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症状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4
猪肺疫的症状与防治猪肺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
它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可感染猪群中的幼崽和成年猪。
猪肺疫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生产性能下降和免疫抑制。
预防和控制猪肺疫的关键措施包括隔离感染猪只、良好的清洁和消毒、生物安全措施以及疫苗接种。
猪肺疫的症状可在感染后几天到几周内出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鼻流清涕、呼吸困难和肺部感染。
病猪还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温升高等症状。
成年猪可能还会出现生产性能下降,包括产仔数和存活率降低、堕胎和死胎增加。
猪肺疫还会导致免疫抑制,使猪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肺疫,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感染猪只必须被隔离,并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
隔离期通常为30天,待猪只完全康复。
必须保持猪舍的清洁和消毒。
猪圈、设备和工具应经常清洁,使用消毒剂来杀灭病毒。
饮水系统、饲料和其他可能污染的物品也需要清洁和消毒。
疫苗接种是预防猪肺疫的重要措施。
猪肺疫疫苗可通过注射或喷雾给猪只接种,可提高猪只对病毒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和疾病的发生率。
疫苗的选用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病毒株进行选择。
养殖企业应与兽医合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疫苗接种的适应范围和时间。
养殖户还应注意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禁止外人进入养殖区域,减少人员和车辆的流动。
需要进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必须严格消毒并更换专用鞋服、手套等。
饲料、饮水和其他进入养殖区域的物品应经过检疫和消毒处理。
猪肺疫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对养殖业的影响很大。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肺疫,养殖企业和兽医应密切合作,遵循防治措施,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并及时接种疫苗,以减少病例发生率并保护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猪肺疫的症状与防治猪肺疫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危害猪群健康的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这种疾病主要会给猪群带来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猪群粮食的浪费。
猪肺疫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一旦发现猪肺疫的症状,就需要立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一、猪肺疫的症状1. 呼吸困难猪肺疫感染猪只后,会导致猪只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急促的呼吸和喘气。
猪只在呼吸困难时会表现出摆头、张口、吸气不畅等症状,严重影响猪只的食欲和生长发育。
2. 咳嗽猪只在感染猪肺疫后,会出现持续的干咳或咳痰现象,咳嗽的声音会较大而粗糙。
咳嗽的症状会严重影响猪只的正常进食和呼吸,导致猪只精神不振,毛色暗淡。
3. 发热猪肺疫感染后,猪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
猪只的体温会明显升高,甚至达到40摄氏度以上。
高烧会导致猪只体力下降,食欲减退,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
4. 体重下降猪肺疫感染后,猪只由于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等症状的影响,会导致猪只的食欲减退,进而导致体重下降。
体重下降会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增加饲养成本。
5. 咳痰猪只在感染猪肺疫后,会出现咳嗽并伴有黏稠的痰液。
痰液的颜色和量会随病情发展而变化,甚至出现恶臭的现象。
咳痰增多严重的影响猪只的呼吸功能,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
6. 腹泻部分猪只在感染猪肺疫后,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腹泻会导致猪只的肠道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猪只的营养吸收和体力恢复。
二、猪肺疫的防治措施1.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猪只的免疫力是防止猪肺疫的重要手段。
饲养过程中,要确保猪只的免疫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及时给猪只进行疫苗接种和免疫注射,提高猪只对猪肺疫的抵抗力。
2. 保持猪场的清洁卫生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防止猪肺疫的重要手段。
要保持猪场的卫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杂草,做好猪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控制疫情的传播一旦发现猪群中出现猪肺疫的症状,要及时对猪只进行隔离处理,减少疫情的传播范围。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猪肺疫是由猪肺疫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喘息、食欲不振等。
该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给猪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猪肺疫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
一、临床症状1. 呼吸急促:猪肺疫支原体感染后,会引起猪的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水肿和炎症,导致气管狭窄,从而引起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2. 咳嗽:猪肺疫支原体感染会刺激猪的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引起猪咳嗽。
3. 喘息:由于气管狭窄引起的呼吸急促和黏液堵塞,会使猪出现喘息症状。
4. 食欲不振:猪肺疫会引起肺部感染、发炎等症状,使猪的消化系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食欲不振。
二、病理变化1. 肺部病变:猪肺疫支原体感染会引起猪肺部局部水肿、纤维素渗出、小叶间隔增厚等病变。
2. 深度组织病变:在感染后期,猪体内会出现多种深度组织病变,如肝、心、淋巴结等。
3. 免疫器官病变:猪肺疫会引起猪体内免疫器官的病变,如淋巴结肿大、脾脏遗微等。
