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游览了白塔、钓鱼台、五亭桥和很多风景点。

B.旅鼠不去大量繁殖,就可以不避免这种悲剧。

C.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估计,使用汽油和柴油,每年都导致3万名美国死亡。

D.经典之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是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

2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它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的作品。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像寡人、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垂询、尊君、贤侄、家慈、足下等是敬称,而“若屈伸呼吸”中的“若”则只是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

D.我们这学期学的《皇帝的新装》《女娲补天》《蚊子和狮子》等童话故事都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增长智慧。

3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4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

②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

③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让人心醉。

④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⑤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补的乡邻情谊。

A.①④⑤②③B.④①⑤②③C.①⑤②③④D.④⑤②①③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童年时说话做事都比较慢,从小就被认为天资鲁钝。

B.他担心那人脊椎受伤,因此不敢贸然搀扶,以致延误了救治时间。

C.随着世锦赛的目子越来越近女排姑娘们的竞技状态也在与日俱増。

D.莫扎特的大名在音乐界如雷贯耳,音乐爱好者几乎无人不晓。

二、现代文阅读

微时代里的微表达

顾文豪

法国大革命时期,歌德在《诗与真》里写:“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我们既不关心报纸,也无意传播消息,我们的工作就是认识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据说身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是微博控的“微时代”,耽溺于一呼即应的互动体验,瞬间转发的信息散布,光怪陆离的微博文体,我们还会念及歌德这段话吗?

古人序、跋、铭、记、奏、表之类,如今更添新丁,名曰微博体。但论字数,古人写作本就尚简,主张文贵精洁,寥寥数语穷其隐微,尽其毫忽;论格调,微博上那些转发量颇高的文字,似乎也不外是送一碗鸡汤给你喝,指点人应对世情的所谓箴言,这些去翻翻《呻吟语》、《菜根谭》、《增广昔时贤文》,定然要慨叹古人从语词到深意的既富且美,我辈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与表达;论学养,算了,学养这事就不提了吧。

这类微博段子集,似乎从未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探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充斥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没有噱头的问题是根本没机会进入读者视界的。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极为深刻地指出,“‘大众’属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艺术’所做的无非是保留一个精英贵族的范畴,而‘大众’则典型属于民主

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

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的受人欢迎本质上即是基于其民主性,但民主的靠近不代表艺术的同时来临。试问这样的写作,怎么可能进入问题的核心?怎么可能作缜密细致的析解,而非如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的大行其道,使得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有作者甚至认为这种浅平,是接地气。我以为接地气是假,求听众是真,看似是作者引领读者,实则是读者裹挟作者。

昔年鲁迅评陶元庆之画,用了一个比方,“心里的尺”,他说:“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失‘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那么,所谓微时代,所谓微表达,大抵也不过是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又一个微词汇而已。在这个莫名的“微时代”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6 .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首先,由歌德的话引出对“微博体”的反思。

7 . 简述文章写阿兰·巴迪欧的话的作用。

8 .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三、综合性学习

9 .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每个年龄段人的青睐——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据报道,2013年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学校拟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项目学生时前“触网”交友影下载音乐络游戏客

所占比例82.9%70.4%61%

29.1

%

49.8%40%58.3%

另据报道,去年10月,我国某地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材料二:漫画(无题)

材料三: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自己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以上材料引自互联网)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表格所包含的三条信息。

(2)仔细观察漫画,写出其寓意。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三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复习过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 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 国侵略者()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第11课最苦与最乐

语文版八年级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 多媒体 教程: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

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页 1 第 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饮冰室合集》著作:课文朗读:(3)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 mǐn) 悲天悯人(揽契约(qì) (lǎ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页 2 第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①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契.约()监督.()卸.却() 纵.然()揽.()悲天悯.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悲天悯人: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号,别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有《》。 【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请找出作者所举的事例。 3)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句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的变化使得文章语言凝重却不呆滞。请 找出相关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作者把苦乐观与人生的责任相联系。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 自己,应该尽到什么责任?请真诚的说出你的想法。 【自学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C.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E.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拓展延伸】 1.收集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和谚语。 《最苦与最乐》答案 【温故互查】 1. 略 2. 略 3. 梁启超卓如任公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全集》 【设问导读】 1. 略 2. 1)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 略 3) 略 4)略 【自学检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教案人教版

