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子,认识肾透明细胞癌
- 格式:docx
- 大小:378.46 KB
- 文档页数:5
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杨笑一,柴家荣,张代辉,郭宇,李星亮,杨志宏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CT核磁科河北邢台054000$摘要】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18个)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的MRI信号改变及增强方式。
结果1)MRI信号:T l WITS多为稍低信号(10个),TWITS多呈稍高信号(10个),反相位图像病灶可见局部信号下降(9个),DWI多为稍高信号(11个);2)增强方式:肿瘤多为富血供(12个),12个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及延迟期逐渐减退。
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有一定的MRI影像学特征,特别是反相位图像病灶局部信号减低及增强扫描肿瘤为富血供,类似于肾透明细胞癌。
$关键词】胰腺转移瘤;肾透明细胞癌;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7.11&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T011(2020)11T055T5MRI imaging charactei's of pancreatic metastasis from reeal clear cell carcinomaYANGXiaoyi,CHAIJiarong,ZHANGDaihui,GUOYu,LIXingliang,YANGZhihongDepartment g CT/MRI,The Third Hospital og Xingtai,Xingtai054000,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RI imaging features of pancreatic metastasis which came from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Methods Changes of MRI signals and enhancement modes in18tumors,which were testified pathologically dter operation to be pancreatic metastasis from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in our hospital,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1)Most of tumors showed slightly low signal in Tl WITS,slightly high signal in T2 WI-FS and slightly high signal in DWI.Half of tumors showed local signal reduction in out of phase;2)Most of tumors were hypemascular and showed obvious enhancement a-the arterial phase,gradual reduction during the substance p hase and the delay phase in the dynamic enhancement.Conclusion Pancre-af e metastasis from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has some specific imaging features,which are similar to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especially,half of tumors show local signal reduction in out of phase and most of tumors are hypervascular.,Key worls]Pancreatic metastasis;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及诊断技术的提高,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在临床中似有增多的趋势。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属于肾上皮性肿瘤的一种。
其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症状并不特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腰部疼痛、腹部肿块、血尿、腹部不适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症状并非一定全部出现,而且有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脏器间的关系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等。
肾透明细胞癌常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不规则形状的肿块,密度均匀或有出血、坏死表现。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进行鉴别,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肾透明细胞癌的金标准。
通过肾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才能明确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大小不等、质地软、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浆清晰透明,并且核分裂象较多。
还需排除肾透明细胞癌的其他亚型,如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实质肾透明细胞癌等。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常用的标记物包括CK7、CK20、VIM、CD10、CA9等。
肾透明细胞癌通常表现为CK7强阳性、CK20阴性、VIM强阳性、CD10弱阳性、CA9强阳性等特征。
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选择。
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
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平扫及动态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
结果:动态增强扫描大部分肾透明细胞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点。
结论:肾透明细胞癌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的特殊强化方式可以和其他类型肾癌及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29-02肾细胞癌常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约占肾恶性肿瘤的85%以上。
其中肾透明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肾癌的70%~80%以上[1]。
由于不同的病理类型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故病理类型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我院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分析其CT表现,以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透明细胞癌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4.8岁。
临床上无痛性血尿5例,上腹部疼痛不适4例,体重减轻、消瘦、腹部触及肿块3例,体检发现无症状4例。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Philips Brilance 16排及Philips Brilance iCT 128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250mAs,层厚5mm,层距5mm,扫描范围为膈顶至髂前上棘。
患者禁食8h以上,扫描前口服1.5%的泛影葡胺稀释液500~800ml。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增强所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用量80ml,速率3ml/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后行三期扫描。
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开始后:动脉期(25~30s),实质期(50~60s),排泄期(3~5min)。
全部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薄层重建、行图像后处理,再发送到PACS进行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诊断标准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一种癌症类型之一,其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形态学特征:透明细胞癌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实质性肿块,肿块切面呈黄色或棕黄色。
