溃烂、渗出的部位一般不要涂敷,不宜涂敷于口腔、眼结膜②尿素,涂后封包角质层含水量可由15%增至50%,药物吸收↑,提高疗效6.含漱剂①不宜咽下或吞下,对幼儿、恶心、呕吐者暂时不宜含漱,②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和进食,以保持口腔内药物浓度7.滴眼剂①勿使滴管口触及眼睑或睫毛,以免污染,滴后闭眼1~2min轻按压眼内眦;②若同时使用2种药液,宜间隔10min③一般先滴右眼后滴左眼,如左眼病较轻,应先左后右,以免交叉感染④连续应用1个月不应再用,白天宜用滴眼剂,临睡前应用眼膏剂8.眼膏剂超过1个月的眼膏不要再用9.滴耳剂用手捂热,向后上方使耳道变直,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10.滴鼻剂①适当吸气,使药液尽量达到较深部位,瓶壁不要接触到鼻黏膜②滴后保持仰位1min,后坐直,如滴鼻液流入口腔,可将其吐出③同时使用几种滴鼻剂时,首先滴用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剂,再滴入抗菌药物④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11.鼻用喷雾剂将尖端塞入一个鼻孔,同时用手堵住另一个鼻孔并闭上嘴,同时慢慢用鼻子吸气,用嘴呼吸,用毕后可用凉开水冲洗喷头12.栓剂①阴道栓:保持仰卧姿势约20min,给药后1~2h内尽量不排尿,经期停用②直肠栓:深度距肛门口幼儿约2cm,成人约3cm,用后1-2h内尽量不大便13.透皮贴剂不宜热敷,皮肤有破损、溃烂、渗出、红肿的部位不要贴敷,不要贴在皮肤的皱褶处、四肢下端或紧身衣服底下14.膜剂15.气雾剂含激素类制剂用温水漱口16.吸入粉雾剂都保类药物:福莫特罗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勿对喷嘴,喷嘴放在齿间,温水漱口,期用干纸巾擦拭吸嘴的外部准纳器药物:舒利迭,为多剂量型;一开、二滑、三呼、四吸、五漱吸乐药物:思力华,属于单剂量吸入器;重复使用至吸完,每月清洁一次17.缓、控释制剂SR、ER 一般应整片或整丸吞服,严禁嚼碎和击碎分次服用服药时间宜固定。
药学专业知识:药物剂型
今天我们总结药物剂型的知识,包括药物剂型的重要性、药物剂型的分类及使用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本概念
二、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1.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如:硫酸镁口服可以导泄,注射可以解痉。
2.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作用速度。
3.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毒副作用。
如氨茶碱治疗哮喘疗效好,但易引起心跳加快,制成栓剂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
4.有些剂型可能产生靶向作用。
三、药物剂型的分类
四、剂型的使用方法
1.滴丸:①以少量温开水送服,亦可含于舌下;②保存中不宜受热。
2.泡腾片:①以100~150ml凉/温水浸泡,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饮用;②不让幼儿自行饮用;③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
3.舌下片:①迅速给药,放于舌下,含5分钟不要咀嚼或吞咽;
②含后30分钟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
4.咀嚼片:在口腔内咀嚼的时间宜充分;咀嚼后可用少量水(温开水)送服;中和胃酸时,宜在餐后1~2小时服用。
5.软膏剂、乳膏剂:不宜涂敷于口腔、眼结膜。
6.含漱剂:①成分多为消毒防腐剂,不宜咽或吞下;②含漱后不宜马上吃食或饮水。
7.滴眼剂:①阿托品、山莨菪碱、毛果芸香碱等有毒性,滴后应压迫泪囊区2 3分钟,以免流人泪囊和鼻腔,吸收中毒;②若同时使用2种药液,宜间隔10分钟③不宜多次打开使用,如药液出现混浊或变色,切勿使用。
8.透皮贴剂:勿贴敷破损、溃烂渗出与红肿皮肤、皱褶处、四肢下端或紧身衣下。
缓、控释制剂:①用药前一定要看药品说明书或请示医师;②除另有规定外,应整片整丸吞服,严禁嚼碎或击碎分次服用。
目录第一部分常用药物剂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片剂2 胶囊剂3 颗粒剂4 散剂5 丸剂6 膜剂7 液体制剂8 眼用制剂9 凝胶剂10 软膏剂11 栓剂12 气雾剂13 喷雾剂14 粉雾剂15 贴剂16 注射剂17 植入剂第二部分常用药物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1普通片及咀嚼片2缓释片及控释片3泡腾片及分散片4 舌下片及口含片5 胶囊剂6 散剂及颗粒剂7 丸剂8 滴眼液9 滴鼻液10 滴耳液11 栓剂12 透皮贴剂13 气雾剂14粉吸入剂15鼻喷雾剂16注射剂第三部分药品的储藏第一部分常用药物剂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药物治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
为保证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病人的伤害,我们应当掌握每种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常用药物剂型及其特点。