10老王 教案A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4.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难点 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三、文本链接 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于1984年。主要写了作者从前同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这一切对老王都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作者夫妇。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老王的印象的。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概括出文章要点,列出提纲。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读后概括,并互相交流,最后归结:课文开头4个自然段写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后面3个自然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反映出老王心地善良。 2.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淳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课文精读 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 1 / 8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有答案) 11.最苦与最乐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3)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4)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 识点及教案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 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仅仅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仅仅“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 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 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 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 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 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 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 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 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 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 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10 老王(含答案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第三单元 10 老王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镶嵌 ..()()滞.笨() 阴翳.() 骷髅 ..()() 攥.着() 伛偻 ..()() 惶.恐() 愧怍.() 2.指出下列每组词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惶恐肿胀默许慰籍改为 (2)塌败凑合湖涂抱歉改为 (3)荒僻善良取谛闲聊改为 (4)包裹诲辱凑合僵直改为 3.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条腿走不得路了。 D.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4.选出下面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迄今在有些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B.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5.说说下列语句在刻画人物方面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6.将下列选项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爱心是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爱心是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①飘荡在夜空里的一首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 ④冬日里的一片阳光 A.④②③①B.③①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④①③ 7.在街头巷尾,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乞讨者:手足完好,但神志木然,双手向前,不知羞耻——“给一点,给一点”。他们与老王一样同属“不幸者”吗?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施以援手,奉献爱心吗?你对“不幸者”有怎样的认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同主题阅读 (新版)语文版

敬业与乐业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7),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甚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那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语文版八上语文第11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教师版)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11、《最苦与最乐》 一、积累运用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 A、契约(q iè)如释重负(shì) B、揽在(lǎn )任重道远( zhòng ) C、卸却(xiè)悲天悯人(mǐn ) D、监督(dū)诸圣诸佛(zh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B ) A、失意海阔天空终身之忧 B、恩惠心安里得仁人志士 C、纵然圣贤豪杰自投苦海 D、循环死而后已忧民忧国 3、《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全集》,作者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州新会人。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D ) A、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了。 B、湖南电视台的几个娱乐节目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C、他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咬文嚼字,这种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 D、走进书店,各种各样的中考辅导资料令考生和家长应接不暇。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D ) A、通过实地考察后,专家们完善和提出了治理湘江的方案。

B、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C、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D、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中小学生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代表升降幅度) 材料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二十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据《湖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 参考: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下降趋势。 (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 参考:表层含义是在阳光下;深层含义是体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朱文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上课班级七(1)班备课教师朱文条上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第12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部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 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导 入新课 p1- 3 2分 钟 初学新知二、郑和下西洋 1、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 目的有那些? 2、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郑和的船 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学生自学,讨论反馈 了解金政 权是如何 建立并发 展的,了解 女真民族 及其首领 完颜阿骨 打的事迹 P4- 26 15分 钟 合 作探究引导析疑三、戚继光抗倭 1.背景(什么是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学生自学;讨论、回答 通过学 习宋金战 争的相关 史实,了解 岳飞抗金 的相关史 实以及宋 金对局面 的形成。 P27- 37 10分 钟

2016秋语文版语文八上第11课《最苦与最乐》练习题

11、《最苦与最乐》 一、积累运用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 A、契约( q iè )如释重负( shì ) B、揽在( lǎn )任重道远( zhòng ) C、卸却( xiè )悲天悯人( mǐn ) D、监督( dū ) 诸圣诸佛( zhū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B ) A、失意海阔天空终身之忧 B、恩惠心安里得仁人志士 C、纵然圣贤豪杰自投苦海 D、循环死而后已忧民忧国 3、《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全集》,作者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州新会人。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 D ) A、她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您们就不要再问了。 B、湖南电视台的几个娱乐节目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C、她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咬文嚼字,这种认真的态度就是值得提倡的。 D、走进书店,各种各样的中考辅导资料令考生与家长应接不暇。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D ) A、通过实地考察后,专家们完善与提出了治理湘江的方案。 B、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C、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D、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是中小学生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下面就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代表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升降幅度监测项目升降幅度身高↑肺活量↓ 体重↑视力↓ 胸围↑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 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二十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据《湖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与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您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 参考: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下降趋势。 (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 参考:表层含义就是在阳光下;深层含义就是体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参考:拥抱阳光,拥抱健康。或:参加体育运动,争做阳光少年。 (4)请将材料三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参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0课老王

第10课老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凑合(còu) 塌败(tā) 镶嵌(qiàn) B.伛偻(yǔlǚ) 愧怍(zuò) 翳(yì) C.骷髅(kūlóu) 绷脸(bēnɡ) 取缔(dì) D.攥着(zuàn) 滞笨(zhì) 侮辱(wǔ) 2.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老王常有失群落武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2)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杆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 3.依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偏僻 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坍塌 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取缔 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 A.愧怍 B.惭愧 4.对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描写) B.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 C.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描写) D.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记叙) 5.对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引号表示引用)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6.对下列句子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外貌描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 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 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

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 (4)指导朗读。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 (5)生试说后总结。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7)总结诗意。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8)指导朗读。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骏马。) (“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 (9)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 (10)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解题。 昨天,我们在李贺的《马诗》中读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齐读课题。“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二、学习古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1.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你能举出类似的词语吗?(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千山万水) (2)“等闲”的意思。 (出示)选一选:“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 A“烈火焚烧若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B.“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D.“等闲 ..之辈”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E.“等闲 ..视之”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2.体会石灰精神。 (1)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