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以及在这些磨难中如何去面对、去承受,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课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成长的艰辛,也能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去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脆弱和敏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成长的艰辛及其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成长的艰辛,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成长的艰辛及其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的标准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听力训练。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
(约15分钟)(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
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
(约20分钟)(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1929....1873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1.、.注音:...契.(.q.ì .).约.揽.(.lǎn.mǐ..... (... d .ǐ.).悲天悯...).大抵(n.).人.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①不得志.失意.......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自得...无入而不..................,.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三、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
(约15分钟)(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
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
(约20分钟)(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
(约15分钟)(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c、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
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四、课外作业(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另找时间或下一课时进行讲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⑴—⑺题。
大力弘扬奋斗精神①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程度,靠的是奋斗;人类文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靠奋斗,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拼搏,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胜利。
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再创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②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
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
人生百年,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忙碌,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奋斗?答案很清楚。
为自己着想而苦心经营,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下;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其生命绚丽,境界高尚。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凡事要奋斗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现在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
只有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是有价值,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有勇气和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③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无数同志正以这样的奋斗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前不久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袁家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
谁都知道,我国的航天基地几乎都在贫困荒凉、气候恶劣的地区。
十多年间,袁家军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学位,又在攻读博士学位。
是重要的是,他为我国宇宙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也许,像袁家军这样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并不那么富足,但谁能说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呢?他们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荒废了大好年华。
更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把奋斗只局限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范围内,丝毫不把祖国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
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人民尊敬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有价值的人生。
⑤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
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选文有改动)⑴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狭隘.()②恶劣.()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章第③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⑷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的奋斗观”指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⑸为什么说像袁家军这样的人“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⑹文章第③段中“丰厚的回报”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想,简要回答。
⑺仿照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奋斗需要……需要……需要……”的句式,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一句话。
(不可照抄原句内容)⑴①ài,② liè。
⑵大力宏扬奋斗精神。
⑶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⑷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
⑸因为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⑹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国家人民的肯定和尊重。
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内容合理,句式相仿即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