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的特务统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政治制度的朝代。
在其统治期间,明朝政府通过一系列政治制度来管理国家,确保皇权稳固和有效统治。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强化皇权、设立内阁、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重视监察以及地方分权等方面。
一、强化皇权明朝时期,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的决策往往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明朝皇帝通过设立宦官、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监视。
这种强化皇权的做法使得明朝政府在决策时具有高度的集权和灵活性。
二、设立内阁明朝时期,皇帝为了更好地处理朝政事务,设立了内阁。
内阁由皇帝选派官员组成,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
内阁的设立使得皇帝在决策时可以得到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管理国家。
同时,内阁也成为明朝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机构,对于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明朝时期,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官僚制度。
官员的选拔、升迁和奖惩都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
明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同时,明朝政府还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官员廉洁奉公。
四、重视监察明朝时期,政府非常重视监察工作。
为了确保官员廉洁奉公,明朝政府设立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弹劾。
这些监察机构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它们的存在使得明朝政府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稳定。
五、地方分权明朝时期,政府实行了地方分权的制度。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但在地方事务上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地方官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处理地方事务。
同时,地方分权也激发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强化皇权、设立内阁、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重视监察以及地方分权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明朝政府在管理国家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也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各朝代的特务间谍机关在中国,历史上间谍特务活动可谓源远流长,间谍以窃取敌方军事、政治情报或控制臣民为主要任务。
古代的间谍最早可以追溯的夏代,随着历史的发展,间谍机构也开始应运而生,甚至一度成为政府重要部门。
夏代:传说当中的女间谍,搜集情报的始祖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
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西周:邦谍人员,主管军事情报西周设置士师掌管邦谍,据记载《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三曰邦谍……。
”异国欲来侵伐,先遣人往间候,取其委曲,反来说之,其言谍谍然,故谓之邦谍。
这时候的间谍特务还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
东周:设立官职,侦察敌情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设有候正一官,是军队中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
同书(即《左传》)襄公十九年又有候奄,与司马、司空、舆尉等并列。
《国语》中的“元候”。
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赵国、齐国、秦国都设立候这一官职,用于侦查敌情。
汉代:军队以侦查为主,绣衣镇压农民起义军队当中有专门进行侦查活动的“候骑”和“斥候”,并且出现了专门管理侦查活动人员的官吏“候吏。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
非正式官名。
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
史书当中并没有将绣衣御史直接划分到特务的等级,只是说这些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与宠爱,执行皇帝的命令,尤其是镇压农民起义。
后来此官职一直存在,在王莽时被称为“绣衣执法”。
亦省称“绣衣”、“绣衣吏”。
此时的绣衣御史并不是完全的间谍,只是负责镇压农民起义,还没有履行监视人民这项职责。
三国:侦查臣下之“校事”,反间谍组织出现三国时主要沿袭汉代的制度。
浅谈明代特务监察制度作者:王馨冉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2期摘要:厂卫制度是明代独有的特务制度,在明代监察制度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简略介绍厂卫的设立及其主要职权,并重点分析由厂卫机构行使监察权的利与弊,以为今所借鉴。
