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剂型与正确使用
- 格式:pdf
- 大小:466.71 KB
- 文档页数:2
药品说明书详解剂型与用法药品说明书详解:剂型与用法一、剂型概述药品的剂型是指药品在制剂过程中所采用的物理形态和药物呈现形式。
常见的药品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注射液、乳剂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药物特性和病患需求,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品剂型及其用法。
二、片剂片剂是把药物粉末或颗粒按一定剂量制成块状,适用于口服使用。
片剂具有剂量准确、保存方便等优点。
在使用片剂时,首先应确认自己是否有嚼碎或研磨片剂的必要,有些片剂可能需要整片吞服,有些可能需要破碎后服用。
同时,还应留意片剂的使用频次和服用时间,以确保药效的发挥和治疗的效果。
三、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装入胶囊中,适用于口服使用。
胶囊剂具有遮光、保湿、降解速度缓慢等特点,能够保护药物的稳定性。
在使用胶囊剂时,应注意胶囊的颜色和编号,以便正确辨认药物,同时还需留意胶囊的使用方法和服用时间。
四、口服液口服液是将药物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制成液体,适用于口服使用。
口服液具有易吸收、剂量调整灵活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老年人。
在使用口服液时,应先将药瓶摇匀,然后用量匙或滴量器将药液准确地服下,服用后应密闭瓶盖保存。
五、注射液注射液是将药物以溶解或悬浮形式装入注射器中,通过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
注射液具有迅速起效、剂量准确等优点,在一些急需快速治疗的情况下使用较为常见。
在使用注射液前,应先将药液摇匀,然后按照医嘱进行注射,严格掌握注射方法和部位,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六、乳剂乳剂是将油性药物悬浮于水性溶液中制成的药品,适用于外用。
乳剂具有易涂抹、易吸收等特点,适用于皮肤或黏膜病变的治疗。
在使用乳剂时,应先将药液摇匀,然后将适量的乳剂涂抹在患处,注意用药量和频次。
七、总结剂型是药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合理选择合适的剂型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治疗便利性。
不同的剂型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上存在差异,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照医嘱和药师建议正确使用药物。
药学专业知识普及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学科,涉及药物的发现、研发、生产、配制、贮存、分发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药学专业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人们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分类、药物剂型、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正确使用等方面进行普及介绍。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中草药等三大类。
化学药物是通过化学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备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头孢菌素等;生物制品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如重组人胰岛素、单克隆抗体等;中草药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中提取的药用物质,如人参、麝香等。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抗肿瘤药、抗高血压药等不同类型。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病毒药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如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抗肿瘤药是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如紫杉醇、卡铂等;抗高血压药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二、药物剂型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形态和药学特性。
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注射剂、贴剂等。
片剂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压制成片状的剂型,如阿司匹林片、维生素C片等;胶囊剂是将药物填充在胶囊内的剂型,如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颗粒剂是将药物制成颗粒状的剂型,如感冒颗粒、清热解毒颗粒等;口服液是将药物溶解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剂型,如板蓝根口服液、布洛芬口服液等;注射剂是将药物注射到人体内的剂型,如头孢丙烯钠注射液、阿司匹林注射液等;贴剂是将药物制成贴片状的剂型,如透明贴、退热贴等。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原理。
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如影响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各有特点,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来治疗感染疾病,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来治疗病毒感染,抗肿瘤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治疗肿瘤等。
