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P中的指数标度法
- 格式:pdf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1. 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1970-1980年期间,著名学者Saaty最先开创性地建立了层次分析法,英文缩写为AHP。
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迅速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后被广泛应用到经济计划和管理、教育与行为科学等领域。
AHP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充分分析少量的有用的信息,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数理化分析,从而有利于求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一些定性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特别适合使用AHP。
被广泛应用到城市产业规划、企业管理和企业信用评级等等方面,是一个有效的科学决策方法。
Diego Falsini、Federico Fondi 和 Massimiliano M. Schiraldi(2012)运用AHP与DEA的结合研究了物流供应商的选择;Radivojević、Gordana和Gajović, Vladimir(2014)研究了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析;K.D. Maniya和M.G. Bhatt(2011)研究了多属性的车辆自动引导机制;朱春生(2013)利用AHP分析了高校后勤HR配置的风险管理;蔡文飞(2013)运用AHP分析了煤炭管理中的风险应急处理;徐广业(2011)研究了AHP与DEA的交互式应用;林正奎(2012)研究了城市保险业的社会责任。
第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一般来说,可以将层次分为三种类型:(1)最高层(总目标层):只包含一个元素,表示决策分析的总目标,因此也称为总目标层。
(2)中间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包含若干层元素,表示实现总目标所涉及的各子目标,包含各种准则、约束、策略等,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3)最低层(方案层):表示实现各决策目标的可行方案、措施等,也称为方案层。
典型的递阶层次结构如下图1:一个好的递阶层次结构对解决问题极为重要,因此,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时,应注意到:(1)从上到下顺序地存在支配关系,用直线段(作用线)表示上一层次因素与下一层次因素之间的关系,同一层次及不相邻元素之间不存在支配关系。
供给商的选择ﻫﻫ一、层次分析法根本原理ﻫ 供给商的选择多采用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a1 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
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AHP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AHP是分析多目标、多准那么的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它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便、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等特点,最适宜于解决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展分析的决策问题,便于普及推广,可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将AHP引入决策,是决策科学化的一大进步。
ﻫ应用AHP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 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 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到达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构造模型。
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最后, 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低层(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依据。
ﻫﻫ 现举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的根本原理。
假定有n个物体, 它们的重量分别为 W1、W2、……,Wn,并且假定它们的重量和为1个单位,即。
两两比拟它们之间的重量很容易得出判断矩阵:ﻫ 显然aij=1/ aji , aii=1ﻫ aij=aik/ajk ;i,j,k=1,2,…,n用重量向量W=[W1,W2,……,Wn]右乘A矩阵,其结果为ﻫﻫﻫﻫ 从上式不难看出,以n个物体重量为分量的向量W是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根据矩阵理论,n为上述矩阵A的唯一非零的,同时也是最大的特征值, 而W是该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ﻫ 上面的例子显示,如果有一组物体需要估算它们的相对重量,而又没有称重仪器,那么可以通过两两比拟这组物体相对重量的方法,得出每对物体的重量比值,从而形成判断矩阵,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可以计算出这组物体的相对重量。
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也称层级分析法什么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
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
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
不妨用假期旅游为例:假如有3个旅游胜地A、B、C供你选择,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这3个候选地点.首先,你会确定这些准则在你的心目中各占多大比重,如果你经济宽绰、醉心旅游,自然分别看重景色条件,而平素俭朴或手头拮据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费用,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饮食等条件寄以较大关注。
其次,你会就每一个准则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譬如A景色最好,B次之;B费用最低,C次之;C居住等条件较好等等。
最后,你要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A、B、C中确定哪个作为最佳地点。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
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2、构造成对比较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追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层次分析法(AHP)————————————————————————————————作者:————————————————————————————————日期:层次分析法(AHP)对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这个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的系统,过去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常常凭经验,靠主观判断进行,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失误。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新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简称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