关键词:厂卫;监察;司法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205-02作者简介:王馨冉(1986-),女,湖南邵阳人,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11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都有相应的监察制度。
明代的监察最为特色,其监察系统中不仅包含正统的监察制度—科道系统,还有厂卫系统作为其重要补充。
虽然历代皇帝都设立特务组织监察百官、统治百姓,但以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历史中,反映了君权专制的登峰造极。
一、厂卫的设立厂卫是后世对厂与卫的合称,厂包括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卫则专指锦衣卫。
锦衣卫前身为拱卫司,明初为正七品。
经拱卫指挥使司、都尉司、亲军都尉府、定仪莺司改置后,于洪武十五年,改置锦衣卫。
1420年明成祖在京师东安门北设东厂,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提督。
明宪宗时在旧灰厂增设西厂,西厂设立以后制衡东厂,掌刺缉刑狱之事。
明武宗年间,宦官刘瑾为制约东和西两厂,设大内行厂。
正德五年,西厂、内行厂均因刘瑾被杀被撤销。
二、主要职权(一)侦查缉访权厂卫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司法侦查,侦查范围包括政治案件、官员思想倾向及藩王活动。
在对百姓与官员的侦缉中,东厂在打探得秘事后,可急率番子至所犯之家进行处置。
官府民众在严密监视下,皇帝可知宫外一切细事。
(二)审判裁决权与监督权厂卫系统侦缉的为政治性及重大刑事案件,在侦缉之后多是自行审判[1]。
同时厂卫负责的侦缉的案件外人不可插手,因而便形成了罪犯由厂卫系统进行审讯。
厂卫系统审讯人犯之后,交由刑部拟罪,刑部多惧其淫威,速与裁决。
对于三司会审案件,东厂亦可对审判监督。
三法司也不敢违背厂卫之意,多依附厂卫意见。
明朝最厉害的特务机构内行厂,专管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本文导读: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机构,担负着护驾、侍卫、巡察、搜捕查案等任务。
虽然曾一度被朱元璋撤销,但很快又被永乐皇帝朱棣重新恢复,并在此后与明朝共始共终。
锦衣卫虽然很牛,但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上台后,觉得心里不踏实。
为此,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东厂是“东缉事厂”的简称,其首领由朱棣信得过的太监担任,不少精干的锦衣卫也被选入东厂担任下属官员和业务骨干。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
可以说,从朱棣时代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东厂一直很牛,直到西厂出现。
西厂的设置,完全是个偶然。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大臣竟然轻松地闯进了内宫深院,这让疑神疑鬼的明宪宗心里很不踏实,认为皇宫内外有秘密沟通。
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缉事厂”,简称西厂,首领由大太监汪直担任,另从锦衣卫选拔厂员。
虽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但西厂的权力超过东厂,侦缉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
西厂不仅兼有锦衣卫、东厂的职能,还设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可以随意逮捕、拷问、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也在其监视范围之内,肆无忌惮。
同时,西厂还有一项职能,即监视东厂,“权焰出东厂上”。
2021年第03期No.03,2021总第856期Sum No.856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青年说•a——例谈“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丁苏霞(华罗庚中学,江苏金坛213200)|扌商要]根据《中外历史纲要》长时段大单元编写的特征,常态而高效的高一教学,应该加强对阶段历 史的分析,把握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征,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上的延续、变迁与发展。
本文以“明朝 政治制度的变化”为例,谈谈高一必修教学如何分析历史发展中的变化。
(关键词]高一教学,历史变化,明朝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1 )03-0051-05高一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通史体 例下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划分不同的单元.每一单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
有的教师仍然 以定式教学,对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甚至还做了大量补充,考试临近、课时紧张时简单划重 点;有的教师重新整合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
在实际的操作中,前者把课上得七零八落,后者 无法落实到常态课中。
笔者认为常态而高效的 高一教学,应该加强对阶段历史的分析,把握历 史在长时段中的发展轨迹和短时段中的变化特 征。
本文以“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为例,谈谈高一必修课教学如何分析历史发展中的变化。