三、诊断1. 临床症状:结合猪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急促、咳嗽、喘息、食欲不振等,可以初步诊断为猪肺疫。
2. 病原学检测:通过粪便、尿液、血清、痰等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猪肺疫支原体的存在,从而确诊猪肺疫。
3. 解剖学检查:解剖病变猪体,观察肺、淋巴结、脾脏等免疫器官的病变和病理形态,且能帮助确定病变程度。
四、防控1. 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清洗和消毒猪舍,确保猪圈内的卫生和舒适性。
2. 确保饮用水质量:猪肺疫支原体可以通过饮用水进行传播,要确保饮用水的清洁卫生。
3. 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和规范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均衡,可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猪肺疫的发生。
4. 及时疫苗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预防猪肺疫的发生。
总之,猪肺疫给猪养殖业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只有加强预防和控制,才能减少该疾病的发生,从而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猪肺疫是一种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群中。
猪肺疫对猪场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诊断、防控和治疗猪肺疫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症状1. 急性发病期在猪肺疫的急性发病期,猪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性症状。
患猪的呼吸道内可见有大量的分泌物,部分病例会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异样症状。
临床上常见将这些症状统称为“呼吸道症状”。
2. 慢性病程期在猪肺疫的慢性病程期,猪出现慢性咳嗽、气促、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毛发粗乱、体温略有升高。
患猪的呼吸道内可见有大量的分泌物,呼吸道逐渐变得狭窄,导致呼吸困难,病情反复发作。
二、病理变化猪肺疫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肺部和呼吸道粘膜上。
镜下观察可见:猪肺疫主要并发肺部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素渗出和肺泡壁的变性坏死。
病变主要分布在支气管末梢和肺泡周围。
猪肺疫病变还与病理毒胞的产生和肺泡壁上皮细胞的损害有关。
三、诊断方法1. 临床观察法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并分析猪出现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精神不振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了猪肺疫。
2. 病理学检查法通过对感染猪进行解剖、组织切片和镜检,观察病变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直接发现猪肺疫病原体和充血、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
3. 分子生物学诊断法通过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化等技术手段,对样本中的病原体DNA、RNA或抗原进行检测和鉴定,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猪肺疫。
四、防控措施1. 严格环境卫生管理猪场要保持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的通风、采光和保温条件,定期对饲料、饮水进行消毒,定期清理和消毒猪场内部的环境。
2. 对症治疗一旦发现猪群中出现呼吸道症状,需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进行治疗。
猪肺疫怎么治疗猪肺疫最好治疗方法是什
么
猪肺疫的流通行形式依据猪体的抵抗力和病菌的毒力不同而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性两种,散发者较为多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肺疫怎么治疗,同时造诉你猪肺疫最好治疗方法。
猪肺疫诊断
根据病理变化、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最急性猪肺疫起病急骤、颈部高热红肿,口鼻流出泡沫,呼吸极度困难,病程短,死亡快,死后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全红,咽喉部红肿,脾不肿大,可与急性猪瘟、猪丹毒区别。
仅颈下红肿症状与急性炭疽的喉肿很相似,但炭疽为个别病例,与最急性猪肺疫呈流行性不同。
耳静肪血(生前)、颈部水肿液、胸水、淋巴结、肝脾等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发现有荚膜两极浓染的球杆菌,结合病状、病史加以判断即可确诊。
猪肺疫的预防
根据本病传播的特点,防治方针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呼吸系统的完整性是预防由巴氏杆菌和其他继发性病原引起的疾病的关键。
流行性感冒、蛔虫幼虫移行、猪肺丝虫、支气管波氏杆菌引起的萎缩性鼻炎和猪喘气病均可成为巴氏病菌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常用的疫苗有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肺疫口服弱毒苗,可在春秋两季进行两次免疫接种。
猪肺疫的治疗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
它对氨苄青霉素、增效磺胺、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高,而对新霉素、链霉素和磺胺药的敏感性低。
注意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如猪舍通风良好、温暖干燥、水源清洁、营养均衡等将有助于治疗效果和减少经济损失。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肺疫,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和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其中急性病猪通常会发生死亡,慢性病猪往往能够耐过,但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在当前生猪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的大环境下,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特性。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芽饱,具有多种形态,具有荚膜,且能够分泌毒素。
存在于病料中的菌体经过染色呈两极着色,经过24~96 h的人工培养能够形成丝状菌。
该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能够在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长出黏液状的菌落。