药物新剂型与临床合理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剂的层出不穷,为临床提供了许多具有高效、速效、长效、毒性小、用量小、副作用小的各种不同的制剂,这些新剂型是在长期实践中,根据临床医疗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
掌握好各种新剂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是临床合理用药,最有效地达到药物治疗的预期目的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药物剂型制剂合理用药药物剂型是根据医疗需要经过加工制成便于用、运输、贮存和售的各种制品[1],其目的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增加用药方便及利于保存等。
1 药物剂型的发展[2]药物剂型的发展方向是“三小”、“三效”,即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高效、速效、长效。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新剂型为第三代的缓、控制剂。
2 新剂型及血药浓度的特点Brodie等发现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度之间呈平衡关系。
因此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是药物产生药理作用的前题,血药浓度愈高产生的药理作用愈强;反之血药浓度愈低产生的药理作用就愈弱。
但是,血药浓度高时其不良反应出现的机率就大、安全性就小;血药浓度较低时虽然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大,但达不到确切的疗效。
因此,一个良好的制剂应能在正确使用的方法下,使血药浓度能处于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并长时恒定,这样就能保证药物的有效和安全。
新剂型的特点就是使药物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它克服了常规制剂,如口服、注射制剂常常一日给药数次,不仅使用不便而且血药浓度的起伏很大,有“峰谷”现象,即血药浓度一会处于高峰期(浓度高),一会又处于低峰期(为低谷期)。
为克服这个“峰谷”现象所带来的不安全性和无效性的缺点,于是产生了新剂型缓、控释制剂等。
3 新剂型的分类及其特点3.1 固体分散制剂其主要特点是增加药物的溶介度和溶出速率。
从而提高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缓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肠溶制剂),但是其稳定性不理想,在储存条件不适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老化现象而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
【药物剂型的正确使用】常见药物剂型使用指导答案1 滴丸滴丸剂多用于病情较急重者,如心绞痛、咳嗽、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服用滴丸时仔细看好药物的服法,剂量不能过大。
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有些可直接含于舌下。
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
2 舌下片给药时宜迅速,含服时把药片放在舌下。
含服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不宜咀嚼或吞咽药物,不要吸烟、进食、嚼口香糖,保持安静,不宜多说话。
含后30分钟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
3 含漱剂含漱剂成分多为消毒防腐药,含漱时不宜咽下或吞下。
对幼儿,恶心、呕吐者暂时不宜含漱。
按说明书的要求稀释浓溶液,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和进食,以保持口腔内药物浓度,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4 滴耳剂将滴耳剂用手捂热以使其接近体温。
头部微向一侧,患耳朝上,抓住耳垂轻轻向后上方使耳道变直,一般一次滴入5~10滴,一日2次,或者参阅药品说明书的剂量。
滴入后稍事休息5分钟,更换另一耳。
滴耳后用少许药棉塞住耳道。
注意观察滴耳后是否有刺痛或烧灼感。
连续用药3日患耳仍然疼痛,应停止用药,及时去医院就诊。
5 滴鼻剂滴鼻前先呼气,头部向后仰依靠椅背,或仰卧于床上,肩部放一枕头,使头部后仰,对准鼻孔,瓶壁不要接触到鼻黏膜,一次滴入2~3滴,儿童1~2滴,一日3~4次或间隔4~6小时1次,滴后保持仰位1分钟,后坐直。
如滴鼻液流入口腔,可将其吐出。
过度频繁或延长使用时间可引起鼻塞症状的反复。
连续用药3天以上,症状未缓解应向医师或者药师咨询。
同时使用几种滴鼻剂时,首先滴用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剂再滴入抗菌药物。
含毒剧药的滴鼻剂尤应注意不得过量,以免引起中毒。
6 透皮帖剂用前将所有贴敷部位的皮肤清洗干净,并稍稍晾干.从包装内取出贴片,揭去附着的薄膜,但不要触及含药部位。
贴于皮肤上,轻轻按压使之边缘与皮肤贴紧,不宜热敷。
皮肤有破损、溃烂、渗出、红肿的部位不要贴敷,不要贴在皮肤的皱褶处、四肢下端或紧身衣服底下。
每日更换1次或遵医嘱。
执业药师如何进行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选择与指导执业药师在日常工作中负责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其中,药物剂型的选择和给药途径的指导是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执业药师如何进行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的选择与指导,以提供更好的临床药学服务。
一、药物剂型的选择药物剂型是指药物所使用的制剂形态,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滴眼剂等。
正确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便利性都有重要影响。
