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特务机构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明清时期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各有什么职能?各⾃品级是什么?由于明清两朝,区别还是⽐较明显的,所以我们还是分别说⼀下。
先说明朝总督和巡抚在明朝早期是没有总督和巡抚这两个职位的,景泰三年中央派出两⼴总督,直到成化年间全国才普遍设置总督⼀职。
巡抚设⽴早于总督,早在洪武⼆⼗四年朱标就奉命巡抚陕西,考虑迁都事宜。
在明朝总督和巡抚都不是固定官职,也没有固定的品阶,他们都是中央向地⽅的派出机构,⽐如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和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同时也是直浙总督。
⽐如杨⼀清也曾以督察员左督御史的⾝份担任陕西巡抚,后来⼜担任三边总督。
布政使,按察使则是明朝固定的地⽅官员。
明朝在省级设置“三司”,分别是都指挥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省得军事,⾏政,司法。
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名,品级为从⼆品,属于省级最⾼长官。
提刑按察使,为从三品,主要负责监察以及⼀省的司法。
再说清朝总督清朝时期总督为地⽅最⾼⾏政长官,⼀般署理⼀省或者两三省,从乾隆以后全国基本固定为⼋个总督,分别是直⾪、两江、陕⽢、闽浙、两湖(即湖⼴)、两⼴、四川、云贵,光绪时期⼜增加了东三省总督。
清朝总督⼀般为正⼆品,如果加尚书衔则为从⼀品,清朝后期许多总督的权⼒往往⼤的惊⼈,⽐如直⾪总督李鸿章,同时担任北洋⼤⾂,相当于清朝的外交部。
巡抚,则为清朝⼀省最⾼长官官职为从⼆品,加侍郎衔则为正⼆品,相当于省委书记。
布政使,按察使清代由明代“三司”减去都指挥使司,变成“⼆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清朝康熙以后,布政使从左右⼆⼈,改为⼀⼈,官职和巡抚⼀样同为从⼆品,主管⼀省的⾏政和财政,但却受巡抚节制。
按察使,依旧为正三品,主管⼀省的司法刑狱,同样受巡抚节制。
古代守卫皇宫的官职古代守卫皇宫的官职,是中国古代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皇宫是帝王居住的地方,是朝廷政务的中心,也是国家象征的重要场所。
为了保护皇宫的安全,古代设立了一系列专门负责守卫皇宫的官职,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亲信护卫,也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
守卫皇宫的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卫士。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周朝的守卫皇宫的官职主要有卫士、捕快等。
卫士是负责守卫皇宫门户的士兵,他们负责监视进出皇宫的人员,保障皇宫的安全。
捕快则是负责抓捕犯罪分子的官员,他们在皇宫周边巡逻,保持治安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卫皇宫的官职逐渐增多,职责也更加细分。
在秦朝时期,守卫皇宫的官职主要有侍卫、护卫等。
侍卫是皇帝的亲信护卫,他们负责皇帝的安全,随时待命。
护卫则是负责守卫皇宫周边的军队,他们保持警惕,防止任何入侵。
而到了汉朝,守卫皇宫的官职更加庞大,分为内侍、卫士、侍卫等。
内侍是皇帝的亲信侍从,负责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
卫士则是负责守卫皇宫的士兵,他们分布在宫殿内外,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侍卫是负责护卫皇帝出行的官员,他们负责保护皇帝在外出行时的安全。
随着历史的演进,唐代的守卫皇宫的官职更加细分,分为左右神策军、金吾卫等。
左右神策军是负责护卫皇帝和皇宫的重要军队,他们训练有素,武艺高强。
金吾卫则是负责守卫皇宫门户的士兵,他们分布在皇宫的各个重要位置,保障皇宫的安全。
宋代的守卫皇宫的官职更加精细化,主要有禁军、内侍等。
禁军是负责守卫皇宫的王朝军队,他们经过严格训练,忠诚于皇帝。
内侍则是负责侍奉皇帝的宦官,他们负责皇帝的起居,同时也参与守卫皇宫的工作。
明清两代,守卫皇宫的官职更加细分和规范化。
明代的守卫皇宫的官职主要有锦衣卫、东厂等。
锦衣卫是负责守卫皇宫和皇帝安全的特殊部队,他们身穿锦衣,驻扎在皇宫周围。
东厂则是负责侦查和打击内外敌对势力的特务机构,他们保护皇宫的安全,维护朝廷的稳定。
第五章 明清1 、简述明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答: 中央制度(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创立发展内阁制度内阁明清两代一种特别的官署。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等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
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学士一般为五到七人,可以参与机务,但是不置僚属,也不能专制百官。
明仁宗时,以六部尚书兼任内阁学士,此时,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之权。
所谓票拟,即由内阁学士对内外奏章先行阅读,提出建议,并由内阁首辅大学士墨书在小纸条上,夹于奏章之上,呈送给皇帝。
皇帝阅后,将小纸条撕毁,以朱笔批写在奏章上,谓之批红。
内阁开始拥有票拟权后,就等于是有实无名的宰相,为避宰相之名,称为辅臣,由首辅、次辅、群辅之别。
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不再是翰林院的“内属”,而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清朝内阁权力因为南书房、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分权,权力相对较小。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都察院明代的监察机构。
明朝将历代相沿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但是不完全承袭御史台制。
都御使的长官为左、右都御使,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
都御使与六部尚书平行,称七卿,握有弹劾建言之权,在考察官员政绩时,会同吏部进行;遇有大狱,与刑部、大理寺会同审理,合称三法司。
监察御史职微权重,可以纠劾王公大臣,巡查州县时,成为巡按,代表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给事中明代特有的监察制度。
明代按照六部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均为七品官员。
给事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察六部事务。
给事中职位虽低,但权力极大:第一,封驳权,诏令如有不当,可以封驳;第二,劾奏权,官吏有为法度,可以劾奏;第三,论事权,朝政有失,可以上疏匡正。
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内外配合,共同执掌监察大权。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翰林院描写
翰林院位于紫禁城内,是明清两朝的重要政治机构。
其建筑宏伟壮丽,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尊贵和皇权。
翰林院内分为前、中、后三院,各有不同的功能。
前院是翰林院的正门,门楼高耸,气势磅礴。
门内设有朱红色的山墙,上面分别雕刻着云龙和白虎,象征皇权的统治。
门楼两旁是石狮,栩栩如生,显得威严庄重。