近年来,层次分析法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决策中日益受到重视。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时,可分为4个步骤进行;(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2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首先把系统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在模型中,复杂问题被分解,分解后各组成部分称为元素,这些元素又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面层次元素的支配。
层次可分为三类;(1)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它是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叫目标层;(2)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要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中需要考虑的准则。
该层可由若干层次组成,因而有准则和子准则之分,这一层也叫准则层;(3)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AHP法绩效评价摘要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L.Se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用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用层次分析法,可以较好解决企业绩效考核中对象复杂、指标众多而难以平等评价的问题。
绩效管理是20世纪十大管理难题之一,说起绩效管理,如今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都能接受这一概念,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建立和实施绩效考核体系。
但是,我在许多企业管理咨询实践中碰到由于各种原因,在绩效管理推进实施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轻则对企业业绩提升无实质性积极作用,严重者则影响并阻碍企业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打击部门和员工积极性,给企业带来动荡。
如果企业在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时做到了以下五性”则企业绩效管理推行一定事半而功倍【1】。
一、考核全面性企业任何员工都是利润创造者,也是成本消耗者,企业都要对其发工资、发奖金,实施奖惩。
因此,就有必要对每位员工都实施恰到好处的考核发和评价。
不能因为他是高管层(有些企业总经理、常务副总不参加考核)而不需考核;不能因为他是特殊人才而不必要考核;不能因为他有特殊关系(老板弟弟、太太、小姨子等)不做考核,要做到对所有员工都有其工作目标、绩效目标、管理重点,都要有全面性的评价,使得公司的考核体系公平、完整;二、目标责任性目标不能够量化,便不叫做管理。
目标不能落实到岗到人,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履行绩效承诺,目标的执行会大打折扣。
目标的量化是件很困难的工作,但不管怎么样?只要目标分解到了部门、到了岗位,只要经理和部属都认可了,就要制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层层落实,压力层层分解,目标彻底到位。
AHP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1. 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1970-1980年期间,著名学者Saaty最先开创性地建立了层次分析法,英文缩写为A H P 。
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迅速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后被广泛应用到经济计划和管理、教育与行为科学等领域。
AHP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充分分析少量的有用的信息,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数理化分析,从而有利于求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一些定性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特别适合使用AHP。
被广泛应用到城市产业规划、企业管理和企业信用评级等等方面,是一个有效的科学决策方法。
Diego Falsini、Federico Fondi 和Massimiliano M. Schiraldi(2012)运用AHP 与DEA 的结合研究了物流供应商的选择;Radivojevi?、Gordana 和Gajovi?,Vladimir (2014)研究了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析;K.D. Maniya和MG Bhatt(2011)研究了多属性的车辆自动引导机制;朱春生(2013)利用AHP分析了高校后勤HR 配置的风险管理;蔡文飞(2013)运用AHP 分析了煤炭管理中的风险应急处理;徐广业(2011)研究了AHP 与DEA 的交互式应用;林正奎(2012)研究了城市保险业的社会责任。
第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一般来说,可以将层次分为三种类型:1)最高层(总目标层):只包含一个元素,表示决策分析的总目标,因此也称为总目标层。
2)中间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包含若干层元素,表示实现总目标所涉及的各子目标,包含各种准则、约束、策略等,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3)最低层(方案层):表示实现各决策目标的可行方案、措施等,也称为方案层。
典型的递阶层次结构如下图1:一个好的递阶层次结构对解决问题极为重要,因此,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时, 应注意到: (1)从上到下顺序地存在支配关系,用直线段(作用线)表示上一层次因素与下一层次因素之间的关系,同一层次及不相邻元素之间不存在支配关系。
作者: 钱维[1];陈锦漫[1];孙雯[1];李文华[1]
作者机构: [1]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物刊名: 环渤海经济瞭望
页码: 169-17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0期
主题词: 传统村落;AHP指数标度综合评价法;活化利用;对策思考
摘要:松阳县地处浙江西南部,其以丰富的传统村落历史性资源遗存而获得"江南最后的秘境"的美名.但目前松阳县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条件、政策供给、开发模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存在保护现状的不同.本文选取松阳县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通过AHP指数标度综合评价法判断其保护性发展状况优劣,并综合多层次考虑,以保护性利用替代单纯的"输血式"保护,提出活化利用建议,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