把医药品以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为目的制成的不同“形态”即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成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临床常用药物剂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 片剂片剂是指药物与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以圆片状最多,也有异形片状(三角形、椭圆形、棱形等)。
1.1 片剂的主要特点:优点:①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剂量准确,含量均匀;②化学稳定性较好,因其体积较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必要时可通过包衣加以保护;③携带、运输、服用方便;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⑤根据临床医疗的需要,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片剂,如分散片(速效)、控释片(长效)、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口含片等。
不足之处:①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②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③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1.2 片剂的分类片剂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用片剂、口腔用片剂和外用片剂。
众所周知,药物需根据治疗需要制备成不同的剂型供临床使用,相较于应用广泛的片剂、胶囊剂等普通剂型,各种特殊剂型如泡腾片、舌下片、栓剂、喷雾剂、透皮贴剂等进一步满足了不同用药人群的用药需求,在充分发挥药效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用药适宜性、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同的药物剂型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使用方式会影响药物疗效,增加药品毒副作用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用药中,要充分掌握各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合理用药。
1.滴丸:多用于病情急重者,如冠心病、心绞痛、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主要供口服,亦可供外用和局部如眼、耳、鼻、直肠、阴道等使用。
服用滴丸时,应仔细看好药物的服法,剂量不能过大,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有些可直接含于舌下。
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
2.泡腾片:(1)供口服的泡腾片一般宜用100-150ml凉开水或温水浸泡,可迅速崩解和释放药物,应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再饮用。
(2)不应让幼儿自行服用。
(3)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
(4)药液中有不溶物、沉淀、絮状物时不宜服用。
3.舌下片:(1)给药时宜迅速,含服时把药片放于舌下。
(2)含服时间一般控制在5min左右,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3)不能用舌头在嘴中移动舌下片以加速其溶解,不要咀嚼或吞咽药物,不要吸烟、进食、嚼口香糖,保持安静,不宜多说话。
(4)含后30min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
4.咀嚼片:咀嚼片常用于维生素类、解热药和治疗胃部疾病的药物。
(1)在口腔内的咀嚼时间宜充分。
(2)咀嚼后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
(3)用于中和胃酸时,宜在餐后1-2h服用。
5.软膏剂、乳膏剂:(1)涂敷前将皮肤清洗干净。
(2)对有破损、溃烂、渗出的部位一般不要涂敷。
(3)涂布部位有烧灼或瘙痒、发红、肿胀、出疹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4)部分药物,如尿素,涂后采用封包可显著提高角质层的含水量,封包条件下的角质层含水量可由15%增至50%,增加药物的吸收,亦可提高疗效。
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药品使用从途径上大致可分为口服、注射、外用三种基本类型,虽然目前临床也有雾化吸入和皮下植入等手段,但应用并不广泛。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品的吸收、代谢规律不同,其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口服给药1、口服药的正确使用口服是药品最常用的使用方法,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平稳和相对安全的特点。