中院是翰林院的主要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主导,按照古代建筑的严谨布局,整齐划一。
主殿占据了中轴线的中央位置,是最重要的建筑,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接见官员。
殿顶高耸,边缘仰角,富丽堂皇。
殿体色彩以黄色为主,象征皇权的神圣和尊贵。
翰林院后院是皇帝居住和休憩的地方,也是皇帝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后院建筑错落有致,园林风景宜人,有假山、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景致。
后院内还设有图书馆和书院,供皇帝学习和阅读。
整个后院充满了雅致和文化氛围。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学术的重要场所。
其建筑风格雄伟大气,体现了古代中国尊贵和庄重的建筑美学。
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明代中央机构是指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内部的一系列行政机构和官职。
以下是明代中央机构的一些代表性部门和官职:
1. 东厂(Jinyiwei):由朝廷设立的秘密情报机构,负责监察和调查官员、防范谋反,对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
2. 三法司:
大理寺:负责审理重要案件,类似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通政司:主要负责监察官员,类似于现代的监察机构。
兵部:负责军事组织和军费预算,掌管文官武将的军务。
3. 六部:
吏部:管理官员任免、考核和晋升。
户部:负责财政、户口和土地的管理。
刑部:主管刑狱司法。
工部:负责工程、水利和建筑。
兵部:负责军务和兵员编制。
礼部:管理礼仪、文官科举考试。
4. 中书省和东厂:中书省负责起草制定法令和政令,类似于现代的内阁;东厂则属于秘密情报体系,起到安抚和控制武将的作用。
5. 东厂(Jinyiwei):由朝廷设立的秘密情报机构,负责监察和调查官员、防范谋反,对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
这些机构在明代时期起到了重要的行政和决策作用,构成了明代政府的基本组织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在历史上有一些变迁,具体。
明清两朝特务机构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
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明清两朝特务机构
明清两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在这两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内厂,统称为厂卫。
厂卫的出现标志着皇帝对自己权力的控制度加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必然。
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史。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
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隋唐时期的革新。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
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设三司,置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制度,都是为了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期。
其实特务机构并不是明的首创,历朝历代都有,如汉武帝的直指绣衣使者,但权柄最重为祸最烈无疑是在有明一朝,始做俑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
”洪武十五年(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
锦衣卫的残酷和猖獗是不必说的,他们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任何人都可以逮捕,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
锦衣卫还设立监狱,这就是锦衣狱或诏狱,特务机构的监狱与明代的司法机构的监狱比起来,当时的官员与百姓都把司法机构的监狱视为天堂,而把锦衣卫与东厂的监狱看成地狱,可见这两大机构监狱的残酷。
由于锦衣卫的权力很大,在执行任务时就无所顾忌,无恶不做了。
按明朝刑法规定:凡是抓人,必须人赃俱获,
或者有确切的证据才能够去抓。
但锦衣卫抓人多是扑风捉影,事实不清,有时仅仅是姓名差不多,锦衣卫就去抓人。
锦衣卫抓人后,先不带回衙门,而是找一处空的庙宇,将人毒打一番,名曰“打桩”,被抓的人必须将自己的钱财贡献出来向他们行贿,钱少了,这些小特务自己留着,钱多了,小特务就与大特务平分。
但是被抓的人钱财不多或者不能满足这些特务们的需要,即使花了钱也还是要被带回特务机构百般拷打,在屈打成招后,再送到司法机构。
由于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深受皇帝重视,地方司法机构根本不敢对他们说不,所以明知许多人是被冤枉的,也不敢纠正。
被冤屈的人最后落个人财两空,甚至还搭上无辜的性命。
"卫"之后就是"厂",东厂,官署名。
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
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西厂,官署名。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
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
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
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大内行厂,官署名。
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
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
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
明正德五年(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
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
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
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
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
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
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
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三厂的危害比起锦衣卫尤甚。
首先,他们的职权在锦衣卫之上,权大为非作歹起来危害也就越大。
再加上掌权的都是些身体和人格上都不健全的太监,行事之乖张酷烈也就可想而知。
有人说太监阴毒是因为"女性化",其实不是这样,这完全是中国数千年男尊女卑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