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间——中国山水画和现代山水壁画中的虚实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91.14 KB
- 文档页数:2
2019/11传统山水画虚实相生的美学内涵文/徐作先[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摘要】传统山水画虚实的辩证关系,实质就是建构画面意境生成的重要关系,同时成就了留白的深层含义和圆满发展。
深入探讨传统山水画“虚”与“实”产生的美学内涵,形成内涵意境的理论依据,画家借自然山水创作出画面的虚实空间以实现其情感价值。
只有把握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在实践中让自己的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关键词】山水画;虚实;意境;美学内涵中国画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独特的笔墨绘画语言去诠释着传统哲学的精神要素,儒家的“充实之谓美”,禅宗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道家的“虚无”“天人合一”,反映到中国画上即表现为虚实,虚实是哲学思维在中国传统美学上的客观体现,启发了中国绘画的美学追求。
特别是传统道家思想的“虚无”观,对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欣赏习惯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画的虚实涉及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的“有”“无”和多少,这种对“有无”的追求,都毫无例外体现虚实的关系,“虚实”论建构了中国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
中国传统绘画之画面不可缺少虚实,任何元素的对立统一都可归结为虚实,比如:浓淡、疏密、简繁、粗细、宾主、藏露等关系中,相对而言浓、密、繁、主、露为实,与其相对应的为虚。
陈子庄说过“中国画法,说到底不外虚实关系”,中国画的构成关系无非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画面构图中做到虚实有致才能使画面具有神韵。
清代方薰在其画论名篇《山静居画论》中说道:“古人用笔,妙有虚实。
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虚实使笔生动有机。
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在中国画的二维空间里,为了画面的构图关系更合乎“气韵”“神采”之妙,往往还需要根据画者的主观感受来调整画面各个物象之间的位置、疏密、藏露和色彩等关系,以期达到最好的整体虚实效果。
而虚实关系的理论依据则是实现在作品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画面疏密关系和黑白关系。
要保证画面的和谐统一,就要做到“虚实相生”“顾盼呼应”“宾主揖让”“疏密有致”“黑白相对”等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从而达到画面构图中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有机统一,亦即“虚实”关系的统一。
浅析写意山水的虚实与疏密目录摘要 (1)绪论 (2)(一)选题背景 (2)(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2)一、写意山水画的概述 (2)二、虚实在写意山水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3)三、疏密在写意山水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4)四、中国历代名家对写意山水画虚实、疏密的实例 (5)五、虚实与疏密对写意山水画的价值 (6)结语 (6)参考文献 (8)Abstract: (10)摘要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境界非常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其最注重的是通过物象来衬托虚处的意向。
但是虚又必须通过实的衬托才能体现出来。
本文以写意山水画为主题,简单地分析其虚实和疏密。
本文首先列出了选题背景,并分析了选题目的与意义;接着介绍了写意山水画的概念,并分别分析了虚实和疏密在写意山水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同时列举了部分历代名家的实例;最后总结出了虚实与疏密对写意山水画的价值。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虚实;疏密绪论(一)选题背景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悠久,从隋唐开始,已经经历了五代、两宋和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发展,现在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尤其是中国化才独有的写意特征。
“写意”的意思是当主体观察客观事物时,摈弃表象由主观心观其精髓,注重内在意像而不是外在形态,体现了主观心和客观物的融合。
山水画的特点是实虚结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只有不断的探求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寻找内在的价值,把其中的虚实和疏密都挖掘出来,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画得到进步,必须借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画的鉴赏需要一定的技术,不仅要看实处更要看虚处,因为虚实结合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画家为了处理画面空间和意境、层次、气韵等,就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山水画中最重要的是意境,尤其是对虚处的处理,反衬着实物的的立体感,留给读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触角去感受画面,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精神食粮。
中国画的意境很重要,而且多采用很含蓄的手段让读者发挥自己想象去体会画的意境和,为了使山水画的境界更进一步提高,就要提高意境和气韵的效果,虚实和疏密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以便更好地研究山水画。
123“虚实”本属于哲学范畴探讨的内容,在我国国画艺术中,主要是针对事物展开客观描述。
“虚”主要是对照实物来说的一种描述,以实物为基础展开相应的想象。
在这种空间联想之中,画面能进一步凸显画家思想。
在国画创作时,需有机结合形象、气氛、情绪,以此展现虚实相生的特色,为国画注入生机。
一、国画艺术中虚实关系的体现从虚实关系体现方面探讨国画艺术中的虚实,更多情况下是借助写意手法描绘景物,借助工笔可有效体现景物神韵,表达作者情感。