高中新课标要求“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 史上的延续、变迁与发展”,'璀具体的内容要求 中多次岀现阶段“历史变化”的表述。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就有“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 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认识这一时期(两宋) 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等,明朝政治制度部分,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封建专 制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内外形势的 变化,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陀以整个明朝为时限,目标的重心在“认识”上,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
课标还言:“了 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③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分析某一阶段 的思想文化变化,必然要分析影响其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深层次的原因。
古代特务机构职位咱来唠唠古代特务机构那些职位哈。
一、明朝锦衣卫。
1. 指挥使。
这可是锦衣卫里的老大啊,就像现在公司里的CEO一样。
权力大得很,整个锦衣卫都得听他的。
他就负责指挥锦衣卫干各种事儿,什么监视大臣啦,收集情报啦,都得他来统筹安排。
要是他想整谁,只要给下面人使个眼色,那下面的小特务们就开始行动了。
2. 千户。
千户算是锦衣卫里的中层干部。
手底下管着一千来号人呢,这一千人可不是小数目。
千户要负责带着手下的兄弟执行任务,比如说去某个地方调查一个官员是不是贪污腐败。
他得跟当地的各种人打交道,有时候还得偷偷摸摸地去搜集证据,要是办好了,指挥使一高兴,说不定还能再升一升呢。
3. 百户。
百户就管着一百个小特务。
他就像个小队长一样,直接带着手下的兄弟在一线干活。
要是有个什么风吹草动,比如说听到老百姓在传哪个官员有不轨的行为,百户就得赶紧带着人去查探。
而且百户还得跟千户汇报情况,要是出了岔子,百户可就惨了,上面的千户肯定不会轻饶他。
4. 总旗。
总旗管着五十个人左右。
这职位虽然不算特别高,但是也很重要。
总旗得负责训练手下的小特务,让他们学会怎么跟踪人、怎么偷听情报。
总旗自己也得有点本事,比如说武功得不错,要是遇到个硬茬子,得能镇得住场子。
而且总旗有时候还得亲自出马去执行一些比较机密的小任务,像去某个大臣的府上偷偷放个窃听器(古代当然没窃听器啦,就是类似偷听的装置)之类的。
5. 小旗。
小旗是最基层的小头目,管着十来个人。
别看他官小,但是作用可不小。
小旗每天带着手下在大街小巷溜达,眼睛就像鹰一样盯着周围的人。
要是发现有什么可疑的人或者事儿,就得赶紧向上级汇报。
比如说看到有个陌生人老是在皇宫附近晃悠,小旗就得把这个人的情况详细地报给总旗,一点都不能含糊。
6. 校尉。
校尉就是普通的锦衣卫特务啦。
他们干的都是最实际的活儿,什么跟踪啦、抓人啦。
校尉得有一身好武艺,这样才能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被人发现还能顺利把人抓住。
他们还得会一些特殊的技能,像易容术(虽然可能没有武侠小说里那么神乎其神,但也得能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外貌,不被目标认出来)。
明代政治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历时277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 —1398年)于1328年10月21日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
他从未经历过中国那个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直到他统治这个帝国并指导它的恢复工作。
明王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扰攘纷乱中;在这个一切遭到破坏的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暴力。
贫苦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族王朝,并且不断的巩固直至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太祖朱元璋做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必定使明朝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
一、建朝伊始,制度的变迁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
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
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
大都督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欲望极重,在统治基本稳定以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并把北平布政使司升为北京与南京并为两京,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
其所属机构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
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
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法学一班齐林200930331007明朝特务制度简述明朝历史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