细菌培养基中需要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因子,接种在巧克力琼脂上进行24~48 h培养,能够长出直径1~2 mm的不透明菌落。
接种在牛、羊血液琼脂上,一般会发生溶血。
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将其杀灭,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壮观霉素、林肯霉素等。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主要是猪间的直接接触以及排泄污染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病猪主要是在鼻液、支气管以及肺脏存在病菌,通常是从鼻腔排出后,以飞沫的形式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在通风较差和拥挤环境能够使其快速传播。
发病特点。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4~5月份和9~11月份发生。
在发生应激,如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通风较差以及长途运输等,都能够引发该病,因此也可叫做“运输病”。
另外,该病在临床上往往会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地方性肺炎等,促使病情加重。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5℃,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鼻、耳、腹部皮肤发绀,呆立不动或者呈犬坐姿势,尿液呈黄色,病程后期发生便秘,临死前有大量混杂血色泡沫的液体从口、鼻中流出。
猪肺疫的症状与防治猪肺疫,也称为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通过饲料、水源等间接途径传播。
口蹄疫病毒既可以感染家畜也可以感染野生动物,对于猪类来说,病情较为严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下面将详细介绍猪肺疫的症状和防治。
一、症状1.高烧:猪肺疫一般会引起猪只高烧,病猪体温超过40℃,甚至可达到41℃以上。
2.打喷嚏和咳嗽:病猪会出现频繁的喷嚏和咳嗽症状,伴随着鼻涕和咳痰。
3.呼吸困难:由于肺部感染,病猪会出现呼吸困难和气促的症状,呼吸声也会增加。
4.精神状态差:病猪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等症状。
5.瘦弱和脱毛:病猪在患病后会逐渐变得瘦弱,并且出现毛发脱落的现象。
6.溃疡和糜烂:病猪口腔和蹄部会出现溃疡和糜烂的症状,疼痛感增加,饮水和进食困难。
7.步态异常:病猪会出现步态异常,蹄上出现严重的炎症和红肿。
二、防治1.隔离患病猪只:一旦发现猪群中有患病猪只,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其他猪只接触,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猪舍及周边环境,减少病毒存活和传播的机会。
3.加强饲料和水源的管理:确保饲料和水源的清洁和安全,避免病毒通过饮食传播。
4.注射疫苗: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5.不同年龄猪的管理:对于幼猪要注意保暖和营养,提高免疫力;对于成年猪要注意饲养和环境条件,降低感染风险。
6.严格检疫:加强猪群的检疫工作,对进出猪场的猪只进行检查和监控,防止病毒的传入。
7.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口蹄疫症状,应及时用药治疗,缓解病情,减少损失。
总结:猪肺疫对猪类养殖业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隔离患病猪只、注射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的传播,保护猪只的健康和免疫力,从而减少病毒对养殖业的影响。
猪肺疫的症状与防治
猪肺疫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PRRSV)引起,主要影响肺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猪肺疫的症状较明显,若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防治措施。
1.呼吸道症状:猪肺疫主要影响呼吸道,包括咳嗽、喘息、打喷嚏等症状。
病猪呼吸
困难,呼吸声响亮,常有泡沫和口吐白沫。
2.消化系统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口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有些猪可能出现黄疸。
3.神经系统症状:猪肺疫有时会影响神经系统,如造成瘫痪、抽搐等问题。
1.强化卫生防疫:清洁和消毒猪舍和设备,注意通风,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传播,同
时保持猪舍的温度。
2.加强猪的营养:营养不良会导致猪容易受到病菌侵袭,提高猪的营养水平,促进免
疫功能的发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猪肺疫。
3.疫苗接种:现有的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猪肺疫,必要时应及时接种。
4.严格检测和隔离:及早发现疑似病例,并严格隔离和处理,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要做好猪只的检测工作,及时排查患病猪只,控制疫情的蔓延。
总体而言,猪肺疫对猪的生长和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应加强防治工作,提高防病能力,确保猪群的健康发展。
猪肺疫的症状与防治猪肺疫是一种由猪源性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猪肺疫的症状和防治如下:一、症状:1. 发病急,死亡快。
猪感染猪肺疫后,通常在3-5天内即可导致死亡。
病死猪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
2. 呼吸道症状明显。
病猪呼吸急促,喘气困难,呼吸声重,有明显的咳嗽。
当病情严重时,猪可能出现倒仰头,张口喘气的状况。
3. 血液循环系统受损。
病猪呼吸困难导致氧供应不足,使得心脏负荷加重,出现心悸、心跳加快等症状。
4. 嗜睡和食欲不振。
受到病毒感染的猪会出现嗜睡和食欲不振的症状,也是病猪精神状态受到影响的表现。
5. 骨髓抑制。
猪肺疫病毒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病猪贫血,出现全身无力、站立困难等症状。
二、防治:1. 加强管理。
做好猪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证猪圈环境的卫生。
控制猪的饲养密度,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 强化饲养管理。
合理配制饲料,提供高营养的饲料,增强猪的抵抗力。
保证饮水清洁卫生,防止水源污染。
3. 加强疫情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对疫情进行处理。
4. 加强疫苗接种。
可根据兽医的建议,在猪群中进行疫苗接种,增加猪的抵抗力,减少病毒传播。
5. 医护工作。
对发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保持饲料的高营养和易消化性,帮助病猪恢复健康。
同时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防止疫情的再次传播。
