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33.02 KB
- 文档页数:2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的基本知识3. 地貌-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形态的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农业布局的因素-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和导航中的应用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地方性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城市污染等)3. 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 教育和公众参与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相应的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以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片和案例研究,以增强文档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1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对于地球的总表面积和平均密度影响很小,因此在宇宙空间中测量地球时,仍然可以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1.2 地球的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 地壳是最外层,包括陆地和海底。
-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由岩石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 地核分为固态的内核和液态的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2.1 自转-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
-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2.2 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一运动称作地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层状结构,包围着地球。
- 主要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 大气圈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保护地球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维持地球的温度,并提供空气呼吸。
3.2 水圈- 水圈是由地球上所有水资源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动态系统,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冰川、雪和云等。
- 水圈的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平衡。
3.3 岩石圈-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硬壳层组成的,它包括地球表面的所有岩石和矿物。
- 岩石圈是地球上固体地表的结构层,对气候系统的其他部分有重要影响,例如它影响着地表的反照率、粗糙度和植被覆盖。
四、地图与地图学4.1 地图的类型- 自然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
- 社会经济地图:如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4.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 地图的阅读包括了解图例、比例尺、方向、坐标系等要素。
- 地图的制作包括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确定比例尺、绘制要素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自然地理1. 地球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 地球的外部特征:陆地、海洋、气候带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日照和地域划分:赤道、北半球、南半球、南北极人文地理3.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与调控-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城市特征与分类: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化的影响与问题:交通、环境、社会问题4.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与分布:农牧业、农业资源、农业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与分布:重工业、轻工业、工业化进程- 农业与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5. 旅游与交通- 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域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与地域选择- 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6.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物圈、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地域分布-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7.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地球资源的种类与分布: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地理8. 经济发展与区位选择-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位的影响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发展战略与协作的重要性9.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国际贸易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 全球产业链与国际分工这些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必考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深入学习地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了解这些地理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关注环境问题、参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篇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那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一、重点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和四季变化。
-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进行自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导致地球的表面产生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周期大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 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由氮气、氧气等组成,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中,构成了水圈,水圈的循环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形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解释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 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壳震动,造成破坏和灾害。
- 火山:火山是地球内部熔岩喷发到地表形成的地形,喷发时会释放出岩浆、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灾害。
4.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的技术,可以用于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利用一组卫星和接收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精确坐标,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和定位等方面。
5.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受到纬度、海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各具特点,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农业:农业是人类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材料。
- 工业: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部分,包括制造业和能源开发,对环境和资源有一定的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对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宇宙环境与地球概论1.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限空间。
-天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等。
-天体系统:天体间因万有引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层次结构体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
地球的宇宙位置与运动-地球公转与自转特点:-公转中心是太阳,方向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周期为一年(恒星年)。
-自转中心是地轴,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北半球上空看逆时针,南半球反之),周期为一天。
地球的自然环境-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固体杂质等。
-对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有利于飞机飞行。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
-较为安全的宇宙环境,如不受大型小行星撞击威胁等。
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划分:-经度的递变:从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变:从赤道(0°纬线)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地图与地球仪-地图投影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
-纬线和经线的形状和特征。
时间与日期-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及其换算。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与地貌-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类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口分布、农业布局、城市发展的地域差异等。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全
1. 地球与地理学
-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 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3.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
- 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的交替。
-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差异。
4. 地理信息科学
- 地理信息科学是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学科。
5. 地球上的水资源
-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海水。
-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过程。
6. 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
- 大气环境是指围绕地球的气体层。
- 天气是短期气象现象,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态。
7. 地球上的生命与生态环境
- 生命在地球上以生态系统形式存在。
- 生态环境指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8. 地理空间格局与人口分布
- 地理空间格局指地球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不均衡。
- 人口分布是指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分布情况。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一)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二)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海洋生物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