常见的口服药剂型有片剂、胶囊、颗粒剂、散剂和溶液剂等,根据药物本身特点和疾病治疗需求又设计了各种缓、控释口服制剂和咀嚼片、含化片、漂浮片等定点释放或发挥局部作用的口服制剂 2、不宜口服给药的情况①患者意识不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能完成吞咽动作。
exp:休克患者、精神病人、口腔食道手术患者。
②患者胃肠吸收功能障碍。
exp:围手术期患者、肠切除患者、晚期肿瘤患者③药物本身不宜作为口服给药使用。
exp:青霉素G、链霉素、头孢唑林、胰岛素④药物虽可口服但不能发挥特定作用。
exp:紫杉醇、白蛋白、胶原蛋白(大多数生化制剂)。
3、口服液体制剂使用注意事项① 合剂多为混悬溶液,允许有少量沉淀,使用时应摇匀后服用② 止咳糖浆类口服液体制剂若用水冲服则可降低糖浆粘稠度,不能在呼吸道形成保护膜,影响疗效,因此使用时不得以水送服。
③ 口服液体制剂多为非最终灭菌制剂,使用时应观察澄明度;发现絮状沉淀应仔细辨别是否为霉菌。
④ 口服液体制剂应常温储存,冷藏后沉淀增多。
⑤ 口服液体制剂有效期较短(多为6个月),不得长期储存。
⑥ 服用剂量尽量准确,无量杯应按刻度服用。
用后旋紧瓶盖。
3、口服固体制剂使用注意事项①片剂、胶囊一般以温开水送服,不宜咀嚼。
②颗粒剂、散剂以温开水冲服。
③水量因药物性质不同而不同。
④水温以45~75℃为宜4、特殊口服固体制剂的使用方式①胶囊、包衣片、缓释片、控释片不得嚼碎。
②某些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等为增加药品吸收速度而迅速起效,应进行咀嚼。
③咀嚼片,该剂型的设计目标为通过咀嚼运动粉碎药物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如西咪替丁咀嚼片、铝美加咀嚼片、孟鲁司特咀嚼片等;④胃黏膜保护剂,如复方胃舒平片、氢氧化铝片、胶体次枸橼酸铋片等,嚼碎后可快速在胃壁上形成保护膜;⑤喉片等含化药品不宜咀嚼。
药物剂量和用法: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药物是治疗疾病和管理症状的重要工具。
然而,正确使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非常重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药物剂量和用法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正确使用药物。
一、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用于治疗或管理疾病的药物的给药量。
正确的药物剂量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与药物剂量相关的重要概念:1.建议剂量:药物的建议剂量是根据临床研究和经验确定的,针对特定疾病或症状的最常用和有效的剂量,医生和药剂师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其他因素来确定建议剂量。
2.初始剂量:初始剂量是指开始治疗时所使用的药物剂量,通常根据病情、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药物的性质进行决定,医生或药剂师会根据临床指南或个体化的评估来确定初始剂量。
3.调整剂量: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特定的条件或个体差异来调整药物的剂量。
例如,针对儿童、老年人、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4.最大剂量和最小有效剂量:每种药物都有最大可耐受剂量和最小有效剂量。
最大可耐受剂量是指在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药物的最高可使用剂量;最小有效剂量是指能够产生所需疗效而最小程度出现不良反应的最低剂量。
5.分剂给药:某些药物可能需要分剂给药,即将总剂量分为多个小剂量,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进行给药,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持续的药物效应或避免药物浓度过高的副作用。
6.剂量单位:药物剂量通常使用标准的度量单位,如毫克(mg)、微克(mcg)、国际单位(IU)等。
剂量单位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和治疗目标而定,确保准确测量和使用药物。
7.剂量形式:药物剂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口服药物(片剂、胶囊)、液体剂型、注射剂、喷雾剂或外用剂等,不同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可能需要不同的剂量计算和使用方法。
8.维持剂量:维持剂量是在疾病稳定或症状控制之后所使用的药物剂量,旨在维持药物效果并预防病情复发或症状加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要进行剂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