由于绘画材料(包括笔、墨、纸)的特殊性,在国画艺术中,文人们因各自仕途、人生阅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差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这对国画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画具有虚实特点,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源远流长的国画发展历史中,文人常常会受到传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熏染。
在绘画时,将可表达的内容以“实”表现出来,而将一些不可表达或者说不愿直接表达的内容,以“虚”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且,这样的虚实可以是具体内容的虚实,也可以是整体结构的虚实。
在创作国画时,虚实表现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
通过虚实关系,可进一步分析图画内容以及构图特色。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画中的“虚”并非指没有东西,而是不将所有造型元素加以堆积,国画艺术想要表达的,并非是凸显内心情感,而是通过虚实对立关系,体现画作内容。
国画注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国画艺术中要全面体现“虚”与“实”的关系,在构图方面要有效留白,使画家有更多自主空间表达个人情绪。
众所周知,在传统画创作时,经常会留有大面积空白,这些空白实则都是对色彩的一种特殊化处理,空白处理的虚实画面,明显凸显了虚实关系,淋漓尽致地描绘画中意境。
二、传统国画重视虚实关系的原因分析国画虚实关系极具美学价值,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宇宙的态度息息相关。
中国文化与宇宙观以禅家、道家、儒家等精神为主干内容,在艺术文化中具有独特的美学倾向,而这些美学倾向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
国画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很重视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主要是以虚托实。
摆实即是布虚,虚布不好,直接影响实的艺术效果,容易使画面充塞。
绘画中的虚实关系,物象是实,不是虚,但在中国画中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有”就是“实”,“无”就是“虚”,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即是“空无”,也可以是“实有”。
这种“留白”的艺术,是虚实在相互起作用,在视觉中也会相互转化,虚变实,实变虚。
往往“虚”比“实”更赋予丰富的内容。
所以画中线条的内外,即是“虚”,也可以看为“实”。
清代画家龚贤画的山水,往往把千岩万壑画得浓密,其间寥寥数笔画上一茅亭,不加渲染,这样实处变虚处,虚处反而变为实处,显得更加醒目和富有情意。
中国画中的虚实对比观念十分明确,简洁明了,以黑白为基调,具有理性思考的痕迹。
这样留白就成为一种无形的艺术,艺术与真实的形象比较,艺术当然要高于真实的形象。
因为实物的真想是有具体的形象,而留白的艺术是没有实体的形象,画中的形象是用虚幻的线条来表示。
但在画家眼中的形象,将是比较冠盖的,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组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无画皆成妙境的意象,给人留下无穷的联想。
因此,留白比画中有物象的地方更有韵味,更有空灵之美,更能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我们不但可以从一般的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看出画家对空白的灵敏感觉,即便是山水画中的天、地和水也是常常不画,留出空白。
这里的空白处可以表现为天,可以为水,也可以天、水浑然一体。
如果把背景的天和水都画得很真实,那么就容易产生沉闷的感觉,全无意趣。
要河水显得宽广、渺远,那就用虚来破,掩映遮断,不全画河岸,就能化阻塞为灵动,即使水面也成为一望无边的远了。
如果要山显得高,把山全画出来,也不会显得很高,因此就在山腰处留一片空白的云,以云加以衬托,也许无形中山即会显得雄伟峭拔。
这就是中国画以留白的方法,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中国山水画中不仅天、地、水留白,而且水墨画中的山石、树木都只用线条表现,留有大片的空白,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更为突出,一般都不画背景,形象之外是一片空白,但人们不会感到缺些什么,有时反觉得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充实,更使人富于联想。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6虚实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一、中国画的虚实相生老子认为:先天地之生,有个浑然一体,万物根本的东西,它叫做“道”。
“道”使万物得到统一,统一的事物又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两个方面又产生新的第三者,如此无穷尽,但所有的万物都包涵着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势力。
而“阳之出,常悬于前而任岁事,阴之出,常悬于后而守空虚。
”说明了由于阳(实)的存在,才显现了阴(虚)。
同样由于阴在后守虚,也就衬托了阳实在前,虚实在互补互存的运动中产生。
因此,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就是说,一张白纸只是一个洪荒的客体,不存在虚实。
只有画家主观地落在纸上的第一笔,才彻底打破了“浑沌”,使画面有了阴阳,有了虚实等等对立统一的关系。
“实”是作者用于寄托情思的直接展现于画面的部分;“虚”是作者有意隐去不画,但并非不重要的部分。
因此又会演绎出更多的虚实等关系,成为“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营造出万物生生不息的世界。
虽然在画面上出现的直观现象是“实”,但在艺术处理中,作者必须在“虚”上多加思考。
因为以虚衬实,能使画面直观的主题得以充分突出地表现,保证全画艺术形象的概括性。
只有对绘画对象审美特性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加以目的性和有倾向性的取舍、提炼,才能抓住画面所要表现的重点,进一步精心描绘。
中人在注意观察时,光线暗的部分可以看得清楚。
不注意观察时,光线明亮的部分也会变模糊。
因此,人的眼睛,有时可以明察秋毫,有时可以不见舆薪。
注意力所在的物体清楚,注意力以外的则模糊,这是人们在观看事物时的习惯。
中国人作画,就是根据人们这种观察习惯来处理画面的。
画中主体力求清楚、明确、突出。
次要的东西连同背景可以尽量省略放弃。
这种取舍方法,使中国绘画在表现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得到最突出明确的视觉效果,使人印象深刻。
老子说:“知白守黑”,就是讲虚实相生,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引言作为一个被称为“东方文明”的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传统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虚与实”的表现。