组织切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呈透明或淡染。
核分裂象相对较少。
2.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透明胞质,呈现为线粒体丰富的明显的透明小囊泡。
核大而圆,核分裂象相对较少。
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到大量的含有丰富胞质的线粒体,称为线粒体丰富的肿瘤细胞。
3.免疫组化:肾透明细胞癌的免疫组化标记主要包括对细胞的CD10、糖原、细胞角蛋白、CA IX(碳酸酐酶IX)等的检测。
肾透明细胞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主要表现为CD10、糖原、细胞角蛋白阳性,CA IX阳性。
4.分子生物学:肾透明细胞癌与VHL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在病理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VHL基因状态来进行辅助诊断。
综上所述,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主要基于组织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标准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肾癌,约占肾癌病例的70-80%。
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形态、细胞学特点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的。
本文将介绍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及其临床意义,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1.组织形态学特征:肾透明细胞癌通常呈现为单一的实质性肿块,肿瘤切面呈现为黄白色,质地坚实,常常有出血和坏死表现。
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的团块状,细胞质清亮透明,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明显。
2.细胞学特点: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异型性,细胞质清亮透明,核分裂象明显。
肿瘤细胞的核分化程度也是评估肿瘤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3.肿瘤生物学行为:肾透明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通常较为侵袭性,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高。
二、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及临床意义1.肾透明细胞癌的分级标准:目前通常采用的是WHO/ISUP(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肾癌病理学会)2016年版的分级标准,将肾透明细胞癌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肿瘤细胞分化良好,组织结构规整,核分化程度高,核分裂象较少,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Ⅱ级:肿瘤细胞分化中等,组织结构较为紊乱,核分化程度中等,部分核分裂象,肿瘤生长速度适中,预后一般。
-Ⅲ级:肿瘤细胞分化差,组织结构混乱,核分化程度低,明显核分裂象,肿瘤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2.临床意义: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肿瘤的分级,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靶向治疗等。
同时,肿瘤的分级也可以帮助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随访和治疗。
三、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的局限性尽管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病理分级是基于肿瘤组织学形态和细胞学特点进行评估的,而忽略了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如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简远熙,陈梦林,柳瑞,吴俊霖,陈渊,杨素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云南昆明650101;*通信作者杨素萍【摘要】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肿瘤(CCPRCT)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20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CCPRC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特征。
结果10例均行CT 检查,8例行MRI检查。
10例病灶均为单发,边界清晰,最大径1.5~6.1 cm。
9例为实性型,均伴囊变;1例为囊性型。
CT平扫呈稍低或稍高密度,CT值为(30.1±5.6)Hu,与肾皮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4.9)Hu;t=2.169,P>0.05];1例可见结节状钙化。
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强化模式上8例呈快进快出模式,2例呈渐进型模式;1例囊性病例呈分隔样强化及囊壁结节样强化;4例T2WI出现包膜征象;2例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
结论CCPRCT囊变多见,但较少发生出血和钙化,强化模式以快进快出模式多见,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692;R445.2;R445.3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3.04.021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TumorJIAN Yuanxi, CHEN Menglin, LIU Rui, WU Junlin, CHEN Yuan, YANG Sup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101, China; *Address【Abstract】Purpose To investigate 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tumor (CCPR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0 patients with CCPRCT confirmed by pathology from July 2014 to November 2020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the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imaging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CT images were available for 10 cases, and MR images were available for 8 cases. All lesions were single tumor with clear boundary. The maximum axial diameter of tumor ranged from 1.5 to 6.1 cm. There were 9 solid tumors with cystic degeneration, and 1 cystic tumor. The tumors exhibited mild lower or hyper-density on unenhanced CT, and the mean CT value was (30.1±5.6) Hu,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T value between lesions and renal cortex [(29.3±4.9) Hu; t=2.169, P>0.05]. There was 1 lesion with nodular calcification. All lesions showed mild hypo-intensity or hypo-intensity on T1WI and mild hyper-intensity or hyper-intensity on T2WI. Of all 10 tumors, 8 tumors showed “fast-in and fast-out” enhancement pattern, 2 tumors showed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enhancement on multiple-phase. One cystic tumor showed separable and nodular enhancement in the cyst wall, and there were 4 tumors with pseudo capsule and 2 tumors with hyper-intensity on DWI. Conclusion In CCPRCT patients, cystic degeneration is common, with rarely hemorrhage and calcifications and “fast-in and fast-out” enhancement pattern, however, the final diagnosis depends on pathology.【Key words】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tumor;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3, 31 (4): 405-409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肿瘤(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tumor,CCPRCT)又称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亚型,于2016版WHO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增[1],并在2022年的第五版[2]中重新命名为CCPRCT,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其惰性生物学行为。