猪肺疫是一种严重传染的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养猪户应加强对猪肺疫的认识,做好防治工作,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猪群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猪肺疫的症状与防治猪肺疫,是一种由猪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猪的呼吸系统,严重影响养猪业。
以下是关于猪肺疫的症状及防治的详细介绍。
一、症状1. 呼吸困难:病猪呼吸急促、频率增加,呼吸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甚至出现喘息,严重影响猪的正常呼吸功能。
2. 咳嗽:病猪出现持续性咳嗽,咳嗽声音类似于猪的尖叫声,严重时可咳出粘液。
3. 流涕、流眼泪:病猪眼睛发红,并有明显的分泌物。
鼻子流涕,流出的液体呈黄绿色。
4. 发热:病猪体温升高,通常在39℃以上。
5. 沉默、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病猪食欲明显减少,甚至完全停止摄食。
二、防治1. 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
注意做好猪场的通风换气工作,避免猪场过度拥挤。
2. 加强猪群免疫力: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轻疾病感染的风险。
3. 合理饲养管理:给予猪群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加抗病能力。
保证猪群的饮水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4. 牧草喂养:适量添加牧草,提高猪的抵抗力,防止感染病毒。
5. 及时隔离:猪场发现有疑似猪肺疫的猪只,应该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扩散传播。
6. 保持环境干燥:病猪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保持环境的干燥清洁,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7. 合理使用药物:猪肺疫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但可以给病猪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支持性治疗药物,以缓解病情。
猪肺疫是一种严重影响猪类养殖业的疾病,合理的饲养管理和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预防和控制猪肺疫的关键。
只有加强对猪场的卫生管理和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才能有效降低猪肺疫的感染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猪肺疫症状及防治猪肺疫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风”,“肿脖瘟”。
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呈败血症变化,咽喉部肿胀,高度呼吸困难。
一、流行病学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以猪最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潮湿,多雨发生较多,营养不良、长途运输、饲养条件改变、不良等因素促进本病发生,一般为散发。
二、症状潜伏期15天。
最急性型,晚间还正常吃食,次日清晨即已死亡,常看不到表现症状,病程稍长,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2日,死亡率100%。
急性型(胸膜肺炎型),体温40—41℃,痉挛性干咳,排出痰液呈粘液性或脓性,呼吸困难,后成湿、痛咳,胸部疼痛,呈犬坐、犬卧,初便秘,后腹泻,在皮肤上可见淤血性出血斑。
慢性型,持续有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粘液,有时出现关节肿胀,消瘦,腹泻,经2周以上衰竭死亡,病死率60―70%.三、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粘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和皮肤小点出血,肺水肿,淋巴结水肿,肾炎,咽喉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最为特征。
脾出血,胃肠出血性炎症,皮肤有红斑。
急性型:除了全身粘膜、实质器官、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有不同程度肝变区。
胸膜与肺粘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胸腔、心包积液,气管、支气管粘膜发炎有泡沫状粘液。
慢性型:肺肝变区扩大,有灰黄色或灰色坏死,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高度消瘦,贫血,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四、诊断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诊。
1、与类症鉴别:在临床检查应注意与急性猪瘟、咽型猪炭疽、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弓形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取静脉血(生前),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各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
3、猪肺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猪瘟或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采取病料做动物试验,培养分离病源进行确诊。
五、防治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
圈舍、环境定期消毒。
新引进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
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
目前生产的猪肺疫菌苗有猪肺疫灭活菌苗、猪肺疫内蒙系弱毒菌苗、猪肺疫eo―630活菌苗、猪肺疫ta53活菌苗、猪肺疫c20活菌苗五种,使用、保存和注意事项按说明书。
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
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
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
对新购入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无异常变化合群饲养。
治疗可采用以下药物:1、青霉素80―240万肌注,同时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加注射用水5―10毫升肌注,12小时一次,连用3天。
2、45千克以上猪用氯霉素2500毫克、链霉素3000毫克、10%氨基比林20毫升肌注,6小时1次,连用2次。
3、庆大霉素1―2毫克/千克体重、四环素7―1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为止。
猪瘟的症状和治疗症状:体温升高到40~42℃,持久不退。
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伏卧喜睡、寒颤、挤卧一堆或钻草窝。
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
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
