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11 KB
- 文档页数:8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分析1.知道明朝的建立,能够通过解读地图获取明朝疆域的四至点、都城等重要历史地理信息。
(时空观念)2.通过解读图片、史料,了解明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等,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运用史料、图片,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概述明朝经济发展。
(史料实证)4.尝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明朝皇权的强化、八股取士、经济发展等,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从而培育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教材内容分析【本课结构】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且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教材交代得很详细,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比前代措施,提炼出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
明朝强化皇权的作用,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明确其利弊。
【本课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片:朱元璋(右图)元朝末年,天下大乱。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后来他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政治舞台。
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
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
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大明王朝。
【新课讲授】一、明朝的建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6“明朝的建立”,找出明朝建立的三个要素。
学生回答:①时间:1368年。
②都城:应天府。
③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
教师: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3.14《明朝的统治》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加强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明朝的经济发展持续繁荣,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土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土;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康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人物猜谜游戏。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草根皇帝,他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衣衫褴褛、食不果腹,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
然而在他17岁那年,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使他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因为在这场旱灾中,他的父亲、母亲、大哥、侄子相继死去,只留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
走投无路的他进了皇觉寺,当了和尚,在淮西一带靠乞讨化缘维生。
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举为领袖。
在起义过程中,他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之后,建立起大明王朝。
他即位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措施。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第14课明代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第14课明代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代的统治特点和制度,以及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准备
- 教学PPT
- 学生教材
-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 讲师介绍明代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点讲解
1. 明代的基本情况
- 统治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共有16个皇帝统治。
- 统治年代:1368年-1644年。
- 社会制度:实行严格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四民。
2. 明代的政治制度
-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封建君主制。
- 官员选拔:科举制度是明代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
- 行政区划:设立了行省、布政司等政府机构。
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
- 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明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个人作业
-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明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总结
-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明代的统治特点是什么?
- 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课后作业
- 学生完成个人作业并提交。
- 学生预下节课的内容。
资源。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
二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
2.理解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3.掌握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与描写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2.探寻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1.闻香识女人,闻声知明朝;
2.引出明朝建立的政治背景。
2. 讲授(35分钟)
2.1 明朝的建立与历史背景
1.商周断代工程;
2.元朝的灭亡;
3.建立明朝。
2.2 明朝的治理
1.官制;
2.选贤任能;
3.区划制度。
2.3 明朝的政治制度
1.君主制;
2.科举制;
3.军队组织。
2.4 明朝的文化制度与营造
1.文化发展;
2.营造发展。
3. 活动(35分钟)
1.观看视频和图片;
2.讨论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3.分组探究营造和文化的发展;
4.总结讨论。
4. 结束(5分钟)
1.评价活动;
2.布置课外任务。
四、课后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理解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掌握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在活动中,让学生分组探究营造和文化的发展,讨论对于活动的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让学生加深了对于明朝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14课明朝的统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
跨越时空,重回明朝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皇榜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课件展示)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7、68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部分,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
1.政治上: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事上: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政大权。
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第67页的“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回答: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教材第68页“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回答:加强皇权。
3.司法上: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自主探究,历史与现实(课件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1)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学生讨论回答: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
(2)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讨论回答: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师:展示教材第68页的“举子看榜图”。
(课件展示)提问: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学生回答:隋朝、唐朝。
教师: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8、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三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问题。
(课件展示)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明确: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课件展示)材料一: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1)思考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
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四)经济的发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四部分,思考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发展?(课件展示)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明确: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展示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明朝经济的发展。
(课件展示)教师引导: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展示丝织品、瓷器的图片等,使学生直观感受明朝经济的发展。
(课件展示)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三、课堂总结观看一小段关于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
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四、巩固练习1.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A.1271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2.“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秦朝3.明太祖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设立了()A.军机处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4.如果你是明朝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5.明朝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明成祖加君军权的措施有()①废除宰相②执行削藩政策③设立内阁④设立东厂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
他抨击的是()A.设宣政院 B.废除丞相 C.八股取士 D.设军机处7.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C.南京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改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很少)所参决。
(1)这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文中“帝”指谁?明朝;明太祖。
(2)“六部”指的是?他们对谁负责?吏户礼兵刑工;皇帝。
(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大权独揽。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加强了明朝的皇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注意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微课视频、历史地图、PPT课件,来尽可能地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直接、直观地感受历史,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小组探究,史料的分析,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主专制达到高峰的一个时期,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衰落这一结论。
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
因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教学时也可安排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