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与治疗进展简介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之一,占据了肾脏恶性肿瘤的大部分比例。
RCC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病理特征和治疗进展对于肾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特征1.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呈现多形性,常见的形态有多角形细胞和梭形细胞。
2.肿瘤细胞核特征: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细胞核呈现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核浆比例正常或略大于正常。
3.细胞膜特征: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细胞膜常常呈现清晰的透明特征,因此得名。
4.细胞器结构特征: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胞质和线粒体,且线粒体结构常常异常。
5.血管侵犯特征: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可通过血管侵犯的方式扩散到其他器官和组织。
分期与预后肾透明细胞癌的分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的侵犯程度,N代表淋巴结转移,M代表远处转移。
根据分期的不同,预后也会有所差异。
1.早期肾透明细胞癌(T1或T2N0M0):这些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手术切除常常能够完全去除肿瘤,5年生存率超过90%。
2.晚期肾透明细胞癌(T3或T4或N+或M+):这些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肿瘤常常具有侵犯性,不易完全切除。
术后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对于延长生存期具有一定作用。
治疗进展1.手术切除:对于早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通过肾脏切除术(部分肾切除或全肾切除)或肾脏保留术(肿瘤切除、肾乳头部分切除等)进行。
2.辅助治疗:对于高危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可以考虑术后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的方式包括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式可以减少术后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3.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靶向药物通过干扰特定信号通路的活动,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mTOR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等。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摘要]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 rccc)的少见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rccc38例患者资料。
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和实质期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复习影像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结果: 38例rccc共40个肾脏病灶。
38例表现为少血供14例;囊性10例;多发性eccc2例,其中2例合并动静脉瘘。
结论: rccc少见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为少血供,囊性,多发病灶,合并肾外肿瘤,肿瘤致侧支循环及动静脉瘘等。
认识这些少见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提高rccc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05-04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组织亚型,倍增时间明显快于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5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后者。
有关rccc的报道多为典型、常见表现,血液动力学及其病理基础研究少见。
笔者搜集我院近5年间38例不典型rccc病例资料,结合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以提高对不典型rc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本组3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1~72岁,平均56..8岁。
18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12例腰痛,6例血尿,2例因外伤就诊。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扫描。
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5~10mm,分别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对比剂注射后19~20s)和实质期(注射后80s)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与肘前静脉注射,剂量1.5~2.0ml/kg体重,注射流率3~4ml/s。
3例行mri,采用ge1.0 t signa mr扫描仪,对比剂为gd-dtpa,剂量12~20ml或0.15~0.20mmol/kg体重,注射流率1.5~2.0ml/s。
肾细胞癌又称肾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后,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5%,男性为女性的3倍;肾癌亚型中大多数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约占肾癌的70%~80%。
肾透明细胞癌中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
肿瘤生于肾实质内,恶性程度高,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浸润、压迫、破坏肾盂肾盏,向肾包膜外发展,肿瘤血行转移早,临床预后往往不佳。
本组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8例因腰痛、血尿或腹部肿块就诊。
20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GE公司8排螺旋CT机扫描。
患者常规禁食8h,检查前30min内口服温开水600~800mL,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射造影剂碘海醇80mL(300mg/mL),注射速度2.5mL/ s。
扫描范围为横隔至髂前上棘,层厚10mm,间隔10mm,螺距为0.75。
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屏气。
CT平扫完成后注射对比剂,分别进行皮质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0~30s)和实质期(扫描延迟时间为80~90s)增强扫描。
M RI检查采用GE公司1.5T MR I扫描机,腹部体线圈。
患者取仰卧位,平扫包括F S P G R T1W I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冠状位及同反相位、FR FS E T2W I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和FI EST A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
动态增强采用对比剂G d-D T P A,10~20m L 经肘静脉团注(2m L/s),采用3D/L A V A原始+重建横轴位及F S PG R T1W I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开始后20~30S、40~50S、100~120S,扫描层厚为5mm,间隔1.5m m。