执业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如下考虑:1. 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排空时间是否受限等。
对于消化系统吸收功能正常的患者,口服制剂是首选,而注射剂适用于不能经口服的情况,如严重呕吐或肠功能不全患者。
2.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稳定性等。
某些药物对酸碱环境敏感,消化液中可能会降解,口服时应选择酸性或碱性环境保护的制剂。
3. 治疗的特殊要求:如需要药物持续缓释或定时释放等情况。
对于需要实现持续释放的药物,应选择缓释剂型或控释剂型。
4. 患者的特殊需求:如儿童、老年人、吞咽困难患者等。
对于特殊人群,应选择适合他们使用的药物剂型,如儿童常用颗粒剂、老年人常用口崩片等。
二、给药途径的选择与指导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鼻腔给药、皮肤贴剂等。
执业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给药途径的选择与指导:1. 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有些药物需要通过特定的给药途径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如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应通过注射给药。
2. 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有些疾病状态下,患者对于口服给药的吸收能力可能受到影响,这时应考虑改变给药途径,如使用注射途径。
3. 给药途径的安全性:有些药物在注射时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副作用,应避免不必要的注射给药,如可选择口服给药或其他非注射途径。
4. 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合理性:在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况后,药师应为患者提供多种给药途径的选择,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
众所周知,药物需根据治疗需要制备成不同的剂型供临床使用,相较于应用广泛的片剂、胶囊剂等普通剂型,各种特殊剂型如泡腾片、舌下片、栓剂、喷雾剂、透皮贴剂等进一步满足了不同用药人群的用药需求,在充分发挥药效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用药适宜性、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同的药物剂型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使用方式会影响药物疗效,增加药品毒副作用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用药中,要充分掌握各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合理用药。
1.滴丸:多用于病情急重者,如冠心病、心绞痛、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主要供口服,亦可供外用和局部如眼、耳、鼻、直肠、阴道等使用。
服用滴丸时,应仔细看好药物的服法,剂量不能过大,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有些可直接含于舌下。
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
2.泡腾片:(1)供口服的泡腾片一般宜用100-150ml凉开水或温水浸泡,可迅速崩解和释放药物,应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再饮用。
(2)不应让幼儿自行服用。
(3)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
(4)药液中有不溶物、沉淀、絮状物时不宜服用。
3.舌下片:(1)给药时宜迅速,含服时把药片放于舌下。
(2)含服时间一般控制在5min左右,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3)不能用舌头在嘴中移动舌下片以加速其溶解,不要咀嚼或吞咽药物,不要吸烟、进食、嚼口香糖,保持安静,不宜多说话。
(4)含后30min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
4.咀嚼片:咀嚼片常用于维生素类、解热药和治疗胃部疾病的药物。
(1)在口腔内的咀嚼时间宜充分。
(2)咀嚼后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
(3)用于中和胃酸时,宜在餐后1-2h服用。
5.软膏剂、乳膏剂:(1)涂敷前将皮肤清洗干净。
(2)对有破损、溃烂、渗出的部位一般不要涂敷。
(3)涂布部位有烧灼或瘙痒、发红、肿胀、出疹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4)部分药物,如尿素,涂后采用封包可显著提高角质层的含水量,封包条件下的角质层含水量可由15%增至50%,增加药物的吸收,亦可提高疗效。
常用药品使用方法详解药品作为人们日常健康保健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正确使用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析常用药品的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正确、安全地使用这些药品,以促进身体健康。
一、感冒药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用药品有解热镇痛药和感冒药。
解热镇痛药主要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剂型为片剂或颗粒剂。
使用时,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进行服用即可。
感冒药则有四种常见的剂型: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和口服液。
用法如下:1. 颗粒剂:将一包颗粒剂倒入杯中,加入适量温开水搅拌均匀后直接饮用。
2. 胶囊剂:将一粒胶囊剂整粒吞下,最好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刺激。
3. 片剂:服用片剂时,最好用温水吞服,避免使用油脂类饮料。