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
明朝也是封建集权和专制制度严厉的时代,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三厂一卫”为政权特务机构,对社会各阶级全方面实施监控。
厂卫制度是明代特务干预司法的具体表现。
其机构先后为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达10余万人,其耳目眼线已经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审讯缉拿行动自成系统,独立于朝廷司法机关之外严重地干涉了司法工作。
厂卫之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厂番统领多由内廷太监担任,几乎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
其司法特权主要有:一是侦察缉捕权。
主要是涉及国家的大要案;二是监督审判之权。
厂卫有审判权,但无判决权。
三是法外施刑之权。
厂卫法外酷刑致死人命亦不负责任。
对厂卫的行为,司法机关一般不敢过问。
一、锦衣卫锦衣卫隶属于皇帝,它原本只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
这些部队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
锦衣卫地位最高,它是皇帝贴身的卫队,出行时负责警戒保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
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
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
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
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体制方面,明朝初期创立了明君专制的政治体制,即地方官吏都是中央派遣,不设巡按使评理,凡是地方遇到大事没有权力的话只有请命于中央,但是至明中叶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设立了巡按使等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在官制方面,明初设立了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执行中央政策为使命,但是经过朱棣改革,东厂、西厂被撤废,而设立了东阁,将秘密情报和监察职能合并,改善了中央集权程度。
明初还设立了警察局,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取消了警察局,以减轻人民负担和加强地方自治。
在行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省县制,后来明太祖朱棣废除了道府县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即设立省和县,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财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均田制和民田继制,但是在朱棣改革之后,废除了民田继制,实行了官田制,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军事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八旗制和千户制,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改革,废除了八旗制,建立了闽粤制和蓟镇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不断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
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主要包括皇帝权力的加强、官僚体制的完善、地方行政体系的调整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
明朝建立后,皇帝权力得到了加强。
在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削弱宗室势力和加强皇权,确立了皇帝的绝对统治地位。
试论明代的特务统治泸县二中史地组林艳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历史时期,在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中,皇权渗透到了国家机器的各个方面,特务组织遍布全国,利用特务维护统治成为明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
每个朝代都有一套专门镇压人民、维护专制统治的组织,明代也不例外,如中央的刑部、大理寺等,都是专门负责审判案件、主管全国司法的衙门;省一级设有提刑按察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审判等事;另外,各府、州、县衙门也有权审问他人、行刑。
这些都是维护明朝统治的工具。
它们在办案时都必须依据法律,按照一定的程序。
但是,除了这些组织外,还存在着另外一套组织,它们帮助皇帝进行特种镇压,只对皇帝负责,直接受皇帝的指挥,不必通过各级司法机关,不必依据任何法律,便可以随时监视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设狱行刑。
这类组织,我们就称之为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
统治者利用特务组织来监视官员和百姓,以维护统治,就称之为特务统治。
一利用特务活动来侦查臣民、属下的行动、言论乃至思想,几乎是古今中外一切统治者的“本能”。
中国历代君主无不利用一切亲信者去控制各种监察机构,刺探官民之隐私。
到了明代,这种特务活动达到了顶峰,庞大的特务组织公然以合法的形式存在于明代政权近三百年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明太祖朱元璋个人的原因明代的特务统治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集权主义者。