早期肾透明细胞癌2级,治疗方法肾透明细胞癌是肾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早期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本文将围绕早期肾透明细胞癌2级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早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肾切除手术将肿瘤切除。
手术可选择肾部分切除或肾全切除,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肾的位置、肿瘤的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选择。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有肾功能不良或有其他肾脏疾病的同时患有肾透明细胞癌,应选择肾部分切除手术。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等。
此外,应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安排,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加强观察和保护,避免手术创口感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应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助于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并且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带来的身体负担和影响。
放疗是将高能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的一种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是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标记靶点实现治疗的一种方法。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促进患者自身抗肿瘤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需要强调的是,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关,不同患者的治疗反应不一致。
因此,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早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其使用。
三、注意事项1. 加强预防和保养。
因为早期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保健,包括适当地锻炼、均衡饮食、避免长时间的端坐、定期体检等。
2. 定期进行病情监测。
早期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病情易于复发。
因此,患者应定期进行专业的病情监测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病变。
肾透明细胞癌分型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所有肾脏肿瘤的80-85%。
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肾脏的肾小管近曲和远曲段,主要由成熟的肾透明细胞组成。
根据肿瘤形态学的不同,肾透明细胞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分型,其中包括普通型、囊性型、激素型等。
早期对肾透明细胞癌进行准确的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一、普通型普通型肾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肾透明细胞癌的70-80%。
在肉眼观察下,普通型肾透明细胞癌呈现出均一的淡黄色肿块,肿瘤边界清楚,质地中等。
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成熟的肾透明细胞,肿瘤组织呈现出细胞核呈现清楚的核仁,胞浆丰富。
普通型肾透明细胞癌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恶性特征,易于侵袭周围组织并发生远处转移。
二、囊性型囊性型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亚型,占肾透明细胞癌的5-10%。
该类型的肿瘤通常呈现出多房性或单房性囊性结构,肉眼观察下呈现出多个囊实性肿块。
镜下观察可见囊实性结构内充满了肾透明细胞,囊壁呈现出多层上皮细胞。
囊性型肾透明细胞癌通常预后较好,但也存在发生转移的风险。
三、激素型对肾透明细胞癌进行准确的分型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综合判断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型,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探索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型标准,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第二篇示例:肾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肾细胞癌,约占所有肾脏肿瘤的85%。
目前,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型标准主要以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学特征以及分期来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标准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肿瘤的病理类型1. 经典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大多数肾透明细胞癌是经典型肿瘤。
其特征为细胞中央有明显的透明区域,被以颇为紧密的排列。
约70-80%的肾透明细胞癌属于经典型。
读片子,认识肾透明细胞癌
作者:忍者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简要病史:反复右腰腹部疼痛1月余,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无畏寒发热,无腹胀腹泻等不适。
右肾叩击痛。
影像:
影像表现:右肾上极见一锥形占位,CT平扫内密度尚均匀,呈低密度,增强明显强化。
MRI示T1反相位未见明显降低,T2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
DWI稍信号。
所见层面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腹腔无积液。
诊断:右肾上极占位,考虑透明细胞癌可能性大。
病理:右肾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Vim(+),CD10(+),EMA(+),CK7(-);(右侧)输尿管切缘未见癌累及。
讨论:肾实质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85%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
癌中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
生于肾实质内,长大后浸润、压迫、破坏肾盂肾盏,向肾包膜外发展,形成血管瘤栓或转移到淋巴结及其他脏器。
影像表现:绝大多数肾透明细胞癌为富血供,多位于肾皮质,平扫体积较小者密度较均匀,增强皮髓质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接近或超过邻近肾皮质,实质期退出,呈“快进快出”的特点,透明细胞癌内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上分为四期,I期肾癌位于肾包膜内,边缘光整,可局限性隆起。
II期肾癌侵润或穿越肾包膜下,边缘常不规则,肿瘤可侵润肾周脂肪或肾上腺,但不累及肾周筋膜。
III期有肾静脉和(或)腔静脉癌栓及局部淋巴结转移。
IV期突破肾静脉侵犯邻近脏器或发生远处转移。
鉴别诊断:(1)、乳头状肾细胞癌:其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比例以及症状和体征与透明细胞癌相似,恶性程度较低,血供较少,CT增强后成不均匀或均匀轻中度强化,此类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等。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CT平扫密度欠均匀,可见脂肪密度影,增强不均匀强化。
MRI上反相位较正相位减低,含脂质成分,增强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脂肪未见强化。
(3)、嫌色细胞癌:发病平均年龄为6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肿瘤体积常较大,增强后肿瘤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内密度均匀,多无坏死和钙化。
(4)、集合管癌: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平均55岁,患者常有腹痛,血尿等,可坏死,囊变,侵及肾包膜及肾静脉癌栓等。
综上所述,肾透明细胞癌据有较典型的“快进快退”表现,部分可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等。
参考文献:
1、顾爱玲,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
2、王海屹,肾脏局灶性肿瘤MR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