防治: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定期预防接种,为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可加大疫苗接种剂量(2~4头份/头)。
发生猪瘟时,在猪瘟疫区或受威胁区应用大剂量猪瘟疫苗10~15头剂/头,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加大疫苗接种剂量,是排除母源抗体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治非典型猪瘟发生的有效措施。
猪群发生猪瘟时,应迅速对病猪进行隔离,带猪消毒,同时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用美国瑞普斯的高免血清高热金针肌肉注射;发病前期每瓶20ml用于150kg体重、后期用于100kg 体重;预防量减倍。
同时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猪丹毒的症状与治疗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1、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
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内心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
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
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
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
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
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2、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其他家畜和禽类包括也有病例报告。
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
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
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
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
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最盛。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3、临床症状:一般将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1)急性败血型: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病死率为特征。
在流行初期有一头或数头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
病猪体温达到42~43℃,稽留不退,体弱,不愿走动,躺卧地上,不食,有时呕吐。
结膜充血,眼睛清亮。
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粘液。
小猪后期有的发生下痢。
严重的呼吸增快,粘膜发绀。
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较为多见。
病程短促,可以突然死亡。
有些病猪经3~4天体温降至正常以下而死。
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1天。
(2)亚急性疹块型:此型症状比急性型较轻,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口渴,便秘。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通常于发病后2~3天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或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
(3)慢性型:一般由败血型或疹块型或隐性感染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
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
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最为常见)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
以后急性症状消失,而以关节变形为主,呈现一肢或两肢的破行或卧地不起。
病猪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
病程数周或数月。
慢性心内膜炎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强使行走,则举止缓慢,全身摇晃。
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速、亢进,心律不齐,呼吸急促。
此种病猪不能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
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
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
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
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
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各蹄壳发生坏死。
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愈。
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4、病理变化(1)败血型:主要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
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粘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
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肺充血、水肿。
脾呈樱桃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
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粘膜发生弥漫性出血。
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
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纵切面皮质部有小红点。
(2)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
疹块与生前无明显差异。
(3)慢性型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粘稠或带红色。
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
慢性心内膜炎:为溃疡性或呈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
一个或数个瓣膜发炎,多见于二尖瓣膜。
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的。