他从普通的农民起义者,一步步升为指挥全局的大将,最后还当上了皇帝。
从被压迫的最低层逐步地爬上了封建统治的最高峰。
但由于他出身卑微,又曾经做过和尚,就怕别人看不起他。
因此,为了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早在起义过程中,他就已经注意到延揽一些出身于地主阶级的读书人为他做事,并向他们学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阴谋手段,如互相倾轧吞并的诡计,笼络和欺骗人民群众以保持权位的经历,防范和箝制反对势力以至消灭这些势力的方法。
当他登上帝位后,为了掩饰自卑,刻意地表现出“惟我独尊”。
凡带有“光”、“秃”、“生”、“僧”等字样的文字都是禁忌。
君臣议事实行跪奏,后又大施廷杖。
靠造反起家,深知民众之中潜伏着一股反对官府的力量,时时在讽议朝政,并间或铤而走险,故乃刻意加以防范。
设置锦衣卫来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举止,制造恐怖。
酷法在前,刀剑随后,只要对皇上有稍微的不恭不敬,立刻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因此,许多官员都屈死于他的屠刀之下。
据叶子奇的《草木记》记载,当时京官人人自危,每天早晨入朝时,都要与妻儿相诀别,晚上平安归来,一家相庆,又活了一天。
而在这样的严刑滥法之下,广大的劳动人民必遭到比平常更多更深重的封建压迫。
这些种种残酷的统治方法,有许多已为他的子孙们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如锦衣卫发展为厂卫,殃及明代中后期整个社会。
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极力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明代也不例外。
为了确保万世一系的家天下,为了集权于皇帝一人身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庞杂的官僚机构,让臣僚们互相牵制。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事为借口,“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并于洪武二十八年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六部尚书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诋备顾问。
于是皇权与相权合一,督察院、大理寺、刑部三法司,分典刑狱,实行行政、监察司法、军事三权分立,不相统属,彼此互相牵制,以便皇帝能总揽大权。
但由于全国政务繁多,无论皇帝如何的精力过人,想要全部都照顾到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就不得不找一些心腹来替他办事,“设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这一层特殊的组织是凌驾于国家官僚机构之上用以充当皇帝耳目严格监视臣民的。
君主越是专制集权,猜疑心越重,越是需要庞杂的乃至特殊的官僚机构以适应其独裁统治。
二明代特务统治有以下特点:1、明代的特务组织严密,遍布京师及全国各地明代的特务组织,大略说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二是临时派遣的,三是驻守京师的。
在这些组织中,除在京师的锦衣卫外,其余全部都是由宦官主持,并由宦官的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皇帝做最后的决定。
这三部分特务组织,以分驻在全国各地的最为繁多,这就是所谓的镇守太监。
从明成祖朱棣时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有。
他们的任务表面上说是镇守地方,但实际上却是替皇帝侦察该地方的官吏、百姓等。
第二部分临时派遣的最为广泛,派出去的也大半是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监军;或去征收赋税,叫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督理工程,采办货物等等,遍于全国各地,他们也全部都负有侦察的责任。
第三部分驻守在京师的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一共有四个: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
2.明朝的特务统治与宦官专权合一在封建社会,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个人无法运用所有的权力,又不愿意分权于臣僚,于是便托权于依附性很强的宦官。
宦官是皇帝的近侍和奴仆,又是刑余之人,可以任意操纵,调遣方便。
明代是一个君主集权高度发展的朝代,明成祖朱棣为了继续镇压建文帝余党和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开始利用宦官。
而司礼监则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衙门,是一切宦官机关的领导机关。
在特务系统上,除皇帝外,它是最高的指挥者,一切派往各地主持各个特务组织的宦官都由司礼监呈请皇上调遣任命。
同时自己还兼领许多重要的特务组织,如东厂,西厂,内行厂等。
由于权重,到了明代中后期,逐渐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如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的魏忠贤等。
3.明代的特务人数众多,密布各地,无所不察明代的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求知道,因此,明代的特务组织就比较多,特务的人数也相应比较多。
东厂是明代最大的负责侦缉和刑狱的特务组织,负责侦察缉访的叫役长,又叫“档头”,共一百多人,下有番役,又叫“番子”或“干事”,共一千余人。
由于访缉得细密,而京师又那么大,千余名番役自然是不够的。
同时,番役们本身的活动范围又有限,不能无微不至。
于是,便自然而然与无赖流氓结合起来,让无赖们作他们的外围,替他们打听事件,向他们收买情报。