所谓“虚与实”,指的是通过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和手法,创造出虚实相间的效果,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魅力的体现。
虚实相间的绘画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相间的表现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如,水墨画中的“写意”风格,就是通过墨画、抑扫、淋漓、干、湿等不同的技法和手法,灵活地创造虚实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既强调意境和艺术韵味,又能够充分表现画者的个性和创意。
除了水墨画,彩墨画也有较多的虚实表现。
例如,扇面画创作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法,表现出精妙的技艺和强烈的装饰性效果。
虚实相间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书法中,虚实相间的表现同样得到了充分发挥。
例如,“独体隶书”是王羲之所创,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书法风格,以虚实相间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书法风格的特点主要在于书写的每个字母都有相应的虚实比例,造成出奇形怪状的“独体”,独具魅力。
虚实相间的表现也可以用于表现文字的意境和氛围。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通过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文人雅士宴会的情景,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虚实相间的表演艺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虚实相间的表现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戏曲中的虚实表现主要通过化妆、服装、舞台布置等手段实现,从而使演员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角色。
例如,在京剧中,演员的脸谱便是虚实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不同的颜色、造型以及纹路的组合,演员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装束、道具等元素的搭配也是虚实表现的重要体现。
通过不同的造型、颜色、材质等手段,能够表现不同的身份、阶级、地位等元素。
虚实相间的表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富有艺术魅力。
中国山水画的虚实关系作者:虞志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虚实好比太极图的阴阳鱼一样,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是画面之上不可分离的一体之两面。
虚实关系在中国画中表现为神韵,其主要体现在画外意境,体现画家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感受。
画中虚实关系处理的巧妙,可以创造和加强画面形势构成之起伏跌宕,大至山川林莽丘壑湖海,小至细草、沙渚、烟霭、幽泉,乃至画中一笔一墨之处理,整体形势状貌之布置,甚至提款与跋,用印之长短多少、大小轻重,无处不因虚实相反相成而极其趣。
关键词:虚实;疏密;阴阳;笔墨[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139-01引言“‘虚者空也’,而‘实者有也’。
画面中必须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演化出笔墨之轻重,墨色之浓淡,布景之疏密,色彩之冷暖,宾主之呼应,大小之相间……产生变幻新奇、丰富多彩的画面空间。
”一、虚实的概念虚实作为绘画艺术构成中的一组相反而又相成的概念,极其普遍地显现于绘画的每一个层面,乃至于一点一画之间,使得中国画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创造出特色的写意风格,形成中国绘画的特殊魅力。
二、虚实在绘画当中的体现(一)从用墨的角度分析墨色浓重繁复处就是实,即指有笔墨处,还可以是墨色深重处,而浅淡疏密处就是虚,即指无笔墨处,空白处,还可以是指墨色轻淡处,(二)从用笔的角度分析浓重是实,亦可以指用笔沉着处,轻淡即虚,也可以指用笔松动处;用笔一按、一抑是实,这时用力比较实在,用笔一提、一扬即虚,这时用力比较轻;如果笔法太重,使得笔墨落在纸上显得很死板,如笔法太轻,则使得笔墨浮在画面上,用笔之时若过实则辅之虚,若过虚则辅之以实,虚中有实,实中见虚,则使得用笔刚中带柔,柔中见刚,纵横潇洒,虚实得当。
(三)从布白的角度分析布白就是指画家在画纸上留下来的空白,是有笔有形之中的空出来的无。
在空白的画纸上落笔墨的地方就是实,而笔墨之外的空白地方就是虚。
中国山水文化中“虚”“实”交互的形式美法则(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陇南742500)王惠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当中“虚”与“实”概念的发掘,以及基于虚实观念引发出的一系列形式美法则——“隐”与“显”、“藏”与“露”、“曲”与“直”等美学范畴的探讨,解读中国山水文化因“虚”“实”交互的形式美法则的巧妙运用而产生的审美魅力。
关键词:山水文化;虚实;形式美法则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9)04-0098-03DOI :10.13874/ki.62-1171/g4.2019.04.017The Formal Beauty Law of “Virtuality Virtuality””and “Reality Reality””Interaction in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Wang Hui(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Gansu 742500)Abstract :By exploring the concepts of “virtuality ”and “reality ”in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 ,and a series offormal aesthetic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virtuality ”and “reality ”-such aesthetic categories as “conceal⁃ment ”and “manifestation ”,“hiding ”and “dew ”,“bend ”and “straightnes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aesthetic charm of the skillful use of formal beauty law of the “virtual ”and “re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Key words :Landscape culture ;Actual situation ;Law of formal beauty收稿日期:2018-10-23作者简介:王惠(1975—),女,甘肃成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