4. 口服液:根据说明书给出的剂量,使用配套的量杯或滴数器,将液体直接服用。
二、退烧药退烧药的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剂型多样,包括颗粒剂、片剂、口服液以及栓剂等。
使用方法如下:1. 颗粒剂:将一包颗粒剂倒入杯中加入适量温开水搅拌均匀后直接饮用。
2. 片剂:用温水吞服片剂,避免使用油脂类饮料。
3. 口服液:根据说明书给出的剂量,使用配套的量杯或滴数器,将液体直接服用。
4. 栓剂:栓剂需在解除包装时保持清洁,使用前应用肥皂洗手,并使用润滑剂涂抹药剂,然后将栓剂轻轻插入肛门。
三、贴膏药贴膏药是外敷类型的常用药品,用以缓解肌肉酸痛、扭伤、跌打损伤等。
使用方法如下:1. 清洁患处:用温水清洗患处,使其干燥。
2. 切割药贴:根据需要,剪下合适的大小和形状的药贴。
3. 贴敷药贴:将药贴贴到患处,轻轻按压使其充分贴合皮肤。
避免折叠或过度拉伸。
4. 固定药贴:如果需要,可以使用轻绷带或透气性胶布将药贴固定在患处。
四、眼药水眼药水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和舒缓眼部不适的药品。
正确的使用方法如下:1. 用眼药水前洗手:使用眼药水前,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确保双手干净。
2. 睁开眼睛:轻轻地拉下下眼睑,用手指或眼药水瓶的滴嘴将眼药水滴入眼睛内侧的结膜囊中。
【2019.09】药物剂型的正确使用您了解多少由于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所制得的各种药物通常是粉末状、结晶状的,所以患儿无法直接使用。
因此,有必要将这样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患儿使用的给药形式(如冲剂、片剂等),这些为适应治疗或预防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泡腾片应用时宜注意:①供口服的泡腾片一般宜用100~150ml 凉开水或温水浸泡,可迅速崩解和释放药物,应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再饮用。
②不应让幼儿自行服用。
③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
④药液中有不溶物、沉淀、絮状物时不宜服用。
咀嚼片服用时宜注意:①在口腔内的咀嚼时间宜充分。
②咀嚼后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
软膏和乳膏剂:①清洗皮肤,擦干,涂敷后轻轻揉擦给药部位,使药物进入皮肤。
②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如口、鼻黏膜);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③用药疗程应根据治疗效果确定,不宜长期用药。
眼用制剂:①使用滴眼剂前后需要清洁双手,并将眼内分泌物和部分泪液用已消毒棉签拭去。
②尽量单独使用一种滴眼剂,若有需要间隔10分钟以上再使用两种不同滴眼剂。
③眼用半固体制剂涂抹之后需按摩眼球以便药物扩散。
④滴眼剂不宜多次打开使用,连续应用1个月不应再用,如药液出现混浊或变色时,切勿再用。
滴鼻液:①滴药前把鼻涕尽量弄干净。
②滴药时对准鼻孔,可将药液顺着鼻孔一侧慢慢流下,让鼻腔侧壁起缓冲作用。
③滴药后轻按两侧鼻翼两三下,使药液布满鼻腔。
滴药后应保持原体位3~5分钟,让药液充分吸收。
鼻用喷雾剂:是专供鼻腔使用的气雾剂,其包装带有阀门,使用时挤压阀门,药液以雾状喷射出来,供鼻腔外用。
使用方法:①先呼气。
②头部稍向前倾斜,保持坐位。
③用力振摇气雾剂并将尖端塞人一个鼻孔,同时用手堵住另一个鼻孔并闭上嘴。
④挤压气雾剂的阀门喷药,一次喷入1~2揿,一日3~4次,或参阅说明书的剂量,同时慢慢地用鼻子吸气。
⑤喷药后将头尽力向前倾,置于两膝之间,用嘴呼吸。
药物剂型与正确使用
1.滴丸多用于病情急重者,宜以少量温开水送服,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热
2.泡腾片剂100~150ml凉开水或温水浸泡,气泡消失后再饮用,严禁直接服用或口含
3.舌下片①含服时间一般控制在5min左右,②含后30min内不宜吃东西或饮水
4.咀嚼片①咀嚼后可用少量温开水送服,②用于中和胃酸时,宜在餐后1~2h服用
5.软膏剂、乳膏剂①对有破损、溃烂、渗出的部位一般不要涂敷,不宜涂敷于口腔、眼结膜
②尿素,涂后封包角质层含水量可由15%增至50%,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6.含漱剂①不宜咽下或吞下,对幼儿、恶心、呕吐者暂时不宜含漱,
②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和进食,以保持口腔内药物浓度
7.滴眼剂①勿使滴管口触及眼睑或睫毛,以免污染,滴后闭眼1~2min轻按压眼内眦;
②若同时使用2种药液,宜间隔10min
③一般先滴右眼后滴左眼,如左眼病较轻,应先左后右,以免交叉感染
④连续应用1个月不应再用,白天宜用滴眼剂,临睡前应用眼膏剂
8.眼膏剂超过1个月的眼膏不要再用
9.滴耳剂用手捂热,向后上方使耳道变直,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
10.滴鼻剂①适当吸气,使药液尽量达到较深部位,瓶壁不要接触到鼻黏膜
②滴后保持仰位1min,后坐直,如滴鼻液流入口腔,可将其吐出
③同时使用几种滴鼻剂时,首先滴用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剂,再滴入抗菌药物
④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
11.鼻用喷雾剂将尖端塞入一个鼻孔,同时用手堵住另一个鼻孔并闭上嘴,同时慢慢用鼻子吸气,用嘴呼吸,用毕后可用凉开水冲洗喷头
12.栓剂①阴道栓:保持仰卧姿势约20min,给药后1~2h内尽量不排尿,经期停用
②直肠栓:深度距肛门口幼儿约2cm,成人约3cm,用后1-2h内尽量不大便
13.透皮贴剂不宜热敷,皮肤有破损、溃烂、渗出、红肿的部位不要贴敷,不要贴在皮肤的皱褶处、
四肢下端或紧身衣服底下
14.膜剂
15.气雾剂含激素类制剂用温水漱口
16.吸入粉雾剂都保
类
药物:福莫特罗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布地奈德粉吸入剂
勿对喷嘴,喷嘴放在齿间,温水漱口,期用干纸巾擦拭吸嘴的外部准纳
器
药物:舒利迭,为多剂量型;一开、二滑、三呼、四吸、五漱
吸
乐
药物:思力华,属于单剂量吸入器;重复使用至吸完,每月清洁一次
17.缓、控释制剂SR、ER 一般应整片或整丸吞服,严禁嚼碎和击碎分次服用服药时间宜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