如果再加上西厂和内行厂的人数,总数又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他们极尽敲诈虚打之能事,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明代的统治者设置特务组织的目的无非是用它们来监视官员和百姓,以加强皇权,确保万世一系的家天下。
在设置初期,对于整顿吏治、减轻民间痛苦、重建社会秩序、安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皇权的不断膨胀,特务统治越来越过火,最终导致了以下局面的出现:1、明代中叶后开始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明朝统治者设置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强化特务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无论宫内宫外,无论京师还是全国各地,无论发生什么事,皇帝都可以知道。
由于绝大部分的特务组织都是由宦官主持的,权力过重,因而君主越是集权,就越容易造成宦官擅权,权臣作乱。
明代的宦官擅权乱政是明代君主集权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来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后鉴于汉、唐宦官擅权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注意预防这种历史的重演,可是事情的发展恰恰与他的主观愿望相反,明代的宦官擅权乱政情况比汉、唐两朝更为严重。
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多是昏聩无能之辈,长年不上朝理政,因此,宦官不仅“口衔天宪”是皇帝的代言人,又可在内阁票拟的文件上“披红”成了皇帝的代笔人,就足够左右朝政了,而东西厂和内行厂等有缉捕臣民、任意杀戮特权的特务衙门,更给宦官揽权广开了方便之门。
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就开始乱政,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和明熹宗时的魏忠贤等,都是气焰熏天、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头子,他们成了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宦官的擅权乱政不仅影响到了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纷扰,对当时的社会生产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破坏了正常的监察制度明代的特务横行之时,监察官员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监察制度被破坏殆尽。
万历中期,监察御史汤兆京巡视北京西城,亲眼目睹太监污辱礼部侍郎,汤兆京认为自己是御史,职责所在,不容回避,于是上书弹劾太监,结果触怒了特务,被廷杖而死。
明末,魏忠贤主持特务组织,企图利用特务之权,廷杖监察御史,监察官员群起抗议。
结果,几百名特务涌入内阁大闹公堂,此时,执政机关(内阁)、检查机关统统被特务们践踏蹂躏。
更有甚者,特务们把监察官员视为眼中钉,任意借故生事。
御史黄本在路上遇到大特务汪直的爪牙韦英,韦英污指黄本“失教”,将其逮捕鞭打。
刘瑾当政时,御史蒋钦上书弹劾刘瑾,这本是他的职责所在,却被杖打三十。
在这种情况下,监察官员性命尚且难保,监察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所出现的也只是特务的横行。
3、导致吏治腐败,官员心惊胆战,人人自危监察制度之设,本来是为了打击非法,督促官员正常尽职。
但特务侦察活动的出现,其作用正好相反,官员们不知所措。
明代特务的足迹无处不到,即使是官员的家庭私要,闺房情况也避不过他们的耳目。
明初大臣宋濂在家宴客,“帝密遣人监视。
”次日,朱元璋问宋濂:昨晚饮酒没有?客人是谁?吃的是什么菜肴。
宋濂一一对答。
朱元璋笑道:“你没有骗我。
”对京城就如此,对外地官吏也就一样。
朱元璋在给北京官员的手令中连哪里有个和尚,如何与官员往来等都调查的一清二楚。
此后,特务侦察活动更逾朱元璋时,官员们时时处在特务的威胁下。
自尚书以下,“人人自恐”,如何能正常尽职,“朝野相顾不自保,”又何能办事?在这种强大的威胁下正直耿介的官员遭到打击排斥,官员中滋长的正是不法倾向,或投靠,依附于特务、宦官,或行贿以求自保。
这类现象《明史》中所载甚多,简而言之,不外乎有几类,有巍巍朝臣,堂堂尚书投靠特务头子为儿为孙,称“狼”称“狗”者;或有地方长官竟相为特务头子建生祠,立碑纪“功”、刻石颂“德”者;甚至有担任地方监察机关的主管官员向特务跪拜,为特务执役,供其驱使而不以为耻者。
至于送贿赂,馈金钱而结纳者更是数不胜数了。
官风之破坏,实因特务侦察之权重,能定人祸福,决人生死所引起。
在这样的条件下,真正能为皇帝出谋纳谏者则是少之又少,吏治如此腐败,国家又怎么会富强了?4、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激化了阶级矛盾特务统治,特别是宦官的参与加剧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成为明代农民起义的导因之一。
毫无节制地扩大司法镇压职能,严刑峻法威胁着百姓生存并使国家丧失大量的劳动力,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治阶级又用加税的方法把危机转嫁到农民的身上,承担不了沉重赋税的农民弃田逃避赋役,又受到严刑镇压。
加之明代中叶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各地民田大量被侵夺,国家田地数减少,但田减税不减,成千上万的农民因无力缴租被迫弃土离乡,形成严重的流民问题,使得生产关系倒退,社会生产萎缩,社会秩序混乱。
四明朝这么多皇帝都很热衷于特务统治,且乐此不疲,并不令人惊讶。
这样一支队伍能够避开文武百官直属自己管辖,绕过祖宗法制按自己的意图办事,并且直接对自己负责,统领者更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是每个独裁者都不能够拒绝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